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破坏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下同采,保留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塑性区
变形破坏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吕情绪,李臣,宋桂军,王东兴[1](2019)在《中近距离煤层同采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布尔台煤矿上下煤层同采出现巷道剧烈变形破坏的情况,通过现场实测和FLAC~(3D)数值模拟获得本煤层开采及下煤层开采对保留巷道变形破坏的阶段性特征及巷道掘进、本煤层回采、下煤层回采等不同阶段保留巷道的最终塑性区分布特征,即同煤层一次采动阶段巷道表现为变形随滞后工作面距离增加而增大,并在滞后200~400m时趋于稳定,塑性区最大深度由1.5m扩展至2.25m并稳定,上下煤层同采时留巷产生剧烈变形破坏,滞后段变形破坏急剧增加,呈现不规律性,塑性区由2.25m急剧扩展至6m。基于此,提出应力调控方法,即内错距离大于120m时,保留巷道在上下煤层同采时塑性区将大大减小,通过现场实践,将内错距离实际调控至508m,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吴晓辉,刘少华,叶永芳,张缓缓[2](2019)在《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霖源煤矿煤层多、厚这一地质条件,利用FLAC3D软件,从应力变化、裂隙带发育、垂直位移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2个主采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及围岩的采动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仅开采7煤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10 m,7煤上覆岩层的最大下沉量约为24. 67 mm;7煤开采后开采10煤时,7煤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7煤单一开采时无明显变化,而上覆岩层的下沉量有明显的增加,底板底鼓量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江西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刘康[3](2019)在《动压对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动压对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以动压影响底板巷道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动压条件下巷道围岩弹塑性力学分析和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研究得出,动压条件下塑性区的范围比静压条件下大1.2倍,巷道表面位移量比静压条件下增大2.4倍;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巷道围岩等效应力峰值逐渐增大,并且远离巷道表面,塑性区和破裂区呈非对称性、极不均匀,底板、左拱部和右拱部产生了"叁角形"裂隙分布,围岩变形破坏呈现"倒花盆"型。研究为沿空动压巷道支护方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9期)
巩志力[4](2019)在《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维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确保矿井顺利安全开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体积应变为零、体积应变不为零、应变软化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力学特性,分析得出,巷道大变形力学模型应采用应变软化模型条件下圆型巷道弹塑性力学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两帮等效应力分布、锚杆轴力分布规律以及巷道围岩位移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采用棚索耦合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9期)
张东辉[5](2019)在《采动影响下煤巷围岩变形破坏运移规律及其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矿井巷道的稳定性,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了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特性以及支承压力带宽度与煤层采厚和开采深度的关系,模拟了支护前后巷道沿X、Y方向上的位移变化以及塑性区分布。研究得出,随着开采深度和煤层厚度的增加,支承压力带宽度逐渐增大;当采用联合支护状况下,巷道顶底板变形量最小,塑性区最小,表明该支护方案能够到达稳定岩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9期)
樊晓飞[6](2019)在《综放采动影响下煤巷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矿近距离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依据19106辅运巷在4#煤层回采作用下的特殊破坏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巷道承压状态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了4#煤层采空区底板巷道围岩的垂直、水平及剪切应力分布特征。并依据综放工作面的不同推进程度得出了19106辅运巷围岩矿压显现规律,为后期巷道的支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焦煤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韩猛[7](2019)在《基于变形监测数据的边坡变形破坏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统计内蒙古地区某露天矿GPS全自动监测数据及人工监测数据,在筛选、分析、处理基础上,得到该露天矿边坡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得出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边坡变形的预测及指导露天矿生产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露天采矿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杨自友,杨本水,顾金才[8](2019)在《爆炸荷载下锚固洞室拱脚的变形破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爆炸荷载的作用下,洞室拱脚部位常产生较大的变形而破坏。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集中装药条件下,6个不同锚杆加固方式的洞室拱脚处的变形破坏规律。对选取的典型洞室洞壁的6个不同部位测点的应变波形、峰值及其残余值大小进行了探讨;重点比较分析了各个洞室之间拱脚部位两个测点应变波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洞室拱顶部位一般产生拉应变,其他部位产生压应变;拱脚两测点应变峰值和残余值比其它部位测点的大;当锚杆长度不变时,锚杆间距变化规律与拱脚拱部的变形规律具有一致性;当锚杆间距不变时,锚杆长度变化规律与拱脚直墙部位的变形规律具有相反性;长密锚杆加固使洞室围岩形成了范围更大的"加固拱"结构,故其拱脚的抗变形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刘具,何瑞敏,杨朋,汤家轩,吴建华[9](2019)在《深部沿空留巷顶板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深部沿空留巷顶板变形剧烈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与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顾桥煤矿1115工作面轨道巷基本顶从掘进到二次采动超前影响阶段运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顶板变形在掘进阶段呈对称分布,一次采动超前影响阶段出现向工作面侧旋转的偏态特征,顶板下沉曲线交点的斜率为7.25×10-4,留巷阶段顶板向采空侧回转下沉,此时的交点斜率增长了6倍,偏态效应显着加强,二次采动超前影响阶段顶板下沉曲线交点的斜率比留巷期间增长了3.2倍,偏态效应有所增加,但以平移下沉为主;②顶板变形量随着留巷进行逐渐增加,掘进期间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为69.2 mm。以后每阶段较前一阶段变形量增长了0.99倍、0.82倍和2.13倍,可见沿空留巷顶板变形逐渐剧烈,支护难度显着增加,应统筹对沿空留巷进行支护设计;③提出了保证直接顶完整、各阶段逐级强化和减弱顶板变形偏态现象的深部沿空留巷顶板控制原则,经工程验证可实现消弱深部沿空留巷顶板剧烈变形。(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熊贵明[10](2019)在《含有结构面干热岩井筒变形破坏规律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干热岩资源储量丰富,且干热岩能源比太阳能、风能等更稳定,对环境影响较小,干热岩清洁能源发电是未来能源革命的趋势。而干热岩大多赋存于高温高压、结构面发育地层中,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发生了变化,造成了钻井过程中井壁容易失稳,同时也增加了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维持干热岩井壁稳定的难度,因此研究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含结构面干热岩井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发干热岩,本文以建设国家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为契点,结合各个干热岩靶区勘查成果获得的地质资料,对干热岩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表征,进而构建地质模型,基于传热学、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建立热弹塑性和热粘弹性热力学耦合方程,相应地分别采用Mohr-Coulomb(M-C)和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运用COMSOL软件进行叁维数值模拟,研究钻井过程中,在不同温度、最大水平应力、井径、结构面厚度、结构面倾角、裂隙条数等因素影响下的干热岩井筒变形破坏规律,进而确定干热岩井筒围岩损伤破坏区域。(1)分析干热岩地质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特性,得到如下结论:1)干热岩大多位于隆起断裂、沉降盆地和岩浆活动频繁地区,近期发生构造运动,受到岩浆侵入,并且具有良好的的沉积盖层。2)150℃~400℃之间,干热岩中热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较大,与岩石内部的空隙裂隙结构、层间水及结构水脱去和矿物分解有关。(2)根据室内试验地质模型建立几何力学模型,将干热岩分别视为热弹塑性体和热粘弹性体,建立了相应地热力耦合数学模型,在弹塑性模型中利用M-C强度准则判断井壁是否失稳,而在粘弹性模型中采用D-P强度准则判断井壁是否失稳,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条件下干热岩井筒变形破坏规律,得到如下结论:1)在弹塑性和粘弹性模型中,干热岩井壁温度场呈现出对称性、相似性、局限性、矢量性和差异性。2)在弹塑性和粘弹性模型中,干热岩井筒的应力场也具有对称性、一致性、范围性和差异性等分布规律。井筒的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并不符合线弹性解,且二者之差的最大值并未出现在井壁处,可见井筒发生破坏位置不一定在井壁,可能在距井壁一定距离的某个位置处。3)在弹塑性模型中,结构面处井壁优先破坏;而粘弹性模型中,干热岩井壁具体什么部位优先破坏与岩石所受边界条件有关。4)在弹塑性模型中,温度越低,最大水平应力越小,结构面厚度越小,结构面倾角为15?时,裂隙条数越小,对井壁稳定性越有利;而在粘弹性模型中,温度越低,最大水平应力越小,结构面厚度越小,结构面倾角越大,对井壁稳定性越有利;但两个模型均可以找到使得井壁最稳定的最佳井径。5)在粘弹性模型中,干热岩井壁蠕变过程只经历了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两个阶段,没有加速蠕变阶段。(3)研究热力耦合作用下含结构面干热岩井筒围岩损伤破坏,得到如下结论:1)从损伤区域来看,无论弹塑性还是粘弹性模型,干热岩井筒围岩损伤都在井壁周围或结构面处,结构面处损伤范围始终大于花岗岩,且在150℃~250℃时,弹塑性模型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工程经验,250℃~400℃时,粘弹性模型更加适用。2)从损伤半径来看,温度、井径、结构面倾角和裂隙条数对干热岩井筒损伤半径影响较大。3)从损伤体积比来看,温度、井径和裂隙条数是弹塑性和粘弹性模型中造成干热岩井筒损伤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变形破坏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霖源煤矿煤层多、厚这一地质条件,利用FLAC3D软件,从应力变化、裂隙带发育、垂直位移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2个主采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及围岩的采动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仅开采7煤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10 m,7煤上覆岩层的最大下沉量约为24. 67 mm;7煤开采后开采10煤时,7煤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7煤单一开采时无明显变化,而上覆岩层的下沉量有明显的增加,底板底鼓量有所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破坏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吕情绪,李臣,宋桂军,王东兴.中近距离煤层同采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控制[J].中国矿业.2019
[2].吴晓辉,刘少华,叶永芳,张缓缓.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煤炭科技.2019
[3].刘康.动压对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
[4].巩志力.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9
[5].张东辉.采动影响下煤巷围岩变形破坏运移规律及其支护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
[6].樊晓飞.综放采动影响下煤巷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9
[7].韩猛.基于变形监测数据的边坡变形破坏规律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2019
[8].杨自友,杨本水,顾金才.爆炸荷载下锚固洞室拱脚的变形破坏规律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9].刘具,何瑞敏,杨朋,汤家轩,吴建华.深部沿空留巷顶板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控制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10].熊贵明.含有结构面干热岩井筒变形破坏规律模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