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国古典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古典,马克思,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1](2019)在《尘世批判: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变革与超越——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着作凝结着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恩格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性,并加以吸收、批判,把高悬的天国批判落于尘世批判,找到了虚幻宗教背后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深入透视人的本质、批判宗教异化、破除宗教幻象,走了费尔巴哈没有走的那一步。当前,重新探究、厘清恩格斯在这一着作中的宗教思想,有助于用其武装人民头脑,从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甘建情,薛文献[2](2019)在《略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着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阐述了辩证发展观、实践观、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客观性、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原理。今天我们坚持这些原理,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要突出人民主体的立场,注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费论》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态度,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以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态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西藏发展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翠[3](2019)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恩格斯式阐释”——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肯定性和批判性继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清算了费尔巴哈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发生发展逻辑: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一致性与区别;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27期)
朱春艳,赖诗奇[4](2019)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及其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出发,探寻这一概念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之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扬弃了"自我意识"的形而上传统,赋予了其以现实性特征,并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就是世界的哲学化"这一命题。《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概念展现了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时代问题的思考,既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发展,也预示了此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转变。(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屈坤,王秋雨[5](2019)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启示——基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远古时期人们基于神话和宗教表达想要解释世界的愿望,到恩格斯引入实践概念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历经了几千年才对究竟什么是世界本体给出了最终科学的答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和指导。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实践,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现代化强国做好思想引领。(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学员,陶涛[6](2019)在《不忘初心使命 坚持自我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我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有了新的感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本文来源于《芜湖日报》期刊2019-07-19)
刘文杰[7](2019)在《马克思认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动的反映论"作为学界对马克思认识论的主流评判,其实并不能涵盖其认识论的全部内涵,这就存在重新解读的空间和必要。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具有先天认知特质,这些先天特质是古猿在转变为人的过程中通过对象性活动自我生成的。因为对象性活动具有普遍性,才造就了精神意识的普遍性,这是人能从现象认知本质的保证。(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李磊,王刚[8](2019)在《“自我意识”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意识"是近代哲学的重要原则,本文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相关思想的考察,厘清了"自我意识"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思路。"自我意识"原则在康德哲学中得到确立,在黑格尔哲学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冬雪[9](2019)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自西方古希腊产生以来就具有运用理性对“形上之在”形成知识的理论特质,更要求“形上学”建立在绝对、无限的本体根基之上,否则,形而上学的知识大厦就会失去了稳固的地基。古希腊超现象的“本体”是哲学的根基,中世纪上帝是神学的根基。近代认识论转向,“根基”便由超验本体转向了人自身。近代经验论以人的感觉为根基,建立起“外在经验”的形而上学,而唯理论则以人的理性为根基,建立起“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同时它们在建构中均与自然科学和数学之间保持着同构之维。休谟的怀疑论不仅让知识论陷入了时代的危机之中,而且也让哲学家们按照科学模式来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理想化为泡影。于是,超越科学、为科学奠基的“未来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任务,自康德决心要重树未来形而上学的“地基”开始,便演绎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建构的逻辑进程。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的先验哲学,经费希特的知识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完成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其中每个形而上学形态都蕴含着作为“科学的科学”的知识性理论特质,它们都试图以体系的完整性来保障形而上学知识的真理性,而体系的建构必然要围绕着一个确定的“根基”才能得以完成。康德重新审视了主体之中的认知能力,用“先验自我”的各种认识形式来统摄经验质料,从而将未来的形而上学建构在人的“先验根基”之上;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推向“绝对自我”,让“绝对自我”的能动设定活动成为产生一切知识要素的基础,使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统一于以“绝对自我”为根基的知识学体系之中,结果使得形而上学的“根基”达到了主体之中的绝对之境;谢林超越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存在论立场,试图将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的自我意识统一于“同一理性”的“绝对”之上,从而形成了以“绝对同一”为根基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反对谢林的主、客观的“无差别的同一”,让“有差别”主、客观在“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统一,从而完成了以“绝对精神”为根基的思辨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逻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别成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过程中展开的叁个有机环节,从“绝对精神”反观整个宇宙的发展进程,任何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不过是走向“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和阶段,这便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带有目的论的神性目光,绝对精神的理性内容替代了上帝创世的主观意图,最终完成了将形而上学的根基提升为神性的哲学使命。深入剖析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发展的逻辑进程,我们会发现其自身的变革逻辑,并伴随着自由观和历史观的演变逻辑。具体表现为:一是“根基”本身由康德的先验人性向黑格尔的思辨神性的不断演进,呈现为由人性不断退却、神性不断生成的逻辑跃迁;二是“根基”与人性自由相伴而行,“根基”由人向神的发展进程中人性自由也随之由先验的形式自由向绝对精神的伦理实体自由的不断演进;叁是随着“根基”迁移,主体的自我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达成主、客观内容的统一,历史观也呈现出理性主义的逻辑建构。我们知道,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在完成了西方理性的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宣告了它的终结,而拒斥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各种哲学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根基”,叔本华用“意志”取代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开启出非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现代之路;费尔巴哈用“类本质”让黑格尔的理性根基由神向人自身还原,用人性的秘密揭示上帝神性的秘密,最终完成了“上帝人本化”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进一步将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向人的实践本性回归,从而确立起以“实践”为根基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德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自身演绎逻辑的研究,不仅会让我们从“根基”的视域来重审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变革,而且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基”本身就是“科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这更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本然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肖宁[10](2019)在《德国古典哲学神秘主义在理性领域中的逻辑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的文明离不开两种文化基因的共同塑造——古希腊的哲学和希伯来的宗教,两者一个是理性和逻辑,一个则是信仰与神秘,于是,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始终保存着既对抗又和调和、既排斥又渗透的内在张力,这也成为了西方哲学自身所独有的理论特质并表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建构全体性、真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为己任,在建构中理性必然遭遇信仰,哲学必然触及宗教,这样,在理性与信仰的对立与调和中演绎出了神秘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揭示这一逻辑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演进历程是本论文研究的主旨。在进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前,德国本土哲学氛围中充满着思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两种基调,埃克哈特用“心灵之光”开启了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最初结合,库萨的尼古拉又进一步将神秘主义引入认识论领域,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宗教改革的结果使得神秘主义回归个体信仰,最后雅各·波墨的“神智学”成了为理性与神秘主义相互融合的哲学典范。这些思想游走于神学和哲学之间,并逐步培育成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德国本土哲学的思维特质,其研究对象的超验性让“神秘”有了栖息之所,论证方式的思辨性让“神秘”成为演绎的工具,论域的宗教性又让“神秘”统摄现实成为了可能。严格说来,德国本土哲学的这种神秘主义并没有真正登上西方近代哲学的舞台,而当哲学进入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却正式“出场”并演绎出自我发展的逻辑走向。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神秘主义与理性之间的交峰之初就存在着“对立”与“调和”的双重路径。一是在康德先验哲学中呈现出来的知性对神秘主义的拒斥。康德通过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划界”将神秘纳入到本体界的不可知域中。这样,认知的现象世界无神秘,神秘的本体世界不可知;另一条路径则是耶可比通过划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让神秘主义成为洞悉“直接知识”的直观方式,从而为神秘主义走向理性认识开辟了“调和”的道路。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发展成了统摄一切的“绝对自我”,而当“绝对自我”真正成为设定一切的最高存在时,它却无法逃脱被神秘化的逻辑宿命,“绝对自我”俨然成了创造一切主、客观之在的上帝。同时,也让康德企图用限制认识能力而拒斥神秘的主体先验之路走到了尽头。谢林超越了费希特的主观存在论立场而转向了寻求真正意义上的主、客同一的“绝对”,而在对于神秘主义的态度上却因袭了耶可比的立场,于是我们看到谢林的“绝对同一”虽然达到了最高的超验之在,但认知“绝对”的方式却让位给了“艺术直观”的神秘,因此神秘与“直观”在理性认识的最高阶段达成了统一,在主客观的同一中完成了理性与神秘的调和。当费希特和谢林将康德和耶可比开启“路径”演绎到了各自的“绝对”时,最后的“综合”两条道路的任务则由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来完成。黑格尔一方面批判康德坚持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哲学立场,从而让理性的内容进入到主体之中;另一方面黑格又批判谢林的神秘直观,主张通过绝对理念在人类自我意识之中通过精神自我的辩证运动来揭示其中蕴含着的全部内容,从而将辩证法打造成为揭示宇宙全部“内容”的真理逻辑。结果造成了宗教一切领域的理性化,宗教成为“绝对精神”自身演绎的一个环节,基督教教义不过是对“绝对精神”内容的宗教化的神秘表达。这样,黑格尔终于在思辨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哲学与宗教、理性与神秘的终极和解,而“和解”的代价就是宗教的理性化和理性的宗教化。虽然理性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基调,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体建构、理性认识方式的演变以及理性与信仰关系调和作为视域,揭示出神秘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演进轨迹。我们研究这一逻辑进程不仅有利于拓宽我们国内学术界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理性与信仰之间既对立又调和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德国古典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着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阐述了辩证发展观、实践观、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客观性、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原理。今天我们坚持这些原理,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要突出人民主体的立场,注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费论》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态度,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以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态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国古典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洁.尘世批判: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变革与超越——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甘建情,薛文献.略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时代意义[J].西藏发展论坛.2019
[3].刘晓翠.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恩格斯式阐释”——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新西部.2019
[4].朱春艳,赖诗奇.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及其超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屈坤,王秋雨.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启示——基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黑河学刊.2019
[6].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学员,陶涛.不忘初心使命坚持自我革命[N].芜湖日报.2019
[7].刘文杰.马克思认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J].理论月刊.2019
[8].李磊,王刚.“自我意识”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9].韩冬雪.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D].辽宁大学.2019
[10].肖宁.德国古典哲学神秘主义在理性领域中的逻辑演进[D].辽宁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