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琪[1](2018)在《神经变性病尿液氨基酸代谢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尿液生物标志物的初步探究目的: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aMCI)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前驱期。本研究旨在疾病早期,即aMCI患者中,探寻潜在的无创性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法:通过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了 98例aMCI患者和110例正常老人尿液中氨基酸的差异性表达,并通过26例门诊aMCI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的验证,探究其下游产物改变并评价其在aMCI中的诊断价值。结果:aMCI患者与正常老人相比尿液中精氨酸(p=0.019,q=0.097)及其下游代谢产物鸟氨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3,q=0.027)。患者精氨酸总体生物利用率(GABR)下降。在GABR=0.523时,其对aMCI诊断价值最佳(AUC=0.797)。结论:在aMCI患者中存在精氨酸代谢失调,GABR可能是aMCI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第二章:帕金森病患者尿液氨基酸代谢特点的初步研究目的:既往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提示在帕金森病(PD)中存在氨基酸差异性的表达,可能异常参与了 PD的发病。本研究旨在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PD患者尿液中离氨基酸代谢特点。方法:在运动障碍门诊收集PD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尿液样本,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测定54例PD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尿液中氨基酸的差异。结果:PD患者尿液中甲硫氨酸(p=0.0025)和酪氨酸(p<0.001)水平升高,精氨酸水平降低(p<0.001)。且甲硫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与PD患者UPDRS评分和H-Y分期相关(p<0.05)。结论:PD患者体内存在甲硫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紊乱,且甲硫氨酸和精氨酸水平可能与PD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张会芬[2](2011)在《改良的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测定脑脊液蛋白的实验室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改良的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SS-S)法测定脑脊液蛋白进行评价,选择一种快速、准确、低廉、适合临床常规检验的方法。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评价方案进行精密度、线性和干扰试验,并以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PRM)法为比较方法,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SS-S法低、高值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0.95%、0.98%,批间CV分别为1.09%、1.25%,日间CV分别为2.64%、2.98%,总CV分别为2.83%、3.17%。线性范围为0.136~2.333 g/L。SS-S法与PRM法的相关系数(r)为0.998 3。结论改良的SS-S法简便、快速、准确、低廉、抗干扰性强且样本用量少,适合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易铁钢,韩鹏勋,易无庸,吴嘉[3](2011)在《阿霉素肾病大鼠尿总蛋白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测定阿霉素肾病大鼠24h尿总蛋白的差异,为其检测寻找实用可信的方法。方法选取25只阿霉素肾病大鼠不同时间点24h尿液标本75例,使用双缩脲法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法进行尿总蛋白测定,分别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配对资料的t检验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两种检测结果显着相关(γ=0.862,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回归方程为Y=4.799+1.303X(Y表示双缩脲方法,X表示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法)。结论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法和双缩脲法检测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尿总蛋白浓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但两者呈显着相关,双缩脲法较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法测量结果偏高。
李奇峰,柯瑾,段为钢,卢国勋,吕小满[4](2010)在《PVDF膜吸附染色法检测中药注射剂微量蛋白》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中药注射剂微量蛋白质检测方法。方法:将样品点在PVDF膜上,用甲醇脱去杂色,经0.25%考马斯亮蓝染色液染色,脱色液甲醇-水-冰醋酸(4.5∶4.5∶1)脱去背景色,通过斑点颜色深浅判断蛋白质限量。结果:当上样量为1μL时,可以检测出浓度为12μg/mL(12 ng)的蛋白质,灵敏度高于药典磺基水杨酸法。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灵敏度高于现行《中国药典》磺基水杨酸比浊法,可以用于中药注射剂蛋白质限量的控制。
明建[5](2008)在《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云南特有食药用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野生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L.)Pers.]子实体为原料,利用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现代医学分析技术、降血脂功能食品的评价及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对两种食药用菌活性多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天麻和羊肚菌多糖分离提取的工艺条件研究发现,天麻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浸提时间3h、水料比10:1、乙醇浓度80%,在该条件下水提天麻粗多糖得率约为9.67%(干重)。羊肚菌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h、水料比50:1、乙醇浓度80%,在该条件下羊肚菌粗多糖得率约为4.96%(干重)。(2)通过对天麻和羊肚菌多糖分离纯化的系统研究发现,两种食药用菌多糖分别经水浸提、减压浓缩、Sevag法脱蛋白、透析、乙醇沉淀、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等一系列分离纯化过程,分别得到天麻多糖组分PGEB-3-H和羊肚菌多糖组分PMEP-1,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为均一多糖,其得率分别为0.824%(干重)和1.58%(干重)。经凝胶层析测定,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 800和43 600。经过理化性质鉴定分析发现两种菌类食物活性多糖中都不含游离单糖、糖醛酸、蛋白质、多酚类物质等,均为非淀粉类中性纯粹多糖。(3)首次利用多糖化学结构分析的化学方法(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等)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红外光谱、GC-MS、1H和13C核磁共振等)对天麻多糖(PEG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进行全面结构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天麻多糖(PEGB-3-H)是α-1,4-连接为主链有少量α-1,6-连接分支的吡喃葡聚糖。羊肚菌多糖(PMEP-1)是以α-1,4-葡萄糖残基、α-1,6-半乳糖残基、α-1,2-甘露糖残基及α-1,5-阿拉伯糖残基为主要连接,同时含有α-1,2,6-甘露糖分支、α-1,4,6-葡萄糖分支和β-1,2,6-半乳糖分支的高度分支杂多糖。(4)通过选用与血脂代谢及肥胖、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PPARs和A549模型对天麻多糖(PGEB-3-H)及羊肚菌多糖(PMEP-1)的生物活性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结果发现PGEB-3-H和PMEP-1对PPARδ模型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作用很弱,效果不显着;对PPARα模型没有激活作用;可见,两种多糖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比对照阳性药物(2-Bro:2-溴十六烷酸;WY:WY14643)的活性要弱得多。两种多糖在体外对肿瘤细胞A549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5)对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降血脂的功能进行动物实验。结果发现,所用的高脂饲料在实验周期内能使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下降(P<0.05)。两种多糖的各试验组(低剂量100mg·kg-1·d-1、中剂量200mg·kg-1·d-1、高剂量400mg·kg-1·d-1)大鼠血清中TG显着地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两种多糖对TG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高,TG降低幅度越大。在饲用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高、中剂量PGEB-3-H和高剂量PMEP-1能使大鼠血清TG维持在正常水平,能达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的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只有低剂量PGEB-3-H组大鼠血清中TC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但仍然显着地高于正常对照组:只有低、中剂量PMEP-1组大鼠血清中LDL-C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但仍然显着地高于正常对照组;只有中剂量PGEB-3-H组大鼠血清中HDL-C明显高于高脂对照组,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MEP-1三个实验组大鼠血清中HDL-C虽然不是显着地高于高脂对照组,但已达到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的水平。由此可见,实验用两种多糖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对TG的影响实现的,两种多糖对预防高脂血症的形成有积极意义。(6)对天麻多糖(PGEB-3-H)改善学习记忆力的功能进行了研究。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东莨菪碱记忆损伤模型组(MC)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显着长于生理盐水组(NC)和阳性对照组(PC)。PGEB-3-H三个剂量组在大多数训练测试中,小鼠找到找到平台的时间短于MC组,且高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P<0.01)。由多糖对小鼠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影响发现,高剂量PGEB-3-H组小鼠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阳性对照组(20 g·kg-1·d-1天麻全粉),而中、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天麻多糖(PGEB-3-H)对改善记忆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利用云南产天麻和野生羊肚菌为原料,以开发现代保健食品为目的,成功地分离纯化获得了两种活性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2)采用GC、IR、GC-MS、NMR等先进的化学仪器方法研究了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一级结构特征,明确地提出两种多糖的结构特征并对天麻多糖的可能重复单元的高级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3)尝试运用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研究了天麻多糖(PEG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生物活性。(4)首次研究并确证了天麻多糖是天麻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也为天麻益智功能的物质填补了新的内容。(5)研究发现了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具有预防高血脂形成的作用,尤其是对甘油三酯的影响。本文研究方法规范可靠,所得结论完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及多糖药物的生产指导中。
范国英[6](2007)在《链霉素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链霉素(streptomycin,SM)是一种常用抗生素类药,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常见的残留药品之一,尤其在牛奶中的残留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免疫学分析技术以其敏感、特异、简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残留检测领域。本研究对SM的免疫原性,人工抗原的合成、多克隆抗体(pAb)和单克隆抗体(mAb)制备及其特性、试剂盒研制及其性能、免疫金标试纸的研制及其性能、液-质联用(LC-MS)的确证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链霉素经氧-羧甲基羟胺肟化处理后引入羧基,采用EDC一步法分别合成免疫原BSA-EDC-SM和包被抗原OVA-EDC-SM;用戊二醛法和1,4-丁二醇缩水甘油醚分别合成BSA-GA-SM和BSA-di-SM;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紫外扫描测定BSA-EDC-SM、BSA-GA-SM和BSA-di-SM的BSA与SM的分子结合比分别为1∶23、1∶15和1∶10。用三种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价、敏感和特异的抗血清。BSA-EDC-SM免疫组中1#小鼠的多克隆抗体对SM的IC50为45.8μg/mL,对双氢链霉素(DHSM)的交叉反应为90.6%,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药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0.001%。BSA-di-SM和BSA-GA-SM免疫组的多克隆抗体对DHSM、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0.001%。2.用不同剂量BSA-EDC-SM和不同间隔时间免疫6只新西兰白兔,制备SM多克隆抗体;其中低剂量长间隔组的Ⅱ-1#号兔的抗体灵敏度最好,其标准曲线呈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81μg/L。用BSA-EDC-SM免疫Balb/c小鼠,应用细胞融合技术,筛选出F139-3A9-C4株杂交瘤细胞,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腹水SMmAb。间接ELISA法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液上清和腹水的效价分别为1∶320和1∶512000,腹水抗体亲和力常数Ka为7.5×1010 L/mol。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为96102条,平均98.6条,同种型为IgG2a/κ;腹水中SM mAb的标准曲线呈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IC50为8.99μg/L,与DHSM的交叉反应为93.6%,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均无交叉反应。3.用SM mAb研制SM残留检测阻断和竞争ELISA试剂盒(ELISA-kit),其中竞争ELISA-kit的质量性能优于阻断ELISA-kit。竞争ELISA-kit的标准曲线呈S型,IC50为6.22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1.0256.0μg/L,灵敏度为0.52μg/L;奶样和尿样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3.2%和86.89%,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与DHSM的交叉反应为82.71%,与其它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0.001%;不同生物基质对该试剂盒的敏感性和检测结果影响不大。4.依据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SM和DHSM的多残留快速检测免疫金标试纸(SM-Strip),胶体金颗粒最佳粒径为25±1.0nm,金标记SM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为13.75μg/mL。SM-Strip的标准曲线呈S型,机读灵敏度为0.42μg/L。目测灵敏度为4.14μg/L。目测结果与DHSM的交叉反应为4.0μg/L,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无交叉反应。5.建立了猪尿液和牛奶中的SM残留检测的LC-MS法,并以该方法确证了竞争ELISA-kit和SM-Stri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参比分析法结果表明,SM-Kit和SM-Strip与LC-M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符合率为100%。ELISA-kit和SM-Strip均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SM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蒋开龙[7](2004)在《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临床实验室测定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常规方法有比色法和浊度法。浊度法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方法,也是测定脑脊液蛋白含量的经典方法。磺基水杨酸法是最常采用的浊度法。但磺基水杨酸法标本及试剂用量大,试剂稳定性差,不易保存。对此,我们对磺基水杨酸法测量脑脊液蛋白的用量和试剂的配制进行了适度的改进,效果满
黎运西,范瑾瑾[8](2000)在《干式化学法与比浊法检测脑脊液蛋白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 比较干式化学法 (A法 )与比浊法 (B法 )在测定脑脊液 (CSF)蛋白中的特点 ,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 A法和B法分别采用改良双缩脲法和磺基水杨酸 -硫酸钠比浊法 (即磺柳酸法 )对CSF进行测定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线性范围 :A法为 0 2~ 2 0g/L ,B法为 0~ 2 4g/L ;批内变异系统 (CV) :A法为 2 11% ,B法 5 99% ;批间CV :A法为 3 64 % ,B法为 10 72 % ;平均回收率 :A法 10 3 8% ,B法 95 0 % ;两法相关系数r =0 980。结论 两法相关性良好。A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且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仪 ;B法准确、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 ,但操作较繁琐且干扰因素多
二、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变性病尿液氨基酸代谢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尿液生物标志物的初步探究 |
引言 |
1. 轻度认知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 |
2. 生物标志物 |
3. 代谢组学 |
4. 代谢组学在AD及MCI生物标志物探索中的应用 |
5. aMCI与AD潜在的尿液生物标志物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流程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社区队列 |
3.2 门诊队列 |
4. 讨论 |
4.1 精氨酸及精氨酸总体生物利用率 |
4.2 相关机制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思考与展望 |
第二章 帕金森病患者尿液氨基酸代谢特点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1. 帕金森病 |
2. 尿液代谢组学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流程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入组信息 |
3.2 尿液氨基酸差异分析 |
3.3 相关性分析 |
3.4 富集分析 |
4. 讨论 |
4.1 甲硫氨酸(Methionine) |
4.2 精氨酸(Arginine) |
4.3 酪氨酸(Tyrosine)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改良的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测定脑脊液蛋白的实验室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样本 |
二、仪器与试剂 |
三、试验参数 |
四、方法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精密度的评价 |
二、线性评价 |
三、功能敏感性确认 |
四、临床可报告范围评价[4] |
五、相关性分析 |
六、干扰试验 |
1.溶血干扰试验 |
2.药物干扰试验 |
讨 论 |
(4)PVDF膜吸附染色法检测中药注射剂微量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材料 |
3 方法和结果 |
3.1 建立PVDF膜吸附染色检测蛋白方法, 确定检测限及抗注射剂本身颜色干扰实验 |
3.2 PVDF膜吸附染色法与磺基水杨酸比浊法的检测限比较 |
3.3 PVDF膜吸附染色法抗鞣质干扰实验 |
3.4 PVDF膜吸附染色法显色稳定性检验 |
3.5 模拟CMMI生产过程, 验证其蛋白质残存 |
3.6 中药注射剂成品蛋白质残留检查 |
4 讨论 |
(5)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0 前言 |
1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概述及分布 |
1.1 活性多糖的概述 |
1.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来源和分布 |
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
2.1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分离提取 |
2.1.1 常规的活性多糖提取方法 |
2.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2.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2.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纯化 |
2.2.1 蛋白质的去除 |
2.2.2 色素的去除 |
2.2.3 活性多糖的分级分离 |
2.2.4 活性多糖的纯度鉴定 |
2.3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2.3.1 活性多糖的物理性质研究 |
2.3.2 活性多糖的化学性质研究 |
3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3.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抗病毒作用 |
3.4 降血糖作用 |
3.5 抗氧化作用 |
3.6 降血脂作用 |
3.7 改善学习记忆力作用 |
3.8 其他功能 |
4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
4.1 活性多糖的结构分类 |
4.2 活性多糖的结构分析 |
4.2.1 活性多糖的一级结构的分析 |
4.2.2 活性多糖构象的分析 |
4.3 构效关系的研究 |
5 天麻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
5.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
5.2 天麻的化学成分 |
5.2.1 酚性成分 |
5.2.2 多糖成分 |
5.3 天麻的生理功效 |
5.3.1 抗惊厥作用 |
5.3.2 镇静催眠作用 |
5.3.3 增智健脑、延缓衰老作用 |
5.3.4 抗炎作用 |
5.3.5 免疫功能 |
5.3.6 镇痛作用 |
5.3.7 对心血管的作用 |
5.3.8 其它功能 |
6 羊肚菌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 |
6.1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 |
6.2 羊肚菌的化学成分 |
6.3 羊肚菌的生理功效 |
6.3.1 增强免疫功能 |
6.3.2 抗肿瘤功能 |
6.3.3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6.3.4 抗衰老作用 |
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7.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分离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设备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多糖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
1.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2.3 多糖得率计算方法 |
1.2.4 多糖提取条件工艺优化 |
1.2.5 多糖的纯化 |
1.2.6 多糖的纯度鉴定 |
1.2.7 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1.2.8 多糖比旋光度测定 |
1.2.9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1.2.10 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
1.2.11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
2.1.1 天麻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
2.1.2 羊肚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
2.2 多糖的纯化 |
2.2.1 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2.2.2 多糖的Sephadex G-100柱层析 |
2.3 多糖的纯度鉴定 |
2.3.1 天麻多糖(PGEB-3-H)的纯度鉴定 |
2.3.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纯度鉴定 |
2.4 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
2.4.1 天麻多糖(PGEB-3-H)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
2.4.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
2.5 多糖的理化性质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的结构特征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仪器设备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试剂制备 |
1.2.2 组成单糖鉴定及摩尔比测定 |
1.2.3 多糖红外光谱测定 |
1.2.4 甲基化反应 |
1.2.5 GC-MS分析 |
1.2.6 高碘酸盐氧化及Smith降解 |
1.2.7 NMR分析 |
1.2.8 多糖高级结构理论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麻多糖(PGEB-3-H)的结构分析 |
2.1.1 天麻多糖(PGEB-3-H)的单糖组成 |
2.1.2 天麻多糖(PGEB-3-H)的糖链中糖残基间的连接位置及连接顺序分析 |
2.1.3 天麻多糖(PGEB-3-H)的糖链中糖苷键及糖环构型确定 |
2.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结构分析 |
2.2.1 羊肚菌多糖(PMEP-1)的单糖组成 |
2.2.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糖链中糖残基间的连接位置及连接顺序分析 |
2.2.3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糖链中糖苷键及糖环构型确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筛选试验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仪器设备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PPARs模型的建立 |
1.2.2 样品对模型细胞SMMC-7721的毒性测试(MTS法) |
1.2.3 A549肿瘤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
1.2.4 高通量药物筛选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模型细胞SMMC-7721的细胞毒性试验 |
2.2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筛选模型PPARs的影响 |
2.3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筛选模型A549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降血脂功能研究 |
0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与饲养 |
1.2.2 清总胆固醇(TC)含量的测定 |
1.2.3 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测定 |
1.2.4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测定 |
1.2.5 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测定 |
1.2.6 血清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测定 |
1.2.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的影响 |
2.2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 |
2.3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影响 |
2.4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影响 |
2.5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天麻多糖改善学习记忆力的功能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1.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
1.2.3 组织匀浆的制备 |
1.2.4 脑组织总蛋白质含量测定 |
1.2.5 乙酰胆碱(Ach)含量测定 |
1.2.6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2.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麻多糖对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影响 |
2.2 天麻多糖对小鼠大脑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 |
2.3 天麻多糖对小鼠大脑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6)链霉素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链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结构与性质 |
1.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 |
1.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式 |
1.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
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1.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
1.4.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吸收 |
1.4.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布 |
1.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排泄 |
1.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应用 |
1.5.1 临床上的应用 |
1.5.2 不良反应 |
1.6 SM 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6.1 微生物检测法 |
1.6.2 理化检测法 |
1.6.3 免疫学分析法 |
第二章 兽药残留的免疫分析法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免疫测定法 |
2.2.1 放射免疫测定法 |
2.2.2 酶免疫测定法 |
2.2.3 荧光免疫测定法 |
2.2.4 发光免疫测定法 |
2.3 免疫测定新技术 |
2.3.1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
2.3.2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 |
2.3.3 克隆酶给予体免疫测定法 |
2.3.4 控温相分离免疫测定法 |
2.3.5 免疫传感器 |
2.3.6 胶体金免疫测定法 |
2.3.7 多组分免疫测定法 |
2.4 药物抗体的应用 |
2.4.1 在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中的应用 |
2.4.2 在监控兽药和外源激素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方面的应用 |
第三章 链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方法 |
3.1.3 人工抗原的鉴定 |
3.1.4 动物免疫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人工抗原的鉴定 |
3.2.2 SM pAb 鉴定 |
3.3 讨论 |
3.3.1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载体的选择 |
3.3.2 间隔臂的引入 |
3.3.3 SM 半抗原的设计 |
3.3.4 分子结合比 |
3.3.5 人工抗原的纯化 |
3.3.6 人工抗原的鉴定方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链霉素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M pAb 的免疫学特性鉴定 |
4.2.2 SM mAb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4.2.3 SM mAb 的免疫学特性鉴定 |
4.3 讨论 |
4.3.1 免疫程序对SM pAb 产生的影响 |
4.3.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方法及核型分析 |
4.3.3 SM mAb 的亲和力测定 |
4.3.4 免疫测定中的交叉反应性、特异性和多特异性 |
4.3.5 SM pAb 和m Ab 的比较 |
4.4 小结 |
第五章 链霉素残留快速检测ELISA 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阻断ELISA 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5.2.2 竞争ELISA 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5.2.3 时间稳定性鉴定结果 |
5.3 讨论 |
5.3.1 小分子半抗原的ELISA 模式 |
5.3.2 ELISA 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
5.3.3 标记酶的选择 |
5.3.4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理化特性 |
5.3.5 酶标记的方法及性质 |
5.3.6 酶标记的影响因素 |
5.3.7 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
5.3.8 阻断ELISA-kit 与竞争ELISA-kit 的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链霉素残留快速检测免疫金标试纸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
6.2.2 待标SM mAb 与胶体金最佳标记浓度的确定 |
6.2.3 检测试纸的组装 |
6.2.4 检测方法的建立 |
6.2.5 检测试纸的性能测定 |
6.3 讨论 |
6.3.1 氯金酸的制备及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
6.3.2 胶体金的还原方法及柠檬酸三钠用量的确定 |
6.3.3 金标记大分子物质时pH 值的选择及影响 |
6.3.4 金标记大分子物质时最适浓度的选择及影响 |
6.3.5 胶体金载体膜的选择 |
6.3.6 金标试纸的检测原理 |
6.3.7 胶体金的稳定性及免疫胶体金的储存 |
6.3.8 检测试纸的质量特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链霉素在猪尿液和牛奶中的残留检测与HPLC 和LC-MS 的确证试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四种检测方法的线性方程、回归系数、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的比较 |
7.2.2 四种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比较 |
7.2.3 LC-MS、SM-Kit 与SM-Strip 测定阳性猪尿液和奶样中SM 含量的结果比较 |
7.3 讨论 |
7.3.1 HPLC 法对SM 含量测定的应用 |
7.3.2 LC-MS 法对SM 含量测定的应用 |
7.3.3 金标免疫快速检测法对SM 含量测定的应用 |
7.3.4 SM 残留不同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比较 |
7.3.5 SM 残留不同检测方法所需时间和费用的比较 |
7.4 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干式化学法与比浊法检测脑脊液蛋白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试剂 |
1.3 仪器 COULTER MINI-KEM型光度计, Johnson-Johnson Vitros |
1.4 方法 |
1.4.1 A法 |
1.4.2 B法 |
2 结果 |
2.1 线性试验 |
2.2 重复性 |
2.2.1 批内重复性 |
2.2.2 批间重复性 |
2.3 回收试验 |
2.4 干扰试验 |
2.4.1 溶血干扰试验 |
2.4.2 时间的影响 |
2.5 相关试验 |
3 讨论 |
四、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变性病尿液氨基酸代谢特点的初步研究[D]. 张月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改良的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测定脑脊液蛋白的实验室评价[J]. 张会芬. 检验医学, 2011(05)
- [3]阿霉素肾病大鼠尿总蛋白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J]. 易铁钢,韩鹏勋,易无庸,吴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02)
- [4]PVDF膜吸附染色法检测中药注射剂微量蛋白[J]. 李奇峰,柯瑾,段为钢,卢国勋,吕小满.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6)
- [5]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D]. 明建. 西南大学, 2008(05)
- [6]链霉素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范国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7]双试剂磺基水杨酸法检测脑脊液蛋白[J]. 蒋开龙.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04)
- [8]干式化学法与比浊法检测脑脊液蛋白的比较[J]. 黎运西,范瑾瑾. 广东医学,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