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_张入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肠杆菌,多糖,抗原,致病性,核心,疫苗,布鲁氏菌。

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张入元[1](2019)在《大肠杆菌脂多糖影响HeLa细胞胞内ATP能量的传感检测及代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致病菌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毒力因子,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使机体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的发生能够造成能量代谢的异常。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作为机体内通用的“能量货币”,其胞内浓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本文基于金纳米十字(Au nanocrosses,AuNCs)-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纳米组装体(AuNCs-GQDs)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LPS对HeLa细胞胞内ATP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测定大肠杆菌LPS对HeLa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大肠杆菌LPS对能量代谢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研究了大肠杆菌LPS对HeLa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机制。基于AuNCs-GQDs组装体可视化研究大肠杆菌LPS对HeLa细胞胞内ATP的影响。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AuNCs,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将修饰有ATP适配体的GQDs与修饰有互补链DNA的AuNCs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组装。此时,由于AuNCs的纳米表面能量转移效应,GQDs的荧光被AuNCs猝灭。当ATP存在时,GQDs表面的ATP适配体与ATP结合从而与AuNCs分离,GQDs的荧光恢复。随着ATP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加,其线性范围为0.3 mmol/L~2.0 mmol/L,标准曲线为y=176.67x+335.51(R~2=0.9916),检测限为0.27 mmol/L(3?,n=11)。此外,该传感器对ATP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低细胞毒性,对胞内ATP有良好的响应能力。用大肠杆菌LPS刺激HeLa细胞后,用该组装体成像发现HeLa细胞胞内ATP浓度升高,但增加的ATP来自胞浆而非线粒体。为了研究大肠杆菌LPS刺激HeLa细胞后对其能量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相关的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验证了大肠杆菌LPS确实能使HeLa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然后,发现大肠杆菌LPS能够增加HeLa细胞中的ATP含量,提高NO合酶活性,增加NO产生,使得线粒体活性氧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改变,从而改变线粒体功能。此外,还测定了参与糖酵解与TCA循环相关酶的活性。发现大肠杆菌LPS刺激后,HeLa细胞内参与糖酵解的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提高,而参与TCA循环的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略有降低。因此,初步推测大肠杆菌LPS通过增强HeLa细胞糖酵解途径增加ATP水平。采用细胞代谢组学深入分析大肠杆菌LPS引起HeLa细胞胞内ATP变化的能量代谢机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PCA、PLSDA)、聚类热图分析发现大肠杆菌LPS的刺激使得大肠杆菌LPS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能量代谢产生差异。进一步分析其代谢物发现,大肠杆菌LPS刺激后,参与糖酵解、TCA循环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包括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丙酮酸、乳酸、琥珀酸、顺乌头酸、5-磷酸核酮糖、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糖酵解通路增强,TCA循环略有降低。除此之外,为糖酵解与TCA循环提供碳骨架的部分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因此,大肠杆菌LPS通过增强HeLa细胞的“Warburg”效应影响HeLa细胞的能量代谢机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潘廷云[2](2018)在《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苗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及交叉免疫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AvianColibacillosis,AC)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是养禽业重要的细菌病之一。由于抗生素治疗存在菌株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缺陷,有效的疫苗防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O1(E516)、02(E058)、078(E522)叁个菌株及由本实验室构建的脂多糖缺失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lpxL△lpxM株为抗原,与MontanideTS△71 VG油佐剂制成多价灭活苗。探讨脂多糖缺失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和疫苗侯选株与流行株的交叉免疫保护。一鸡大肠杆菌病亲本株和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研究选取本实验室保存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516(01)、E058(02)、E522(078)和构建的脂多糖缺失株 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AlpxL△lpxM分别制成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2.0 × 1010 CFU/mL的多价灭活疫苗,以两倍正常剂量免疫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亲本株还是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免疫组的安全性优于2.0 × 1010 CFU/mL免疫组;在2.0 × 109 CFU/mL免疫组中,脂多糖缺失多价疫苗的安全性优于亲本株多价灭活疫苗。二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最适免疫抗原含量研究本研究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2.0 × 108.5CFU/mL、2.0 × 109 CFU/mL和2.0 × 109.5 CFU/mL的01、02、078血清型亲本株及脂多糖缺失株油佐剂多价灭活疫苗。免疫后对其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免疫鸡攻毒后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数据显示,抗原含量为2.0 ×108 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55.6%,脂多糖缺失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66.7%;抗原含量为 2.0 ×109 CFU/mL 免疫,亲本株疫苗对 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88.9%;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90.0%、88.9%、100.0%;抗原含量为2.0 ×109.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70.0%、77.8%、77.8%;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100.0%。因此,本实验室制备的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免疫组的保护率均高于相同抗原含量亲本株疫苗组,该疫苗的最适抗原含量2.0 × 109 CFU/mL。叁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后30 d、60 d、90 d和120 d进行亲本株攻毒,根据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鸡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88.9%、87.5%、87.5%;在6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均为66.7%;在9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50.0%、50.0%、66.7%;在120 d攻毒,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因此,免疫后30 d、60 d、90 d攻毒,鸡均得到不同程度保护。但由于成年鸡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性降低,免疫后120 d攻毒免疫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所以本研究暂定该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四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交叉免疫保护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对01、02、078亲本株和近年流行的菌株O1(Y12,T12)、02(E172,E899)、078(Y14,Y48)进行攻毒和免疫鸡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01血清型E516、Y12、T12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7.5%;对02血清型E058、E172、E899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5%、88.9%、80.0%;对078血清型E522、Y14、Y48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0.0%。本研究得出此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对疫苗候选株和流行株均提供不低于80.0%的保护。(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贾忆雪[3](2018)在《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叁价灭活疫苗保存期及被动免疫效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大肠杆菌病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变,在养殖业造成感染鸡死亡率、种蛋孵化率低等问题。以实验室研制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516ΔlpxL Δ lpxM(O1)、E058△lpxL △ lpxM(O2)、E522 pxL △ lpxM(O78)叁株变株,制备成Montanide TSA 71 VG油佐剂叁价灭活疫苗,并对其疫苗保存期和被动免疫效力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疫苗保存期:对实验室制备的E516 Δ lpxL Δ lpxM(O1)、E058 Δ lpxL Δ lpxM(02)、E522 △lpxL Δ lpxM(078)MontanideTSA71VG油佐剂叁价灭活疫苗,进行保存期实验,研究其保存9个月和12个月时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显示,保存9个月和12个月的疫苗免疫鸡,观察7 d,疫苗免疫组实验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只有免疫1mL/羽的试验鸡注射后精神状态差,食欲下降,24小时内恢复,注射部位出现0.1 cm~1.2 cm大小不等的结节,但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免疫1周后注射部位结节消失,且平均日增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疫苗保存9和12个月后,仍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效力实验中,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14日龄时进行免疫,35日龄时进行攻毒,免疫后每周采集所有鸡的血清,用禽大肠杆菌血清02型E058株、01型E516株、078型E522株的脂多糖分别致敏红细胞,通过间接血凝方法,对保存9个月和保存12个月疫苗的免疫鸡进行血清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疫苗保存9个月和12个月后,其血清学效力检验结果与新制疫苗无显着差异。攻毒对照组90%及以上的试验鸡死亡。疫苗在2~8℃C保存9个月后其免疫组试验鸡仍可达到60%以上免疫保护,其中对E516具有70%保护率,对E058具有66.67%的保护率,对E522有88.89%的保护率,其中虽有个别试验鸡出现精神萎靡,食欲、饮水降低,但并未死亡。疫苗保存12个月,其免疫组对E516有70%的免疫保护率,对E058有77.78%的保护率,对E522有88.89%的免疫保护率。上述结果表明本疫苗2~8℃保存6个月和12个月以后免疫效力均未明显改变。2、被动免疫试验:对120日龄SPF母鸡进行免疫,0.5 mL/羽;免疫后0.5、1、2、3个月采集母鸡血清,同时,收集母鸡免疫后0.5、1、2、3个月的种蛋孵化。对孵出的雏鸡在7、14日龄时进行采血、抗体测定,同时进行攻毒。结果显示母鸡免疫之前无抗体,母鸡免疫0.5个月后抗体水平在1:8~1:32之间,免疫后1~2个月期间LPS抗体达到1:32~1:128,免疫后3个月LPS抗体稍降至1:16~1:64之间。免疫后0.5个月的母鸡收集的种蛋,孵出雏鸡在7日龄时抗体水平在在1:2~1:16之间,14日龄雏鸡抗体水平在0~1:8之间。免疫后3个月的母鸡收集种蛋,种蛋孵出的7日龄雏鸡抗体水平在1:8~1:32之间,14日龄雏鸡抗体水平在1:4~1:16之间。而免疫母鸡1、2个月后收集种蛋孵出的雏鸡,这2个时间段孵出的7日龄雏鸡抗体水平均在1:16~1:64之间,14日龄雏鸡抗体水平均在1:8~1:32之间。母鸡免疫后0.5、3个月收集种蛋孵出雏鸡攻毒后不能完全保护,0.5个月母鸡种蛋孵出的7日龄雏鸡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12.5%~14.3%之间;14日龄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12.5%~22%之间。免疫后3个月母鸡,种蛋孵出的7日龄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12.5%~22%之间;14日龄雏鸡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37.5%~50%之间。免疫母鸡1、2个月收集种蛋孵出雏鸡攻毒后能完全保护(这2个时间段母鸡抗体均在1:32~1:128之间);种蛋孵出的7日龄雏鸡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在55.56%~88.89%之间;14日龄雏鸡免疫组攻毒后保护率在60%~88.89%之间;母源抗体达到1:32的雏鸡才能保护;低于1:32的雏鸡攻毒后多数不能保护。上述结果表明母源抗体的高低直接影响雏鸡的被动免疫效力,母鸡抗体水平与雏鸡免疫保护效力成正相关。免疫母鸡0.5、3个月收集种蛋孵出的7、14日龄雏鸡攻毒后不能完全保护,而母鸡免疫后1~2个月间收集种蛋孵出的7日龄雏鸡攻毒后能完全保护。因此,母鸡被动免疫持续期为免疫后的1~2个月。即使母鸡免疫后1~2个月间收集的种蛋孵出的14日龄雏鸡攻毒后也不能完全保护,因此雏鸡的初次免疫应在2周龄左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洲[4](2016)在《大肠杆菌脂多糖分子的核心多糖结构变化对细胞膜及胞内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外膜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抗原重复单元叁部分组成。LPS一方面能保护细菌抵御恶劣环境和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在细菌侵染宿主后会引起免疫反应。与类脂A和O-抗原相比,关于核心多糖的研究较少。为了解LPS核心多糖结构的功能及对细胞的重要性,本课题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菌株W3110为出发菌,通过染色体无痕基因敲除,构建了一系列LPS核心多糖突变菌株,并对各菌株的细胞膜壁结构、细胞内代谢变化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核心多糖的结构对细菌细胞的重要性。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染色体基因无痕敲除手段,构建了一系列E.coli LPS核心多糖突变菌株。根据E.coli K12菌株W3110中LPS核心多糖的合成途径,对核心多糖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确定与核心多糖合成相关的10种糖基转移酶及磷酸转移酶,利用Red重组敲除技术,分别对这10个编码基因进行敲除,构建了E.coli LPS核心多糖突变菌株ΔwaaC、ΔwaaF、ΔwaaG、ΔwaaO、ΔwaaR、ΔwaaU、ΔwaaP、ΔwaaQ、ΔwaaY和ΔwaaB。通过对突变菌株及其回补菌株的脂多糖分子结构鉴定,确认这些突变菌株合成的LPS含有不同核心多糖结构。通过类脂A提取和鉴定,明确菌株核心多糖的结构改变对类脂A的合成没有产生影响。通过测定菌株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核心多糖结构突变菌株在12小时内的生长快于野生型W3110。(2)核心多糖的结构变化会引起细胞外膜渗透性、鞭毛以及细菌荚膜多糖合成的改变。对突变菌株外膜渗透性的研究发现,核心多糖缺失引起外膜渗透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的增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核心多糖结构变化引起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鞭毛的缺失,结合鞭毛合成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鞭毛合成转录因子FliA及鞭毛丝蛋白FliC编码基因表达强度明显下调。在突变菌株平板培养过程中发现,庚糖基转移酶II突变菌株ΔwaaF在37℃条件下表现出特异的粘液化突变。以岩藻糖为目标产物,对菌株荚膜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ΔwaaF突变菌株的岩藻糖含量为3.48 mg/L,野生型为1.12 mg/L,突变菌株为野生型的3.1倍。结合荚膜多糖合成途径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发现突变菌株岩藻糖合成途径中cpsG,cps B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调,分别为野生型的3.79倍和5.29倍,荚膜多糖装配及转运蛋白相关基因wcaJ和wza的转录也有上调表现。(3)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会引起细胞内糖代谢改变和PHB的胞内积累。对大肠杆菌的发酵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会增加胞内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菌体的生物量水平。同时,对发酵p H、葡萄糖利用以及氨基酸胞外分泌没有明显改变。对胞内氨基酸的合成,会引起酪氨酸和赖氨酸合成代谢的改变。在大肠杆菌各菌株中转入表达质粒pBHR68进行PHB的合成,发现相对于野生型W3110,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会增加PHB在胞内的积累,ΔwaaC、ΔwaaF、ΔwaaG、ΔwaaU、ΔwaaP和ΔwaaY突变菌株胞内均有明显的PHB颗粒,其中重组菌ΔwaaU/pBHR68的PHB产物比重为64.3%,ΔwaaY/pBHR68为65.1%,相比对照重组菌W3110/pBHR68的含量提高60%以上。对PHB发酵参数分析,同样表现出菌体生物量增加,同时,在葡萄糖利用方面,各菌株表现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相对于重组野生型菌株W3110/pBHR68,重组菌ΔwaaC/pBHR68、ΔwaaG/pBHR68和ΔwaaP/pBHR68表现糖耗降低,而ΔwaaF/pBHR68、ΔwaaU/pBHR68和ΔwaaY/pBHR68表现糖耗增加,推断可能与核心多糖结构差异引起的胞内糖代谢变化有关。(4)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会影响菌膜形成,自凝集等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菌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确定了溶氧和培养时间对大肠杆菌W3110菌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各菌株菌膜形成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核心多糖结构缺失会引起菌株菌膜形成能力的减弱,且与核心多糖的糖链结构有关。对细菌自凝集特性研究表明,大肠杆菌自凝集与环境温度无关,与细菌浓度表现正相关性,通过对细胞表面蛋白Ag43的过量表达及转录水平分析,发现大肠杆菌自凝集与细胞表面蛋白Ag43的合成有关,且核心多糖结构的变化会促进该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通过测定突变菌株细胞疏水性,发现核心多糖的结构变化对细胞表面疏水性具有增强作用,且这种增强作用与糖链的长度有关。核心多糖糖链越短,疏水性越强。内核心多糖上的磷酸基团缺失对细胞表面疏水性增强效果明显。通过对W3110群体效应信号分子Lux S的转录分析,了解了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不会对该信号分子的合成产生影响,同时,也认识到鞭毛作为菌膜形成的关键因素,与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细胞表面蛋白等一起影响着菌膜和自凝集等细胞间的相互作用。(5)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证实大肠杆菌脂多糖分子核心多糖结构变化会影响细菌鞭毛的合成组装。对大肠杆菌野生型W3110、突变菌株ΔwaaC、ΔwaaF、ΔwaaG、ΔwaaO、ΔwaaR和ΔwaaU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对ΔwaaC中表达差异显着的1382个基因、ΔwaaF表达差异显着的526个基因、ΔwaaG表达差异显着的965个基因、ΔwaaO表达差异显着的1979个基因、ΔwaaR表达差异显着的2005个基因和ΔwaaU中表达差异显着的1847个基因进行聚类分析,明确了核心多糖结构在细菌鞭毛合成及细菌趋化性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σ28转录因子和鞭毛马达蛋白FliGM及MotAB对核心多糖结构变异的响应下调特性,并初步推断σE因子在细菌合成不同核心多糖结构情况下,通过与σ28因子及FliGM蛋白互作,对鞭毛的合成进行调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12-01)

任格[5](2016)在《大肠杆菌脂多糖结构对胞外多糖克拉酸合成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克拉酸(Colanic acid,CA)同属细胞多糖类物质。其中,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克拉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肠杆菌属的胞外杂多糖,对细菌抵抗干燥、高渗等外界不利环境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以实验室构建的一系列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核心糖突变株为基础,探究脂多糖结构与克拉酸合成之间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当10株大肠杆菌核心糖突变株在30℃的M9固体培养基培养时,ΔwaaG、ΔwaaF、ΔwaaP和ΔwaaB四株出现粘液化表型,ΔwaaU、ΔwaaR、ΔwaaO、ΔwaaC、ΔwaaQ和ΔwaaY六株则为粗糙菌落,媒染观察表明粘液化菌株分泌了胞外多糖。其中,ΔwaaF突变株在固体和液体中培养时都具有最强的胞外多糖分泌能力。(2)提取胞外多糖分泌能力最强的ΔwaaF突变株进行胞外多糖,纯化水解后进行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析,确定此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与胞外多糖克拉酸的单糖组成一致。在ΔwaaF突变株上对克拉酸基因簇中合成的关键基因wza、wzb、wzc和wcaA进行敲除后,大量合成的胞外多糖消失,确认此突变株分泌的胞外多糖为克拉酸。(3)克拉酸合成受到Rcs磷酸化系统的调控,在ΔwaaF突变株上构建Rcs系统及相关基因的缺失突变株,荧光定量PCR表明ΔwaaF突变株中克拉酸的过量分泌是通过增强了Rcs系统磷酸化信号传递。同时,rcsA、rcsB、rcsD、rcsF的敲除都会停止克拉酸的大量分泌,rcsC的敲除则只会使克拉酸的分泌下降。这表明感应激酶蛋白RcsC在此调控中只起到部分信号传导作用,而内膜蛋白RcsD、调控因子RcsB、辅助调控因子RcsA和外膜脂蛋白RcsF对于ΔwaaF突变株中克拉酸的分泌都是必需的;脂多糖结构的变化会被Rcs磷酸化系统感知,进而激活克拉酸的合成。(4)在高渗透环境生长时,ΔwaaF突变株中克拉酸分泌的缺失会加重脂多糖结构改变导致的生长迟滞;脂多糖结构的改变或者克拉酸分泌的缺失会一定程度上增强大肠杆菌的自凝集能力和疏水性,表明脂多糖结构与克拉酸分泌可能在应对抗外界高渗透压等不利生存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互补性。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为应对脂多糖结构的缺失,大肠杆菌会通过Rcs系统激活克拉酸的合成,其中ΔwaaF突变株Hep-Kdo2-lipid A结构的脂多糖具有最大的克拉酸分泌激活能力。本研究从多角度分析了脂多糖结构突变株中影响克拉酸合成的因素,为探索多糖类物质在调控中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研究细菌面对不利环境时的自身调节,理解和控制细菌的碳源代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冯将,李鹏飞,鲜思美[6](2016)在《猪源大肠杆菌脂多糖提取纯化及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提取、纯化猪源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并检测其活性。(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热酚水法从大肠杆菌中提取高纯度、低蛋白和低核酸污染的LPS。纯化的LPS通过SDS-PAGE银染、考马斯亮蓝、鲎试剂、BSA法和苯酚硫酸法分析评价其活性。(结果)表明银染梯状条带符合LPS的特征,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和BSA显示LPS的蛋白含量为0.614%,琼脂糖凝胶电泳与酶标仪检测显示核酸含量为0.128%,苯酚硫酸法测定显示LPS的糖含量为13.8717%,LAL试验证明纯化的LPS的活性为8.47×10~5EU/mL。(结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制备高纯度、高活性、低蛋白和核酸污染的LPS。(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5-25)

包银莉[7](2015)在《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其脂多糖抗溶菌酶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革兰阴性菌。根据其致病性及致病机理的不同,大肠杆菌被划分为共生型大肠杆菌(Commensal Escherichia coli)、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IPEC)以及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类机会致病菌,长期地无症状地定殖于宿主肠道中。当宿主环境适宜时,能引起宿主的肠道外感染。ExPEC主要包括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致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eonatal meningitis-associated Escherichia coli,NMEC)以及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APEC可引起多种家禽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导致全身、多组织器官的病变。人源ExPEC可以导致新生儿脑膜炎以及尿道感染。ExPEC潜在的人畜共患性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加强对ExPEC防控的研究,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ExPEC的防控中目前存在着两个难题。首先,依赖于抗生素的防控造成了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涌现以及抗生素残留问题,需要新的替代方法。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疫苗间交叉保护力弱,限制了疫苗免疫防控手段的开展。其次,ExPEC的致病机理不清楚。与IPEC相比,在致病过程中,ExPEC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需要躲避更多的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杀伤机制。目前虽然在ExPEC中鉴定出大量的毒力相关因子,但是这些毒力因子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十分清楚。而关于ExPEC抵抗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机制更是知之甚少。本研究一方面试图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ExPEC保护性抗原,并对其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另一方面通过转座子突变文库以及基因缺失技术,研究ExPEC躲避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中溶菌酶杀伤作用的机制。1.APEC临床分离株的毒力评估根据菌株分离的时间和地点,从2007年~2011年在南京周边地区等地分离的467株鸭源APEC临床分离株中,挑取32株菌株作为代表菌株。通过新生SD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对这些菌株的毒力以及跨血脑屏障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并且利用PCR方法,从种系发育群和毒力因子分布两方面对受测菌株的分子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APEC菌株对新生SD大鼠的致死率从0%~100%不等,菌株间毒力差异较大。其中,有26株菌株能够从新生SD大鼠的脑脊液中重新分离获得,说明这些菌株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种系发育群分析发现,所有8株B2群菌株均能跨过血脑屏障,且其中4株菌株对新生大鼠的致死率接近100%,提示B2群菌株毒力更强,更易导致脑膜炎的发生。在毒力因子分布试验中,仅hlyA未在受测菌株中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他基因均有分布。Cnf1/2的检出率最低,在1株不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APEC菌株中检出。GimB和neuC是NMEC重要的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9.375%和12.5%,分布于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APEC菌株中,提示它们可能在APEC跨血脑屏障的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检测的16个毒力相关因子中,14个基因分布于菌株DE205B。该菌株将作为研究APEC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对象。2.APEC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免疫效果的评价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疫苗的交叉保护力差,成为大肠杆菌疫苗研发的一个难题。为了寻找具有交叉保护力的亚单位疫苗,免疫蛋白质组学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被运用于APEC的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提取APEC菌株DE205B(02:K1)的全菌蛋白,经二维电泳分离后,与鸭抗DE205B高免血清反应。结果鉴定出14个具有免疫反应性的蛋白点,分别代表11个不同的蛋白,包括外膜蛋白A(OmpA)和鞭毛蛋白(FliC)两个已知的免疫原。分子伴侣家族成员GroEL和另外8个蛋白是首次在APEC中发现的具有免疫反应性的蛋白。通过体外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9个基因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7个重组蛋白能够与鸭抗DE205B高免血清反应,其中重组蛋白GroEL、OmpA和FliC显示出较强的免疫反应性。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与已知的免疫原性蛋白OmpA和FliC一样,重组蛋白GroEL能够刺激动物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力。因此,GroEL可能是一种理想的免疫原,可作为APEC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对象。3.NMEC抗溶菌酶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缺失株的构建致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属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导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最主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在致病过程中,NMEC需要躲避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在宿主的血液中存活并且增殖。溶菌酶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防御物质之一,广泛的分布于宿主各组织细胞中,发挥着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清除入侵病原菌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多种大肠杆菌溶菌酶抑制因子被发现,但是大肠杆菌逃避溶菌酶介导的杀伤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本试验利用PUT mini-Tn5 Km质粒,构建了一个含有15000个转座子突变株的突变文库用以筛选抗溶菌酶菌株NMEC38中与溶菌酶抗性相关的基因。结果鉴别出25个突变株,分别代表20个基因。其中,14个基因编码多种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包括多糖的合成;1个基因编码DctM家族转运蛋白;1个基因编码PTS依赖的二羟基丙酮激酶操纵子调节蛋白;其余4个基因编码多个假定蛋白,具体功能未知。在这些转座子突变株中,菌株F172对溶菌酶敏感性最高。对转座子插入位点分析发现,包括F172在内的9个菌株(代表6个基因)的插入位点均位于galF至gnd基因簇之间。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galF至gnd基因簇内溶菌酶抗性相关基因的缺失株并进行了特性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对溶菌酶的抗性均显着下降,且外膜的通透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NMEC脂多糖抑制溶菌酶活性的鉴定及分析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所特有的细胞壁成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前期试验筛选获得的20个与溶菌酶抗性相关的基因中,6个基因位于galF至gnd基因簇。在大肠杆菌中,该基因簇常常与脂多糖O抗原的生物合成有关。为了研究这些基因在病原菌抗溶菌酶过程中的作用,提取了野生株NMEC38、缺失株和互补株的脂多糖。SDS-PAGE结果显示,野生株NMEC38的LPS图谱呈现多条条带,以梯级状排列;而缺失株LPS图谱中仅在靠近胶底处出现1~3条条带,说明缺失株的LPS结构发生了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缺失株LPS缺失了O特异性侧链多糖部分。溶菌酶抑制试验和凝胶过滤层析试验证实NMEC38 LPS能够结合溶菌酶,抑制溶菌酶活性,协助病原菌抵抗溶菌酶的杀伤作用。利用酸水解法,进一步将野生株LPS裂解为O特异性侧链多糖和脂质A两部分。结合试验证实不论是侧链多糖还是脂质A均能与溶菌酶结合。但是,溶菌酶水解酶活性抑制试验显示只有O特异性侧链多糖能够抑制溶菌酶水解酶活性,提示脂多糖对溶菌酶的抑制作用是通过0特异性侧链多糖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11-01)

张宇曦,韩先干,左佳坤,龚建森,韩月[8](2015)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核心型分布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核心型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分为5种,即R1、R2、R3、R4和K12。通过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安徽、江苏、上海和河南等省市分离株的脂多糖核心型分布情况的研究,分析其与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之间的潜在联系,以期为APEC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到的76株APEC,利用PCR方法开展对LPS核心型分型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分析LPS核心型的分布和毒力基因、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76株APEC分离株中,68.4%(52株)为R1核心型,15.8%(12株)为R3型,11.8%(9株)为R4型,3.9%(3株)为R2型,未检测到K12核心型。毒力基因鉴定结果中yijp、mat、fim C、ibe B和omp A的检验阳性率均达到90%以上,可作为APEC的保守基因。其中LPS核心型R1与neu C、cva/cvi、irp2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5),R3与iro N、irp2均具有显着负相关性(P<0.05),R4核心型与aat A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APEC的LPS核心型主要为R1。LPS核心型对部分毒力基因分布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8期)

成鹰[9](2014)在《大肠杆菌和布鲁氏菌脂多糖刺激条件下巨噬细胞差异表达miRNAs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大肠杆菌、布鲁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活化、成熟,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等炎症因子,引起宿主产生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诱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脓毒性死亡。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大小约为18-24个碱基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域(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互补匹配,导致靶基因mRNA分子的被切割或翻译受到抑制,实现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目前,对L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其所引起的器官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大肠杆菌LPS (Escherichia coli LPS, E.coli LPS)和布鲁氏菌LPS (Brucella melitensis LPS, 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巨噬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对于靶基因的调控,以在表观遗传学层面揭示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诱导宿主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TaqMan MicroRNA Array检测E.coli LPS刺激后RAW264.7细胞miRNAs表达谱变化,并用qRT-PCR对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验证;2)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利用Gene Ontology对所预测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3) 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应用qRT-PCR检测miR-27a-5p时间变化曲线,并结合Western blot检测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RAW264.7后差异表达的]miR-27a-5p的预测靶基因的表达;4)将甘油醛一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和经过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过的miR-27a-5p的靶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诱导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induced protein1, MCPIP1)的3'UTR克隆到pmirGLO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并与miR-27a-5p模拟物共转染到HEK293细胞中,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萤光素酶表达,分析miR-27a-5p与MCPIP13'UTR的相互作用情况;5)在RAW264.7细胞中过表达MCPIP1,应用ELISA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IL-6、IL-10和IL一1β的分泌。结果1)通过TaqMan MicroRNA Array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E.coli LPS刺激后,RAW264.7细胞中有7条miRNAs差异表达,其中miR-196b, miR-196c, miR-146a, miR-155和miR-222表达上调,而miR-27a-5p和niR-532-5p表达下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E.coli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miR-146a和miR-155表达上调,miR-27a-5p和miR-532-5p表达下调。B.melitensis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可引起miR-146a, miR-155和miR-532-5p表达上调,以及miR-27a-5p表达下调;2)通过TargetScan, PicTar, miRDB和microRNA.org四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获得1000多个靶基因,由于LPS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所以使用Gene Ontology对靶基因进行分类,并对炎症相关基因进行富集,得到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先天免疫反应的靶基因39个;3)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qRT-PCR对miR-27a-5p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oli LPS和B.melitensisLPS刺激可引起miR-27a-5p表达降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对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miR-27a-5p的预测靶基因中,MCPIP1mRNA表达水平在E.coli LPS刺激6h后显着升高,MCPIP1蛋白表达在E.coli LPS刺激3h后逐渐增加,在6-12h间高表达,到24h时,蛋白表达基本恢复到未刺激水平。而B.melitensis LPS对MCPIP1表达无显着影响;4)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与共转染Pre-miR-NC无效序列相比,pmir-luciferase-MCPIPl-3'UTR与Pre-miR-27a-5p共转染HEK293细胞,可以显着抑制萤光素酶活性,提示miR-27a-5p可以与MCPIP13'UTR特异性结合抑制其表达;5)在RAW264.7细胞中过表达MCPIP1后,应用ELISA方法对细胞因子分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MCPIP1过表达可显着降低RAW264.7细胞IL-6、IL一10和IL-lp的分泌。结论本研究分析了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RAW264.7细胞miRNAs的表达,筛选到4条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miR-27a-5p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表达均下调,miR-155和miR-146a表达均上调。miR-532-5p在E.coli LPS刺激条件表达下调,而在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表达上调;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PicTar、miRDB和microRNA.org)预测,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s的1000多个候选靶基因。并对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先天免疫反应的等炎症相关靶基因进行富集,得到39个炎症相关靶基因。通过qRT-PCR分析,我们发现,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RAW264.7细胞中miR-27a-5p表达下调,Western blot验证了其靶基因MCPIP1在E.coli LPS刺激条件下表达上调。通过萤光素酶实验,证实了miR-27a-5p与MCPIP13'UTR的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表达。在E.coli LPS和B.melitensis LPS刺激条件下,过表达MCPIP1可以显着降低细胞IL一6,IL-10和IL-1β的分泌。这些结果说明,miR-27a-5p通过靶向调节MCPIP1的表达参与到E.coli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11-01)

张珈宁[10](2014)在《大肠杆菌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条件下CD40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40, CD40)是一种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异常表达会引发自身免疫炎症疾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本质上是一种糖蛋白,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可以引发损伤性炎症反应,同时也是CD40基因表达的诱导物之一,可以上调RAW264.7细胞中CD40的表达。CD40的功能阐释可能为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可以使基因表达沉默,是研究特定基因功能及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本实验拟应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抑制LPS刺激条件下CD40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PS刺激条件下siRNA对CD40表达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Western blot和Griess法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蛋白的表达及一氧化氮的产生(Nitric oxide, N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PS刺激条件下,siRNA能有效的抑制CD40的表达。LPS刺激条件下,通过siRNA转染使CD40knockdown, RAW264.7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的分泌减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蛋白的表达下调并且NO的产生减少。这些研究结果为治疗LPS介导的疾病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5-01)

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AvianColibacillosis,AC)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是养禽业重要的细菌病之一。由于抗生素治疗存在菌株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缺陷,有效的疫苗防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O1(E516)、02(E058)、078(E522)叁个菌株及由本实验室构建的脂多糖缺失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lpxL△lpxM株为抗原,与MontanideTS△71 VG油佐剂制成多价灭活苗。探讨脂多糖缺失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和疫苗侯选株与流行株的交叉免疫保护。一鸡大肠杆菌病亲本株和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研究选取本实验室保存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516(01)、E058(02)、E522(078)和构建的脂多糖缺失株 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AlpxL△lpxM分别制成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2.0 × 1010 CFU/mL的多价灭活疫苗,以两倍正常剂量免疫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亲本株还是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免疫组的安全性优于2.0 × 1010 CFU/mL免疫组;在2.0 × 109 CFU/mL免疫组中,脂多糖缺失多价疫苗的安全性优于亲本株多价灭活疫苗。二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最适免疫抗原含量研究本研究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2.0 × 108.5CFU/mL、2.0 × 109 CFU/mL和2.0 × 109.5 CFU/mL的01、02、078血清型亲本株及脂多糖缺失株油佐剂多价灭活疫苗。免疫后对其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免疫鸡攻毒后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数据显示,抗原含量为2.0 ×108 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55.6%,脂多糖缺失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66.7%;抗原含量为 2.0 ×109 CFU/mL 免疫,亲本株疫苗对 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88.9%;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90.0%、88.9%、100.0%;抗原含量为2.0 ×109.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70.0%、77.8%、77.8%;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100.0%。因此,本实验室制备的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免疫组的保护率均高于相同抗原含量亲本株疫苗组,该疫苗的最适抗原含量2.0 × 109 CFU/mL。叁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后30 d、60 d、90 d和120 d进行亲本株攻毒,根据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鸡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88.9%、87.5%、87.5%;在6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均为66.7%;在9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50.0%、50.0%、66.7%;在120 d攻毒,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因此,免疫后30 d、60 d、90 d攻毒,鸡均得到不同程度保护。但由于成年鸡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性降低,免疫后120 d攻毒免疫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所以本研究暂定该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四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交叉免疫保护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对01、02、078亲本株和近年流行的菌株O1(Y12,T12)、02(E172,E899)、078(Y14,Y48)进行攻毒和免疫鸡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01血清型E516、Y12、T12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7.5%;对02血清型E058、E172、E899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5%、88.9%、80.0%;对078血清型E522、Y14、Y48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0.0%。本研究得出此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对疫苗候选株和流行株均提供不低于80.0%的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入元.大肠杆菌脂多糖影响HeLa细胞胞内ATP能量的传感检测及代谢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潘廷云.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苗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及交叉免疫保护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贾忆雪.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叁价灭活疫苗保存期及被动免疫效力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王洲.大肠杆菌脂多糖分子的核心多糖结构变化对细胞膜及胞内代谢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6

[5].任格.大肠杆菌脂多糖结构对胞外多糖克拉酸合成的影响机制[D].江南大学.2016

[6].冯将,李鹏飞,鲜思美.猪源大肠杆菌脂多糖提取纯化及活性分析[C].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16

[7].包银莉.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其脂多糖抗溶菌酶的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8].张宇曦,韩先干,左佳坤,龚建森,韩月.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核心型分布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5

[9].成鹰.大肠杆菌和布鲁氏菌脂多糖刺激条件下巨噬细胞差异表达miRNAs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D].海南大学.2014

[10].张珈宁.大肠杆菌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条件下CD40的作用机制[D].海南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鲎试剂基质显示法3种方法提取大肠杆菌脂多糖免疫...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对噬菌体克...脂多糖银染Fig12SilverstainofHpopoly...两种大肠杆菌的脂多糖SDS-PAGE银染图叁组动物不同移植剂量MODS发生率比较

标签:;  ;  ;  ;  ;  ;  ;  

大肠杆菌脂多糖论文_张入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