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毛状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录,因子,发根,丹参,杆菌,菠菜,植物。
毛状根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婷,郭妍宏,王飞艳,方誉民,夏鹏国[1](2019)在《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MYB和bHLH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参与丹参次生代谢的MYB和bHLH转录因子,选取47个MYB转录因子和47个bHLH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藏丹参和紫花丹参毛状根MYB和bHLH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个MYB和6个bHLH在藏丹参中高表达,24个MYB和15个bHLH在丹参中高表达,19个MYB和26个bHLH在两种材料中表达差异不明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藏丹参高丹参酮和迷迭香酸积累以及低丹酚酸B积累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藏丹参和紫花丹参次生代谢差异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顺,孙建春,周凯,王华英,李婷[2](2019)在《钩藤毛状根的诱导及其钩藤碱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钩藤毛状根的培养体系,以钩藤组培无菌苗为试材,利用发根农杆菌A4、ATCC15834、R16011侵染钩藤外植体,探讨了不同钩藤外植体、菌液浓度、AS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钩藤叶片作为外植体,预培养3 d,以OD_(600)=0.6的A4菌株浸泡30 min后,干燥处理1 h,转入含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无激素WPM培养基中共培养3 d,在含600 mg·L~(-1)头孢克肟筛选培养基上能获得较高的毛状根诱导率,毛状根诱导率达53.66%。PCR扩增鉴定表明,钩藤细胞核基因组中已成功整合发根农杆菌的发根基因。钩藤毛状根在无激素1/2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部分毛状根中钩藤碱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含量是带钩枝条中的2.06倍,达1.211 mg·g~(-1)。(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5期)
未晓巍,杨艺,王艺璇,王禹佳,周晓馥[3](2019)在《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膜质过氧化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毛状根再生植株及自交系P131为材料,研究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条件下活性氧(ROS)、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探究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的膜脂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干旱胁迫8 d,和正常供水水平比,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和对照组植株ROS含量分别增加14.3%和35.4%.CAT和GSH-PX的含量不断增加,和ROS的变化趋势相似,对照组植株均高于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复水后,两种植株CAT和GSH-PX以及ROS都迅速下降,干旱胁迫4 d、6 d处理的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迅速恢复到接近正常供水水平,干旱胁迫8 d含量略高于正常水平,且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之间的含量差异较小;但对照组植株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之间的含量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向倩倩,杨佳瑶,侯梓淇,杨宗岐,郭万里[4](2019)在《叁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及其液体培养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叁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和液体培养体系,采用发根农杆菌株系C58C1和ATCC15834进行毛状根的诱导,通过无菌叁叶青叶片预培养、浸染、共培养、筛选、形态和PCR鉴定等过程获得叁叶青毛状根根系,并对叁叶青毛状根和两年生块根总黄酮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C58C1能从叁叶青叶片诱导出毛状根,叁叶青毛状根在不添加生长素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其总黄酮含量约是2年生叁叶青块根的1/5。(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徐悦,曹英萍,王玉,付春祥,戴绍军[5](2019)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菠菜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侵染植物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菠菜(Spinacia oleracea)是常见的食用蔬菜,目前尚未见菠菜毛状根的研究报道。经筛选得到适合诱导菠菜毛状根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LBA9402侵染菠菜外植体茎后,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可达16%。菠菜毛状根呈白色,具有丰富的根毛,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生长。通过诱导菠菜毛状根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分化,获得了菠菜毛状根的再生植株,再生率为8%。此外,LBA9402可将含有Ri质粒的T-DNA和携带外源GFP基因的Ti质粒T-DNA共同导入外植体中。PCR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rol B及GFP基因在菠菜毛状根基因组中稳定表达,共转化频率为50%。(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谈天斌,卢晓玲,张凯旋,丁梦琦,廖志勇[6](2019)在《TrMYB308基因的克隆及在苦荞毛状根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MYB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对植物次生代谢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前期研究以V型紫斑白叁叶为材料,通过RNA-Seq技术,筛选出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TrMYB308。在此基础上从V型紫斑白叁叶中克隆出TrMYB308基因,该基因的ORF全长为921 bp,编码306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rMYB308定位于细胞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rMYB308属于典型的R2R3-MYB转录因子,且该蛋白与红叁叶TaMYB308和苜蓿MtMYB308等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Tr MYB308基因在紫斑白叁叶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受JA的诱导。在苦荞毛状根中异源表达TrMYB308,结果发现转基因根系中的类黄酮代谢途径部分关键酶基因(如FtF3H和FtFLS)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转基因根系总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基于以上结果,推测TrMYB308可能参与类黄酮次生代谢生物合成调控。本研究为荞麦类黄酮合成分子机制探索及荞麦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尹彦超[7](2019)在《基于毛状根培养体系的甘草CHS及CHI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素有“十方九草”之誉。近些年来,栽培甘草普遍存在品质退化和有效成分含量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大量文献报道显示:毛状根可稳定高效的生产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利用毛状根培养体系对甘草的次生代谢途径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甘草苷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及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是甘草苷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限速酶。因此,本论文拟在前期克隆获得甘草CHS及CHI基因的基础上,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及发根农杆菌工程菌,利用毛状根培养体系对甘草CHS及CHI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揭示其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还将进一步筛选甘草苷高水平积累的毛状根体系,为甘草苷的离体合成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根据课题组前期对于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CHS、CHI基因多态性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筛选出黄酮高含量对应的特异CHS、CHI基因单倍型;采用基因融合的方法构建甘草转CHS、CHI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电转法将甘草转CHS、CHI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导入发根农杆菌;用转基因发根农杆菌工程菌侵染甘草外植体诱导转基因毛状根,并进行PCR和测序验证;建立同时测定甘草毛状根中四种黄酮成分含量的UPLC方法,并对培养得到的转CHS、CHI基因甘草毛状根进行含量测定;通过qRT-PCR对转CHS、CHI基因毛状根中目标基因的拷贝数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基因拷贝数与毛状根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本论文共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根据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CHS、CHI基因多态性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高含量甘草样品对应的特异CHI-1(GenBank注册号:KY115232),CHS-60(GenBank注册号:KY810356)单倍型。(2)选择Bgl Ⅱ和Spe Ⅰ作为酶切位点,pCAMBIA1305.1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采用基因融合的方法,成功构建甘草转CHI、CHS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CHI、pCA-CHS。(3)采用电转法(电转条件:C:25μF;PC:200Ω;U:2400V)分别将携带有甘草CHI和CHS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pCA-CHI和pCA-CHS导入到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中,构建得到转甘草CHI、CHS的发根农杆菌工程菌。(4)利用转CHI、CHS基因发根农杆菌工程菌侵染甘草外植体胚轴及子叶,通过PCR验证及测序验证,成功获得了转CHI、CHS基因甘草毛状根。(5)建立了同时测定甘草毛状根中4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UPLC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54份甘草毛状根样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统计学分析表明,黄酮总含量在转CHI基因甘草毛状根和空白甘草毛状根样品、转CHS基因甘草毛状根和空白甘草毛状根样品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比较秩均数,黄酮含量满足:转CHI基因甘草毛状根>转CHS基因甘草毛状根>空白甘草毛状根,从而证实过表达CHS、CHI基因能够增加甘草毛状根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6)利用qRT-PCR对15份转CHI基因和转CHS基因毛状根中目标基因拷贝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8份过表达CHI基因甘草毛状根中CHI基因拷贝数分别为1、2或5个,7份过表达CHS基因毛状根中CHS基因拷贝数分别为7、9、10、11、13或18个。(7)根据目标基因拷贝数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最终优选出拷贝数为9的转CHS基因甘草毛状根以及拷贝数为5的转CHI基因甘草毛状根作为进一步离体积累黄酮类化合物的甘草毛状根材料,为将来扩大培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杨解解,陈鑫,薛鹏飞,杨蕙源,董江陵[8](2019)在《发根农杆菌转染纹党产生毛状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究不同OD值、侵染时间及外植体类型对诱导纹党产生毛状根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OD值0.8A、侵染时间10min与纹党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的试验组处理效果最好,毛状根诱导率可达55.6%。纹党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毛状根处理效果最好,纹党根、纹党茎段及无菌苗皆不适宜作为诱导材料。经形态学观察,诱导出的根基本符合毛状根的特征,PCR扩增得到865bp的DNA目的条带,证明试验得到的根为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诱导得到的毛状根。(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徐悦[9](2019)在《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毛状根诱导与高效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gones)侵染植物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是常见的食用蔬菜,目前尚未有菠菜毛状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筛选到适合诱导菠菜毛状根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结果表明,LBA9402侵染菠菜外植体茎后,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可达16%。菠菜毛状根呈白色,具有丰富的根毛,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生长。通过诱导菠菜毛状根产生愈伤并进行分化,获得了菠菜毛状根的再生株。此外,本研究实现了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与携带外源GFP基因的Ti质粒的共转化,PCR结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基因以及Ti质粒中GFP基因已在菠菜毛状根基因组中稳定表达。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组高效定点突变的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模式植物和各种作物。尽管菠菜的基因组序列被公布,但CRISPR/Cas9技术尚未成功地应用于菠菜。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菠菜的毛状根为研究对象,使用CRISPR/Cas9精确编辑两个类纤维素合成酶 D 基因(Cellulose Synthase-Like D genes CSLD),Spo2331和Spo10340,探究其参与菠菜毛状根根毛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CRISPR/as9可在菠菜中形成四种突变类型,即置换,插入,删除和组合突变,其中删除突变所占比重最高,约占64.1%。每个靶位点之间的突变率具有很大差异。15个Sp02331独立的转基因毛状根系中,有7个是纯合或双等位基因突变根系,其他8个是杂合突变根系,所有纯合突变根系显示出根毛膨胀和变短的表型,与拟南芥csld2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相似。获得的15个Spo10340独立的转基因发根系中,有13个杂合突变系根系,但没有获得纯合或双等位基因突变根系,所有杂合突变根系与正常毛状根无明显差别。菠菜CRISPR/Cas9系统的建立为菠菜的功能基因的鉴定以及菠菜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在菠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思巧,罗丹,李高钰,魏玉兰,马明东[10](2019)在《银杏毛状根褐化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依据现有发根农杆菌侵染法,以银杏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农杆菌诱导银杏毛状根的实验操作进行优化,并观察记录银杏毛状根继代生长情况,测定继代不同天数的毛状根组织内多酚含量、多酚合成相关酶基因和POD基因相对表达量,以探讨银杏毛状根褐化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银杏农杆菌侵染最适预培养时间为3d、菌种为R1601、共培养基为White、侵染时间为30min,优化侵染操作后的银杏毛状根诱导率可达72.36%;银杏毛状根继代生长的最适IBA浓度为0.5mg/L。(2)银杏毛状根初始发根时颜色为乳白色,多在伤口处簇生,伸长生长时无向地性,不分叶正背面都能在伤口处诱导出根,且在除菌培养20d时毛状根长可达0.4~0.8cm;继代培养25d时毛状根为白色,继代35d时部分毛状根从根部至中部开始转黄,继代45d时大部分毛状根由白转黄,根部至中部开始有褐化出现。(3)继代35d时毛状根的PAL、C4 H、4CL和POD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5d的68%、44%、51%、52%;继代45d时PAL、C4 H、4CL、POD基因表达量分别为35d的19%、75%、86%、105%。(4)继代35d、45d的银杏毛状根总酚类含量分别为17.14和13.78mg/g。研究发现,PAL基因表达量变化与其下游的两个关键酶基因(C4 H、4CL)表达量变化不一致,且PAL基因表达量的大幅降低并未对下游C4 H、4CL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说明PAL基因表达量变化对其下游合成速率影响不大,可能不是银杏毛状根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而C4 H与4CL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C4H应是该途径中的限速酶之一;推测继代前期可能是由PPO作为关键酶参与毛状根褐化反应,导致后期毛状根生长受抑制,POD基因表达水平随之上升,POD参与褐化反应。(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毛状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钩藤毛状根的培养体系,以钩藤组培无菌苗为试材,利用发根农杆菌A4、ATCC15834、R16011侵染钩藤外植体,探讨了不同钩藤外植体、菌液浓度、AS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钩藤叶片作为外植体,预培养3 d,以OD_(600)=0.6的A4菌株浸泡30 min后,干燥处理1 h,转入含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无激素WPM培养基中共培养3 d,在含600 mg·L~(-1)头孢克肟筛选培养基上能获得较高的毛状根诱导率,毛状根诱导率达53.66%。PCR扩增鉴定表明,钩藤细胞核基因组中已成功整合发根农杆菌的发根基因。钩藤毛状根在无激素1/2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部分毛状根中钩藤碱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含量是带钩枝条中的2.06倍,达1.211 mg·g~(-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状根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婷,郭妍宏,王飞艳,方誉民,夏鹏国.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MYB和bHLH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差异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吴顺,孙建春,周凯,王华英,李婷.钩藤毛状根的诱导及其钩藤碱含量的测定[J].北方园艺.2019
[3].未晓巍,杨艺,王艺璇,王禹佳,周晓馥.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膜质过氧化水平变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向倩倩,杨佳瑶,侯梓淇,杨宗岐,郭万里.叁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及其液体培养体系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9
[5].徐悦,曹英萍,王玉,付春祥,戴绍军.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菠菜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植物学报.2019
[6].谈天斌,卢晓玲,张凯旋,丁梦琦,廖志勇.TrMYB308基因的克隆及在苦荞毛状根中的功能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7].尹彦超.基于毛状根培养体系的甘草CHS及CHI基因功能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杨解解,陈鑫,薛鹏飞,杨蕙源,董江陵.发根农杆菌转染纹党产生毛状根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
[9].徐悦.菠菜(SpinaciaoleraceaL.)毛状根诱导与高效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D].东北林业大学.2019
[10].刘思巧,罗丹,李高钰,魏玉兰,马明东.银杏毛状根褐化机制的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