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溶解氧论文_张跃瀚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溶解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解氧,污泥,河口,弧菌,丝状,工艺,曝气。

低溶解氧论文文献综述

张跃瀚[1](2019)在《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方法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论述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污泥微膨胀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污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污泥微膨胀受影响的因素。从叁个方面介绍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包括在低负荷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率;间歇式循环上流污泥床中的应用;对单类型丝状菌Type 0092菌种的微膨胀研究。(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9年09期)

麻素挺,林海转,苏园,雷坤[2](2019)在《典型河口区低溶解氧现象及形成机理研究——以鳌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鳌江口是我国东海沿岸典型涌潮河口,近年来其水质有机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低溶解氧(低氧)现象仍然存在。研究分析了鳌江河口区DO历史变化趋势及潮周期内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低氧现象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鳌江河口区低氧现象为物理及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为底层异重流导致的水体分层限制了表层与底层水体的交换和复氧,生化耗氧过程(尤其是底泥耗氧)则进一步加剧了低氧程度。(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邵芃泠,陈莹,陈晓欣,叶炜翌,左金龙[3](2019)在《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污染物同步去除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能耗,节约污水处理的成本,同时达到同步去除碳、氮、磷的效能,采用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SBR工艺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污泥微膨胀SBR工艺过程使水样处于低溶解氧状态,MLSS在2 000~3 000 mg/L之间.同时,测定控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水样中的氨氮质量浓度、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以及COD值.结果表明,在低溶解氧SBR工艺过程中,COD去除率达到90%,正磷酸盐去除率达到58%,氨氮去除率达到83%.由此可见,采用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法处理污水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同步去除碳、氮、磷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闫明磊,王鑫磊,黄旭雄,李松林,汪毅[4](2019)在《饲料胆固醇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耐低温低溶解氧胁迫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耐低温低溶解氧胁迫能力的影响,在鱼粉含量为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3.0、4.0 g/kg的胆固醇,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C0、C1、C2、C3和C4,实测胆固醇含量依次为0.78、1.57、2.45、3.43和4.18 mg/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14±0.03) g的凡纳滨对虾。养殖8周后检测对虾耐低温和低溶解氧胁迫的能力以及急性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后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饲料胆固醇含量显着影响弧菌急性感染后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在弧菌感染进程中,C2组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的mRNA表达量表现出最大的变化幅度;而IMD mRNA表达量最大变化幅度出现在C1组,其次为C2组。急性感染弧菌后各组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峰值均出现在感染后24 h;C2、C3和C4组IMD 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感染后24 h,而C0和C1组IMD 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感染后42 h。急性程序降温胁迫下,C0和C4组对虾100%死亡的温度为15℃;而其他组对虾100%死亡的温度为14℃。急性低溶解氧胁迫下各组对虾的耗氧量和致死溶氧浓度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在淡水养殖条件下,饲料中2.45 mg/g的胆固醇含量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灵敏性,而饲料中胆固醇含量为(1.57~3.43) mg/g时凡纳滨对虾表现出较好的抗低温胁迫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禹晟[5](2019)在《低溶解氧下SBR内短程硝化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低溶解氧下SBR内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要采取更加全面的方法来测试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序批式反应器(SBR)在低溶解氧下内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验结果,本文将分析SBR在0.5~20.73mg/L的游离氨浓度范围内对亚硝酸的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是如何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反应。希望通过本文对低溶解氧下SBR内短程硝化影响因素有所认识。(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珍宝,施春红,黄晓龙,姜凯[6](2018)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分段进水对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生物法处理低C/N生活污水存在曝气量过饱和、有机碳源不足和脱碳效率低等问题,开展了低溶解氧(DO)条件下分段进水SBR运行模式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4种低DO条件下传统SBR工艺与分段进水SBR运行模式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传统SBR工艺中,CODCr去除率达到90%以上,而二段进水方式下其去降率下降了20%;采用4种不同DO条件下,一段进水方式下SBR反应器的脱氮效率较低,出水中TN分别为17.4mg/L、19.5mg/L、18.6mg/L、21.6mg/L,其中当DO为1.0mg/L时SBR反应器的脱氮效率最高,TN去除率达到45%,而TP去除率分别为19%、25%、22%、21%;对于二段进水,同样的DO条件下,其中当DO为1.0mg/L时SBR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脱氮除磷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7%、20%。通过分段进水,提高了进水中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对原有有机物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SBR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率。(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王雪微,左金龙[7](2017)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进行全程硝化和短程硝化的对比研究,将试验过程中的溶解氧(DO)控制在较低浓度。试验表明:短程硝化的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呈上升趋势,直到好氧吸磷过程完成,积累率逐渐达到稳定状态;而在全程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在短暂的上升趋势后又降低了。(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13期)

马娟,宋璐,俞小军,李璐,孙雷军[8](2016)在《超低溶解氧条件下的EBPR系统除磷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两个交替厌氧/好氧(An/O)模式运行的SBR反应器,对不同溶解氧(DO)浓度梯度下EBPR系统除磷效果及工艺性能进行了为期127 d的研究.在未控制DO的对照组反应器R1中,好氧段DO≥6 mg·L~(-1),运行的前65 d内工艺除磷性能稳定,除磷率>95.9%,出水总磷<0.5 mg·L~(-1),但由于系统长期处于过曝气状态,65 d后除磷性能逐渐恶化,直至97 d后系统彻底失效,整个运行阶段(1~127 d)出水总磷一级A达标率为39.4%.对于实验组反应器R2,控制好氧段DO浓度分别为2、1、0.5、0.2、0.1 mg·L~(-1),各工况初期除磷性能均有小幅波动,但除磷率迅速回升,继而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统计发现,实验组反应器R2在整个运行阶段出水总磷一级A的达标率为94.6%,127 d内仅有6 d不达标,工艺性能远优于R1.DO=2 mg·L~(-1)系统的比吸磷速率接近最大值,而低DO条件对比吸磷速率影响较大.实验还发现,尽管由超低DO(0.1 mg·L~(-1))引起的有机物降解速率低导致系统发生污泥微膨胀,但出水总磷仍能100%达标排放,微好氧EBPR的节能除磷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丘永龙[9](2015)在《浅析棉花滩水库永定库区水域低溶解氧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25日,福建省永定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棉花滩水库永定库区水域开展内陆重点渔业水环境现场监测时,发现各个监测区的水域水色呈黑色状,表层水体溶氧值在2.78~3.10mg/L之间。根据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初步认为引起低溶解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水生植物的长期大面积覆盖,使水体中大量浮游植物因缺少光照条件而由产氧因子转为耗氧因子;二是内源产氧不足,外源氧分补给受阻,在缺氧环境下,藻类植物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分解,形成第二耗氧因子。(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5年08期)

马娟,李璐,俞小军,魏雪芬,刘娟丽[10](2015)在《低温低溶解氧EBPR系统的启动、稳定运行及工艺失效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SBR反应器,在温度为13~16℃的条件下启动并运行EBPR系统.研究表明,进水磷浓度20 mg·L-1,控制DO浓度为2 mg·L-1,低温条件下即可在短期内(<6 d)实现EBPR系统的成功启动并获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出水磷浓度低于0.5 mg·L-1.降低DO浓度会影响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效果,反应器好氧阶段DO浓度由2mg·L-1降为1 mg·L-1,系统仍可以稳定运行,磷的去除率均大于97.4%,但厌氧释磷量略有下降;DO浓度进一步降至0.5mg·L-1时,EBPR系统除磷性能迅速恶化且出水磷浓度超标.通过提高溶解氧浓度以恢复EBPR除磷性能的试验发现,低DO导致的系统失效在短期内不可逆.研究还发现,以NO-2及NO-3为电子受体的缺氧除磷小试对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冲击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在6个周期内得以恢复;此外,长期低温运行的EBPR系统内MLSS基本保持恒定且SVI略有降低,说明低温低DO条件有利于系统内污泥的沉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低溶解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鳌江口是我国东海沿岸典型涌潮河口,近年来其水质有机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低溶解氧(低氧)现象仍然存在。研究分析了鳌江河口区DO历史变化趋势及潮周期内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低氧现象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鳌江河口区低氧现象为物理及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为底层异重流导致的水体分层限制了表层与底层水体的交换和复氧,生化耗氧过程(尤其是底泥耗氧)则进一步加剧了低氧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溶解氧论文参考文献

[1].张跃瀚.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方法的研究综述[J].建筑与预算.2019

[2].麻素挺,林海转,苏园,雷坤.典型河口区低溶解氧现象及形成机理研究——以鳌江为例[J].环境科技.2019

[3].邵芃泠,陈莹,陈晓欣,叶炜翌,左金龙.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污染物同步去除效能[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闫明磊,王鑫磊,黄旭雄,李松林,汪毅.饲料胆固醇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耐低温低溶解氧胁迫能力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5].刘禹晟.低溶解氧下SBR内短程硝化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6].王珍宝,施春红,黄晓龙,姜凯.低溶解氧条件下分段进水对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7].王雪微,左金龙.低溶解氧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J].科学家.2017

[8].马娟,宋璐,俞小军,李璐,孙雷军.超低溶解氧条件下的EBPR系统除磷性能[J].环境科学.2016

[9].丘永龙.浅析棉花滩水库永定库区水域低溶解氧成因[J].基层农技推广.2015

[10].马娟,李璐,俞小军,魏雪芬,刘娟丽.低温低溶解氧EBPR系统的启动、稳定运行及工艺失效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冬季挂样腐蚀速率结果夏季挂样腐蚀速率结果对纳米铁一反硝化细菌复合体系()a脱...菌株B0013-070好氧-低供氧两阶段发酵...黄海流系示意图(根据Jiangetal.,2004修...对TP的去除效果

标签:;  ;  ;  ;  ;  ;  ;  

低溶解氧论文_张跃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