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组构论文_黄理力,郑剑锋,潘文庆,袁文芳,倪新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组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迹,化石,塔里木盆地,盆地,渤海湾,洪水,凤山。

沉积组构论文文献综述

黄理力,郑剑锋,潘文庆,袁文芳,倪新锋[1](2019)在《微生物白云岩典型沉积组构序列及储层发育特征——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白云岩是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缺少造礁生物,海洋中微生物大量繁盛而发育大量微生物白云岩。研究表明,微生物活动对古老白云岩宏观和微观沉积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微生物白云岩的不同组构代表不同的原始沉积环境,是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具体响应。本文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系列露头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宏观结构特征描述及微观尺度下1000多张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详细观察,对典型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朱辉,郭伟文,谷令云[2](2019)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火山-沉积盆地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说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的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主要从岩石组合、残余火山岩组构、岩石化学、原岩的恢复和形成环境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2期)

胡斌,王长征,宋慧波[3](2018)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湖泊沉积中的遗迹组合与组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中的辽河盆地、济阳坳陷和东濮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湖泊相沉积厚度巨大,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页岩、油页岩、粉砂岩、砂岩和含砾砂岩,含有少量泥灰岩、灰岩、白云岩、膏泥岩、石膏岩和盐岩,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油和储油岩系。该地层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遗迹化石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4种遗迹组合(图1):(1)Skolitho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其组成分子常见有14个遗迹属,包括Skolithos,Arenicolites,Psilonichnus,Thalassinoides,Polykladichnus,Planolites,Palaeophycus,Puyangichnus,Taenidium,Mermoides,Cochlichnus,Gordia,Helminthopsis和Diplichnites等。该遗迹组合的遗迹化石多为居住迹、进食迹和觅食迹,偶见爬行迹,丰度比较高、分异度中等。沉积环境分析表明,该组合产生于湖泊叁角洲和湖岸带沉积环境,尤其是叁角洲前缘的河口砂坝及远砂坝地带。(2)Planolites-Taenidium遗迹组合,其组成分子常见有12个遗迹属,包括Planolites, Taenidium,Palaeophycus,Beaconites,Mermoides,Gordia,Cochlichnus,Trichichnus,Ophiomorpha,Skolithos,Arenicolites和Cylindricum等。该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觅食拖迹和居住迹组成,丰度和分异度较高,多产自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沉积中,主要形成于滨、浅湖沉积环境。(3)Mermoides-Parapaleodictyon遗迹组合,它的组成分子常见有14个遗迹属,包括Skolithos,Ophiomorpha,Trichichnus,Brevitubus,Planolites,Palaeophycus,Steindichnus,Helminthoidichnites,Mermoides,Gordia,Helminthopsis,Neonereites,Parapaleodictyon和Protopaleodictyon等。其中Skolithos,Ophiomorpha和Trichichnus常出现在浊流沉积中。该遗迹组合的遗迹化石多为进食迹、觅食迹、耕作迹及小型居住潜穴,丰度和分异度高,其宿主岩多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往往与事件沉积伴生。该组合主要产生于半深湖沉积环境。(4)Semirotundichnus-Puyangichnus遗迹组合,其组成分子有21个遗迹属,包括Skolithos,Trichichnus, Brevitubus, Planolites, Palaeophycus, Puyangichnus, Parabeaconites,Diplopodichnus,Pilichnus,Chondrites,Semirotundichnus,Mermoides,Patellarisichnus,Cochlichnus, Gordia, Neonereites, Helminthopsis, Helminthoidichnites, Tuberculichnus,Protopaleodictyon和Parapaleodictyon等。该遗迹组合的遗迹化石十分丰富,进食迹、觅食迹、居住迹和耕作迹都很发育,丰度和分异度都很高,常与浊流事件沉积伴生。沉积环境分析表明,该组合大多数遗迹化石都形成于低能平静的深湖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张瑞,赵新伟,王龙[4](2018)在《河北承德寒武系凤山组迭层石生物丘中的沉积组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承德路通沟剖面芙蓉统凤山组中部发育厚层块状迭层石生物丘,构成一个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的强迫型海退体系域,指示这些迭层石形成于中高能浅海环境。该生物丘宏观上主要由柱状迭层石组成,迭层石内部纹层较粗糙,在构成迭层石的致密泥晶和微亮晶组构中,还见到球粒、底栖鲕粒及凝聚颗粒等多种生物成因颗粒类型,代表着复杂的微生物活动特征,以此而区别于前寒武纪的迭层石。更为重要的是,迭层石生物丘中的致密泥晶基质中发育一些"石松藻(Lithocodium)"状的钙化蓝细菌菌落残余物,以及一些丝状钙化蓝细菌化石,指示了形成迭层石的微生物席为蓝细菌所主导的微生物席。因此,凤山组迭层石生物丘内复杂而特殊的碳酸盐岩沉积组构为研究迭层石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所产生的钙化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地质实例。(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牛永斌,胡亚洲,高文秀,董小波,崔胜利[5](2018)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丰富。在对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共鉴定出遗迹化石类型7属10种。(2)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子组成、产状、共生关系、丰度与分异度以及生物扰动的程度,结合沉积学特征分析,共识别出遗迹组构4种: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潮上带与潮间带上部(高潮坪)低能的沉积环境;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代表潮间带中-下部和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遗迹组构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舄湖和开阔台地内的滩间海等较低能的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Chondrites遗迹组构揭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中滩间海-台内洼地等非常低能的沉积环境。(3)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叁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格架内对遗迹组构和沉积微环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解译出研究区马家沟组叁段经历了两次区域性的海侵—海退;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组合、遗迹组构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各遗迹组构与沉积微环境的叁维相模式。这对研究华北奥陶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牛永斌,胡亚洲[6](2016)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组构及沉积环境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北焦作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大量的遗迹化石。在对野外露头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豫西北焦作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共鉴定出遗迹化石7属10种,其中居住迹2属3种:Psilonichnus upsilon、Thalssinoides callianassa、Thalassinoides horizontalis,进食迹3属3种:Chondrites intric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牧食迹2属4种: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ichnosp.、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Gordia molassica;(2)根据不同层位遗迹化石的分子组成、产状、共生关系、阶层分布、丰度与分异度以及生物扰动指数,结合沉积学特征,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种种共识别处遗迹组构4种:(1)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高潮坪),这些低能的环境中。(2)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中-下部和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环境;(3)Helminthposi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舄湖和开阔台地内的滩间海等较低能的沉积环境;(4)Helminthposis-Chondrites遗迹组构,发育在开阔碳酸盐岩台地中滩间海-台内洼地等非常低能的沉积环境。这四种遗迹组构在垂向上随着海平面的变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为从下到上由Psilonichnus→Thalassinoides→Helminthposis→Thalassinoides→Helminthposis→Helminthposis-Chondrites→Helminthposis的变化。(3)建立了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的层序地层格架,表现为从高位体系域(H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的变化,并在层序格架内对遗迹组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沉积环境由以潮间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舄湖为特征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相变化为以台内滩→滩间海-台内洼地为特征的开阔碳酸盐岩台地相。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经历了两次区域性的海侵-海退;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组合以及遗迹组构等资料,参考Tucker(1974)提出的非常适合华北盆地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建立了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各遗迹组构与沉积微环境的叁维相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吴鸿天[7](2016)在《二连盆地化石层磁组构沉积动力方向与聚类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微观磁组构特征与宏观沉积构造、长形生物化石特点等指标在恢复古水流向问题上的关联性,对内蒙古二连盆地查干勃尔和剖面的414块古地磁定向样品进行了磁组构特征研究。发现全剖面样品的磁化率最大轴赤平投影为南北方向,由于旱地冲积扇水动力较强,导致流水动力方向与磁化率最大轴方向垂直,指示古水流方向为东西向;而化石层围岩样品的磁化率主轴主要集中在90°方向,鉴于化石集中埋藏地区水动力急剧转弱,磁化率最大轴方向与古流向一致,这与长形骨骼展布方位的统计结果70°-115°相吻合,均显示自东向西,微观磁组构与宏观长形骨骼展布所指示的方向相一致。同时,为了验证磁组构与砾石排布和沉积层理在反映动力学的可比性,我们还对诸如青海门源盆地大通河谷、陕西关中盆地泾河阶地的磁组构样品与砾石排布、水平层理所指示的古流向进行对比并均显示一致。我们把沉积物微观磁组构样品与更为宏观的骨骼展布、砾石排布和沉积层理等沉积动力学指标进行了对比,首次对指示沉积动力方向上微观磁组构与宏观沉积构造进行了系统意义上的比较。此外,为了验证磁组构特征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敏感性,对叁个剖面的所有采样点的磁组构数据进行了聚类统计分析。线性拟合依据流水动能的强弱对宏观的剖面进行了分类,而层次聚类分析打破了剖面界限,对每个样品都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两种聚类方法都能够指示沉积磁组构对沉积动力强弱和稳定性,证明了磁组构与沉积动力特征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我们对各个采样点不同沉积动力条件的大批量磁组构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首次对河湖相沉积岩石磁组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统计分析研究。对二连盆地查干勃尔和剖面及其化石层以及大通河谷与泾河阶地的磁组构研究,共同证实了在宏观条件不可见时,对沉积物进行大样品数量的磁组构分析可以便捷地承担该地区的沉积动力学辨识工作,并为进一步拓展化石埋藏学统计研究以及恢复和指示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手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吴鸿天[8](2016)在《泾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磁组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泾河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也是渭河以及黄河中下游洪水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对泾河一级阶地采集泾河洪水沉积的古地磁样品,进行了磁组构各项异度、磁面理、磁线理、磁基质颗粒度以及形状因子等参数的测定,并与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进行对比,得出泾河洪水沉积微观组构各项异度高、面理较发育、磨圆度与分选性差的特征,并通过赤平投影恢复了古洪水流向,并得出近3 000年来大洪水周期缩短至200~300 a的结论,对于泾河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6年03期)

贡云云[9](2016)在《寒武系凝块石生物丘的沉积组构:以鲁西地区张夏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凝块石是一种不具纹层状组构的微生物碳酸盐岩,与纹层状组构的迭层石形成鲜明对照。鲁西地区寒武系张夏组中的凝块石生物丘主要由致密泥晶和微亮晶组成的团块构成,在团块中可见到细胞外聚合物质(EPS)钙化作用的残余物及钙化蓝细菌化石。在复杂的微观组构中,表现出球状结构、片状、席状及蜂窝状结构的EPS钙化残余物,说明凝块石中团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矿化作用过程。这些EPS钙化残余物与较为普遍的致密泥晶和钙化蓝细菌化石一起,为了解凝块石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因此,对凝块石生物丘的分析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和思考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宋慧波,王芳,胡斌[10](2015)在《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碳酸盐岩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山西太原西山和陵川附城一带露头剖面遗迹化石的详细观察、鉴定与分析,共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其生态类型包括进食迹10种、觅食迹和居住迹各2种。基于各灰岩层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大小、潜穴充填物的成分及颜色、宿主岩的岩性等特征,建立了4种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类型A:大型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出现于海湾(舄湖)及潮坪沉积环境;类型B:大型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构,发育在海平面至正常天气浪基面附近区域的浅海上部沉积环境或水体浅且较平静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环境;类型C:中型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构,主要产生在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类型D:小型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组构,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下、水体较深且贫氧的浅海下部沉积环境。这一成果可以为精细研究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变迁史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也可为煤与煤层气的生成环境提供生物学记录方面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沉积组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说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的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主要从岩石组合、残余火山岩组构、岩石化学、原岩的恢复和形成环境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组构论文参考文献

[1].黄理力,郑剑锋,潘文庆,袁文芳,倪新锋.微生物白云岩典型沉积组构序列及储层发育特征——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朱辉,郭伟文,谷令云.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火山-沉积盆地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19

[3].胡斌,王长征,宋慧波.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湖泊沉积中的遗迹组合与组构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张瑞,赵新伟,王龙.河北承德寒武系凤山组迭层石生物丘中的沉积组构[J].现代地质.2018

[5].牛永斌,胡亚洲,高文秀,董小波,崔胜利.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J].地质学报.2018

[6].牛永斌,胡亚洲.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叁段遗迹组构及沉积环境演化规律[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7].吴鸿天.二连盆地化石层磁组构沉积动力方向与聚类统计分析[D].西北大学.2016

[8].吴鸿天.泾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磁组构特征研究[J].地下水.2016

[9].贡云云.寒武系凝块石生物丘的沉积组构:以鲁西地区张夏组为例[J].现代地质.2016

[10].宋慧波,王芳,胡斌.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下二迭统太原组遗迹化石、遗迹...岗巴强东剖面冷泉碳酸盐岩沉积组构岗巴强东剖面冷泉碳酸盐岩沉积组构砂砾岩储层物性与沉积组构关系...河北宽城高于庄组叁段层序地层划分这...高松芦塘坝矿段黄铁矿沉积组构

标签:;  ;  ;  ;  ;  ;  ;  

沉积组构论文_黄理力,郑剑锋,潘文庆,袁文芳,倪新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