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癌恶性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白介素,激酶,转录,脐带,原位。
乳腺癌恶性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窦艳,邱鹏,陈江伟[1](2019)在《MicroRNA-200a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影响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RNA-200a(miR-200a)表达改变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RT-qPCR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DA-MB-468和MCF-7中miR-200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的差异。CCK-8法检测转染miR-200a mimic和miR-inhibitor后MDA-MB-231细胞活力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MDA-MB-231细胞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SIP1、Snail、Twist、ZEB1和ZEB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MCF-10A细胞相比,miR-200a在MDA-MB-231细胞中表达显着降低(P<0.05)。过表达miR-200a使MDA-MB-231细胞活力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侵袭能力下降(P<0.05), SIP1、N-cadherin、Snail、Twist、ZEB1和ZEB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而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抑制miR-200a的表达使上述结果逆转(P<0.05)。结论:上调miR-200a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和侵袭,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miR-200a可能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调控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汪玲,朱静,田杰,谭彬,燕莎[2](2015)在《STAT3异常激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MCF-7B乳腺癌微环境中是否存在恶性转变并探究其生物学变化与STAT3异常激活及高表达的关系。方法将hUCMSCs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hUCMSCs单独培养)、实验组(hUCMSCs与MCF-7B共培养)和阳性对照组(MCF-7B单独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T-q PCR检测STAT3及其下游原癌基因c-Myc及抗凋亡Bcl-x L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STAT3、c-Myc和Bcl-x L蛋白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p-STAT3、STAT3、c-Myc和Bcl-x L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hUCMSCs与对照组比较核质比增大,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实验组细胞G1期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期和G2期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TAT3、c-Myc和Bcl-x LmRNA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STAT3、STAT3、c-Myc和Bcl-x L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hUCMSCs在MCF-7B乳腺癌微环境中存在恶性转化趋势,且STAT3的异常激活及高表达是hUCMSCs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10期)
郭昭泽[3](2015)在《IL-6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诱导CD44~+CD24~(-/low)细胞的产生促进了乳腺癌MCF7细胞的恶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乳腺癌严重危害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北美、北欧一些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女性恶性肿瘤的25%-30%,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在发达国家乳腺死亡水平已经在10多年前发生转折,由持续上升转为显着下降。亚洲乳腺癌发病水平在国际上居中等水平,但增长趋势明显,死亡率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早,2008年,我国小于65岁乳腺癌患者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83.4%,中国乳腺癌患者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5~55岁,乳腺癌有两个发病高峰:45~55岁及70~74岁。众所周知,月经周期长、未生育、初次生育年龄较大、不哺乳等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对于中国女性来说,独生子政策使得这些因素更为突出,多生孩子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此外,肥胖、高脂肪饮食和运动不足也增加乳腺癌风险。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二级预防及乳腺癌系统治疗的逐渐完善的叁级预防,乳腺癌的发展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死率有下降的趋势。早期乳腺癌治疗效果已经相当好,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不管乳腺癌治疗多有效,总还有30%-40%的乳腺癌患者最后会复发、会出现耐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学说被科学家提出,他们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极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及分化潜能的细胞,肿瘤之所以能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其根本在于肿瘤细胞中存在占极少数量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转移及治疗抵抗的根源,它对化疗和放疗都会产生抵抗。研究发现通过EMT过程能将永生化人乳腺上皮细胞(HMLEs)诱导成具有干细胞特征的乳腺癌于细胞,为EMT在肿瘤细胞的转移及促进生长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且建立了上皮-间充质转化与肿瘤干细胞起源之间的联系。IL-6是一种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因子,在肿瘤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在乳腺癌病人中,血清IL-6的升高水平与不良的疾病预后相关。最近的研究显示,IL-6是很强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诱导因子,其能诱导上皮表型的乳腺癌细胞株向间充质表型转化;另一方面,最近报道EMT过程能在体外产生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44+CD24-/low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亚群,,而这群细胞具有高致瘤性,对传统化疗药物抵抗及高度的辐射抵抗能力。因此,我们推测IL-6有可能通过产生具有CD44+CD24-/low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从而介导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化疗抵抗及辐射抵抗。本研究利用MCF7乳腺癌细胞株模型,深入研究IL-6对诱导MCF7细胞EMT及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产生的作用,及对MCF7细胞增殖、阿霉素抵抗及辐射抵抗的影响,意在阐明IL-6促进乳腺癌生长、细胞辐射抵抗以及化疗抵抗的潜在机制。目的:(1)IL-6能否有效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2)探讨诱导后的MCF7是否增加了CD44+CD24-/low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比例;(3)分析经诱导后产生的CD44+CD24-/low细胞是否具有更强的增殖、辐射、化疗抵抗能力。方法:(1)利用含50ng/ml IL-6的培养基培养MCF7细胞;(2)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含量的变化;(3) real time-RT-PCR及westembloting技术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标记分子的表达水平;(4)流式细胞术从诱导组中分选出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群体;(5)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及对阿霉素药物的敏感性;(6)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阿霉素对细胞凋亡的作用;(7)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诱导后细胞的辐射抵抗能力。结果:(1)IL-6能诱导MCF7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样转化(2)诱导5天后CD44+CD24-/low细胞显着富集(3)IL-6增加了MCF7细胞的增殖;(4)IL-6提高了MCF7对阿霉素药物的耐药能力;(5)诱导后细胞的辐射抵抗能力显着提高结论:IL-6通过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EMT产生CD44+CD24-/low细胞从而促进了MCF7细胞的增殖,提高了对阿霉素药物抵抗及辐射抵抗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0)
张彦[4](2012)在《Sphk1在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发展的恶性转化过程中,细胞会发生包括形态改变、生长失去接触抑制作用、过度增殖、迁移能力增强及恶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等一系列变化。其中细胞增殖失控被认为是细胞恶性转化的本质,因此,从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有望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而寻找新的或进一步揭示已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对阐明恶性肿瘤发生和演进机理、研发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 Sphk1)于1998年首先在大鼠肾细胞中被提取出来,相对分子质量为49000。目前已发现,在人类和小鼠组织中存在Sphk1和Sphk2两种异构体。人类细胞中,Sphk1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Sphk2位于19号染色体。Sphk1和Sphk2有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Sphk1分子主要分布在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和造血免疫系统,是细胞调节S1P生成的最主要分子,与多种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Sphk1的过度表达能够提高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转化的速率,减少细胞倍增的时间,从而对细胞周期调控发挥作用。Sphk1的表达受到抑制则将使细胞周期发生停滞,增加促凋亡蛋白在线粒体膜上的积聚,并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活化并激活细胞凋亡的胞内途径,促使细胞发生凋亡。研究人员在乳腺癌方面的研究中发现,Sphk1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表达,在非典型增生组织中有弱表达,而在乳腺癌组织中强表达,表明Sphk1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Sphk1在乳腺癌进展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尤其是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向乳腺癌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和认识甚少。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采取化学致癌剂诱导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以达到使其发生恶性转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的Sphk1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关系。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Sphk1表达,借此分析Sphk1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中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初步探讨Sphk1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Sphk1在恶性肿瘤中的生物学行为提供实验依据,为恶性肿瘤的分子靶点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1.Sphk1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化学致癌剂(DMBA,二甲基苯蒽)诱导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在此过程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的方法检测诱导后的乳腺上皮细胞的Sphk1mRNA的表达情况,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来检测诱导后转化细胞的恶性能力。结果:转化后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细胞排列紧密,交织在一起,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胞核异型性,失去接触抑制。细胞中的Sphk1mRNA表达水平较未诱导的正常细胞明显升高(P<0.05)。诱导后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5),细胞凋亡比例降低(P<0.05)。DMBA诱导后的第30代细胞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对照组细胞未能形成克隆。2.Sphk1基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小干扰RNA(siRNA)转染MCF-7细胞,以沉默Sphk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qRT-PCR、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siRNA后,Sphk1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筛选作用效果最明显的siRNA序列及作用时间点。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法观测干扰Sphk1表达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Sphk1siRNA转染效率达89%。转染siRNA后,MCF-7细胞的Sphk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以siRNA-2效果最为显着(P<0.05)。转染Sphk1siRNA-2后,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增加,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hk1在乳腺癌中发挥癌基因样功能,在正常上皮细胞向癌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增强乳腺恶性细胞的增殖能力,并降低细胞凋亡,导致乳腺癌恶性程度增加。依据有:(1)Sphk1在致癌剂诱导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后,其表达水平显着增高,Sphk1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2)转化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升高,而细胞凋亡率降低。(3)转化后的细胞能够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验证了其恶性生长能力;抑制了Sphk1活性后的细胞未能形成克隆。(4)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实验研究中,通过siRNA技术沉默了Sphk1的表达,导致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着减低,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2-10-01)
李颖嘉,文戈,张雪林[5](2011)在《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50例正常乳腺,50例单纯增生,50例非典型增生(AH),50例导管内原位癌,5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血管造影特征及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廓清时间(W0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Flk-1/KDR在各组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叁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1-09-22)
乳腺癌恶性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MCF-7B乳腺癌微环境中是否存在恶性转变并探究其生物学变化与STAT3异常激活及高表达的关系。方法将hUCMSCs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hUCMSCs单独培养)、实验组(hUCMSCs与MCF-7B共培养)和阳性对照组(MCF-7B单独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T-q PCR检测STAT3及其下游原癌基因c-Myc及抗凋亡Bcl-x L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STAT3、c-Myc和Bcl-x L蛋白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p-STAT3、STAT3、c-Myc和Bcl-x L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hUCMSCs与对照组比较核质比增大,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实验组细胞G1期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期和G2期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TAT3、c-Myc和Bcl-x LmRNA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STAT3、STAT3、c-Myc和Bcl-x L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hUCMSCs在MCF-7B乳腺癌微环境中存在恶性转化趋势,且STAT3的异常激活及高表达是hUCMSCs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癌恶性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窦艳,邱鹏,陈江伟.MicroRNA-200a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影响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2].汪玲,朱静,田杰,谭彬,燕莎.STAT3异常激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转化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
[3].郭昭泽.IL-6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诱导CD44~+CD24~(-/low)细胞的产生促进了乳腺癌MCF7细胞的恶性行为[D].南方医科大学.2015
[4].张彦.Sphk1在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2
[5].李颖嘉,文戈,张雪林.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检测及意义[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叁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