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浙江省金华市九峰职业学校
【摘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对中职专业课情境创设过程中四个扭曲现象的思考,提出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做到因需而生、以境促学、深浅有度、适合组织四个方面的观点。
【关键词】专业课情境创设扭曲现象校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2-017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并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在各种公开课中广泛使用,它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走入误区,致使教学情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甚至成为课堂的累赘。最近,本人有幸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重点职校专业课教学调研,通过听课和座谈,感触到一些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扭曲现象。
一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扭曲现象
现象一:有些教师把情景摆到了教学方式之王的位置,他们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无论哪个年级,不管什么课型,都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这样一味地追求的做法,同样使一些课堂落入肤浅和俗套,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现象二:有些教师把情境放在“喧宾夺主”的位置,认为情境多多益善,包装的越华丽越有效。如此一来,学生往往被其美丽的画面、生动的故事情节、热闹的游戏场面所吸引,对情境所体现的内涵却视而不见。也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情境的“情趣化”,在创设情境时随意杜撰、牵强附会,创设的情境缺乏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搞的学生一头雾水。
现象三: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忽略了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部分情境内涵过于简单,情境伊始学生就已知道答案。有些情境内涵过于深奥,让学生陷于其中,提炼不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问题。使情境形同虚设,毫无价值。
现象四: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情境的“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把一些游戏或现实生活场景不加处理,直接搬上课堂。而未考虑这些游戏或现实生活场景是否适合在教室里组织;是否会过分刺激学生的情绪;能否在课堂上实现对它们的有效控制等。从而导致教学失控,教室成了活动室。
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本身没有错,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或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只是我们往往容易对一些理念进行片面的理解,这样难免会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校正扭曲现象的做法
1.因需而生
有专家曾把知识和情境形象的比喻为“盐”和“汤”,“15克盐独吞肯定难以下咽,若放进汤里,味道就不一样了”。但有时候知识并不一定是“盐”,如果对学生来说是“糖”呢?我想,还是直接“食”之更有味。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一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用情境引入,或以情境为承载,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为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先警惕思考“学生是否需要”这一问题,莫让所创设的情境成为课堂的累赘。教师为了教学效果加强情境的创设,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情境创设也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的创设而牵强附会,就会失去其本身应有的价值。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应该是在“非用不可,不用不行”时才用,而不是在“可有可无,没有更好”时用;也并不是每课必用、越多越好。
2.以境促学
学习理论认为,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课堂上,教师对情境创设,如果一味地追求热闹、华丽,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往往会让学生沉浸于情境的氛围中无法自拔,尽管上课时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的兴趣只在情境本身,课虽上热热闹闹,但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能围绕教学目标,及时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具体、明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让情境占满学生所有的思维空间,要让学生及时从情境中走出来,做到情境引领学习,以境促学。
对于情境创设,我相信“简单就是美”这句话。情境一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环,情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必要将情境创设得神乎其神、花里胡哨,只要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方式,一语击中要害,就足够了。情境永远是为课堂服务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取。如果,一堂课上动辄又画又唱,又看又演,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一场又一场犹如闹剧,还美其名曰教学创新,这样的情境的创设,还是不要为好。
3.深浅有度
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斑斓”生造,而是要起到启发思考、触动感悟、引领发现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意图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些时候情境所引发的问题或情境内容本身太过简单、答案一目了然,学生可能就会发出“当我们是什么”的困惑,不仅使课堂气氛尴尬,而且还浪费了课堂时间。如果情境所引发的问题或情境内容本身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或能力范围,结果搞了半天学生什么都得不出来,答案需要老师说出,那也会使情境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情境所引发的问题,其深度应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才“够得着”。
对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不能简单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只考虑学科教学的要求,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加以全面的思考和策划。学生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已经学了哪些学科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学科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等等,这些教师都应尽可能地掌握。另外,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学习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
4.适合组织
曾几何时,中职专业课的课堂总是与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现在情况变了,专业课的课堂常常也是热热闹闹、多姿多彩。但在热闹、多彩的背后,有些老师创设的情境把学生情绪刺激过了头,结果课堂上学生你推我挤,各玩各的,各乐各的,整堂课都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搞得老师无法应对、招架不住,只好草草就收兵。相反,有些老师创设的情境未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结果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去做,兴趣所至,率性而为;一些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一些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做些与集体活动、与学习不相干的事。课堂上,学生适度的情绪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过分的热情和消极情绪一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必须考虑到情境的“可组织性”和“可调控性”,教师要对情境素材进行“可操作化”处理,创设的情境应该是有序、可控的,要有保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手段。
课堂上,情境创设也存在一个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老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对情境的发展进行预设,但随着课的进行,学生对情境的理解和感悟可能会出现偏差,也可能会生成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课堂无法有效地继续下去。对此,我们在情境创设时,要对“情境”可能出现的偏差多做几个预案。在情境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调控情境的“状态”,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情境开展要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始有终。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一种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激活探究情感、提供学习智力背景、便于组织与调控、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联的教学情境。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与提炼。这样,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