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运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葡萄糖,丝氨酸,途径,谷氨酸,细胞,蛋白。
转运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宋瑜,马艳华,唐希望,何鑫[1](2019)在《重金属镉(Cd)在植物体内转运途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Cd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进行了综述。二价金属离子与重金属Cd离子竞争特异性离子通道会影响植物对重金属Cd的吸收,这种影响与植物基因型、土壤溶液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重金属Cd在植物根部完成木质部装载后需要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长距离运输,但重金属Cd趋向于在植物根部积累,仅有一小部分会转移运往地上部。Cd的螯合形态对植物耐受性和区域化影响尚待进一步明晰和阐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余露山,曾苏[2](2019)在《基于表观遗传的摄取型药物转运体表达调控是肿瘤耐药干预的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耐药是临床化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其中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体表达异常引起肿瘤细胞中药物浓度下降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与肿瘤耐药、药物表观遗传学与耐药、肾癌耐药的潜在靶标OCT2等方面分析了肿瘤摄取转运体表达异常的机制,提出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节肿瘤细胞中摄取型药物转运体表达是逆转肿瘤耐药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建昌,张建华[3](2018)在《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是谷类作物的一个科学难题.研究解决这一难题,对阐明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机制,解决目前生产上部分稻麦品种或在高氮水平下茎、鞘中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灌浆慢和充实不良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概述了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栽培途径和生理机制,重点介绍了3个重要发现:(1)稻麦花后适度土壤干旱可以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促进籽粒灌浆,提高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花后适度土壤干旱通过提高脱落酸(abscisicacid,ABA)与乙烯、赤霉素(GAs)比值,有效促进籽粒灌浆;在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活跃灌浆期,籽粒充实需要较高的内源ABA水平、较高的ABA与乙烯比值及ABA与GAs比值;(3)通过适度土壤干旱或施用低浓度ABA适度增加体内ABA水平,可以增强茎和籽粒中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与在库端的卸载能力,进而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淀粉在籽粒中的合成与累积.今后建议从信号传导等方面深入研究调控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Z2期)
刘杰[4](2018)在《抗坏血酸碳点跨MC3T3细胞膜转运的途径和胞内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美观和心理健康。传统疗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异体骨移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抑制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骨组织的缺失,支架材料未能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发展一种新型有效的修复骨组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转基因疗法是目前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热点,但是单纯基因不稳定且易被降解,因此需要基因载体对基因进行保护。病毒载体转染效率高,但是往往会引起免疫反应,生物毒性不容忽视。而非病毒载体特别是纳米粒子,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易被修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转基因治疗中。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成本低廉,制作方便,且多有优良的光致发光的特点,可被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中,具有成为优良的转基因治疗基因载体的性能。因此,研究碳点跨成骨类细胞膜转运途径和胞内分布,探索其生物相容性,对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抗坏血酸碳点的生物相容性,明确抗坏血酸碳点进入MC3T3细胞的途径和在细胞内的分布,为未来抗坏血酸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微波法制备抗坏血酸-PEI复合碳点。采用MTT法检测碳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碳点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内ATP水平、细胞内ROS水平来评估碳点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各内吞抑制剂的使用,结合流式细胞术明确MC3T3细胞摄取碳点的途径,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通过标记各细胞器,结合碳点本身的绿色荧光明确碳点在亚细胞结构上的分布,并通过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研究结果:碳点可在蓝色荧光下激发发射绿色荧光,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当用40 mg·L-1的碳点处理细胞24h后,细胞增殖率尚在80%以上。碳点对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影响不大(P>0.05)。碳点能降低G0、G1期细胞的比例(P<0.05),上升S期细胞的比例(P<0.05)。碳点能够上升细胞的ROS水平,但不明显(P>0.05)。碳点会降低细胞的ATP水平(P<0.05)。当采用氯丙嗪来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降低;当采用诺考达唑或4℃孵育来抑制能量依赖性的内吞途径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下降明显(P<0.05),但尚有碳点能够被细胞摄取。将碳点与细胞共孵育15min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表面的起伏变大,并且产生许多直径在100nm左右的凹陷,但当碳点与细胞共孵育3h后,细胞膜表面趋于平缓,且细胞膜表面的凹陷减少。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碳点进入细胞的时候伴随着细胞膜的内陷。碳点的绿色荧光与标记溶酶体、线粒体的红色荧光重迭得较好,但与标记内质网的红色荧光只有部分重迭,而标记高尔基体的红色荧光则不是很明显。透射电镜的结果表示,在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上都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未见明显的高尔基体。此外,在细胞核内也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研究结论:1.碳点具有激发依赖性,能够在蓝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绿色荧光,也能够在绿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红色荧光,但主要发射绿色荧光。碳点具有良好的显微细胞成像能力,能够进入细胞,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碳点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2.碳点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内吞进入细胞,也能通过非能量依赖性的途径进入细胞,碳点进入细胞前可发生聚集,可伴随相应区域细胞膜的内陷。3.碳点内吞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内膜系统上,在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上都有分布,可包裹在囊泡内在细胞内进行运输。此外,碳点还能进入细胞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阳[5](2018)在《通过改造地衣芽胞杆菌支链氨基酸合成和转运途径提高杆菌肽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杆菌肽是一种由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类抗菌肽,主要由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通过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合成。杆菌肽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合成,常被用于饲料添加剂。前体物的供应可能是限制杆菌肽高产的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提高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供给可以提高杆菌肽的产量,其中异亮氨酸的效果比较显着。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强化了支链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削弱了支链氨基酸的旁路途径和改造了支链氨基酸的转运途径,进而提高胞内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发现过表达支链氨基酸氨基酸合成途径关键酶乙酰羟酸合酶基因ilvB和缺失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YhdG可以提高杆菌肽的产量。最后,我们通过在ilvB过表达工程菌中缺失转运蛋白YhdG,进而成功获得杆菌肽高产菌株。本研究通过KEGG和NCBI数据库,发现在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异亮氨酸的合成过程中有4个关键酶,分别是天冬氨酸激酶、高丝氨酸脱氢酶、苏氨酸脱氨酶和乙酰羟酸合酶,其中乙酰羟酸合酶是支链氨基酸合成的共有关键酶;支链氨基酸旁路途径甲硫氨酸合成的关键基因为metA,编码高丝氨酸琥珀酰基转移酶的合成;枯草芽胞杆菌中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主要有BmFE、BrnQ和YhdG(BcaP)等,其中YhdG是最有效的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我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对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的五个基因进行了强化表达,同时构建甲硫氨酸关键基因metA和转运蛋白基因yhdG的缺失工程菌。其中,支链氨基酸合成基因中乙酰羟酸合酶基因ilvB游离型过表达工程菌相的杆菌肽产量比原始菌DW2提高了 11.01%,为了消除游离质粒的影响,将ilvB整合到DW2基因组中整合型过表达,其杆菌肽产量相比DW2提高了 14.06%;而转运蛋白YhdG缺失工程菌的杆菌肽效价达到917.35 U/mL,比DW2提高了 11.21%。最终,我们在ilvB整合型过表达工程菌中缺失了转运蛋白基因yhdG的工程菌,其杆菌肽效价达到995.25 U/mL,比原始菌DW2提高了 21.11%。为了研究乙酰羟酸合酶基因ilvB过表达对菌株代谢的影响,我们检测了杆菌肽发酵过程中胞内外支链氨基酸、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氨基酸变化,发现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在杆菌肽合成期显着提高,而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基本与原始菌一样。同时,我们也研究了转运蛋白YhdG对杆菌肽产量的影响,我们通过过表达和缺失基因yhdG,并检测了检测他们的相对转录量,发现yhdG的转录量越高,杆菌肽产量越低。然后我们进一步检测了yhd 缺失工程菌中支链氨基酸的变化情况,发现地衣芽胞杆菌DW2中YhdG的功能为外排支链氨基酸,这与枯草芽胞杆菌中报道的功能相反。此外,我们通过检测其他常见的17种氨基酸,证明YhdG并不是支链氨基酸的特异性转运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杆菌肽高产菌株DW2::ilvB△yhdG,并通过将培养基氮源豆粕浓度从10%优化到8%,将杆菌肽效价提高到1060.03U/mL,同时也降低了原料成本,为杆菌肽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10)
涂翰卿[6](2018)在《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与Rh蛋白氨转运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因为其生长速度快,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同时又因为其表现出对盐碱水体较强的耐受性,可以作为耐盐碱养殖品种改良的候选材料。本论文首先评价了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叁代鱼苗盐碱耐受性及鱼种盐碱生长指标;进一步研究在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谷氨酰胺代谢途径和尿素代谢途径)时序以及鳃组织Rh蛋白的氨转运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叁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在淡水水箱(0.6 m×0.4 m×0.5 m)中,进行了盐碱选育叁代鱼苗与对照组(非选育群体)盐、碱慢性致死比较试验;同时在户外水泥池(6.0 m×5.0 m×1.6 m)中,设置淡水组、盐度组(10 g/L)、盐碱混合组(10,2)g/L、(10,4)g/L和(10,6)g/L(分别用S0A0、S10A0、S10A2、S10A4和S10A6表示),比较了选育叁代鱼种在不同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特性。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叁代与对照组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39.63±2.12 g/L、31.42±2.42 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3.94±0.25 g/L、11.26±0.15 g/L。60 d的生长试验表明,在S10A0、S10A2、S10A4、S10A6组中,随着碱浓度的逐步增加,选育叁代与对照组日均质量增加率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条件下,选育叁代的日均质量增加率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2)为了解罗非鱼在碱水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氨代谢机制,将在2、4、6 g/L Na HCO3碳酸盐碱水环境中进行急性胁迫。检测胁迫72 h内的血氨浓度,肝、肾、鳃组织及水体、尿液、血液尿素浓度,肝、脑、鳃谷氨酰胺(Gln)浓度,肝、脑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肝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组织中GS、CPS、谷氨酰胺酶(GLS)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急性胁迫下血氨浓度上升,于12h到达峰值。随着血氨升高,各组织中的尿素浓度0-6 h快速升高,CPS活性0-2 h快速升高,基因相对表达量0-24 h升高,表明尿素代谢途径0-6 h内启动。肝谷氨酰胺浓度0-6 h快速升高到达峰值,肝GS活性0-6 h和12-24 h快速升高,组织中GS、GLS基因相对表达量在0-24 h升高,表明谷氨酰胺代谢途径0-6 h内启动。结果表明,在碳酸盐碱胁迫后,尼罗罗非鱼0-6h内同时启动了尿素代谢途径与谷氨酰胺代谢途径,共同参与血氨调节过程。(3)为了解碳酸盐碱环境下罗非鱼氨转运途径,将尼罗罗非鱼同时进行急性碱度胁迫(2、4、6 g/L)和慢性碱度胁迫,检测胁迫后120h内的血氨浓度,鳃组织中Rhag、Rhbg、Rhcg1和Rhcg2基因m RNA表达变化,并观察鳃组织中Rh糖蛋白的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结果表明,急性碱度胁迫下,血氨在12 h内快速升高到达峰值,四种Rh基因表达量升高,并于24 h到达峰值;慢性碱胁迫组血氨浓度处于波动,四种Rh基因的表达量均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表明Rh蛋白均可能参与血氨浓度调节。在胁迫24 h,Rhcg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叁种基因。急性、慢性胁迫组得鳃组织中,均发现Rhag、Rhbg和Rhcg有阳性反应,且随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结果表明,在碱胁迫环境下,尼罗罗非鱼会增强Rh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参与氨转运过程。(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3-15)
张韶君,高江琴,邱贵娟,岳志远,遆红燕[7](2017)在《黄连素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葡萄糖转运蛋白4信号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连素对胰岛素抵抗细胞3T3-L1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连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抵抗、黄连素3组,应用地塞米松诱导细胞胰岛素抵抗,黄连素组同时加入黄连素。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3组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消耗量,观察黄连素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脂肪细胞AKT和GLUT4的蛋白水平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脂肪细胞AKT和GLUT4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的AKT和GLUT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经黄连素干预后,AKT和GLUT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升高,但仍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素通过上调AK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加GLUT4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7年11期)
刁桐湘,余力生,静媛媛,韩琳,郑宏伟[8](2017)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μl耳后注射]、耳后实验组(5mg/ml的FITC-Dextran 20μl耳后注射)、肌注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20μl肌肉注射)、肌注实验组(5mg/ml FITC-Dextran 20μl肌肉注射),每组50只;于给药后0min、5min、15min、30min、1h、3h、5h、7h、12h、24h处死动物,取其头颅做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分析荧光示踪剂在乙状窦、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分布及强度变化,以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荧光强度比值为强度值。结果肌注实验组乙状窦在给药后3h、内淋巴囊及耳蜗在给药后12h可检测到荧光强度轻度增高,其余各部位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明显荧光增强。耳后实验组耳后注射示踪剂后,乙状窦、内淋巴囊分别在给药后即刻、耳蜗在给药后30min可观察到荧光信号,随后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依次升高,乙状窦、内淋巴囊、耳蜗的荧光强度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给药后5~15、30、60min,到12小时强度均再次小幅度升高。结论药物在耳后注射较肌肉注射更易于进入内淋巴液,可能径路为:示踪剂首先通过局部循环和局部渗透至乙状窦内富集,随后通过乙状窦与内淋巴囊间的脉络关系进入内淋巴液,最终逆内淋巴浓度梯度作用于内耳。(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陈稳[9](2017)在《代谢和转运途径改造对L-谷氨酸氧化酶全细胞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细胞生物转化因具有能耗低、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生产操作条件简单等优点,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枯草芽孢杆菌因相较于大肠杆菌安全性高,更适用于食品及医药等领域的全细胞转化生产,但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酶的表达量低、副反应导致底物或产物的降解、底物的跨膜通透速率影响转化效率等不足,增加了工业化成本。为此本文选取LGOX为报告蛋白,通过外源酶的筛选,结合内源谷氨酸代谢途径和转运系统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全细胞转化。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两种不同来源LGOX的催化特性分析及功能验证将来源Streptomyces sp.X-119-6的L-谷氨酸氧化酶(LGOXstr)和Kitasatospora setae KM-6054的L-谷氨酸氧化酶(LGOXkit)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实现异源表达获得重组LGOX,经HisTrapTMFF亲和层析柱纯化后LGOX比酶活分别为101.51 U×mg~(-1)和45.98 U×mg~(-1)。催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组LGOXstr和LGOXkit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和40℃;最适反应pH分别为6.5和6.0;外源添加Mn2+能促进LGOX的酶活力;底物特异性显示两株重组LGOX底物专一性强,主要对L-谷氨酸起作用,其中LGOXstr对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有微弱作用,LGOXkit对组氨酸和谷氨酰胺有微弱作用,对其它氨基酸无作用。2.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导表达及全细胞转化初步验证构建了分别含Streptomyces sp.X-119-6和Kitasatospora setae KM-6054来源的LGOX木糖诱导型重组质粒pHYBSLGOXstr和pHYBSLGOXkit,分别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WB600(B.subtilis WB600)中,获得重组菌WB602和WB603,经木糖诱导实现LGOX的胞内表达,重组菌WB602的LGOX酶活力相对较高。确定了最佳诱导条件:在接种发酵8 h时(生长对数中期)添加12 g×L~(-1)的木糖诱导12 h,胞内酶活达最高0.57U×m L~(-1),20 g×L~(-1)的全细胞催化剂催化40 g×L~(-1)的谷氨酸生成25.8 g×L~(-1)的α-KG。3.枯草芽孢杆菌内源谷氨酸代谢途径改造对全细胞转化系统的影响分别构建了缺失谷氨酰胺合酶基因glnA和淀粉酶基因amyE的突变菌WB605和WB609,将游离质粒pHYBSLGOXstr分别导入至上述重组菌中获得WB606和WB610。经全细胞转化10 g×L~(-1) L-谷氨酸结果显示,WB606的转化率达95.4%,比对照菌WB602的87.9%提高了8.5%,WB610的转化率提高至91.2%,仅实现LGOXstr基因整合表达的突变菌WB605和WB609的α-KG产量从原始菌的0.08 g×L~(-1)提高到0.32 g×L~(-1)。说明经代谢改造宿主的谷氨酸内源代谢途径——敲除glnA基因,能提高全细胞转化率。4.底物转运系统改造对全细胞转化系统的影响构建LGOXstr与谷氨酸转运蛋白GltP的共表达载体pHYBSLGOXstrGltP,转化至WB600中,获得重组菌WB611。经谷氨酸分析培养基测定重组菌WB602(对照)与WB611吸收胞外谷氨酸能力,结果显示谷氨酸的比消耗速率从对照菌的0.19 mmol×(h×g DCW)-1提高到0.24 mmol×(h×g DCW)-1,L-谷氨酸的比消耗速率提高了26.3%,初步验证了转运蛋白GltP的过表达能促进谷氨酸的吸收。收集经木糖诱导后的重组菌WB602(对照)与WB611经全细胞催化40 g×L~(-1)谷氨酸,当两者反应达平衡时间时,平均转化速率从对照组1.55 g×L~(-1)×h-1提高至1.89 g×L~(-1)×h-1,提高了21.9%,说明谷氨酸转运蛋白GltP的过表达能提高全细胞催化速率。本文首先筛选获得了酶学性质优良的LGOX,接着分别从异源基因表达方式优化,细胞内源底物途经和细胞底物转运系统等方面对枯草芽孢杆菌全细胞转化系统进行遗传改造。所获得的全细胞转化宿主转化谷氨酸生成α-KG时转化率较改造前提高了8.5%,生物转化反应达平衡时的平均转化速率提高了21.9%。本研究为参与细胞内源代谢的全细胞转化系统的构建及改良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赖联贺[10](2017)在《改造谷氨酸棒杆菌非磷酸转移酶葡萄糖转运途径高产L-丝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发酵工业是生物医药原料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L-丝氨酸常作为复合氨基酸注射液添加剂应用于医药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成为了当前氨基酸发酵工业的研究热点。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SAAI是本研究室通过传统诱变和代谢工程育种获得的一株以蔗糖为碳源高产L-丝氨酸的菌株。然而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该菌株L-丝氨酸生产能力显着下降。与蔗糖相比,葡萄糖是更为廉价易得的发酵原料,在发酵工业中被广泛使用。考虑到大宗发酵产品的原料成本占总发酵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如何使谷氨酸棒杆菌△SSAAI利用葡萄糖高效生产L-丝氨酸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利用非磷酸转移酶葡萄糖转运途径(非PTS),对谷氨酸棒杆菌△SSAAI中的葡萄糖利用途径进行了重构,强化和优化,增加了胞内L-丝氨酸合成关键前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积累,获得了能够利用葡萄糖发酵高产L-丝氨酸的重组菌,取得的结论如下:1.比较了谷氨酸棒杆菌△SSAAI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时的发酵表型差异。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积累21.17 g·L-1的L-丝氨酸,较以蔗糖为碳源时(25.98 g·L-1)下降了18.7%,同时糖耗速率慢于蔗糖。针对利用葡萄糖L-丝氨酸生产能力较差的问题,通过敲除ptsH基因阻断PTS系统,激活非PTS葡萄糖转运途径,所获非PTS重组菌S△ptsH生长受损严重,最大生物量OD562为7.89,同时仅积累3.2 g·L-1的L-丝氨酸,表明原生的非PTS途径十分微弱而无法满足高效生产的要求。2.为恢复非PTS重组菌生长,提出叁个强化策略:(1)采用质粒过表达肌醇透性酶iolT1基因,所获重组菌最大生物量OD562为34.18,L-丝氨酸产量为19.60 g·L-1;(2)采用质粒过表达己糖激酶ppgK基因,所获重组菌最大生物量OD562为28.20,L-丝氨酸产量为16.61 g·L-1;(3)敲除转录调节因子iol R基因,所获重组菌最大生物量OD562为38.98,L-丝氨酸产量为23.27 g·L-1。研究结果表明分别采用叁个策略均可部分恢复非PTS重组菌生长、糖耗及产酸。3.进一步对叁个策略进行整合,即在S△ptsH基因组中整合表达iolT1和ppgK基因,并进一步敲除iol R基因,所获重组菌最大生物量OD562为44.31,糖耗速率为0.83 g·L-1·h-1,L-丝氨酸产量为26.40 g·L-1,L-丝氨酸的糖酸转化率为0.27 g·g-1·L-1,生产强度达到0.22g·L-1·h-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整合策略改造后的非PTS重组菌生长和L-丝氨酸生产能力都有了进一步提高。4.为进一步加强葡萄糖的利用,在非PTS重组菌中通过质粒加强表达了糖酵解途径相关酶pgi,pfk A,gapA基因,所获重组菌L-丝氨酸最大积累量达29.68 g·L-1,L-丝氨酸糖酸转化率为0.30 g·g-1·L-1,生产强度为0.27 g·L-1·h-1。与出发菌△SSAAI利用葡萄糖发酵产L-丝氨酸相比,分别提高了40.2%,42.9%和50.0%。(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转运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耐药是临床化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其中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体表达异常引起肿瘤细胞中药物浓度下降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与肿瘤耐药、药物表观遗传学与耐药、肾癌耐药的潜在靶标OCT2等方面分析了肿瘤摄取转运体表达异常的机制,提出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节肿瘤细胞中摄取型药物转运体表达是逆转肿瘤耐药的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运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宋瑜,马艳华,唐希望,何鑫.重金属镉(Cd)在植物体内转运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2].余露山,曾苏.基于表观遗传的摄取型药物转运体表达调控是肿瘤耐药干预的新途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杨建昌,张建华.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J].科学通报.2018
[4].刘杰.抗坏血酸碳点跨MC3T3细胞膜转运的途径和胞内分布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李阳.通过改造地衣芽胞杆菌支链氨基酸合成和转运途径提高杆菌肽产量[D].湖北大学.2018
[6].涂翰卿.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与Rh蛋白氨转运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8
[7].张韶君,高江琴,邱贵娟,岳志远,遆红燕.黄连素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葡萄糖转运蛋白4信号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
[8].刁桐湘,余力生,静媛媛,韩琳,郑宏伟.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
[9].陈稳.代谢和转运途径改造对L-谷氨酸氧化酶全细胞转化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7
[10].赖联贺.改造谷氨酸棒杆菌非磷酸转移酶葡萄糖转运途径高产L-丝氨酸[D].江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