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面积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面积关系,巢式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尺度
种面积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臧婧[1](2015)在《河南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面积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面积关系描述的是物种数量随着抽样面积变化的规律,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尽管人们已经对种-面积关系有了大量研究,但仍有些基本问题存在争议。本研究拟主要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传统的巢式取样法(Center、Bottomleft、 Bottomright、Topleft、Topright)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群落种-面积关系的平均水平?(2)构建方式策略、起始取样位置、尺度对种-面积关系最优拟合模型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取样策略对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植物种-面积关系的影响。以宝天曼1hm2落叶阔叶林固定样地为例,分别用多次重复随机取样法和多次重复巢式取样法(此处用1000次重复)构建种-面积关系作为群落种-面积关系平均值的近似值,对比传统的巢式取样法即5种不同起始取样方位的巢式取样法以及这5种取样法的平均值(此处称“传统巢式取样法”)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来判定传统巢式取样法对群落种-面积关系平均水平的代表程度。通过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分别拟合种-面积关系,通过AIC值判断出最优拟合模型,分别采用最优拟合模型参数的95%的置信区间方法和1000次巢式取样法、1000次随机取样法真实值的95%的置信区间的方法来判断传统巢式取样法能否代表不同尺度上样地平均水平的种-面积关系。结果显示:1000次巢式取样法、1000次随机取样法与传统巢式取样法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无显着差别,与5种不同起始取样位置的巢式取样法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有显着差别;传统巢式取样法的平均值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比单个起始位置单次巢式取样法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更接近群落种-面积关系平均水平。其次研究了不同取样策略、不同起始取样位置、不同尺度对种-面积关系最优拟合模型的影响。采用巢式取样和随机取样两种取样方式通过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拟合宝天曼1hm2样地的种-面积关系,使用AIC检验模型拟合优度,判断不同尺度上,种-面积关系最优拟合模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用的3个拟合模型来说,采用随机取样方式构建的的种-面积曲线的取样尺度从100m×100m开始到4m×4m时,种-面积曲线关系的最优模型均是逻辑斯蒂模型、幂函数模型次之,当取样尺度<3m×3m时种-面积关系的最优拟合模型是幂函数模型。本研究表明,逻辑斯蒂模型适合拟合巢式取样法构建的样方,对于大尺度上随机取样构建的样方逻辑斯蒂模型更适合拟合,小尺度上幂函数模型适合拟合、逻辑斯蒂模型次之。取样方法、不同取样取样位置、尺度对种-面积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森林的演替阶段、生境异质性、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落的种-面积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向悟生,陆树华,文淑均,丁涛,王斌[2](2015)在《取样方式对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区森林种—面积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面积关系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格局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区域最优种—面积关系模型的选择和取样调查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目前仍未十分明确。广西北热带是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保护较好的有喀斯特区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喀斯特区的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分别在两个保护区中建立典型群落的调查样地,对所有胸径大于2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取样调查。为了明确该区域典型森林的优选模型,探讨取样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采用组合样方法建立对数模型、逻辑斯蒂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并用秩相关分析检验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不同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逻辑斯蒂克模型在两种区域均为优选模型,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种—面积关系的模型均有影响,但不同模型对取样方式变化的敏感性不一致;逻辑斯蒂克模型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模型,可用于描述广西北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森林树种种—面积关系;在种—面积关系研究和模型的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取样方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5年03期)
蔡锰柯,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3](2014)在《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 600 m2的大样地进行调查,对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样方法与组合样方法所绘出的群落所有木本植物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方法与不同层次的种—面积曲线均呈现出物种数目随样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群落所有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的最小取样面积在(1 000~1 200)m2、(700~900)m2和(1 200~1 300)m2;遴选出拟合杉木老龄林群落所有的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种—面积关系较好的模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瑞芬,杨悦[4](2012)在《安徽査湾自然保护区群落的种—面积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尺度转换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种—面积关系。它将不同尺度的生物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研究物种的数量随面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应用叁种模型研究了査湾自然保护区的12块样方的种—面积关系。结果表明:叁种模型的R2值都较大,均能较好地拟合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而拟合效果检验评价指标RSE、AAD、AARD显示:一次函数模型最优,幂函数次之,对数函数最末。(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2年08期)
唐志尧,乔秀娟,方精云[5](2009)在《生物群落的种—面积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面积关系主要探讨物种数量随面积扩大而变化的规律,它联系不同尺度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尺度转换的重要依据。利用种—面积关系可以估算群落或区域的物种数量、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由于构建方式、尺度效应以及区域差异,种—面积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普适性还存在争议。本文主要从构建、尺度效应、区域分异以及与种—多度分布的联系等方面综述种—面积关系的主要进展,并探讨它在不同方面的适用性。最后给出了利用基于组合样方系列构建的种—面积关系来估算秦岭山地物种数的实例,结果表明估算精度良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9年06期)
种面积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面积关系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格局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区域最优种—面积关系模型的选择和取样调查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目前仍未十分明确。广西北热带是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保护较好的有喀斯特区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喀斯特区的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分别在两个保护区中建立典型群落的调查样地,对所有胸径大于2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取样调查。为了明确该区域典型森林的优选模型,探讨取样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采用组合样方法建立对数模型、逻辑斯蒂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并用秩相关分析检验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不同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逻辑斯蒂克模型在两种区域均为优选模型,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种—面积关系的模型均有影响,但不同模型对取样方式变化的敏感性不一致;逻辑斯蒂克模型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模型,可用于描述广西北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森林树种种—面积关系;在种—面积关系研究和模型的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取样方式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面积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臧婧.河南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面积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向悟生,陆树华,文淑均,丁涛,王斌.取样方式对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区森林种—面积关系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5
[3].蔡锰柯,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4].李瑞芬,杨悦.安徽査湾自然保护区群落的种—面积关系研究[J].绿色科技.2012
[5].唐志尧,乔秀娟,方精云.生物群落的种—面积关系[J].生物多样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