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姚雪倩,李云祯,曾拯康,许文来

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姚雪倩,李云祯,曾拯康,许文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RI系统,滤池高度,模型构建

人工快速渗滤论文文献综述

姚雪倩,李云祯,曾拯康,许文来[1](2018)在《人工快速土壤渗滤系统滤池高度计算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查阅了大量关于"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水处理工艺滤池高度计算"国内外文献,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滤池高度计算模型的构建进行实验和数学模型构建研究,研究适合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滤池高度计算的数学模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土柱对COD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对COD进行降解处理,根据hydrus模拟COD的溶质运移,然后基于COD溶质运移方程建立了计算滤床高度的数学模型。为了优化进水COD浓度,提高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出水水质,该模型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计算出合适的滤池高度。(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陈佼,陆一新,张建强,汪锐,黄雯[2](2018)在《饥饿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硝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饥饿条件下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硝化性能的衰减及恢复情况,分别考察了不同饥饿时间(5、10、15、20 d)对稳定运行的CRI系统(C~1、C~2、C~3、C~4)内氮素污染物转化、硝化细菌活性及胞外多聚物(EPS)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C~1、C~2、C~3分别在恢复进水3、7、10 d后NH~+_4-N去除率可恢复至60%左右,而C~4在恢复进水24 d后NH~+_4-N去除率仅有40%左右;C~2、C~3、C~4在恢复进水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NO~-_2-N积累现象,积累率最终分别稳定在25%、65%、80%左右.稳定运行期间亚硝酸氧化菌(NOB)的活性高于氨氧化菌(AOB),而饥饿期超过10 d时NOB的衰减速率开始高于AOB;经10、15 d饥饿后AOB活性可恢复至饥饿前水平而NOB活性无法完全恢复,导致NO~-_2-N积累;经20 d饥饿后AOB和NOB活性均难以恢复至饥饿前水平,导致NH~+_4-N去除率下降.饥饿期间EPS能为CRI系统内的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蛋白质(PN)/多糖(PS)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饥饿期间对PN的利用更加显着.研究结论可为饥饿条件下CRI系统的运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进一步探寻饥饿时硝化性能的稳定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璟[3](2018)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实现短程硝化性能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是对总氮去除率低。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总氮去除效率高,并且具有节约曝气量、节省有机碳源等优点,两者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技术上都具有一定可行性。本实验试着将两种处理方式结合起来,互用所长。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系统的短程硝化,实现了短程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进程就实现了80%,故本实验着重研究系统的短程硝化。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中以控制溶解氧和控制抑制剂浓度为主要调控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参数的调控,最后将反应控制并稳定维持在亚硝酸盐阶段,阻止其向硝酸盐段的转化,实现系统中的短程硝化。通过探究不同溶解氧(DO)浓度,以及不同氯酸钠浓度下系统对亚硝酸盐积累率的影响,系统的研究实时控氧条件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中短程硝化的实现、维持以及稳定。整个实验过程中有如下发现:(1)在探究以溶解氧为主要调控参数实现系统中亚硝酸盐累积的实验中得出:在常温,pH=8.0左右,系统由初期进水氨氮110.11-120mg/L,COD310-560mg/L时,调整系统进气量,亚硝酸盐没有明显积累;后续实验将废水浓度降低2/3,氨氮为36-42 mg/L,COD为100-165 mg/L时,调整系统进气量,出水亚硝酸盐明显积累,最高浓度达到83mg/L左右,亚硝酸盐累积率接近50%。并表明用含高浓度氨氮废水启动系统,后期降低系统进水氨氮浓度,通过控氧及后续调整,有望在CRI系统内实现短程硝化。(2)在探究以氯酸钠为主要调控参数实现系统中亚硝酸盐累积的实验中得出:一定氯酸钠浓度范围内(n<1.5mmol/l),有利于系统中亚硝化反应,浓度越大效果越好,但当氯酸钠浓度超过一定限度(n>1.5mmol/l)就会抑制系统中硝化反应,并且对系统中氨氧化菌群(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群(NOB)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同时得出,系统在n=1.0mmol/L、pH=8.0-8.5、四季室温、不控氧浓度状态下亚硝酸盐累积率能达到50%,并且短时间稳定。(3)探究以溶解氧和氯酸钠为主要调控参数实现系统中亚硝酸盐累积的实验中得出:在四季常温,pH为8.0~8.5、系统溶氧为10.8%、氯酸钠浓度为1.0mmol/l时,CRI系统达到短程硝化且稳定时间超过30天,氨氮转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最高亚硝酸盐累积率为92%。(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明超,张焕祯[4](2017)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乡镇生活污水应用及强化改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国内外有广泛的使用,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特点,从运行参数、处理污染物机理等方面来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对强化改进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做了详细说明。(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期刊2017-08-30)

简悦[5](2017)在《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onstructed Rapid Infi1tration system, CRI)由于其低成本、低耗能、易操作以及出水水质好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反硝化反应所需的缺氧环境及有机碳源的缺乏,该系统的脱氮效率较低,因此,强化人工快渗渗滤系统的脱氮能力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课题采用实验室构建A/O两段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充分借鉴了活性污泥法中A/O工艺脱氮原理的设计思路,将传统CRI系统改进为前置反硝化CRI系统,研究了前置反硝化CRI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探讨了该系统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机理,寻求该系统的最佳回流比条件。同时利用硝态氮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对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了改进,研究了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有机物和TN的去除机理,探讨了回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回流比条件对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A段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硝态氮的去除动力学,构建A段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去除硝态氮的动力学模型。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启动试验中,系统采用阶段式自然挂膜方式,A段系统对TN的去除率稳定在35%左右,O段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说明挂膜成功,整个过程总共历时34d。挂膜成功后,继续运行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水力负荷80(cm3/cm2·d),回流比为100%条件下,系统对COD、NH4+-N的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2%,79.9%。而对TN的去除率提高到40.8%。因为反硝化菌利用原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回流液中的NO3--N还原为N2,从而降低了出水的TN浓度。回流比对NH4+-N和COD的去除影响较小,而对TN的的去除影响相对较大。随着回流比从50%增加到200%,TN的去除率先由31.4%上升到40.1%再下降为33.8%。通过改进运行方式,利用NO3-N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性,通过前面流入O段系统的污水将其中的N03-N淋洗出来进入回流,同时在O段系统配水2h后再将消化回流液通入O段系统内加强O段系统复氧的方式加强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脱氮性能。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系统由于污水对N03-N的淋洗作用,将O段系统转化的大部分NO3--N回流回A段系统进行反硝化将系统的TN去除率提高到了 78%。回流比对于改进型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影响很小,对TN有较大的影响。试验表明:TN去除效果在水力负荷为80cm3/(cm2·d)、回流比为75%时最好,去除率为 77.4%。推导出A段系统反硝化一级动力学模型:(S_e)/(S_0)=e~((-3.4301H)/(q~(2.2354))),经验证,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A段系统对NO3-N的降解规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于东升[6](2017)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城市初雨径流污染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城市初期径流对河道水质影响十分严重,所以要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方法。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在处理生活污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处理初期径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托国家“十二五”宜兴水专项课题“城区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功能提升技术研究”,根据课题围绕“城区排水溢流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提出采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人工模拟的初雨径流进行实验室模拟小试试验。探究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初期径流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并优化其参数,探究该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宜兴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的水质调研,结果表明:宜兴市不同功能区初雨径流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浓度超过V类水,即COD、TN、TP、NH~+_4-N和NO-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80.94、15.35、8.26、4.81、1.06 mg/L,降雨径流污染严重。(2)采用传统和特殊填料的两个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初雨径流,实验室采用有机玻璃柱子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OD和NH~+_4-N分别在17天和23天出水达到稳定状态,COD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5和43 mg/L,去除率分别高达为83.63和82.64%;NH~+_4-N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2.17和1.92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97和76.68%,验证CRI系统在处理初雨径流的可行性。(3)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对不同的湿干比、水力负荷和水力负荷周期对CRI系统出水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湿干比为1:3、水力负荷为2 m/和水力负荷周期为12 h时系统对初雨径流的总体处理效果最好。(4)探究污染物指标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系统的去除规律基本一致,对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90 cm的上中层填料段;NH~+_4-N的去除主要是发生在上层填料60 cm段;TN的去除主要集中在120~150 cm的下层填料段;对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60~120 cm的中层填料段。添加钢渣和木糠的特殊填料系统的去除效果更好。(5)研究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经历较长时间的落干期,重新启动后对初雨径流处理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添加特殊填料系统和传统填料系统均能较快的恢复对COD和NH~+_4-N的处理能力,但在处理TN和TP时,添加特殊填料系统相较于传统填料系统有较快且较好的恢复能力,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15.25%和17.44%。添加特殊填料还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处理城市初雨径流污染在实际工程中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陈佼,张建强,许文来,李佳,杨旭[7](2016)在《Fe~(3+)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存在TN去除率低的问题,探寻有效提高CRI系统脱氮效能的方法和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CRI污水处理系统,研究了Fe~(3+)在不同添加量下对CRI系统氮素污染物迁移转化及脱氮功能菌分布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ρ(Fe~(3+))=2~10 mg·L~(-1)时有利于TN去除,其中ρ(Fe~(3+))=7 mg·L~(-1)时TN去除率最高,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30.1%,CRI系统内亚硝酸菌(有氧段)和反硝化菌(饱水段)的数量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提高3.86、0.42倍,0~80 cm、80~100 cm、100~150 cm段的脱氢酶活性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68、2.17、1.66倍;当ρ(Fe~(3+))=20 mg·L~(-1)时,硝酸菌和反硝化菌的数量或活性明显下降,过量Fe~(3+)添加对CRI系统脱氮产生抑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宋志晓,张焕祯,王智丽,平玉焕,刘光英[8](2016)在《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总氮和总磷去除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人工快速渗滤(SCRI)系统。通过研究SCRI系统填料和结构,使其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77%、20.82%、45%和30.98%,出水浓度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且有效缓解了系统堵塞问题。(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宋志晓[9](2016)在《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关键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许多小城镇几乎没有进行过有关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受纳水体污染严重。迫切需要结合在小城镇污水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小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是由污水土地系统发展而来的,具有出水水质高、能耗低、设备简单、管理维护方便和投资费用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城镇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针对传统CRI对总氮、总磷去除率不高以及容易堵塞等问题,前人通过改进提出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SCRI)。实验研究表明此系统出水浓度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研究通过模拟强化人工快渗柱实验,对SCRI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针对系统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优关键参数,为SCRI应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供科学依据。SCRI处理小城镇地区生活污水最优结构参数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非饱水层高度的增加和饱水层高度的增加,COD、氨氮、总氮、总磷在系统中的去除率均不断增加。其中,COD和氨氮主要在非饱水层内去除,总氮和总磷主要在饱水层去除。根据人工快渗柱不同高度微生物所占比例变化规律,结合不同高度溶解氧含量和各污染物去除效果,SCRI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最优非饱水层高度为70cm,最优饱水层高度为60cm。SCRI处理小城镇地区生活污水最优运行参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湿干比的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最优湿干比为1:5;随水力负荷周期的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最优水力负荷周期为6h;随着水力负荷的逐渐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最优水力负荷为1.5m3/(m2·d);运行参数基本上不会影响总磷的去除率。在最优关键参数情况下,SCRI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15%、87.65%、74.33%、98.68%,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84mg/L、27.58mg/L、9.34mg/L、0.06mg/L,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赵树荣[10](2016)在《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防堵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不足,污水未能及时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现有问题,亟须一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自然处理与人工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自主净化能力以达到节能降耗为目的自然净化技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是一种依靠天然微生物净化水质的自然净化技术。其核心是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渗滤介质如天然河砂、煤矸石等替代天然土层,大大提高了水力负荷(1-3m/d)并充分利用渗滤介质过滤截留、吸附及其微生物代谢作用以降解水体中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系统通常具有一定的水力负荷周期,采用频繁性间歇性干湿交替的方式运行。针对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过程中堵塞问题,本实验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改进,在非饱水层中通过设置中砂层替换来原有浅表层填料,扩大填料粒径,提升系统复氧性能,增强微生物生物活性;在饱水层中通过对比玉米芯与丝瓜络这两种缓释碳源物质对最终出水影响,为有机碳源选择提供新途径,并积极探索系统对高污染负荷下复杂水质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15%、84%、30%、80%,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1.95mg/L、2.5mg/L、8.20mg/L、0.40mg/L,在低污染负荷下系统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通过对COD、氨氮对非饱水层去除效果分析,系统设置中砂层会对其物理化学去除效果有影响,但当生物膜形成后,中砂层提供强大复氧能力,使得以生物降解为主的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去除效果明显。系统对高污染负荷复杂水质保持较高去除效果,但由于进水负荷过高,有机质含量偏高,导致2#柱出现间歇性堵塞,而1#柱在高负荷下并未出现堵塞现象。设置中砂层有利于生物降解,由于扩大填料粒径,改善复氧条件,可以延缓堵塞发生,甚至预防堵塞。通过比对玉米芯与丝瓜络释放碳源情况,丝瓜络释放碳源量量小可控,既满足有机碳源需求,又能保证出水效果,故同体积下丝瓜络较玉米芯更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饥饿条件下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硝化性能的衰减及恢复情况,分别考察了不同饥饿时间(5、10、15、20 d)对稳定运行的CRI系统(C~1、C~2、C~3、C~4)内氮素污染物转化、硝化细菌活性及胞外多聚物(EPS)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C~1、C~2、C~3分别在恢复进水3、7、10 d后NH~+_4-N去除率可恢复至60%左右,而C~4在恢复进水24 d后NH~+_4-N去除率仅有40%左右;C~2、C~3、C~4在恢复进水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NO~-_2-N积累现象,积累率最终分别稳定在25%、65%、80%左右.稳定运行期间亚硝酸氧化菌(NOB)的活性高于氨氧化菌(AOB),而饥饿期超过10 d时NOB的衰减速率开始高于AOB;经10、15 d饥饿后AOB活性可恢复至饥饿前水平而NOB活性无法完全恢复,导致NO~-_2-N积累;经20 d饥饿后AOB和NOB活性均难以恢复至饥饿前水平,导致NH~+_4-N去除率下降.饥饿期间EPS能为CRI系统内的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蛋白质(PN)/多糖(PS)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饥饿期间对PN的利用更加显着.研究结论可为饥饿条件下CRI系统的运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进一步探寻饥饿时硝化性能的稳定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参考文献

[1].姚雪倩,李云祯,曾拯康,许文来.人工快速土壤渗滤系统滤池高度计算模型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8

[2].陈佼,陆一新,张建强,汪锐,黄雯.饥饿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硝化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8

[3].王璟.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实现短程硝化性能和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王明超,张焕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乡镇生活污水应用及强化改进研究进展[C].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2017

[5].简悦.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6].于东升.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城市初雨径流污染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7].陈佼,张建强,许文来,李佳,杨旭.Fe~(3+)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

[8].宋志晓,张焕祯,王智丽,平玉焕,刘光英.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6

[9].宋志晓.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关键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10].赵树荣.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防堵塞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标签:;  ;  ;  

人工快速渗滤论文-姚雪倩,李云祯,曾拯康,许文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