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27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74-02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中药内服中药外敷
乳腺囊性增生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的妇女。本文所述采用中药内服和局部运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其中年龄18-30岁21例,30-40岁23例,41-50岁13例,51岁以上3例;病程2月-1年38例,2-3年13例,3-5年6例,5-10年3例;对照组56例,年龄18-30岁25例,31-40岁23例,41-50岁6例,51岁以上2例。两组间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①好发于35-45岁已婚妇女。②乳房疼痛一般不严重,多为双侧性,也可单侧,为隐痛、胀痛、钝痛或刺痛、窜痛、坠痛、烧灼痛,常伴触痛。月经前或情绪波动时可加重。③乳房肿块:多为双侧,以外上象限居多。单一肿块:囊性,边缘清楚,活动很大。多数肿块:多发囊性结节,可累及全乳或双乳,边界不清。乳腺区段性结节:结节按乳管系统分布,近似三角形,底边位于乳腺边缘,为不规则团块,或盘状团块、片状团块、条索状、颗粒状、大小不一,软硬不等,边界不清,与皮肤不粘连。④乳头溢液:自行溢液或在触摸某乳管系统时,可致乳头溢液,多为黄溢液。⑤X线诊断:密度增高,但不均匀,边缘不清。⑥近红外线检查:呈云雾肿块影,边缘不清。⑦B超检查,乳腺组织增厚,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液性暗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透声好,囊之间的间质回声增强。⑧病理诊断:典型的乳腺囊性增生性病理改变。
(2)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血瘀证、痰湿凝聚证、冲任失调证。综合各证型拟定下列中医主证:乳房胀痛、窜痛或刺痛,经前加重,乳房肿块,软硬不等,胸闷易怒或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沉。
1.3排除标准合并其它乳腺疾病者;合并心、肝、肾和其它脏器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60例。(1)内服法。用自拟方剂“乳块消散汤”,方药组成:夏枯草、莪术、当归、柴胡、元胡、瓜蒌壳、桔核、荔枝核、仙灵脾等,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月经期停服)。(2)外治法。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将加味金黄散与蜂蜜、水调匀成糊状薄摊于25cm×25cm大小的无纺布上,敷于病侧乳房(将药面贴于乳房皮肤),开启TDP治疗仪,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10日为一疗程。
2.2对照组56例,用市售乳康片(西安安康中药厂)治疗。每日3次,每次2片,用温水吞服。
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3—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1)临床痊愈:乳痛及乳腺肿块消失。(2)显效:乳痛消失,重型变为轻型,乳腺肿块缩小>。(3)有效:乳痛消失或减轻,中型变为轻型,重型变为中型,乳腺肿块缩小≤。(4)无效:乳痛未减轻或反而加重,乳腺肿块未缩小或反而增大者。
3.2结果治疗组60例,临床痊愈20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56例,临床痊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疗效相近。提示:“乳块消散汤”为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效药物。
4讨论
乳腺增生是中青年妇女常见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其发病机理为思虑伤脾,郁怒伤肝而致冲任不调,所致痰凝血瘀,经络气血阻塞结于乳房而成。乳房经脉阻塞不通则乳房疼痛,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聚积为核,循经凝聚乳中故乳中结块。肝肾不足,冲任不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宜采用疏肝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调摄冲任为辅。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拟定了“乳块消散汤”的处方。在内服药的同时,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局部治疗,通过加热,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乳房,渗透至丰富的乳腺血管和经络,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内服与外用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本法一般5-7天即可见效,总有效率达91%以上,具有疗程短、疗效快、无损伤、无副作用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方中夏枯草软坚散结,莪术、当归、柴胡疏肝理气,活血化痰,行气止痛,元胡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瓜萎壳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桔核、荔枝核理气散结,仙灵脾温阳补肾调冲任,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祛瘀止痛散结之功,因而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