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_张会霞,张慧,曹胜亮,孙芹芹,李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基因,信号,基因组,致病性,受体,传染性。

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霞,张慧,曹胜亮,孙芹芹,李悦[1](2019)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致p53基因突变检测及血清学监测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群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给我国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野生型p53作为抑癌基因在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研究p53在马立克氏病中突变情况和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及其p53抗原、抗体水平在MD中的变化,为基于血清p53抗原、抗体监测的MD预警提供新的思路。材料方法:以MDV人工感染的SPF鸡及MD临床自然发病鸡为研究素材,采集鸡的血液(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刘永振[2](2019)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疱疹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都与疱疹病毒有关。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作为鸡疱疹病毒的一个典型代表能够引起鸡严重的肿瘤性疾病,不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鸡马立克氏病(MD)也对研究疱疹病毒诱发的肿瘤疾病的机制具有很大的意义。MD淋巴瘤与如Epstein-Barr病毒等人的疱疹病毒诱导的淋巴瘤在生物学特征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尽管在过去的40年MD已通过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MDV毒力的不断进化对这种疾病的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疱疹病毒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是其在宿主成功建立感染、潜伏以及终生持久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当宿主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并触发I型干扰素(IFNs)和其他抗病毒因子的产生时,天然免疫反应就会启动。除了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和NOD样受体外,最近还发现了几种细胞质DNA识别受体。在众多的DNA识别受体中,cGAS被认为是存在于所有不同类型细胞中的最重要的DNA识别受体。最近的研究表明,cGAS介导的DNA识别通路在Ⅰ型干扰素抗人类疱疹病毒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许多病毒蛋白通过调节这一信号通路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但天然免疫在鸡体内控制MDV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因此,研究M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对阐明MDV致瘤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发展更有效的防控MDV策略。本研究发现cGAS-STING DNA受体信号通路在MDV感染诱导IFN-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MDV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同样可以拮抗宿主cGAS-STING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我们筛选了所有MDV ORFs中具有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功能的MDV蛋白,成功鉴定出5个(包括Meq、RLORF4、US3、UL46、VP23)能够通过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IFN-β产生的MDV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发现MDV直接致瘤蛋白Meq通过靶向STING分子阻止其对TBK1和IRF7的招募,从而抑制IRF7的活化以及IFN-β的表达。过表达Meq可以显着减弱由病毒DNA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相反,敲低Meq能够显着提高MDV诱导IFN-β及其下游抗病毒因子产生的水平。另外,我们发现缺失Meq的MDV在体内外诱导宿主产生IFN-β的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MDV。并且,缺失Meq的MDV诱导宿主CD8+T细胞反应也显着强于野生型MDV。与之相对应,缺失Meq的MDV的复制能力和致瘤能力都明显低于野生型MDV。以上结果表明MDV通过Meq靶向STING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对MDV在体内的复制和诱导肿瘤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在MDV诱导的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本研究还报道了MDV的另一个与毒力直接相关的蛋白RLORF4抑制宿主DNA识别受体通路的机制。同样过表达RLORF4能够阻断cGAS-STING介导的IFN-β的产生。RLORF4通过与NF-κB通路中p65和p50的RHD同源结构域结合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此外,RLORF4也能抑制TNF-α诱导的p65和p50的入核。同样缺失RLORF4的MDV在体内外诱导IFN-β反应以及引起宿主细胞免疫的反应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并且在体内复制能力相对减弱。以上结果表明RLORF4介导的MDV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可能在MDV发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cGAS-STING通路不仅能识别各种病原体和肿瘤来源的DNA,而且也在抗肿瘤免疫和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揭示了MDV致瘤蛋白Meq和RLORF4不仅抑制MDV DNA和肿瘤细胞DNA诱导的IFN-β的产生,还减弱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总的来说,MDV致瘤蛋白诱导肿瘤可能涉及其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转化,抗凋亡,阻断DNA受体识别通路。Meq和RLORF4的这些功能使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更有于肿瘤的快速生长。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MDV感染后这么快诱导宿主产生肿瘤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高立[3](2018)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VP23蛋白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拮抗IFN-β产生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禽类疱疹病毒的典型代表,在鸡群中极为常见。MDV感染后引起鸡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淋巴瘤,伴随显着的免疫抑制,是养禽业的一个主要威胁。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Ⅰ型干扰素(IFN),特别是IFN-β,是天然免疫系统抗病毒作用的代表性细胞因子。在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通过表面及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IFN-β表达,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除Toll样受体、RIG-Ⅰ样受体、Nod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外,研究者近年来又发现了一系列DNA受体。宿主细胞DNA受体信号通路在机体抵抗DNA病毒、细菌以及抗肿瘤天然免疫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禽类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与哺乳动物相比研究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感染与免疫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本研究发现MDV感染后期,宿主细胞IFN-β的产生受到了抑制,表明MDV在感染过程中阻断了 IFN-β信号通路。为了阐明cGAS-STING DNA受体信号通路在MDV诱导IFN-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cGAS和STING的表达,发现当两者表达下调后,MDV诱导的IFN-β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表明cGAS-STING信号通路在MDV诱导IFN-β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MDV编码的100多种蛋白进行筛选,获得5种对cGAS-STING信号通路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病毒蛋白,包括 Meq、RLORF4、US3、UL46、VP23。本研究对VP23阻断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发现,VP23过表达能够抑制干扰素诱导DNA(ISD)以及外源DNA病毒(HVT)诱导的IFN-β表达;在MDV感染过程中下调VP23表达,IFN-β水平升高,MDV复制滴度降低,表明VP23在病毒感染过程中通过抑制DNA受体通路,促进了病毒复制。研究进一步发现,VP23抑制了转录因子IRF7的转录功能,而对NF-κB的激活没有显着影响。VP23通过抑制IRF7的磷酸化和二聚化,抑制了 IRF7的入核。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VP23与IRF7相互作用;通过与IRF7的竞争性结合,VP23阻断了 TBK1与IRF7的相互作用,从而使IRF7无法被TBK1磷酸化激活。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DNA受体信号通路在禽类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 VP23蛋白介导MDV免疫逃逸的功能,为深入解析MD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李凯[4](2018)在《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其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是控制MD和IBD的主要手段。目前MD主要通过血清1型弱毒疫苗预防。用于预防IBD的疫苗主要是传统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但传统疫苗不仅易于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而且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法氏囊损伤和免疫抑制,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IBD疫苗。本研究对我国IBDV超强毒(wIBDV)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抗原性和致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wIBDV毒株正在发生持续性进化。与我国早期wIBDV分离株相比,我国2000年后分离的vvIBDV毒株的基因组A、B节段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发生;我国vvIBDV毒株与欧洲wIBDV参考毒株的抗原性无显着差异;目前wIBDV毒株的致病性有增强趋势。wIBDV HLJ0504毒株是目前我国的wIBDV流行毒株。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弱毒疫苗株是构建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理想载体。为了构建表达IBDV VP2基因的重组MDV活载体疫苗,本研究将MDV血清1型弱毒疫苗814株基因组DNA分段插入Fosmid粘粒,构建了 814株基因组粘粒文库;在此基础上,选取粘粒组合,建立了 MDV 814疫苗株多片段粘粒拯救系统。将eGFP基因表达盒分别插入MDV 814 株基因组不同位点,拯救获得5株稳定表达eGFP的重组病毒。经鉴定,5株重组病毒的复制特性与原疫苗株病毒基本一致;eGFP基因在UL区叁个位点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高于US2位点,US10位点的表达水平最低。将wIBDV HLJ0504株的VP2基因分别插入MDV 814株基因组的UL41、US2、US10位点,获得3株表达VP2基因的重组MDV(r814UL41VP2、r814US2VP2 和 r814US10VP2)。其中,r814US2VP2免疫SPF鸡后,能够对wIBDV和wMDV的攻毒提供完全保护。通过r814US2VP2(命名为rMDV-VP2株)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确定了该疫苗的使用剂量为2000PFU/羽份。rMDV-VP2疫苗对wIBDV的保护效果与商品化Vaxxitek HVT-IBD疫苗相当,优于IBD中毒力活疫苗;rMDV-VP2疫苗对wMDV的保护效果与商品化MDV血清1型弱毒疫苗相当,显着优于Vaxxitek HVT-IBD疫苗。rMDV-VP2疫苗对不同的wIBDV分离株都能提供高效免疫保护,可以用于不同品种的商品蛋鸡和地方品种鸡。rMDV-VP2疫苗的免疫保护可以覆盖IBDV的易感期(3-8周龄),并具有至少6个月的抗体持续期。rMDV-VP2疫苗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均是安全的;rMDV-VP2疫苗的水平传播能力极低,无垂直传播现象;疫苗株病毒免疫鸡后的排毒水平极低,在使用环境中不存在该疫苗株病毒及其病毒DNA的残留。综上所述,rMDV-VP2疫苗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种IBD-MD重组二联活疫苗用于IBD和MD的预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陈洋宙[5](2018)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eq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抗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eq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本研究根据NCBI中己发表的MDV-RB2B-Meq序列,设计合成一条特异性引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出特异性的Meq片段。利用EcoRI和Xba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eq基因和Pcold-TF空载体进行酶切,将两者酶切产物进行连接,转化至BL21大肠杆菌,筛出阳性表达菌,获得重组质粒Pcold-TF-Meq。酶切分析、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的结果表明:构建的Pcold-TF原核表达载体正确,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转染BL21原核表达细菌通过大量诱导,并裂解细菌,结果在上清中获得大量表达的MDV-RB2B-Meq重组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和Wenstern Blot鉴定,结果在77 Kda分子量有一特异性条带。切取该特异性蛋白条带作为免疫原,对Balb/cc小鼠进行4次免疫,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进行细胞融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杂交瘤细胞上清,结果成功获得了一株对Meq蛋白具有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MDV-5F4。经2次亚克隆,杂交瘤细胞达到100%分泌抗MDV-Meq蛋白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MDV-5F4进行亚类鉴定,结果表明该单抗亚类为IgM。该单抗的成功研制,为MDV性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了条件。2.抗MDV-Meq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家禽肿瘤病主要有马立克病,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以及不明原因的其他肿瘤性疾病。为了在临床上快速鉴别肿瘤的病原,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抗MDV-Meq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DV-5F4、实验室保存的抗MDV g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DV-BD8、抗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LV-5D3和抗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的单克隆抗体REV-6C12,建立了快速检测MDV、ALV和REV等叁种病原性肿瘤快速鉴别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禽白血病病毒(ALSV)强毒感染鸡的肿瘤组织快速的检测,对于3种肿瘤疾病的鉴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林宜,张艳萍,孙国荣,张峰,于正浩[6](2019)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对鸡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毒力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在鸡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规律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程,本研究选用不同毒力的血清1型MDV (MDV-1)病毒株感染4日龄的SPF鸡,在接毒后1 d、3 d、5 d、7 d、10 d、14 d、17 d、21 d、25 d、28 d和35 d动态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并对感染后5 d和21 d的不同病毒株感染鸡的脑部和坐骨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MDV-1强毒株在SPF鸡脑部的复制能力显着高于弱毒株(p<0.05);特超强病毒株BS在脑组织中出现的时间最早,早期复制最快。但不同毒力的MDV-1株在坐骨神经处的复制能力与其毒力无直接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MDV-1强毒株对SPF鸡脑组织的损伤强于弱毒株;在感染后21 d,强毒株和弱毒株造成的脑部损伤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在坐骨神经处,强毒株造成的损伤明显强于弱毒株。本研究揭示了不同MDV病毒株在SPF鸡脑和坐骨神经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MDV-1在宿主神经系统中的感染、增殖及造成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婷[7](2018)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分离株AH1410的致病性与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s,MD)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 virus,MDV)引起,通常于10-12周龄发病,对家禽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虽然自从商业疫苗广泛使用以来该病几乎被很好的控制,但MD仍然时有发生,甚至是在某些已免疫过MD疫苗的鸡群中。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MDV流行毒株致病性、病毒体内复制特点以及对应商品化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毒株的致病性研究对于监测病毒变化和评估现有疫苗有效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分离于免疫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爆发马立克病的毒株(MDVAH1410株)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通过人工攻毒试验,临床症状观察,体重变化统计,病死鸡病理剖检和组织学观察以及荧光定量PCR法动态检测羽髓中病毒载量等多方面对感染鸡进行MDV实时跟踪检测,探究该毒株是否真正能够突破商品化疫苗的免疫保护。研究发现,发病鸡出现垂冠,垂翅,被毛粗乱,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剖检感染鸡只可见脏器发生分布不均,接线明显的增生性肿瘤。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第7周,感染组鸡开始死亡,死亡率70%,肿瘤发生率75%。攻毒组在攻毒6周后,观察到明显的体重减轻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程结束后统计各脏器体重比以及体重数据,各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用CVI988疫苗免疫进行感染AH1410的鸡,虽然没有出现任何肿瘤病变和死亡,但鸡的增重显着下降(p<0.01),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为进一步了解AH1410野毒株的遗传特性,本研究参考文献设计了 7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序列进行人工拼接获得除a-like和VTR部分的基因组序列。使用Dnastar、Mega5.1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以及meq、ICP4等重要ORF遗传进化分析均证明,AH1410株与近年来中国流行毒株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此外,非同义SNP符合(RLORF4 T11M,RLORF7 P176R,UL29 R506L,RSORFI K44R 和 ICP4 K1948M)等[2]中国新分离毒株的特有突变规律,出现RSORFI基因106(R→G),ICP4基因1909(Y→S)等特异突变。该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制定MD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研发更有效的MD疫苗提供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朱余军,丛峰,肖丽,饶丹,伍妙梨[8](2018)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马立克氏病病毒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检测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双抗夹心液相芯片技术方法。方法将捕获抗体偶联到19号微球,分别确定捕获抗体的偶联量、检测抗体和SA-PE抗体的工作浓度,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临床样品的分析。结果 1×10~6个荧光编码微球的抗体偶联量为2μg,最佳的检测抗体与SA-PE的工作浓度分别为2μg/m L和4μg/m L。该方法特异性强,只检出马立克氏病病毒,其他病毒未检出;灵敏度为125 pfu/m L;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5%和2.4%;对58份临床样品检出率为31%。与PCR方法比较,符合率为94.8%。结论建立的马立克氏病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该方法可用于马立克氏病的监测,也可用于SPF鸡的筛选。(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钱钟,马玉峰,杨振,李琛,董昌海[9](2018)在《免疫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试验从河南某种鸡场已免疫马立克氏病疫苗的产蛋期发病肉种鸡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命名为MDV/He N15。用PCR方法对其pp38、meq和g B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与Gen Bank参考序列比较发现,分离株meq和pp38基因与Ⅰ型MDV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0%~99.8%和99.8%~100%,g B基因序列与参考株GX0101序列完全一致,基因上具有强毒特征。表明在免疫过疫苗的鸡群中仍然存在MDV强毒感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8年06期)

祖铭[10](2017)在《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海兰褐蛋鸡的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禽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能够引起禽类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主要在皮肤、内脏器官等位置引起肿瘤病变,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MDV可分为3种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并能够导致鸡的肿瘤病变,如Md5(超强毒)和JW、京1(强毒)等;血清2型,对鸡不致病同时也不能导致肿瘤病变,如301B/1、SB/1等;血清3型,这是一株由火鸡上分离得到的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对鸡并无致病性,但临床实验证明鸡接种此血清型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力。J亚群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subgroup J,ALV-J)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引起的可造成髓细胞样瘤细胞增生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自发现开始,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根据追踪调查,近几年其宿主范围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扩散到了地方品系鸡,进而引起地方品系鸡发生不同类型的肿瘤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骨髓细胞瘤或血管瘤与骨髓细胞瘤混合发生的病例,进而说明ALV-J的病原特性以及致瘤性均发生了变化。本研究对南方某爆发肿瘤病的叁黄鸡场送检的病料及血样,进行了几种引起肿瘤病的病毒的分离及鉴定,发现其存在马立克氏病与J亚群禽白血病的混合感染,并成功的分离到一株MDV的野毒株和ALV-J,然后对其主要的致病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分析,同时利用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拉米夫定和齐多夫定对该MDV毒株进行了纯化,最后在海兰褐鸡进行了该MDV的致病性实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叁黄鸡中MDV与ALV-J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本研究根据送检病鸡的临床变化及剖检分析,初步判定为肿瘤病病毒感染,而后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取抗凝血分离得到血浆接种到长至70%左右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分离病毒,维持7天,传代后继续维持7天,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p27抗原,发现p27阳性。同时每代观察有无蚀斑的出现,在第叁代的第叁天出现蚀斑。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别鉴定MDV、ALV。其中,用MDV单克隆抗体H19、BA4均看到阳性细胞,结果表明分离到的为野毒株MDV;利用ALV-J的单克隆抗体JE9发现分离到的ALV为ALV-J,综合各个结果分析得知该叁黄鸡鸡群中存在较为严重的ALV感染。通过病毒分离及IFA鉴定可以确定在该群叁黄鸡体内存在MDV和ALV的混合感染,MDV命名为GX1701,ALV命名为GDSH1701。2.叁黄鸡群中MDV野毒株的致病基因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同时扩增两种肿瘤病病毒的相关基因,其测序结果与IFA结果一致。对野毒株MDV GX1701的致病基因pp38、meq进行了 PCR扩增,分子克隆及连接转化,测序分析,对扩增的MDV的pp38、meq基因与标准参考毒株进行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本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5%、95.3%。发现该野毒株meq基因第575-577位的碱基为CAC,且具有177bp的插入,这是强毒株的特征,本毒株与中国早期分离的GX0101亲缘关系较近,pp38基因相对比较保守,与GX0101序列完全一致。根据对MDV的致病基因的序列比对看出,该分离毒株为强毒,但对于其各自的致病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致病性试验研究。3.利用核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去除MDV野毒中的禽白血病病毒利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齐多夫定(AZT)和拉米夫定(LAM)消除MDV中ALV的污染。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在培养液中添加不超过5mg/L的抑制剂类药物对于CEF细胞的复制和活性没有影响。体外试验证实,当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5mg/L的AZT可以显着抑制ALV在CEF细胞上的复制,利用此种方法,经药物连续干预10代后,ELISA检测p27抗原阴性,且以ALV-J单抗JE9进行IFA也没有发现阳性细胞。因此,我们得到了纯化的MDVGX1701。4.MDV野毒株的动物回归实验及其致病性分析为了进一步观察比较分离到的MDV野毒株的致病性及其能否突破CVI988疫苗的防护,将净化后的GX1701定量,1日龄时50只海兰褐雏鸡免疫1羽份CVI988疫苗,另外50只雏鸡不免疫作为对照,5日龄分别攻毒2000 PFU GX1701野毒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以及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显示,GX1701毒株毒力较强,其中单独感染MDV病毒的鸡出现临床症状主要集中于8-9周,临床症状最早被发现于攻毒后25天,鸡只死亡最早出现于攻毒后的10天,发病鸡羽毛松乱,25天后死亡的病鸡并伴有劈叉症状,感染毒株GX1701并免疫CVI988疫苗的海兰褐鸡群最早出现死亡鸡在15天后,并在30天发现一只剖检有肿瘤的死鸡。单独感染MDV病毒的鸡可以达到70%和50%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10%的肿瘤发生率;免疫CV1988疫苗的海兰褐鸡群可以达到30%和20%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2%的肿瘤发生率。对感染了 MDV病毒的自然死亡鸡只和攻毒14周后剖杀的鸡只逐只进行剖检发现,心脏、肝脏和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瘤,并且个别鸡只出现了腺胃的肿瘤;免疫CVI988疫苗的海兰褐鸡群仅有一只死亡鸡剖检时在肝脏发现了肿瘤。(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10-12)

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疱疹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都与疱疹病毒有关。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作为鸡疱疹病毒的一个典型代表能够引起鸡严重的肿瘤性疾病,不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鸡马立克氏病(MD)也对研究疱疹病毒诱发的肿瘤疾病的机制具有很大的意义。MD淋巴瘤与如Epstein-Barr病毒等人的疱疹病毒诱导的淋巴瘤在生物学特征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尽管在过去的40年MD已通过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MDV毒力的不断进化对这种疾病的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疱疹病毒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是其在宿主成功建立感染、潜伏以及终生持久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当宿主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并触发I型干扰素(IFNs)和其他抗病毒因子的产生时,天然免疫反应就会启动。除了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和NOD样受体外,最近还发现了几种细胞质DNA识别受体。在众多的DNA识别受体中,cGAS被认为是存在于所有不同类型细胞中的最重要的DNA识别受体。最近的研究表明,cGAS介导的DNA识别通路在Ⅰ型干扰素抗人类疱疹病毒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许多病毒蛋白通过调节这一信号通路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但天然免疫在鸡体内控制MDV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因此,研究M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对阐明MDV致瘤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发展更有效的防控MDV策略。本研究发现cGAS-STING DNA受体信号通路在MDV感染诱导IFN-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MDV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同样可以拮抗宿主cGAS-STING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我们筛选了所有MDV ORFs中具有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功能的MDV蛋白,成功鉴定出5个(包括Meq、RLORF4、US3、UL46、VP23)能够通过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IFN-β产生的MDV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发现MDV直接致瘤蛋白Meq通过靶向STING分子阻止其对TBK1和IRF7的招募,从而抑制IRF7的活化以及IFN-β的表达。过表达Meq可以显着减弱由病毒DNA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相反,敲低Meq能够显着提高MDV诱导IFN-β及其下游抗病毒因子产生的水平。另外,我们发现缺失Meq的MDV在体内外诱导宿主产生IFN-β的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MDV。并且,缺失Meq的MDV诱导宿主CD8+T细胞反应也显着强于野生型MDV。与之相对应,缺失Meq的MDV的复制能力和致瘤能力都明显低于野生型MDV。以上结果表明MDV通过Meq靶向STING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对MDV在体内的复制和诱导肿瘤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在MDV诱导的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本研究还报道了MDV的另一个与毒力直接相关的蛋白RLORF4抑制宿主DNA识别受体通路的机制。同样过表达RLORF4能够阻断cGAS-STING介导的IFN-β的产生。RLORF4通过与NF-κB通路中p65和p50的RHD同源结构域结合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此外,RLORF4也能抑制TNF-α诱导的p65和p50的入核。同样缺失RLORF4的MDV在体内外诱导IFN-β反应以及引起宿主细胞免疫的反应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并且在体内复制能力相对减弱。以上结果表明RLORF4介导的MDV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可能在MDV发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cGAS-STING通路不仅能识别各种病原体和肿瘤来源的DNA,而且也在抗肿瘤免疫和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揭示了MDV致瘤蛋白Meq和RLORF4不仅抑制MDV DNA和肿瘤细胞DNA诱导的IFN-β的产生,还减弱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总的来说,MDV致瘤蛋白诱导肿瘤可能涉及其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转化,抗凋亡,阻断DNA受体识别通路。Meq和RLORF4的这些功能使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更有于肿瘤的快速生长。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MDV感染后这么快诱导宿主产生肿瘤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会霞,张慧,曹胜亮,孙芹芹,李悦.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致p53基因突变检测及血清学监测预警[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2].刘永振.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高立.鸡马立克氏病病毒VP23蛋白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拮抗IFN-β产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李凯.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5].陈洋宙.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eq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18

[6].周林宜,张艳萍,孙国荣,张峰,于正浩.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对鸡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7].朱婷.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分离株AH1410的致病性与基因序列分析[D].扬州大学.2018

[8].朱余军,丛峰,肖丽,饶丹,伍妙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马立克氏病病毒方法的建立[J].实验动物科学.2018

[9].钱钟,马玉峰,杨振,李琛,董昌海.免疫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诊断[J].中国家禽.2018

[10].祖铭.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海兰褐蛋鸡的致病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表达队基因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组...马立克氏病病毒不同毒株gE基因核...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毒力增强Fig....-5bpP(1.8kb)-EGFP质粒转染rMd5pp38-C...马立克氏病病毒可感染鸡大脑小胶...

标签:;  ;  ;  ;  ;  ;  ;  

马立克氏病病毒论文_张会霞,张慧,曹胜亮,孙芹芹,李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