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已经逐渐的脱离了建设工程从而形成一个新兴行业——建筑装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人们对所居住环境的建筑设施的装饰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满足新要求的同时也会使得建筑装饰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对建筑装饰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造价,对于获得物美价廉的装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改善装饰质量降低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装饰;造价分析;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近年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内的市场竞争也将日趋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保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与目标成本控制是其必然的选择。与此同时对装饰过程中的造价进行分析,提出在保证装饰质量的同时减少装饰成本的策略,对于装饰装修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减轻业主的装饰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筑装饰造价现状
建筑装修造价主要由工程费、利润和税费三部分组成。工程费用包括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措施费等,是影响装修过程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建筑装修行业的造价现状可以总结为四点:
1.1投资金额容易超出预期、监管控制困难
在我国,建筑装修风格根据不同居住者的个人喜好,潮流的快速更新,加上建筑材料的快速更新换代,施工管理水平不可把控,可能会导致在建筑装修上投资的金额超出预期。同时针对建筑装饰价格监管的具体法律规范尚不完善,监督部门职能划分的不明确,导致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行业监管控制难的现象频发。
1.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产品种类多、更新快、利润大
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装饰装修产品的风格和质量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状态,且由于产品更新、价格规律以及新材料的不断研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的装饰装修产品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装饰装修产品间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相同型号的装饰装修材料,有的价格相差几十倍甚至数百倍。种类多、更新快、高成本、大差价俨然成为我国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显著特点。
1.3人工费用高
相比于建筑工程等其他行业,装饰装修工程具有工程周期短、工作范围窄的特点。由于受到建筑环境的制约,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行业多数依靠手工施工,因此,费用较高。
1.4需多种装饰装修工程配合施工
由于照明、自控等弱电安装、线路和管道安装以及一些隐蔽工程涉及不同的安装知识,需要不同工程交叉配合作业。因此,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行业多为多工种协调配合的作业环境,以实现最大的工程效率。
2、装饰装修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
装饰装修工程属于一个完整大型建设工程中的分部工程,它的造价会影响整个单位工程的总造价,但装饰装修工程由于其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工艺的复杂性,材料的多样性等原因,装饰装修工程往往投入的成本要高于土建工程,甚至是土建工程的几倍之高,因此,加强对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一般工装装饰工程由多个分项工程构成,包括:墙饰面工程、天花工程、地面工程、门窗工程、家具工程及相应的水电工程等,为控制整个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需对每个分项工程的造价进行优化整合,步步为营。
影响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有:(1)材料费,它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进行采购的时候,要精确了解业主的需求,对材料市场进行一定的调研,购进符合业主要求,质量达标,且性价比最高的材料。(2)人工费,施工中有时会出现工艺新颖复杂的分部工程,没有固定的团队可进行施工,此时需在了解人工费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临时组建并培养团队,从而实现造价控制。(3)损耗费,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材料的损耗,节约工程成本,降低造价。(4),管理费,例如:1)财务费用,如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等;2)政府审批费用,如中标交易费,消防材料见证取样第三方检测费等;3)空气检测费用;4)空气治理费用(光触媒等);5)临时设施费用,包含水电临时设施,工地临时办公设施及办公用品等;6)项目管理人员交通及住宿费用;7)工程保险费用;8)工地日常保洁及完工清洁费用;9)现场通讯费用等。(5)国家规定所需要缴纳的税金。(6)风险费,虽然这个因素不可控,但作为施工方应该具有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项支出。
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成本控制的不足
3.1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不合理,图纸不规范
目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工程设计人员过多的注重于装饰的外观效果和业主的个人感受,而忽视了装饰装修工程中工程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质量成本控制策略,片面的追求美观、昂贵的装饰材料。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中存在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及施工方法的多样性,但施工材料、工艺、方法更新较快,工程设计人员不能及时地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导致使用过于陈旧的方案来装饰装修建筑,忽略了装饰装修工程实施的经济性、实用性原则,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使得装饰成本提高。甚至还存在设计图纸的绘制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缺少必要的尺寸,而造成无法快速的施工,多次返工耽误工期,增加了整体的工程造价。
3.2装饰装修工程中材料质量差异大
装饰装修工程中材料的费用大概占整个装饰装修工程花费的一半以上,但是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起步较晚,从而使得建筑装饰所需的各类材料的加工制备及工艺缺乏详细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导致不同厂家的材料在质量、价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很大一部分建筑装饰企业的装饰材料分包商相对固定,没有按规定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招标采购,易于形成供货商的价格垄断,供货商抬升材料采购成本。同时由于同一质感或功能的材料价格差异很大,质量也千差万别,故在保障业主权益及装饰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甚至有的设计师或业主偏爱于进口材料,造成材料的供货周期不可控,不仅增加了材料成本,对工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3.3施工界限划分不明确,装饰装修工程现场管理不严格
一套完整的建筑装饰工程往往包含与建筑安装工程相关的多个交叉工作面,从而施工界限的划分在保障装饰质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3]。但在诸多装饰装装修工程中,由于施工界限的划分不清楚,造成了不同施工方之间的纠纷以及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纠纷,导致返工甚至重新装饰装修使得造价大大提高。装饰装修工程所涉及的施工面较广,工序相对较多,各个工序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各个工序之间衔接的有序性程度和造价存在很大的关系。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行业是新兴行业,涉及知识面较广,专业负责施工及设计的人员匮乏。故造成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现场管理不严格,装饰装修质量难于保障的问题。
4、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策略
4.1优化工程设计,设立阶段性考核,依据合同保质保量完成装饰装修工程
设计图纸的质量在建筑装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设计图纸必须具备功能性、美观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特征,故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图纸多次进行核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图纸是否存在不足或不恰当的地方,并邀请合作方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装饰设计[4]。建立企业技术文档数据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归档处理,为后续的装饰装修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保证图纸的完整性及可靠性的同时,也要熟悉施工图纸,同时也要深入装饰装修现场了解各项施工工艺,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序划分,并依据装饰装修工程合同设立阶段性的考核目标,对装饰装修过程中业主提出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避免后续的浪费及保证施工工期。
4.2装饰材料购买的规范化,合理确定定额及价格
对于装饰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材料,按照施工图纸中各模块的详细图纸,详细列出所有材料的供货商、数量,同时要求工程造价人员对工程中使用到的所有材料自行编制相应的单价分析说明,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核实[5]。加强施工材料价格数据库建设,定期进行更新,避免因垄断等因素带来的过高的采购成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现存的国家标准控制,每个阶段严格管控人力、机械、材料的使用,对每一项花费都准确记录,严格避免因重复采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积极引进新材料及性价比更好的材料,避免使用过于陈旧的材料而带来成本的增加。
4.3加强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装饰装修工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素质直接决定着工程的品质。想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必须提高装饰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企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企业员工的定期培训,帮助员工取得业务水平提升的渠道。与此同时企业设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将造价按一定的权重分配至员工绩效考核中,发挥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装饰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工程,采取合理的造价控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装饰装修成本。任何工程的实施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企业必须从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阶段、材料采购、施工计划的制定以及施工的具体实施入手,严格控制各阶段的造价,做到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同时企业也要培养员工自身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装饰装修工程水平并合理控制造价,提高企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孟翔.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造价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2):229-229.
[2]周丛慧.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5):240-240.
[3]刘锋,陈晓峰.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J].沙棘(科教纵横),2010,(6):141.
[4]董建军.论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
[5]周明辉.谈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造价探讨[J].科技信息,2010,(9):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