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辜穗[1](2016)在《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是对石油行业大半个世纪创业、成长、发展历史的承载和本质再现,是石油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前世界石油行业“六期叠加”的新形势和国内“三期叠加”的油价波动“新常态”环境下,石油行业深入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的现实选择,要求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并行发展,将石油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也对石油文化发展历史过程性、石油文化内容系统性、存在环境联系性以及未来发展动态性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以石油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文化动态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作用机理与关联互动关系为研究重点,对石油文化演化机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为“新常态”时期实现石油文化创新驱动发展和石油文化战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文章以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环境为切入点,解构石油文化演进的特定环境,描述石油工业不同发展时期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具体环境及文化表征,厘清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石油精神文化、石油制度文化、石油物质文化、石油行为文化的演进脉络;再结合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建立ISM模型,综合确定石油文化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链与优先级,找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系统中的表层影响因素、浅层影响因素、中层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基于演化理论视域,提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运行的向度前提和路径假设;通过划分石油文化的系统结构层次、讨论石油文化系统耗散结构的存在性;综合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混沌与分形理论、突变论,构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内在机理及其关联互动关系模型,着力探讨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传播机制和渗透机制。以石油文化系统耗散结构形成、序参量识别以及演化动力特性生成为依据,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形成机理;以石油文化系统内存在的演化动力作用形式、演化动力场结构及其跃迁为依托,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作用机理;以石油文化演化动力要素间的协同作用过程为基础,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协同机理;从系统动力学角度解释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非线性动力作用机制,勾勒石油文化演化动力机制的内在作用关系。立足石油文化传播特性,分析石油文化自组织传播和他组织传播的内在路径,描绘石油文化模因传播的基本路径与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动态模型,诠释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系统传播的机理。立足混沌视域,分析混沌吸引子在石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路径与跃迁条件,建立石油文化传播的混沌模型与逐级分叉结构,描绘标准尖点突变形式的石油文化动态传播平衡曲面与分歧曲面,探寻石油文化具备混沌系统特征下的传播过程。遵循石油文化基于“创新—迁移—变革”的内在渗透逻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石油文化创新的系统特性、运作路径及反馈回路,探讨石油文化的迁移周期与迁移过程,研究石油文化变革的路径依赖与刚性、变革阻力与变革动因,描绘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基于突变渗透与累积渗透的整体性渗透轨迹,揭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渗透机理。通过文章的分析研究,得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研究对石油文化战略的启示。
聂增民[2](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魏兴华[3](2014)在《杏子川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发挥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悠久,早在战争年代延长石油便有了“埋头苦干”的企业精神,而建国初期的石油会战让大庆创造了鼓舞几代人的“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的作风,堪称企业文化的经典,对各行各业影响深远。杏子川采油厂(以下简称“杏采”)最初宣传与贯彻“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延长石油集团母文化,秉承优良的石油企业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杏采”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指导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为此,本文以“杏采”为研究对象,展开关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本文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基本框架以及主要贡献等;第二章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企业文化的相关概念、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等,从理论上寻求写作支撑:第三章为“杏采”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主要阐述“杏采”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杏采”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第四章为“杏采”企业文化建设构想,阐明“杏采”企业文化命名与释义、核心理念、体系及特色;第五章为“杏采”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详细介绍了“三岗”创建的原则、创建的阶段与步骤以及考核体系;第六章为“杏采”文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对企业文化体系的组织保障、文化落地、实物展示、制度体系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对成果应用提出对应的建议、对策,并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党建与管理、文化与管理、文化建设和文化落地“两张皮”的问题,具有示范性;二是系统阐述企业文化落地问题,富有实效性;三是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岗位具体管理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程庆满[4](2006)在《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探讨》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回顾了国内外企业文化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指出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文中对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了中原油田的基本情况和中原油田企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共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二是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企业文化,三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为了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中详细的论述了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论文提出企业文化应重点从六个方面构建:即:构建有认同感的、有个性的 、有活力的、有特色的、有感召力的、有学习力的“中原石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原油田企业文化不断深化。论文经过分析归纳提出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概括指出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在观念形态文化建设中,重点论述了企业精神的建立,指出中原油田的企业精神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培育方法。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中,提出应从价值理念的固化、创新先进的管理模式、标准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入手,物质形态建设应重点打造队伍品牌、技术品牌、服务品牌。论文在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把握五种关系,即:继承和创新;统一性和多样性;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的关系。总之,通过对中原油田企业文化的研究探讨,探索了一套建设中原油田企业文化的方法,对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为指导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郭树森[5](2000)在《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文中研究指明
郭树森[6](1997)在《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文中指出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郭树森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密切结合本厂的实际,发展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采一文化,促进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塑造了企业文明。1996年5月,一厂被评为全国陆上石油“先进采油厂”和“新区开发建设优秀项...
二、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文化演化研究 |
1.3.2 企业文化演化研究 |
1.3.3 演化机制研究 |
1.3.4 石油文化演化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企业文化、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文化的定义 |
2.1.2 石油文化的具体内涵 |
2.1.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 |
2.2 演化理论 |
2.2.1 不同学科基础上的演化理论 |
2.2.2 不同学派视角下的演化理论 |
2.2.3 模因论 |
2.3 演化博弈论 |
2.3.1 有限理性假设 |
2.3.2 两个基本概念 |
2.3.3 演化博弈与文化动态演化 |
2.4 复杂性科学理论 |
2.4.1 复杂性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
2.4.2 耗散结构理论 |
2.4.3 协同论 |
2.4.4 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 |
2.4.5 突变论 |
第3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环境分析 |
3.1 我国石油文化演化的特定环境 |
3.1.1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
3.1.2 石油工业的地位 |
3.1.3 石油工业的监管体制 |
3.2 不同时期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环境及文化表征 |
3.2.1 石油工业初创时期的石油文化 |
3.2.2 石油工业崛起时期的石油文化 |
3.2.3 石油工业跨越式发展时期的石油文化 |
3.2.4 新常态时期的石油文化走向 |
3.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3.3.1 影响因素及关联性调查分析 |
3.3.2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3.3.3 模型解释 |
第4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前提 |
4.1.1 路径假设 |
4.1.2 演化向度 |
4.2 石油文化系统层次与结构 |
4.2.1 石油文化的系统层次 |
4.2.2 石油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 |
4.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模型 |
第5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
5.1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形成机理 |
5.1.1 耗散结构的形成 |
5.1.2 序参量的识别 |
5.1.3 演化动力特性的形成 |
5.2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作用机理 |
5.2.1 演化动力要素作用形式 |
5.2.2 演化动力场结构 |
5.2.3 演化动力场作用与跃迁 |
5.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协同机理 |
5.3.1 协同过程 |
5.3.2 协同效应 |
5.4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模型 |
第6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传播机制分析 |
6.1 石油文化传播的内涵 |
6.1.1 石油文化传播的概念 |
6.1.2 石油文化传播的特征 |
6.2 石油文化动态传播机理 |
6.2.1 石油文化自组织传播 |
6.2.2 石油文化他组织传播 |
6.2.3 石油文化模因传播路径 |
6.3 石油文化混沌传播过程 |
6.3.1 混沌吸引子的作用过程 |
6.3.2 石油文化演化传播的分叉 |
6.3.3 石油文化演化传播的尖点突变 |
6.4 从混沌到有序——石油文化传播引导 |
第7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渗透机制分析 |
7.1 石油文化渗透的内在逻辑 |
7.2 石油文化创新 |
7.2.1 石油文化创新的系统特性 |
7.2.2 石油文化创新运作路径 |
7.2.3 石油文化创新的反馈回路 |
7.3 石油文化迁移 |
7.3.1 石油文化迁移周期 |
7.3.2 石油文化迁移过程 |
7.3.3 石油文化迁移案例 |
7.4 石油文化变革 |
7.4.1 石油文化的路径依赖与刚性 |
7.4.2 石油文化变革的阻力 |
7.4.3 石油文化变革的动因与对策 |
7.4.4 石油文化变革案例 |
7.5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渗透轨迹 |
第8章 对油价波动新常态下石油文化建设的启示 |
8.1 搭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发展运行平台 |
8.2 遵循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内在机理 |
8.3 注重石油文化系统关联性演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调查研究方法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五) 案例分析方法 |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
(二) 企业道德规范 |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杏子川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
1.4 论文的贡献 |
第2章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
2.1 企业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2.3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第3章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1 “杏采”发展历史及现状 |
3.2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3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构想 |
4.1 “杏采”企业文化命名与释义 |
4.2 “杏采”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
4.3 “杏采”企业文化体系 |
4.4 “杏采”企业文化特色 |
第5章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
5.1 “三岗”创建的原则 |
5.2 “三岗”创建的阶段与步骤 |
5.3 “三岗”创建的考核体系 |
第6章 “杏采”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
6.1 强化组织保障 |
6.2 重视文化落地 |
6.3 利用实物展示 |
6.4 完善制度体系 |
6.5 其他配套措施 |
第7章 结论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岗位说明书与岗位考核表 |
附录2. “三岗”创建考核体系及打分表 |
致谢 |
(4)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
1.3 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
1.4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
第二章 企业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状况 |
2.1.1 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状况 |
2.1.2 国内企业文化的研究状况 |
2.2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
2.2.1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
2.2.2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
2.2.3 企业文化行为层 |
2.2.4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 |
2.2.5 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因素 |
第三章 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诊断 |
3.1 中原油田的基本情况 |
3.2 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
3.3 中原石油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中原油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四章 构建中原油田企业文化的总体要求 |
4.1 群策群力构建有认同感的中原石油文化 |
4.2 突出重点构建有个性的中原石油文化 |
4.3 力求创新构建有活力的中原石油文化 |
4.4 深入实践构建有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 |
4.5 典型示范构建有感召力的中原石油文化 |
4.6 夯实基础构建有学习力的中原石油文化 |
第五章 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5.1 中原油田观念形态文化建设 |
5.1.1 中原油田观念形态文化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
5.1.2 中原油田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
5.1.3 中原油田企业精神的培育 |
5.2 中原油田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
5.3 中原油油田物质形态文化建设 |
第六章 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
6.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6.2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
6.3 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 |
6.4 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关系 |
6.5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D]. 辜穗.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杏子川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魏兴华. 西北大学, 2014(07)
- [4]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 程庆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5]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J]. 郭树森. 中外企业文化, 2000(01)
- [6]长庆采油一厂文化现象阐释[J]. 郭树森. 石油政工研究, 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