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络机理论文_韩秋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闪络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鸟粪,机理,绝缘子,电场,表面,电位,间隙。

闪络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秋波[1](2019)在《TiO_2尺度和表面修饰对变压器油浸纸板沿面闪络特性改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空间电荷对换流变压器内油浸纸板绝缘性能的影响显着增强。如何抑制空间电荷的积累是高压的重要课题。调研发现TiO2纳米颗粒掺杂改性,在解决空间电荷问题上显示出巨大的潜力。TiO2纳米颗粒的改性与其引入的两相界面相关,而两相界面的形成与其尺度和表面修饰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研究TiO2纳米颗粒尺度和表面修饰剂用量对油浸纸板沿面闪络改性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索改性机理。本文首先制备了不同尺度(5nm,10nm和15nm)和不同修饰剂用量(无,适量和过量)的TiO2改性油浸纸板,并在正负雷电冲击下测试了油浸纸板的沿面闪络电压。其次利用等温表面电位衰减装置测试了油浸纸板的表面电位衰减曲线,并通过T.J.Sonnostine模型计算出油浸纸板的电子,空穴陷阱参数。最后,结合流注发展图像,采用气泡模型分析了 TiO2纳米颗粒引入的浅陷阱对油纸界面流注发展的影响。由于TiO2纳米颗粒可以改变油和纸板的介电常数,因此文章还研究了介电匹配程度对油浸纸板沿面闪络电压的影响。雷电冲击下的沿面闪络结果表明:TiO2纳米颗粒尺度从15nm降低到5nm时,正极性雷电冲击沿面闪络电压提高比例从1.1%增加到17.43%,负极性闪络电压提高比例从5.86%增加到32.48%。油酸则是通过改变纳米颗粒在油中的分布状态间接影响改性效果:未经油酸修饰的Ti02改性效果最差,经适量油酸修饰的纳米颗粒改性效果最好,添加过量油酸后纳米颗粒改性效果降低。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可以加快纸板表面空间电荷的消散,并且TiO2的尺度越小,电荷消散越快。其中负电晕充电下的纯油浸纸板表面电位从初始值衰减到接近零值需要2*105S,而5nm,10nm和15nm TiO2改性油浸纸板所用时间依次为40S,80S和7000S,快了 2~4个数量级,正极性电晕充电下的电位衰减比负极性下的略微缓慢。油浸纸板陷阱参数表明:TiO2纳米颗粒能够降低油浸纸板陷阱能级,增加浅陷阱密度,加快空间电荷消散。浅陷阱加快纸板表面电子的运动速度,使得流注头部出现与流注通道相同极性的空间电荷,产生一个与外施场强方向相反的电场来抑制流注发展,进而提高沿面闪络电压。TiO2纳米颗粒不但能够增加浅陷阱密度,同样会提高油和纸板介电常数匹配程度来降低纸板表面的极化电荷量。因此,TiO2纳米颗粒是通过增加浅陷阱密度和提高油纸介电匹配程度来提高油浸纸板沿面闪络电压。(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杨广华[2](2019)在《直流架空输电线路鸟粪闪络特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由鸟类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鸟类排泄引起的输电线路闪络,是导致线路跳闸的最主要原因。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引起输电线路跳闸的鸟粪闪络特性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鸟害防治措施。本文围绕直流电压下鸟粪导致的输电线路闪络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鸟粪通道下落过程中可能造成输电线路闪络的叁种不同下落模式,以浸渍了鸟粪模拟液的棉布条模拟鸟粪,研究了直流电压下存在鸟粪通道时空气间隙的放电规律,获得了模拟鸟粪对空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鸟粪下落导致的电场畸变和电位分布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模拟鸟粪的下落位置对空间电场的畸变有重要影响,而空间电场的畸变又是造成间隙击穿电压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研究鸟粪闪络的放电过程,将下落的鸟粪通道看作一个电位悬浮体,把“导线-鸟粪-横担”放电间隙等效为“棒-棒-板”和“棒-棒-棒”组合空气间隙放电模型,研究了电位悬浮导体的空间位置和空气间隙击穿电压之间的关系。基于实验和仿真,对组合空气间隙放电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组合空气间隙放电是分阶段发展的,电晕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是造成击穿电压随电位悬浮导体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利用长空气间隙光-电信号同步观测系统研究了正极性冲击电压作用下“棒-棒-板”空气间隙的放电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流注稳定发展电位梯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关于组合空气间隙击穿电压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运行经验和±400kV柴拉线沿线鸟类的最大鸟粪长度,给出了考虑鸟粪闪络条件下空气间隙绝缘距离的推荐值以及相关的防鸟害措施。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课题,对±400kV柴拉直流输电线路进行了防鸟害改造,实际运行情况证明了鸟害防治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王劭鹤[3](2018)在《低温真空下聚酰亚胺直流沿面闪络特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低温超导装置中的绝缘结构对整个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绝缘失效是最可能引发超导磁体故障的问题。低温超导装置中绝缘结构面临的运行条件复杂,包括液氦温区的极低温环境和故障态下的高电压和各种等级的真空环境等,对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要求较高。当前绝缘系统多以高真空为背景进行设计,然而,考虑到超导装置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低真空环境而降低绝缘系统的电压耐受水平,需要对电介质材料在低温以及不同真空度环境下的电气性能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常用的低温绝缘材料聚酰亚胺为对象,在低温真空环境下进行闪络特性研究,并探究了低温对不同真空度下聚酰亚胺闪络特性的影响机理,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搭建了低温真空环境参数控制平台,实现了 300~20 K范围内的温度调控,以及常温下10-5~105 Pa范围内的气压调控,减弱了制冷剂对电气测试的影响,并且适用于多种电介质的各种电气性能测试。基于该平台,研究了聚酰亚胺在300~20 K温度范围,10-3~103 Pa氦气气压范围内的直流沿面闪络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度是影响聚酰亚胺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在高、中、低真空度下闪络特性随温度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不同真空区域之间的闪络电压存在明显的转折区,转折区对应的气体分子密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在高真空范围内的闪络电压相对较高,同一温度下的闪络电压基本不受气体分子密度影响,同一气体分子密度下的闪络电压随温度降低呈整体下降趋势;中真空范围内,同一温度下的闪络电压随着气体分子密度上升而显着下降,同一气体分子密度下的闪络电压随温度下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真空区域中的闪络电压最低,同一温度下的闪络电压随气体分子密度变化趋势类似帕邢曲线形式,同一气体分子密度下的闪络电压随温度降低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闪络电压最高点出现在约100 K,较低点出现在200 K与20 K附近。研究了低真空环境下的氦气击穿特性对聚酰亚胺直流沿面闪络性能的影响,在300~20 K温度范围、1~105 Pa气压范围内开展了氦气在短间隙匀强场下的直流击穿特性试验研究,并从低温下放电光谱特性、气体有效电离系数以及阴极发射特性的角度揭示了温度对氦气击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氦气气体分子密度是其击穿电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温度下的放电符合帕邢放电规律,且帕邢最低点对应的气体分子密度不随温度改变;在同一气体分子密度条件下,氦气击穿电压随温度降低出现了非单调的变化趋势:在300~100K降温过程中,杂质气体解吸附并通过彭宁效应促进了氦气电离,而阴极发射受低温抑制,在两者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击穿电压随温度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00~20K降温过程中,氦气受阴极表面的吸附作用增强,降低了阴极功函数并增强了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导致击穿电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对比低温低真空下聚酰亚胺沿面闪络特性和氦气击穿特性,发现低温对两者的影响机制相似。研究电荷积聚对高真空条件下的聚酰亚胺低温直流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揭示低温对聚酰亚胺高真空直流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机制。通过电声脉冲-电导电流联合测试、低温高场电导测试以及热刺激电流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低温下聚酰亚胺材料的电荷注入特性,陷阱特性以及空间电荷输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73 K时,电荷注入量随温度下降迅速减少至一定值后趋于稳定。对于低温下的体内电荷输运,当电场超过125 kV/mm时聚酰亚胺中陷阱电荷才可能发生明显迁移,在场强低于125 kV/mm时电荷被聚酿亚胺表层陷阱迅速捕获,陷阱电荷的迁移率随着温度下降而持续降低。注入电荷和陷阱电荷迁移能力的差异导致了电介质表层的电荷积聚,且这种差异随温度的变化造成电荷积聚量随温度的降低先下降后上升。通过直流预压试验验证了聚酰亚胺表层电荷积聚对闪络电压的影响规律,对比低温高真空下聚酰亚胺的直流沿面闪络特性,认为低温对电荷积聚特性的影响是造成聚酰亚胺闪络电压变化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马超群,张乔根,文韬[4](2018)在《固体绝缘表面状态对其闪络机理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固体绝缘表面状态引起的沿面闪络放电问题,综述了固体表面物化特征因素及表面缺陷对沿面闪络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固体绝缘沿面闪络放电特性与其表面物化特征存在关联关系,主要受表面微观形貌、表面能态、表面陷阱分布密度及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并认为闪络现象本质上是高电场下气固界面电荷的输运行为,而且由于固体绝缘表面的固化加工缺陷,对闪络过程的分析将需要考虑表面物化特性与表面缺陷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表面微裂纹所引起的沿面异常闪络现象研究,分析了表面缺陷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对闪络放电特性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通过改变固体绝缘表面状态特征来提高闪络电压的方法,并深入探究气固界面的闪络机理。(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8年05期)

胡峰[5](2016)在《长间隙鸟粪闪络机理及危险区域划分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粪闪络故障在输电线路上屡见不鲜,在220 kV及以下等级输电线路上发生次数更是居高不下,近年来又报道了数起500 kV等级鸟粪闪络事故。已有的研究多针对22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有关500 kV及以上等级长间隙鸟粪闪络研究较少。以典型500 kV输电线路鸟粪闪络为研究对象,通过Ansoft有限元分析软件搭建了叁维仿真模型,模拟了鸟粪沿导线正上方下落、侧上方下落以及一段鸟粪下落动态过程中空气间隙电场及电位分布,解释了500 kV等级长间隙鸟粪闪络机理,以此为依据,又进一步通过分析计算给出了容易发生鸟粪闪络的危险区域,给500 kV等级线路防护鸟粪闪络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6年06期)

卢明,谈发力,何正浩,樊文芳,宋思齐[6](2015)在《110kV输电线路鸟粪闪络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室现有条件为基础,探究110 kV鸟粪闪络机理。首先设计并研制了一套新型鸟粪推进装置,在不加电压情况下进行自然状态下鸟粪下落过程的模拟,根据其中几种典型的鸟粪形态用铜丝验证了鸟粪连通两极为最严重短路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得出鸟粪闪络故障实际上是线路经电阻单相接地故障,该接地电阻大小为20~300 kΩ之间,并结合仿真给出了电导率是影响鸟粪闪络的最敏感因素;最后通过实验给出110 kV线路容易发生鸟粪闪络的区域,给110kV线路鸟害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5年06期)

周学明,李健,朱昌成[7](2015)在《鸟粪下落畸变绝缘子串附近电场引起闪络的机理与故障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鸟粪下落畸变绝缘子串附近电场导致闪络的机理,并结合实际案例的故障现场现象和故障录波图对此种鸟粪闪络的故障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北电力》期刊2015年10期)

曾东,陈建军,杨金成,韩斌[8](2015)在《分析鸟粪闪络事故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的鸟类活动极易引起线路跳闸事故。各类鸟害事故中,鸟粪闪络的发生频率最高。文章结合几起事故实例介绍了鸟粪闪络的类型,浅要分析了鸟粪闪络事故发生的机理,提出了鸟粪性状、环境参数是影响鸟粪闪络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新疆电力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刘闯[9](2015)在《覆冰绝缘子动态闪络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绝缘子以自身体积小、重量轻、耐污性好、抗震性优异、便于安装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成为我国电力传输首选的绝缘设备。长期的运行结果表明,由于复合绝缘子本身具有憎水性,对雨水及污秽的排斥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防污闪能力。但对于我国高海拔地区和严寒地区这些常年受到冰雪灾害影响的地带,由于复合绝缘子本身伞裙分布比较密集,很容易使其表面积雪覆冰而形成冰棱,桥接伞裙,降低其绝缘性能,给电网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对于复合绝缘子覆冰后的电气性能及闪络机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110kV电压等级、型号为FXBW4-110/100的悬式棒形复合绝缘子为基础仿真模型,针对复合绝缘子覆冰后最易产生局部电弧的位置,分析不同的覆冰程度以及不同的伞裙结构对覆冰复合绝缘子局部电位电场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复合绝缘子覆冰量越大,绝缘子沿面电位分布越不均匀;冰棱间隙越短,间隙间电场强度越高,当冰棱间隙缩短到一定距离时,伞裙边缘处的放电位置会从沿面放电转向空气间隙放电;对于不同覆冰量的FXBW4-110/100型号的复合绝缘子,均匀间插3-4片的防冰型大伞片对其局部电场能起到较好的优化作用。同时,本文针对复合绝缘子覆冰后易产生局部电弧的位置,从微观粒子运动的角度分析覆冰复合绝缘子局部电弧的产生机理及电弧的产生对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出:局部电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以及二次电离所产生的电荷畸变了空间电场,从而推动着流注向前发展,击穿空气间隙;冰棱间空气间隙越短,电弧发展所需的时间越短,且粒子碰撞越激烈;电弧发展过程中,弧柱区的电场强度较高,影响了其附近区域的电场分布,当电弧发展到冰棱上表面时,电场强度为初始时刻的2-3倍。电压和气压的值越大,电弧发展的越快;电压的大小影响整个弧柱区的电场强度,气压的高低只对电弧头部最大电场强度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6)

盛道伟[10](2014)在《覆冰绝缘子闪络机理的研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覆冰绝缘子闪络机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覆冰绝缘子的闪络静态、动态模型,归纳电弧重燃条件,梳理电弧速度模型及电弧发展判断标准,总结Farzaneh等人提出的闪络动态模型,并认为该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有一致性;覆冰绝缘子的最低闪络电压比湿闪电压大约低30%,绝缘子覆冰与污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V-I特性曲线、电弧恢复条件、电弧发展路径等方面;试验标准的确定、覆冰绝缘子模型各种参数和标准的探索为今后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4年06期)

闪络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由鸟类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鸟类排泄引起的输电线路闪络,是导致线路跳闸的最主要原因。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引起输电线路跳闸的鸟粪闪络特性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鸟害防治措施。本文围绕直流电压下鸟粪导致的输电线路闪络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鸟粪通道下落过程中可能造成输电线路闪络的叁种不同下落模式,以浸渍了鸟粪模拟液的棉布条模拟鸟粪,研究了直流电压下存在鸟粪通道时空气间隙的放电规律,获得了模拟鸟粪对空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鸟粪下落导致的电场畸变和电位分布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模拟鸟粪的下落位置对空间电场的畸变有重要影响,而空间电场的畸变又是造成间隙击穿电压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研究鸟粪闪络的放电过程,将下落的鸟粪通道看作一个电位悬浮体,把“导线-鸟粪-横担”放电间隙等效为“棒-棒-板”和“棒-棒-棒”组合空气间隙放电模型,研究了电位悬浮导体的空间位置和空气间隙击穿电压之间的关系。基于实验和仿真,对组合空气间隙放电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组合空气间隙放电是分阶段发展的,电晕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是造成击穿电压随电位悬浮导体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利用长空气间隙光-电信号同步观测系统研究了正极性冲击电压作用下“棒-棒-板”空气间隙的放电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流注稳定发展电位梯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关于组合空气间隙击穿电压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运行经验和±400kV柴拉线沿线鸟类的最大鸟粪长度,给出了考虑鸟粪闪络条件下空气间隙绝缘距离的推荐值以及相关的防鸟害措施。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课题,对±400kV柴拉直流输电线路进行了防鸟害改造,实际运行情况证明了鸟害防治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络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韩秋波.TiO_2尺度和表面修饰对变压器油浸纸板沿面闪络特性改性的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2].杨广华.直流架空输电线路鸟粪闪络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3].王劭鹤.低温真空下聚酰亚胺直流沿面闪络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4].马超群,张乔根,文韬.固体绝缘表面状态对其闪络机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压电器.2018

[5].胡峰.长间隙鸟粪闪络机理及危险区域划分仿真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6

[6].卢明,谈发力,何正浩,樊文芳,宋思齐.110kV输电线路鸟粪闪络机理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5

[7].周学明,李健,朱昌成.鸟粪下落畸变绝缘子串附近电场引起闪络的机理与故障特性分析[J].湖北电力.2015

[8].曾东,陈建军,杨金成,韩斌.分析鸟粪闪络事故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新疆电力技术.2015

[9].刘闯.覆冰绝缘子动态闪络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10].盛道伟.覆冰绝缘子闪络机理的研究与发展[J].电瓷避雷器.2014

论文知识图

一1防污闪涂料的闪络机理图陶瓷绝缘子表面闪络机理绝缘子激光触发真空沿面闪络机理[42]脱附系数对闪络场强的影响真空闪络微观物理过程描述冲击电压发生器原理图

标签:;  ;  ;  ;  ;  ;  ;  

闪络机理论文_韩秋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