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曲白酒蒸馏曲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应国,杨生智,朱浩,陈前锦,冯振宇,乐细选[1](2021)在《固态白酒减压蒸馏规律及其对风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开展固态变压中试水平蒸馏试验发现,固态减压蒸馏会改变整个酒精度、风味物质的蒸馏曲线,呈现起始低,变化变缓,尾长的趋势,蒸馏效率降低,酒尾增多,-0.02 MPa酒率损失约1.3%,-0.04 MPa酒率损失约5.4%,主体酒减压风味物质总量略有降低,酒尾减压风味物质减少较多。主体酒减压控制在-0.04 MPa相对感官质量最好,更干净,酒尾减压控制在-0.02 MPa相对较好,乙酸乙酯提高132.8%。
汤焘[2](2021)在《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苦荞中淀粉含量较高,且富含黄酮类醇溶性功能因子,是用于发酵酿造的理想原料,但目前苦荞白酒存在适口性不佳、风味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苦荞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多粮组合发酵是目前清香型白酒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增加原粮种类、蛋白质含量,及优化碳氮结构比等,有助于提升原酒的口感和品质。本文以苦荞、高粱和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多粮发酵,着重研究了原料的复配比和分批糊化条件,进一步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发酵工艺和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苦荞复配白酒的各原料配比,苦荞、高粱和玉米的最佳质量配比为4∶4∶3,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白酒的感官评分为90分,原酒酒精度达45.9 vol;针对3种原料不同的糊化特性,采用分批糊化的方式,确定了三种原料各自的最佳糊化条件,苦荞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7 h、润料温度40℃、蒸料时间40 min,糊化度达80.04%,总酚含量达12.57 mg/g;高粱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 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80 min,糊化度达80.11%,总酚含量达10.69 mg/g;玉米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180 min,糊化度达80.91%,总酚含量达1.19 mg/g。2、对现有3种酒曲的发酵能力进行初步评价,发现酒曲1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最高,而液化能力和糖化能力要稍弱于酒曲3,但是在发酵过程中采用酒曲1酿出的白酒感官评分达87分,原酒酒精度50.8 vol,均优于其余两组酒曲酿出的白酒;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酒曲1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酒曲1中微生物的有效序列共计65393条,OTU为44种,预估种群丰度(Chao1)为50种,该菌群主要包含3个门,8个纲,6个目,25个科,27个属和26个种,其中以嗜杀酵母属相对丰度最高,其次为曲霉属,表明该酒曲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较好。3、通过对苦荞复配白酒发酵工艺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为:酒曲添加量0.3%、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1 d,在该条件下,复配白酒原酒酒精度达到52.8 vol,感官评分达到91分。在发酵周期内,酒醅中各理化指标均呈现相应的递增或递减规律,且在第9d时趋于稳定;酒醅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分别可高达14.74 mg/g和13.03 mg/g,芦丁和槲皮素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83 mg/g和0.53 mg/g,相应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92.04%,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72.99%;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酒醅还具有一定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其对α-淀粉酶活的抑制率最高达43.99%,对脂肪酶的酶活可降低19.44%。4、通过正交试验对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酒糟与食用酒精料液比为1/10(m/v),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120 min,此条件下酒糟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最高可达8.21 mg/m L;此外,以色度、感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综合筛选出酒糟提取物添加到苦荞复配白酒中的最适量为5.0 mg/m L;最后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评定,得出苦荞复配白酒:总酸0.672 g/L、总酯1.461 g/L、固形物0.36%,其中特征性酯类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为1.181 g/L、0.050 g/L,各项理化指标和功能活性均要优于纯苦荞白酒,其达到了优级清香白酒的国家标准。本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苦荞酒的开发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靳沛[3](2020)在《大曲和麸曲相结合液态发酵白酒的酿造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白酒作为中国的国酒,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白酒传统的酿造方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自然发酵的过程,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将粮食中淀粉糖化为可发酵性糖类,再利用酵母将糖转化为酒精,经过蒸馏得到白酒的过程,微生物在其中起到事关重要的作用。大曲在酿酒过程中起着糖化剂和生香剂的作用,一般用大曲生产的白酒,风味物质丰富。麸曲的糖化力比大曲好,出酒率较大曲酒高,但麸曲酿造的白酒风味物质有所欠缺,导致白酒品质较差。本论文采用液态发酵法,选用大曲与麸曲相结合,原料以米糠为主,添加小麦和麦芽为酿酒原料,经过高温堆积、液态发酵酿制白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纯种培养技术制备麸曲,通过对麸曲的培养时间及水分含量对其糖化酶活力的影响测定,得到麸曲在麸皮水分含量为55%时培养72h的糖化酶能力较好。2、对液态发酵法工艺研究,设定单因素试验,探究原料比、大曲与麸曲的比例、加曲量、料水比及发酵时间对酒精度、总酸及总酯的影响,然后选定原料比、大曲与麸曲的比例、加曲量、料水比作为正交试验的优化因素。通过对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出四组最佳组合分别为:A2B1C1D1、A2B3C2D2、A2B3C2D3、A2B1C2D2。对其最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得出组合A2B1C2D2为本实验液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原料比为55%:19%:26%、大曲:麸曲为2:1、加曲量为25%、料水比为1:3酿造的白酒较好。3、对通过上述试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酿造的基酒进行了理化性质的检测,得到酒精含量为35.8%vol,总酸含量为1.215g/L,总酯含量为1.523g/L。甲醇含量为0.014g/L,固形物含量为0.203g/L,根据GC-MS方法的检测得出糠醛的相对百分含量为0.090%。4、利用GC-MS检测技术对实验室自制液态发酵基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中共测出30种物质,其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包含16种,还含有少量的酸类物质、醛类物质、醇类物质、酚类物质,还存在烷烃类及其它物质各有5种和2种。在实验室固态发酵基酒中共测出20种物质,酯类物质最多包含12种,还存在少量醛类物质,酚类物质、烷烃类物质和其它物质,并未测出酸类和醇类物质的存在。由此可以得出,大曲与麸曲液态发酵白酒的工艺可行,以及用米糠作为酿酒原料的方法可以得到实现,从而使减少对我国主要粮食的消耗成为可能。
王迪[4](2020)在《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对某一酱香型白酒(命名为DQ)的基酒、轮次酒、成品酒的微量成分进行测定,结合香气活度值确定主体香气成分,与其它酱、清、浓、馥郁、芝麻香型白酒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DQ酱香型白酒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质谱法对酒中挥发性物质、不挥发性物质及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进行检测,挥发性物质中定性定量了16种酯类、15种醇类、9种醛类、18种有机酸类、3种酮类、18种含氮化合物,不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了乳酸,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中定性了15种在白酒中首次被测到的物质。找到酒的30种主体风味物质,基于30种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1、2因子的得分建立坐标图,图中显示DQ成品酒、茅台酒、青花郎、紫潭酒分布密集;基于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DQ基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5的水平下,酒样被分为6类,能准确区分不同香型白酒。基于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DQ酱香型白酒的主体风味物质与其它白酒的异同。
李松飞,庞芳,杨旭娥,李福茂,朱文丹[5](2020)在《云南小曲清香型荞酒中甲醇含量检测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1600多批云南小曲清香型白酒样品进行甲醇含量的检测,发现其中荞酒甲醇含量大于0.6g/L(按100%酒精度折算)的样品占20.7%,远高于其他粮谷类原料生产的白酒。对荞酒中甲醇的成因进行分析,甲醇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原料,做好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加强蒸煮过程的管理,对白酒蒸馏进行有效控制,都能够降低荞酒中甲醇的含量水平。
杨生智,杨强,姚贤泽,程鹏,程祥,陈前锦,曹亚龙[6](2020)在《减压固态蒸馏在清香型小曲白酒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采用固态减压蒸馏装置对清香型小曲白酒发酵酒醅进行蒸馏,探究了不同减压蒸馏条件下清香型小曲白酒中主要风味组分的馏出规律及酒质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减压固态蒸馏会降低酒醅中酒精和醛类、醇类、酯类等醇溶性物质的提取率,可增加乙酸的提取率。在接酒酒精度低于50%vol时,采用减压蒸馏的酒感官质量要好于常压蒸馏。
杨平[7](2020)在《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文中认为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蒸馏酒之一,酿造历史超过2000年,在中华文化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白酒的主要成分为水和乙醇,约占98%,微量组分虽然只占2%,但却赋予白酒独特的香味。研究表明,白酒中已发现1874多种微量组分,如醇,醛,酮,酸,酯,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等。目前白酒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为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感官评价依赖专业的品酒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容易受到品酒师精神与身体状况的影响;仪器分析法耗时费力,需要专业操作,预处理复杂,且只能对特定微量组分进行检测,忽略了白酒是多种成分结合的产物。受嗅觉和味觉系统非特异性作用的启发,利用交叉反应的原理,传感器阵列可提供复杂分析物的指纹图谱。在阵列检测中,阵列点光信号基团的活性中心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涉及范德华力和物理吸附,同时还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通过将阵列检测与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聚类分析(HCA)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结合深度处理特征性响应信号,可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检测和识别。因此,本研究基于多种功能纳米材料构建比色传感阵列,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处理检测数据,对不同白酒进行区分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章基于有机染料广谱识别性和纳米材料检测灵敏性构建有机染料/纳米材料复合阵列用于成品白酒的检测。阵列由6种纳米材料和3种染料组成,通过反应前后ΔRGB作为检测信号进行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分析。PCA和LDA结果显示,二维空间图中相同种类白酒平行样能聚集在一起,并与其他种类相互分开;通过HCA,五组平行样本聚集在一起且没有产生错误分类,分类成功率达到100%。RBFN分析中,预测结果与实际样本基本吻合,表明阵列对不同白酒有良好的检测能力。此外,不同酒精度的白酒(38o和52o)可通过LDA和RBFN区分开,表明阵列对不同酒精度的白酒有一定的区分能力。(2)通过引入纳米材料作为检测探针可提高阵列检测灵敏性,减少阵列点数量。因此本章研究基于金属离子调节金纳米微粒(Au NPs)聚集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检测16种不同品牌白酒。金属离子调节Au NPs聚集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3类:1)Au NPs的胶体因检测体系电荷巨大变化而破坏;2)白酒中硫类物质缩短了纳米微粒间的距离;3)Au NPs作为催化剂,催化反应改变了白酒的组成,引起Au NPs聚集。通过采集检测体系颜色变化绘制每种白酒指纹图谱,并结合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评估阵列性能。在PCA中,前9个主成分包含99%的有效信息。在HCA中,97.5%的样本被成功分类,且相同样本聚集成为一簇,表明实验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通过LDA建立识别16种白酒的判别函数实现对白酒的识别,准确率达到100%。在RBFN分析中,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且样本测试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014。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比色传感器阵列对白酒具有很好的分类检测能力。(3)本章基于银镜反应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通过检测醛类实现对不同白酒的区分。醛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白酒中,主要包括乙醛、乙缩醛和糠醛等。在银镜反应中,土伦试剂中的Ag+被醛基还原,生成单质Ag包覆在纳米金(Au NPs)及纳米银(Ag NPs)微粒表面,导致溶液颜色产生明显变化。首先分别通过柠檬酸盐还原法合成了四种不同粒径的Au NPs和Ag NPs,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紫外光谱、Zeta电位表征。在最优反应条件下,阵列对10种醛类有良好的区分,表明阵列具有应用于白酒检测的潜力。在甲醛浓度为0.05-50000μM的范围,阵列反应ΔRGB的欧氏距离与甲醛浓度对数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64),最低检测线为0.04μM。在此基础上,将阵列应用于16种品牌白酒检测,结果表明,阵列对白酒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分类能力,HCA和LDA分类准确率为100%,此方法为白酒中醛类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检测途径。(4)本章基于氧化剂加速银纳米棱、金纳米梭刻蚀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通过检测还原性物质从而识别不同白酒。通过引入双氧水、二硫化钼量子点、二氧化锰纳米片作为氧化剂加速纳米材料刻蚀,而白酒中含有丰富的微量组分,可与氧化剂和纳米材料发生交叉反应,影响刻蚀的进行。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分别将阵列与30种白酒常见组分反应,并通过PCA,HCA和LDA方法处理反应数据。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阵列可实现对30种分析物的区分,具有应用于白酒检测的潜力。同时,阵列对白酒常见香味物质乙酸乙酯有较好的响应,在100-1750μM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2),表明阵列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在单一分析物检测的基础上,将阵列用于16种不同品牌白酒的区分,结果显示阵列LDA和HCA分类识别准确率为100%,表明基于氧化剂调节刻蚀反应进行的比色传感阵列对不同白酒具有有良好的分类检测能力。(5)在可见光检测白酒的基础上,应用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构建荧光传感阵列对白酒进行检测。量子点作为一种新颖、灵敏、快速检测材料,具有与白酒中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微量组分发生交叉反应的能力,宏观表现为荧光猝灭或荧光增强。基于这种敏感的机制,只有3个阵列点就能对22种基酒和成品酒进行清晰的分类,优于目前关于阵列检测白酒的研究。分别利用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白酒与量子点反应荧光数据进行分析。在模式识别中,基于LDA建立不同白酒的判别函数来识别白酒,准确率达到100%。通过RBFN对阵列性能进一步评估,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阵列对白酒具有很好的鉴别能力。(6)液体阵列对白酒具有良好的分类识别能力,但其存在着储存时间不长,必须现配现用的缺点。因此我们利用聚苯乙烯微球自组装后形成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PC)作为阵列载体,利用光子晶体的荧光放大性能和荧光染料的广谱识别能力构建荧光传感阵列芯片用于白酒检测。首先,利用TEM分别对聚苯乙烯微球和光子晶体进行表征。然后分别通过芯片点样机及其配套的芯片荧光扫描仪用于染料装载和数据收集,并结合PCA、HCA、LDA和RBFN处理荧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荧光传感阵列芯片对白酒有突出的分类识别能力,通过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可实现白酒样本的区分。此外,与液体传感阵列相比,基于阵列芯片在氮气条件下干燥存储10 d后,LDA留一法(Leave One Out,LOO)交叉验证准确率仍达到90%以上,表明阵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具有应用于实际检测的潜力。
李根[8](2020)在《一种葡萄白酒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研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白酒,作为固态法蒸馏酒的典型产品,以粮谷芳香和净爽醇厚的口感为特色,占据了国内蒸馏酒市场的很多份额。白兰地,作为液态法蒸馏酒的经典产品,其花果香气和甘冽醇和的口感吸引着众多消费者,是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蒸馏酒产品之一。两者具有不同的产品特点和风格优势。由于中国消费者一直热衷于粮食类蒸馏酒,并且对白酒的口感更加适应,致使白兰地在中国无法成为像白酒一样受欢迎的蒸馏酒产品。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白酒酿造原料和工艺为基础,添加葡萄原料生产,创新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葡萄白酒生产工艺,以期生产出一种香气良好、口感接近中国白酒且独具风格的葡萄白酒。同时,为推动蒸馏酒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本研究选用高粱、大米、葡萄汁和葡萄皮渣为主要原料,经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得到蒸馏酒产品。以感官评分、总酸含量、总酯含量和出酒率为响应指标,应用D-最优混料设计,研究原料配比对响应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原料配比。选取高粱的浸泡时间、用曲量和发酵时间为关键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关键工艺对响应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工艺。并对降度后出现轻微浑浊的葡萄白酒的澄清做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葡萄白酒的原料配方进行混料设计试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了原料配方中高粱、大米、葡萄汁和葡萄皮渣四种成分的最佳原料配比:高粱46.9%,大米24.4%,葡萄汁14.4%,葡萄皮渣14.4%。2.在单因素试验得出的结果基础上,应用响应面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对葡萄白酒的关键工艺进行研究,得出了葡萄白酒发酵工艺的关键控制点。高粱浸泡时间:用葡萄汁对高粱原料浸泡,浸泡时间为16h。用曲量:选用酿酒小曲,用曲量为1.2%。发酵时间:通风情况良好的条件下,发酵时间为30 d。3.除浊:用纯净水对完整工艺制得的葡萄白酒原酒进行勾兑,发现酒液度数在40~42%vol时,香气清新,独特的风格保持良好。但是,此时的酒液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浊现象。采用物理吸附法,选用活性炭、玉米淀粉和单宁酸这三种澄清剂,分别对出现混浊的葡萄白酒进行三种澄清剂不同用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发现活性炭的澄清效果最好,并且最适宜的用量为1.5%,澄清后酒液浊度为15.30NTU。此时的酒液在外观上能保持稳定的无色透明状,而且香气清新,口感圆润。
母应春,姜丽,苏伟[9](2019)在《彝族小曲酒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采用SPE-GC-MS分析仪对不同原料酿造的小曲酒香气成分及挥发性酚类物质进行分析,并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探究不同原料小曲酒香气成分和挥发性酚类物质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彝族小曲酒Y1、Y2和R1中分别检测出芳香族化合物25种、24种和25种,其中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成分的47.97%、52.07%和44.74%。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正丙醇、异戊醇、乙酸、乙醛、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乳酸乙酯7种物质是3种小曲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且彝族小曲酒Y1、Y2挥发性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均多于R1小曲酒,这使彝族小曲酒的风味物质更为丰富。
徐军[10](2019)在《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的酿酒工艺各有特点,使得中国白酒具有多种类型和风格。根据生产工艺、糖化发酵剂、贮存容器、发酵容器等不同将白酒香型分: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及其他香型等共10种。其中,浓香型白酒市场占有率最大,每年消费量到达70%左右。浓香型枝江白酒产于我国长江中游,是浓香型白酒的新名酒品牌,是市场全国化的白酒产品。因此对枝江白酒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对掌握浓香型白酒呈香呈味物质,提高白酒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枝江浓香型白酒作为研究对象,对浓香型原酒香味成分及其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的香味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4种分析方法总结得出了浓香型白酒重要特征风味物质,掌握了原酒中31种重要香味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枝江酒的特征风味进行提炼,由此建立了枝江白酒风味特征指纹图谱,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针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香味成分的含量及性质特点,建立了系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性分离浓缩,根据极性分离浓缩,直接进样分析,一次性液液萃取浓缩等方法,精确地完成了对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离浓缩,并采用GC-MS对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在选取的浓香型枝江原酒样品中共检测出908种香味成分。其中182种酯类化合物,78种醇类化合物,59种芳香类化合物,45种脂肪酸类,23种醛类化合物,29种缩醛类化合物,29种酮类化合物,11种萜烯类化合物,22种硫化物,23种呋喃类化合物,8种吡啶及吡咯类化合物,12种吡嗪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108种,279种有色谱峰,尚不能确定的未知化合物。2、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在对浓香型枝江白酒定性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香味成分在酒样中的含量范围应用不同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直接进样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质联用定量分析复杂微量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量分析含硫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相结合分析含氮化合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法定量分析有机酸和多元醇。使用以上方法对浓香型枝江白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定量香味成分156种。其中,能定量检出132种,大部分香味成分含量低于1mg/L,另有24种未检出或风味含量低于检出限。对定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酯类含量最高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69.26%,其次是脂肪酸类,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14.42%,醇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43%,羰基类化合物占总量的5.75%。其中己酸乙酯含量占总酯的41.96%,乳酸乙酯占总酯的28.27%,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4种酯类总含量占总酯的93.82%。乙酸、己酸、乳酸、丁酸4种酸类约占总酸量的91.60%。3、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研究了酒样前处理技术,包括酸碱分离、稀释等方法,并采用GC-O对浓香型枝江白酒进行分析,嗅闻到风味活性成分94种。总结出了这些风味成分的呈香特征。计算了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成分的OAV值,得出23种浓香型枝江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原酒直接进样分析、Osme分析法、AEDA分析法与OAV值分析方法等4种方法的结果,确定浓香型枝江白酒重要呈香物质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酯己酸、乙缩醛、乙酸、丁酸乙酯、丁酸、乳酸乙酯、2-乙基-6-甲基吡嗪、异戊醇、乙酸乙酯、戊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酸、苯乙醛、2-甲基丁酸乙酯、正丙醇、己酸甲酯、异丁酸乙酯等共19种。结果发现辛酸乙酯OAV值仅次于己酸乙酯,这个结果对研究浓香型白酒重要呈香物质是一个重要发现和补充。4、不同酒度浓香型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按照生产中白酒馏出时间顺序,摘取了72.7%vol,65.3%vol,55.8%vol三个酒样。对酒样中的31种重要的香味成分,跟踪检测27个月。结果表明:摘酒度数愈高,其主要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就愈高,但其主要酸类物质含量反而愈低。总结为:“酒头”中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含量高,“酒尾”中酸类物质含量高。不同酒度的酸、醛、醇和酯在贮存过程中各自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相同的,不会随摘酒度数变化而改变。整体来说低级脂肪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是逐渐增加的,醇类物质含量绝大多数都呈上升趋势,大部分酸的含量在第24个月后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乳酸含量在检测期间含量上升了4倍。乳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推断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了水解和酯化反应。5、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创新性的以嗅味觉在白酒中建立风味指纹图谱。以5种枝江白酒为研究对象,根据品酒师对酒样的品鉴和评分,确定了窖香、酯香、多粮香、醇甜味、回味、陈酒味、绵柔感、爽净感、丰满感、协调感等10项主要风味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风味指纹图谱,并开发设计出了特有的“风味特征分值判定评分表”和“产品相似性判定评分表”。通过建立的风味指纹图谱并结合酒样中主要常规成分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白酒真伪鉴定和判定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等级等方面进行了生产实践应用。对产品的风格特点的描述,产品缺陷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小曲白酒蒸馏曲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曲白酒蒸馏曲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态白酒减压蒸馏规律及其对风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减压蒸馏对主体酒酒质的影响 |
2.2 减压蒸馏对酒精度及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图2—图9) |
2.3 减压蒸馏对酒尾酒质的影响 |
2.4 减压参数控制 |
3 结语 |
(2)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前言 |
1.1 苦荞的概述 |
1.1.1 苦荞的营养价值 |
1.1.2 苦荞的保健功能 |
1.2 白酒的概述 |
1.2.1 白酒的研究现状 |
1.2.2 白酒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
1.2.3 白酒的香味成分 |
1.3 苦荞酒的研究现状 |
1.3.1 苦荞配制酒 |
1.3.2 苦荞白酒 |
1.3.3 苦荞米酒 |
1.3.4 苦荞黄酒 |
1.3.5 苦荞啤酒 |
1.3.6 其他苦荞酒 |
1.4 苦荞酒市场调研及前景分析 |
1.4.1 苦荞酒市场调研 |
1.4.2 苦荞酒前景分析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2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酒精度的测定 |
2.2.3 感官评定 |
2.2.4 糊化度的检测 |
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3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研究试验设计 |
2.3.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
2.3.2 原料糊化工艺的确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
2.4.2 润料时间的确定 |
2.4.3 润料温度的确定 |
2.4.4 蒸料时间的确定 |
2.4.5 原料糊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酒曲的发酵特性比较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原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酒曲液化能力的测定 |
3.2.2 酒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
3.2.3 酒曲发酵能力的测定 |
3.2.4 酒曲酯化能力的测定 |
3.2.5 酒曲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酒曲发酵能力的比较分析 |
3.3.2 不同酒曲发酵所得白酒感官比较 |
3.3.3 酒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酒醅发酵工艺研究及质量活性动态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原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酒精度的测量 |
4.2.2 感官评定 |
4.2.3 酒醅理化成分的测定 |
4.2.4 酒醅功能成分的测定 |
4.2.5 酒醅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的测定 |
4.3 发酵工艺的研究 |
4.3.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
4.3.2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3.3 发酵时间的确定 |
4.3.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
4.4 酒醅发酵过程中质量活性动态研究 |
4.4.1 酒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
4.4.2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 |
4.4.3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
4.5.2 发酵时间的确定 |
4.5.3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5.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结果分析 |
4.5.5 酒醅发酵过程中中理化成分变化趋势 |
4.5.6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趋势 |
4.5.7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趋势 |
4.6 本章小结 |
5 苦荞复配白酒功能活性强化研究及品质分析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原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酒糟的提取工艺 |
5.2.2 白酒质量标准 |
5.2.3 白酒中理化指标测定 |
5.2.4 苦荞复配白酒中功能成分的测定 |
5.2.5 苦荞复配白酒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3 酒糟提取工艺研究 |
5.3.1 料水比的确定 |
5.3.2 提取时间的确定 |
5.3.3 提取温度的确定 |
5.3.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
5.4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及品质分析 |
5.4.1 酒糟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
5.4.2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酒糟提取料水比的确定 |
5.5.2 酒糟提取时间的确定 |
5.5.3 酒糟提取温度的确定 |
5.5.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5.5.5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分析 |
5.5.6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7 攻读硕士学位所取得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曲和麸曲相结合液态发酵白酒的酿造及理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酒研究背景 |
1.1.1 白酒的起源 |
1.1.2 白酒的研究进展 |
1.1.3 白酒行业展望 |
1.2 酒曲简介 |
1.2.1 大曲 |
1.2.2 小曲 |
1.2.3 麸曲 |
1.3 白酒的生产方法 |
1.3.1 固态发酵法 |
1.3.2 半固态发酵法 |
1.3.3 液态发酵法 |
1.4 酿酒原料的研究进展 |
1.4.1 白酒酿酒原料的选择 |
1.5 白酒中风味物质的研究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6.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6.2 创新点 |
1.7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麸曲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原料 |
2.2.2 菌种 |
2.2.3 培养基 |
2.2.4 试剂 |
2.2.5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白曲霉菌株的分离与活化 |
2.3.2 三角瓶曲种的制备 |
2.3.3 麸曲的制备 |
2.3.4 分析测定方法 |
2.3.5 不同培养时间对麸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
2.3.6 不同水分含量对麸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培养时间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影响 |
2.4.2 不同水分含量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影响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液态发酵白酒的工艺研究及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液态发酵白酒酿造工艺 |
3.3.2 发酵样品的理化分析测定 |
3.3.3 液态发酵单因素试验 |
3.3.4 液态发酵正交试验 |
3.3.5 感官测评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液态发酵白酒正交试验结果 |
3.4.3 验证试验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液态发酵白酒理化性质的分析与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剂 |
4.3 分析测定项目 |
4.3.1 验证最佳工艺酿造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4.3.2 验证最佳工艺酿造过程中酸度的测定 |
4.3.3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酒精含量的测定 |
4.3.4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总酸的测定 |
4.3.5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总酯的测定 |
4.3.6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甲醇的测定 |
4.3.7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固形物的测定 |
4.3.8 自制液态发酵基酒与实验室固态发酵基酒酒样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验证最佳工艺酿造白酒时各物质变化的结果 |
4.4.2 实验室自制液态发酵基酒理化指标测定分析 |
4.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结果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酱香型白酒 |
1.1.1 酱香型白酒概述 |
1.1.2 酱香型白酒研究进展 |
1.2 酒中微量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1 酒中风味成分研究进展 |
1.2.1.1 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 |
1.2.1.2 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
1.2.1.3 不挥发及难挥发性风味成分 |
1.2.1.4 不挥发及难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
1.2.2 酒中难挥发性的未知成分研究进展 |
1.2.2.1 难挥发性未知成分 |
1.2.2.2 难挥发性未知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 |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白酒中微量成分的鉴定方法 |
2.1 白酒中挥发性成分鉴定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1.1 材料 |
2.1.1.2 试剂 |
2.1.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样品制备 |
2.1.2.2 GC-MS分析条件 |
2.1.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2 白酒中游离性有机酸鉴定方法 |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1 材料 |
2.2.1.2 试剂 |
2.2.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样品制备 |
2.2.2.2 GC分析条件 |
2.2.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3 白酒中含氮化合物鉴定方法 |
2.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1.1 材料 |
2.3.1.2 试剂 |
2.3.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2 实验方法 |
2.3.2.1 样品制备 |
2.3.2.2 GC-MS分析条件 |
2.3.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4 白酒中乳酸鉴定方法 |
2.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4.1.1 实验材料 |
2.4.1.2 实验试剂 |
2.4.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2 实验方法 |
2.4.2.1 样品制备 |
2.4.2.2 HPLC分析条件 |
2.4.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5 白酒中不易挥发的未知成分鉴定方法 |
2.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5.1.1 材料 |
2.5.1.2 试剂 |
2.5.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5.2 实验方法 |
2.5.2.1 样品制备 |
2.5.2.2 LCMS-MS分析条件 |
2.5.2.3 未知成分确认 |
第3章 数据结果分析 |
3.1 白酒中微量成分结果及分析 |
3.1.1 挥发性成分结果及分析 |
3.1.1.1 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结果 |
3.1.1.2 DQ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分析 |
3.1.2 游离性有机酸测定结果分析 |
3.1.2.1 游离性有机酸定性定量结果 |
3.1.2.2 DQ 白酒中游离性有机酸结果分析 |
3.1.3 白酒中含氮化合物测定结果分析 |
3.1.3.1 含氮化合物定性定量结果 |
3.1.3.2 DQ白酒中含氮化合物结果分析 |
3.1.4 乳酸结果分析 |
3.1.5 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的结果分析 |
3.2 DQ成品酒与其它7种酒主体风味分析 |
3.2.1 主体风味物质确定 |
3.2.2 基于主体风味的主成分分析 |
3.2.3 基于主体风味的聚类分析 |
3.2.4 基于主体风味的统计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 |
(5)云南小曲清香型荞酒中甲醇含量检测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试剂配制 |
1.3.2 标准溶液配制 |
1.3.3 试样前处理 |
1.3.4 气相色谱条件 |
1.4 结果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甲醇的限量要求 |
2.2 检测样品与结果统计 |
2.3 荞酒中甲醇的含量水平 |
2.4 荞酒中甲醇的成因分析 |
2.4.1 原料 |
2.4.2 生产工艺 |
3 结论 |
(6)减压固态蒸馏在清香型小曲白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真空度减压蒸馏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
2.1.1 酒精度变化情况 |
2.1.2 醇类变化情况 |
2.1.3 醛类变化情况 |
2.1.4 酯类变化情况 |
2.1.5 酸类变化情况 |
2.2 不同真空度下蒸馏效率比较 |
2.3 不同真空度下减压蒸馏酒质分析 |
2.4 不同真空度组合蒸馏研究 |
3 结论 |
(7)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白酒香型 |
1.2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酒类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感官评价技术 |
1.3.2 色谱法 |
1.3.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3.4 光谱法 |
1.3.5 电子鼻 |
1.3.6 电子舌 |
1.4 比色传感阵列分析法 |
1.5 纳米材料 |
1.5.1 金属纳米材料 |
1.5.2 量子点 |
1.5.3 光子晶体 |
1.6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论文研究目的 |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创新点 |
2 基于纳米材料-有机染料比色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白酒的检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纳米材料的合成 |
2.2.3 比色传感阵列的构建及白酒检测 |
2.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传感阵列的构建 |
2.3.2 白酒差谱图分析 |
2.3.3 白酒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金属离子调节的比色传感器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设备 |
3.2.2 纳米金的合成 |
3.2.3 反应体系的表征 |
3.2.4 阵列对不同品牌的检测 |
3.2.5 阵列对假酒的识别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表征 |
3.3.2 白酒差谱图分析 |
3.3.3 白酒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分析 |
3.3.4 阵列对假酒的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银镜反应的纳米金、银比色传感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不同粒径纳米金、纳米银的合成 |
4.2.3 土伦试剂用量和孵育时间的优化 |
4.2.4 醛类的检测 |
4.2.5 甲醛的定量检测 |
4.2.6 阵列对醛类的选择性 |
4.2.7 阵列对不同品牌白酒中的检测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粒径Au NPs和Ag NPs的表征 |
4.3.2 土伦试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 |
4.3.3 醛类的差谱图分析 |
4.3.4 醛类的模式识别分析 |
4.3.5 甲醛的定量检测 |
4.3.6 阵列对醛类物质的选择性 |
4.3.7 白酒差谱图分析 |
4.3.8 白酒的模式识别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氧化剂调节刻蚀反应的银纳米棱和金纳米梭比色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不同白酒品牌的检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5.2.3 反应条件优化 |
5.2.4 阵列对单一分析物的检测 |
5.2.5 乙酸乙酯的定量检测 |
5.2.6 阵列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5.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5.3.3 分析物差谱图分析 |
5.3.4 分析物的模式识别分析 |
5.3.5 乙酸乙酯定量分析 |
5.3.6 白酒差谱图分析 |
5.3.7 不同品牌白酒模式识别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基酒和成品酒的检测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2 浓香型白酒样本 |
6.2.3 14种量子点的制备 |
6.2.4 荧光传感阵列对不同白酒的检测 |
6.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6.3.1 量子点荧光性能表征 |
6.3.2 量子点筛选 |
6.3.3 阵列构建以及对白酒的检测 |
6.3.4 基酒和成品酒感官尝评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光子晶体荧光放大原理的微阵列芯片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7.2.2 光子晶体材料的合成 |
7.2.3 阵列的构建和白酒的检测 |
7.2.4 稳定性测试 |
7.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7.3.1 基于PC的放大荧光传感器阵列的表征 |
7.3.2 荧光放大传感阵列的构成及性能 |
7.3.3 荧光传感阵检测白酒 |
7.3.4 白酒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7.3.5 阵列氮气条件下的稳定性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一种葡萄白酒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固态法蒸馏酒(中国白酒) |
1.2 液态法蒸馏酒(白兰地) |
1.3 白酒与白兰地风味的区别 |
1.4 原料对白酒与白兰地风味的影响 |
1.5 微生物对白酒与白兰地风味的影响 |
1.6 设备对白酒与白兰地风味的影响 |
1.7 生产工艺对白酒与白兰地风味的影响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料配比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除浊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常规理化与安全指标检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9)彝族小曲酒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香气物质的测定 |
1.2.2 挥发性酚类物质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曲酒的主要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 |
2.2 不同小曲酒样香气成分整体结构的差异分析 |
2.3 不同小曲酒样差异显着物质的分析 |
2.4 不同小曲酒中挥发性酚类物质分析 |
3 结论 |
(10)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中国白酒概述 |
2 白酒的生产过程研究情况 |
2.1 白酒的生产及蒸馏过程 |
2.2 白酒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
2.3 白酒的贮存过程研究进展 |
2.3.1 白酒贮存的作用及意义 |
2.3.2 白酒贮存老熟原理研究 |
2.3.3 白酒贮存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研究 |
3 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
3.1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种类 |
3.2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作用 |
4 白酒香味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 |
4.1 白酒中香味成分定性定量技术的发展 |
4.1.1 气相色谱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1.2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1.3 GC-MS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2 白酒中呈香化合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
5 白酒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 主要研究内容 |
7.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
7.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
7.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
7.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分析研究 |
7.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第二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标样 |
1.2.1 仪器及仪器条件 |
1.2.2 实验用标样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根据香味成分酸碱性分离浓缩酒样 |
1.3.2 根据微量组分沸点及极性分离浓缩酒样 |
1.3.3 液液萃取浓缩与直接进样分析 |
1.3.4 香味成分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分定性分析图谱 |
2.2 浓香型枝江原酒香味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
2.2.1 脂肪酸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2 酮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3 醛类和缩醛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4 醇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5 酯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6 萜烯类和硫化物定性分析结果 |
2.2.7 芳香类定性分析结果 |
2.2.8 其他类定性分析结果 |
2.2.9 吡嗪、吡啶及呋喃类定性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实验条件优化 |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 定性分析准确性 |
3.4 定性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
3.5 白酒中香味成分作用讨论 |
第三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酒样 |
1.2 实验标准品 |
1.3 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 |
1.3.1 GC-FID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 |
1.3.2 HS-SPME结合GC-MS定量分析复杂香味成分 |
1.3.3 GC-MS定量分析硫化物 |
1.3.4 GC-MS定量分析含氮化合物 |
1.3.5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有机酸 |
1.3.6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多元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枝江原酒中色谱骨架成分结果分析 |
2.1.1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GC-FID图 |
2.1.2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
2.2 枝江原酒中复杂香味成分结果分析 |
2.2.1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GC-MS总离子扫描图 |
2.2.2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
2.3 枝江原酒中硫化物结果分析 |
2.3.1 酒样中硫化物GC-MS扫描图 |
2.3.2 酒样中硫化物定量分析结果 |
2.4 枝江原酒中含氮化合物定量结果分析 |
2.4.1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GC-MS扫描图 |
2.4.2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 |
2.5 枝江原酒中有机酸定量结果分析 |
2.5.1 酒样中有机酸离子色谱图 |
2.5.2 酒样中有机酸定量分析结果 |
2.6 枝江原酒中多元醇定量结果分析 |
2.6.1 酒样中多元醇离子色谱图 |
2.6.2 酒样中多元醇定量分析结果 |
2.7 枝江原酒香味成分结构分析 |
2.7.1 酒样中香味成分构成比例 |
2.7.2 酒样中同类香味成分含量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定量分析方法讨论 |
3.2 定量分析香味成分的含量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
3.3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四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试剂与标样 |
1.4 分析方法 |
1.4.1 直接进样GC-O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2 Osme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3 AEDA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4 OAV值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酒直接进样GC-O分析结果 |
2.2 Osme法进样分析结果 |
2.3 AEDA法进样分析结果 |
2.4 OAV值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枝江原酒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对比 |
3.2 Osme法分析结果讨论 |
3.3 AEDA法分析结果讨论 |
3.4 OAV值分析结果讨论 |
3.5 风味物质呈香特征及作用 |
第五章 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主要香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酒样准备与处理 |
1.3.2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醛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2 醇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3 酸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4 酯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4.1 低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
2.4.2 直链高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酒度与香味成分含量的关系 |
3.2 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的变化规律 |
3.3 基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
第六章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品的采集 |
1.2.2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数据的采集 |
1.2.3 风味指纹图谱的数据分析 |
1.2.4 样品气相色谱分析 |
1.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枝江白酒风味特征品评结果 |
2.2 风味特征品评结果图谱分析 |
2.3 五种白酒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2.4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
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探讨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风味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
3.2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结论 |
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结论 |
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结论 |
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结论 |
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6 主要创新点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小曲白酒蒸馏曲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态白酒减压蒸馏规律及其对风味的影响研究[J]. 石应国,杨生智,朱浩,陈前锦,冯振宇,乐细选. 酿酒科技, 2021(11)
- [2]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D]. 汤焘. 成都大学, 2021(07)
- [3]大曲和麸曲相结合液态发酵白酒的酿造及理化性质的研究[D]. 靳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D]. 王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云南小曲清香型荞酒中甲醇含量检测及成因分析[J]. 李松飞,庞芳,杨旭娥,李福茂,朱文丹. 云南化工, 2020(08)
- [6]减压固态蒸馏在清香型小曲白酒中的应用[J]. 杨生智,杨强,姚贤泽,程鹏,程祥,陈前锦,曹亚龙. 酿酒科技, 2020(07)
- [7]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D]. 杨平. 重庆大学, 2020(02)
- [8]一种葡萄白酒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研发[D]. 李根. 宁夏大学, 2020(03)
- [9]彝族小曲酒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J]. 母应春,姜丽,苏伟. 酿酒科技, 2019(07)
- [10]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D]. 徐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