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磁共振论文_陈晓亮,王铁岩,朱颖,杨春鸿,陈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磁共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共振,功能,振幅,低频,上肢,溃疡性,腺瘤。

功能性磁共振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亮,王铁岩,朱颖,杨春鸿,陈静[1](2019)在《首诊孤独症患儿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自发活动低频振幅图和低频振幅分数图上的区域性异常改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孤独症首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诊断儿童脑自发活动低频振幅分数(fALFF)图及低频振幅(ALFF)图上的区域性异常变化研究。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40例孤独症首诊儿童,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将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儿童纳入健康对照组,两组均在静息状态下应用3.0T TX型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梯度回波序列采集血氧依赖水平(BOLD)的脑功能成像数据,予以空间标准化、校正头动及预处理时间校正,6 mm高斯核平滑运算,采用REST脑功能软件处理数据,得到两组的fALFF图和ALFF图,比较两组的图像差别。结果:观察组患儿右侧颞回、颞极中部ALFF值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85,P<0.05);观察组患儿的左侧颞回、梭状回枕中回、右侧颞回、右侧颞极中部、颞中以及下回的fALFF图值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685,t=5.9370,t=6.738;P<0.05);观察组患儿双侧小脑内侧、小脑蚯部及脑干部的fALFF图值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35,P<0.05)。结论:fMRI静息状态下的fALFF图和ALFF图可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多脑区功能异常变化,可能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低龄儿童脑功能发育的重要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陈丽,孙睿睿,何昭璇,尹涛,曾芳[2](2019)在《基于磁共振技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枢影像特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常见的类型之一,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及烧灼感等为主症,并且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病变~([1])。FD成人患病率约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3])。FD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胃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社会心理因素、幽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陆一昕,赖少侣,罗宁斌,李印[3](2019)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唾液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腺肿瘤发病率约占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的3%~5%~([1]),治疗手段一般以手术为主,术前对唾液腺肿瘤的定性诊断将直接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远期预后的判断。目前唾液腺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但是当获取的样本量过少或者病灶位置过深时,穿刺的结果往往不明确~([2])。除此之外,FNAC属于有创性检查,且对于恶性肿瘤,FNAC检查有可能导致局(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畅,周逸飞,汪芳裕[4](2019)在《功能性磁共振在溃疡性患者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常伴随焦虑和抑郁,这些不良的伴随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既往研究指出,抑郁和焦虑通常伴随脑功能区的改变。为探索伴有抑郁和焦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脑功能区的变化,我们利用功能磁共振来完成这项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脑部自发活动及影响因素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方法:我们筛选了27个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17个人和与之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人进行了3.0T功能磁共振的检查。使用区域一致性(ReHo)评估脑局部活动的同步性。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皮尔森相关行分析这些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总结:一方面,与正常人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顶叶(左侧顶骨下方除了缘上回和角回的脑回/左侧顶上回)显示局部一致性(ReHo)显着差异脑区。并且,Re Ho值与SA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而与SDS评分无显着相关性。另一方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相比,SAS和SDS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受教育年限在SAS评分中存在显着性差异。SDS评分未见明显显着性差异。讨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脑功能区连接存在异常,并且更易患有焦虑和抑郁。这些发现为脑-肠-微生物轴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张勇,吕迪阳,李匡时,孙伊婷,李宗衡[5](2019)在《太极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太极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综述分析。既往研究应用多种功能影像学分析方法证实,太极拳能够在多个脑区和脑网络产生增强效应,这为太极拳延缓大脑衰老的退行性改变提供了脑功能层面的证据支持。但既往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后续有必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细化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当前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9期)

潘林,姚胜坤[6](2019)在《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特点进行描述。方法:对当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研究综述。结果:胶质细胞瘤为比较多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主要特点为浸润性生长,和正常的脑组织没有比较明显的界限,偏良性的患者的肿瘤生长比较慢,有着比较长的病程,恶性患者,其肿瘤生长比较快,病程比较短。结论: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各有各的特点,尚不能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希望影像学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并且广泛的应用于更多的医院中。(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韩建秀,蔺鸿儒[7](2019)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卒中后偏瘫病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强化职业治疗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皮损半球改善及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研究。方法对129例脑卒中偏瘫病人皮损半球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职业治疗(15 d内12次,每次40 min),且病人入院及出院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对Brodmann分区4区与6区的激活像素数的偏向指数进行计算(偏向指数范围为-1~+1)。根据干预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将病人分为两组:第1组为双侧激活组(72例);第2组为单侧激活组(57例)。然后基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进行运动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结果均较干预前改善(P<0.01)。双侧激活组偏向指数显着提高(P<0 05),这表明激活像素向损伤半球迁移;单侧激活组损伤脑半球活动显着增加(P<0.05)。结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治疗方案可能通过诱发病人皮质功能重组,特别是皮损半球皮质功能重组,进而促进运动受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闵朋,杨锐[8](2019)在《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状况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状况与功能性磁共振(fMRI)成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脑梗死病人7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72名同期正常查体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上肢功能状况与神经功能评分、常规核磁共振(MRI)与fMRI诊断,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上肢功能状况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4.52±5.29)分和(8.20±1.45)分,对照组分别为(70.20±6.19)分和(4.20±1.9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灰白质信号强度分别为(188.20±16.30)dBm和(254.20±15.20)dBm,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208,P<0.05)。观察组的前额叶背外侧部、扣带回前部、顶叶后下部的功能信号图像激活脑区体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上肢功能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2、0.672、0.452、0.389,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则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2、-0.299、-0.452、-0.410,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多伴有上肢功能障碍,fMRI显示出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且fMRI成像可反映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状况,对脑梗死病人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管媛媛,蔡荣林,武红利,李传富,申国明[9](2019)在《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及其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方法:以18例FD患者(FD组)和18名健康受试者(HC组)为研究对象,FD组予以双侧胃俞+中脘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前后进行情绪状态、NDI评估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数据采集。HC组不治疗,只接受一次情绪状态评估和rs-fMRI数据采集。比较针刺前FD组和HC组ALFF的差异以及FD组针刺前后情绪状态、NDI、ALFF的变化,并对FD组针刺前后ALFF和NDI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组比较,FD组广泛大脑皮层(枕叶、颞叶、额叶等)、小脑部分区域ALFF值异常。针刺治疗后,FD组右侧小脑后叶、左侧中扣带回、左侧额上回ALFF值增高,左侧颞中回、左侧小脑前叶、右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ALFF值降低。情绪状态(SAS、SDS评分)和消化不良症状(NDSI、NDLQ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P<0.01)。相关性分析可见,FD组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中扣带回的ALFF变化与NDI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可同时改善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和精神状态,静息态下FD患者部分脑区存在ALFF值异常,额上回、颞中回、中扣带回、小脑后叶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FD的重点调控脑区。(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静[10](2019)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糖尿病肾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KD)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有效的肾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不足,缺乏可靠的监测指标使评估DKD患者预后成为了一项挑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能。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标志物探测肾脏组织内的氧合变化——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表观横向弛豫率R2*值越高——表明肾组织缺氧程度越严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征探测肾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纤维组织增多,真性扩散系数D值降低——肾组织纤维化加重。随着对两种技术的逐步探索,二者评价肾功能受损的潜在价值逐步受到瞩目。鉴于以往多数结果主要来自于短期横断面研究且同时使用两种fMRI技术的研究罕有报道,fMRI是否能用于评估预后差异尚未有明确结论。因此,该前瞻性队列研究联合使用BOLD和IVIM技术并对DKD患者进行随访,从而判断二者在DKD人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旨在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虽然世界各地许多中心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可靠的MRI数据获取方法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半自动计算机技术将肾实质划分为均等的12个层面以减少取值偏倚。研究方法本研究筛选出2014年7月1日到2017年7月1日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或内分泌科住院的92名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82人确诊合并有DKD,10人为单纯糖尿病(DM)不伴有肾脏损伤,受试者均使用3.0THD磁共振行BOLD及IVI-DWI检查,收集MRI及临床资料后随访观察至2018年12月31日,随访终点设为达到ESRD、血清肌酐值上升超过30%或死亡。采用低变异度的十二层取值(TLCO)技术分别获取肾脏皮髓质MRI数值,对比DKD组与DM组影像学及临床数据差异,分析MRI指标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对临床及MRI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预示不良结局发生的因素,选取有预测潜力的MRI指标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间的生存差异,并以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其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KD组R2*值明显高于DM组,而D值明显低于DM组。相关性分析显示DKD组R2*值与肾功能成负相关(P均<0.05),而D值与肾功能成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年龄和性别调整模型中,不良预后与eGFR(回归系数β:0.94,95%可信区间[95%CI]:0.92-0.97,P=0.001),血红蛋白(β:0.95,[95%CI]:0.92-0.98,P=0.004),皮质R2*(β:1.19,[95%CI]:1.02-1.40,P=0.026),髓质R2*(β:1.14,[95%CI]:0.99-1.31,P=0.045),皮质D(β:0.89,[95%CI]:0.81-0.98,P=0.020)均相关,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根据髓质R2*(MR2*)及皮质D(CD)的四分位分组,生存分析显示MR2*(log-rank,P=0.000)各组间和CD(log-rank,P=0.000)各组间均有显着差异,说明二者均能预测肾功能恶化,且各自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69-0.89)和0.77(95%CI:0.11-0.36)。更重要的是,联合使用MR2*和CD时,各组间同样有预后差异(log-rank,P=0.000)且诊断效能进一步升高(0.85,95%CI:0.74-0.95)。结论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fMRI能反映肾脏缺氧和纤维化且与肾功能有相关性,两者均能够敏感地区分患者的预后差异。更重要的是BOLD与IVIM联合应用优于单一磁共振技术,从而为DKD的预后评估提供一种多功能、可重复且无创的临床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功能性磁共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常见的类型之一,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及烧灼感等为主症,并且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病变~([1])。FD成人患病率约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3])。FD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胃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社会心理因素、幽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磁共振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亮,王铁岩,朱颖,杨春鸿,陈静.首诊孤独症患儿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自发活动低频振幅图和低频振幅分数图上的区域性异常改变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陈丽,孙睿睿,何昭璇,尹涛,曾芳.基于磁共振技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枢影像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陆一昕,赖少侣,罗宁斌,李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唾液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4].刘畅,周逸飞,汪芳裕.功能性磁共振在溃疡性患者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5].张勇,吕迪阳,李匡时,孙伊婷,李宗衡.太极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J].磁共振成像.2019

[6].潘林,姚胜坤.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韩建秀,蔺鸿儒.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8].闵朋,杨锐.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状况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9].管媛媛,蔡荣林,武红利,李传富,申国明.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10].李静.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糖尿病肾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2-3功能性磁共振图功能磁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系统2-2磁共振影像成像设备2.2~...4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左侧偏侧咀嚼患者紧咬牙时功能性磁共3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

标签:;  ;  ;  ;  ;  ;  ;  

功能性磁共振论文_陈晓亮,王铁岩,朱颖,杨春鸿,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