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教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教化,原人论
佛教教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东[1](2018)在《从《华严原人论》看佛教教化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佛教一直承受着诸多非议,究其根本,不外乎对其真实性存疑,又因为它的真实性继而怀疑它的正确性。但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佛学不是一门建立在知识论的正确性(以下简称正确性)上的学科,而是一门旨在教化人心的应用学说,它不追求逻辑的严密合缝,而是更加重视如何能够应人,应机降服内心。因此,本文以教化为角度,以《华严原人论》(以下简称《原人论》)为抓手,对佛学精义从教化角度加以阐释,并详细剖析佛教的教化思路,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两大重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回应社会对佛教的普遍质疑,并对佛教以后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化提出见解和建议。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参考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下文的研究工作作以说明和铺垫。第二章谈论了宗教的作用,并对教化的概念加以界定和说明,初步探讨了教化的合法性问题。第叁章以原人论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教所面向的人群分野,以及其对应不同人群的教化思想和教化导向。第四章主要谈论佛教教化的方式,并与其他社会存在进行比较,继而谈论佛教教化功能在现代社会显露的弊病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总体来看,本文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创新,第一,将教化性而不是正确性作为佛教思想的首要评判标准,回应了社会对佛教思想的质疑和批判;第二,针对现代社会的新形势,对佛教的一些弊端加以抨击,并对佛学重新焕发生机提出策略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0)
李丹丹[2](2017)在《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教教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自混一以来,政治上呈现出严峻的“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政教危机,然江南一带经济富庶,文化寖浸,多民族聚族杂居的社会现实与政治上的等级森严制度格格不入,政治离心力较强,如何有效地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政治统治,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元统治者深谙“神道设教”的深厚寓意,建国之初,即实施宗教政治策略,意图凭借宗教强有力的劝善惩恶的社会教化功能,巩固皇权,令天下咸服。本文选择经济文化异常发达的江浙行省为研究地域,以宗教教化实践途径为切入点,利用该地域较为丰富的碑刻、文集、地方志等史料,结合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等学科常用的统计分析、实证比较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以此论证国家教化思想如何通过宗教在东南地区得以推行实践,总结元代江浙行省不同地域宗教教化、文化经略得失。文章结构分为四层:其一,厘清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教诸派系、发展脉络及宗教格局形势,进而分析元代独特的因俗而治、集权中央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体制,明晰国家管控力度不断强化下神道设教的政治意图;其二,在儒道佛教教化体系下,统计江浙行省各路府州官学书院、宫观寺庙等宗教物质载体的地域分布和修缮、赐额情况,考察主要理学家、道士、僧侣的籍贯地与活动地,综合分析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官方宗教的地域传播空间和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其叁,结合国家教化思想,以儒士、道士、僧侣等国家教化代理人主要的施教活动为主线,归纳总结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东北部经济文化发达区与西南部经济文化欠发达区儒道佛教教化推行的具体过程与地域差异程度;其四,以民众日常行为规范为考量因素,分析儒道佛教教化对不同地区地方吏治、民众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较为客观地总结江浙行省儒道佛教教化的成效及其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得失。(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30)
赵言,苗启田[3](2017)在《佛教音乐的教化作用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已逾两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已经发展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当今社会科技日益繁荣,各种改变生活方式的产品迭代而出,日臻完善。这个古老的宗教长盛不衰,不可否认,佛教教义在传播过程中,音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对于音乐的态度一直在改变,从最初的戒律到后来的不可分割,可见音乐在教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旨在以佛教音乐文化传播为例,希望从中找寻其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02期)
才周卡[4](2016)在《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的教化——贪、嗔、痴》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藏区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藏族的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人格教化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叁毒,贪嗔痴的理解及从消除它的因素入手,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6年04期)
胡晓东[5](2016)在《大美佛乐 教化心声——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寺院的声音”佛教音乐学术活动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11日(农历九月叁十),药师佛诞日,上午九点,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寺院的声音"——佛教音乐学术活动在北京智化寺大悲堂隆重开幕,将本届音乐节推至白热化。此次佛乐学术活动含"佛乐薪传"学术研讨会与佛教音乐会展演,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6年01期)
周华斌[6](2015)在《南宋的童子之戏与佛教的“高台”教化——读解南宋版画集《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金时期,坊间刻印图书已是城市里通行的一种职业。因宗教盛行,写经、刻经尤其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士绅们的精神追求,同时涉及文艺的传播与普及。宋代刻印的图书如今已是罕见的文献,殊为珍贵,如巾箱本的宋元通俗小说戏曲及木刻版画。由于宗教寺院里有"藏经"习俗,故而经书尚有遗存,只是今人难以见到,不大关注。敦煌壁画和藏经洞的发现,开启了历史文化的"敦煌学"研究。与壁画、雕塑相联系,敦煌也(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5年02期)
王涵[7](2015)在《论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广施教化的当属儒学,无论精英们的科举取士,还是百姓的伦理纲常,无一不以儒家思想指引着。直至清朝末年的政治变动改变了儒学的命运,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维系人际秩序的纲常被弃,儒学被迫与具体的生活形态分离,逐渐退回理论界成为批判的对象。生活依旧向前,而儒学的教化没有跟上它前进的脚步,儒学衰微之时,佛教界把视野指向了丧失导航的社会生活,以人间佛教的形式渗入教育、文艺、传媒、商业乃至政治等各种社会生活形态,大有承接传统社会中儒学教化的趋势。但是佛教的教化终究不能等同于儒学的教化,并且人间佛教也不会因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丧失其对涅盘成佛彼岸世界的追求。通过辨析人间佛教的教化与儒学教化的差异、人间佛教的人间面向与佛教出世追求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吴艳春[8](2015)在《心与性的和合 相与法的显化——西域佛教造像的和美神韵与教化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存至今的西域佛教造像,会把人们的心境引向一个纯净的性灵世界,进而观照佛法的真谛并找回自我内心的纯真佛性,通过这样的观照,我们会发现东西方多样文明在佛法的和合圆融中,奇妙地化显为一尊尊精神的丰碑,竖立在佛教信仰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最光辉的画卷中。(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5)》期刊2015-09-18)
杨曾文[9](2015)在《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化社会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诸法性空""中道""唯识"及"六度"、大慈大悲的"菩萨道"等教理,不仅是佛教教团用来指导出家僧众修行的思想,也是适应社会向民众宣传、进行教化的思想。同样,在佛教流传各国、各民族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佛教宗派,也以自己的教法主张教化民众。可以说,没有这种教化,佛教不仅不能发展,也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5年06期)
金鑫,张虹[10](2014)在《儒家“有教无类”与佛教“平等教化”之差异及历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乘佛教认为,佛性是人与世界的本质,佛性具有超越世俗的特性。以佛性论为基础的"平等教化"摆脱了一切世俗条件的束缚,是一种全面、绝对的教育平等。传统儒家伦理学则不具备这种超越性,因此"有教无类"很难摆脱种种社会世俗条件的限制。在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启发之下,宋明儒者构建了儒学道德本体论,这使得儒学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越世俗的特性,并最终将女性、愚者纳入儒学教育平等的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4年02期)
佛教教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朝自混一以来,政治上呈现出严峻的“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政教危机,然江南一带经济富庶,文化寖浸,多民族聚族杂居的社会现实与政治上的等级森严制度格格不入,政治离心力较强,如何有效地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政治统治,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元统治者深谙“神道设教”的深厚寓意,建国之初,即实施宗教政治策略,意图凭借宗教强有力的劝善惩恶的社会教化功能,巩固皇权,令天下咸服。本文选择经济文化异常发达的江浙行省为研究地域,以宗教教化实践途径为切入点,利用该地域较为丰富的碑刻、文集、地方志等史料,结合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等学科常用的统计分析、实证比较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以此论证国家教化思想如何通过宗教在东南地区得以推行实践,总结元代江浙行省不同地域宗教教化、文化经略得失。文章结构分为四层:其一,厘清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教诸派系、发展脉络及宗教格局形势,进而分析元代独特的因俗而治、集权中央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体制,明晰国家管控力度不断强化下神道设教的政治意图;其二,在儒道佛教教化体系下,统计江浙行省各路府州官学书院、宫观寺庙等宗教物质载体的地域分布和修缮、赐额情况,考察主要理学家、道士、僧侣的籍贯地与活动地,综合分析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官方宗教的地域传播空间和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其叁,结合国家教化思想,以儒士、道士、僧侣等国家教化代理人主要的施教活动为主线,归纳总结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东北部经济文化发达区与西南部经济文化欠发达区儒道佛教教化推行的具体过程与地域差异程度;其四,以民众日常行为规范为考量因素,分析儒道佛教教化对不同地区地方吏治、民众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较为客观地总结江浙行省儒道佛教教化的成效及其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得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教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东.从《华严原人论》看佛教教化思想[D].山东大学.2018
[2].李丹丹.元代江浙行省儒道佛教教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7
[3].赵言,苗启田.佛教音乐的教化作用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7
[4].才周卡.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的教化——贪、嗔、痴[J].中国民族博览.2016
[5].胡晓东.大美佛乐教化心声——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寺院的声音”佛教音乐学术活动述评[J].人民音乐.2016
[6].周华斌.南宋的童子之戏与佛教的“高台”教化——读解南宋版画集《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J].中华戏曲.2015
[7].王涵.论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J].五台山研究.2015
[8].吴艳春.心与性的和合相与法的显化——西域佛教造像的和美神韵与教化功能[C].第九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5).2015
[9].杨曾文.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J].中国宗教.2015
[10].金鑫,张虹.儒家“有教无类”与佛教“平等教化”之差异及历史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