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冠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辩证思维研究——基于云南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论文

崔冠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辩证思维研究——基于云南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以云南扶贫开发的实践为例,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展开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辩证思维研究,全面分析反贫困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云南扶贫开发进程和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得出云南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为云南乃至全国的全面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反贫困;云南;扶贫开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与贫困作斗争,在扶贫开发的探索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云南省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问题集中地区,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进行最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行动实践,取得了脱贫攻坚重大成绩,积累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和启示。

一、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社会贫困的现象、本质及解决贫困问题的路径和构想作出系统理论阐释的社会学说。长期以来,贫困问题既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开展贫困治理与实践,并在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上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发展与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理论”[2],这是他早期的贫困理论。1867年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这标志着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正式形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资本积累规律。

(3)一段还原氢气露点的提高有助于得到窄带粒度分布的钼粉颗粒,在一定范围内钼粉费氏粒度增大趋势较为明显,与一段还原氢气露点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二)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贫困人口居世界首位,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中国反贫困的伟大实践探索,中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8年的不足1500万,取得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胜利。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产物,经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中国的贫困问题和现象出现了根本变化,过去进行的“大水漫灌”扶贫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现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标志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正式形成。2015年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切实”和“六个精准”要求[3],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1月,习近平调研云南时指出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云南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探索。

4.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一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新增和改(扩)建,提升县乡村公路通达能力;二是加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力度,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粮油果蔬生产面积大幅度增加,80%的贫困村基本实现“四通七有”目标;三是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给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贫困群众发展致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云南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

云南省作为西南边疆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有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9个直过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设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土面积达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0%。

经过六十几年的发展,2017年云南全省生产总值达16 531.34亿元,比2016年增长9.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310.7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6387.5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7833.0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8:38.5:46.7调整为14.0:38.6:47.4。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34 545元,比2016年增长8.8%。非公经济7798.1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2%[4]。

(一)云南扶贫开发进程

1950年云南解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纵观云南扶贫开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年):主要进行公有制改造,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开展大跃进和建立人民公社。第二阶段(1979—1985年):主要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三分之一。第三阶段(1986—1993年):进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行动,扶贫方针由过去的“输血式”向“开发式”转变。第四阶段(1994—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云南七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了4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第五阶段(2001—2020年):从开发式扶贫向综合扶贫转变的阶段,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中长期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云南制定了《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采取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方式,云南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二)云南扶贫开发模式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稳步下降。通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云南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贫困人口数量看,云南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000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81万人,减少了18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70%下降到2018年的5.39%。从贫困村退出看,2016年退出1270个,2017年退出1500个,2018年退出2298个,确保退出一个,成功一个,实现整体稳定脱贫。从贫困县摘帽看,2017年,实现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减少,2018年,实现3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51万贫困人口净脱贫。减贫人数呈逐年增加,减贫速度呈逐年加快,离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9]。

1.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云南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致力于发展种养、手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培育推广特色产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具体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加大企业招引和扶持力度,建成一批特色种养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

5.贫困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狠抓控辍保学,全省88个贫困县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二是医疗救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乡镇建有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00%全覆盖[12]。

3.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主要体现在:第一,按照易地搬迁政策要求,对50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第二,加强对搬迁安置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扎实做好搬迁群众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接续与服务工作,引导搬迁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同样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实践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有具体的扶贫开发成效。

5.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第一,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达标建设,保证每个贫困县(区)建成1至2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成1所达标卫生院,每个贫困村建成1所达标卫生室;第二,开展好73所三级医院与88个贫困县的95所医院结对帮扶计划,建成三级医院到县医院互联互通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第三,实施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千名村医补充、万名村医培训等医疗扶贫项目,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至少设1个全科医生特岗。

6.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按照危旧房改造要求,建立危旧房台账并精准实施,确保在2019年完成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020年完成因调整新增的4类重点对象改造任务;二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房加固改造,鼓励采取闲置农房置换或者租赁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为了控制集成学习模型复杂度,一般采用对分类决策树的属性进行筛选的方法,对不重要、不相关的分支进行裁剪。

7.实施生态环保扶贫工程。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推进生态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到2020年在贫困户中选聘生态草管员和护林员10万人左右[8];二是探索推广天然林和村集体公益林托管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力度,探索“合作社+管护协会+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吸收贫困群众参与建设管护;三是用好用活国家公园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生态核心区贫困群众实施搬迁致富。

首先,南通鹏越纺织有限公司应在本身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创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资。一定要及时突破“老客户、老关系”维持公司生产经营的观念思路。再者,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公司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道路上,一定要能“舍得”,适时引进优秀的纺织人才和经验丰富的人才。最后,制定健全完善的人员创新激励机制。不仅对切实为公司创新的人才进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而且为创新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更为重要的是,能创造生产出公司的“主打品牌”纺织品,增强公司的文化软实力。

在对西门子9F燃机NOX排放量进行跟踪监测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西门子9F燃机NOX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天然气组分、大气湿度及机组热值。

8.实施扶贫扶(智)志工程。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强精神;二是加大以工代赈推进力度,动员贫困户投工投劳;三是改变干部帮扶形式,开展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等帮扶做法;四是宣传推广脱贫典型,用事例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坚持“三治并举”,加强法治村(社区)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

成长期:度过迷茫期后的毕业生经过实践锻炼后拥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他们在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后有了相当的自信心,同时也开始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优秀的毕业生,要敢于委以重任,敢于放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关键岗位上,敢于放手,使他们独当一面。只有经过关键岗位的功练,才能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油田发展的栋梁之才。

三、云南扶贫开发成效及经验

4.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第一,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规定,严格执行教育扶贫政策,强化控辍保学责任,确保不因贫失学辍学;第二,扎实推进中职教育,推进东部10个职教集团对口帮助滇西10市(州)计划,实现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全覆盖;第三,实施贫困地区特岗教师计划,推进“银龄讲学计划”试点、国培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7]。

(一)扶贫开发成效

云南省在坚决执行中央“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同时,结合省情,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和云南地域特色的扶贫开发行动,探索启动了安居、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多种精准扶贫模式。

2.贫困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云南省统计数据看,2011年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在2000至2016年的17年间,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0元增加到8108元,增加7008元,年均增长13.30%。在2011至2016年6年间,全省88个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21元增加到8408元,增加了5287元,年均增长 17.96%[10]。

6.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贫困地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七彩云南”和退耕还草还林等生态环保工程,88个贫困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50余亩,建设生态林2400余万亩,新建成经济林250万亩。二是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新建80多万口沼气池,建成节能灶40多万口。三是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建设,治理水土流失600余平方公里。四是实施生态脱贫计划,提供5万多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18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13]。

两船投入使用后,将对打击水上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绿色航运发展以及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注入新的力量。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莫卫华 黄信榜 吕林霖)

2.实施就业扶贫工程。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快贫困县(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在贷款担保和创业服务方面给以政策优惠,推动创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第二,鼓励企业提供多样性的公益岗位,鼓励贫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贴等方式[6],增加劳务收入;第三,加强劳务协作对接,有计划地组织贫困群众到广东、上海等地区就业,利用扶贫协作资金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帮助特殊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3.特困群体和特困区域扶贫帮扶取得明显成效。2011至2012年,投入9135万元,对澜沧县拉祜族356个深度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2009至2014年,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帮助独龙江整乡推进整族扶贫帮扶。2011至2014年,对宁蒗县15个乡(镇)105个深度贫困村6630户25 143名贫困人口开展以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素质提高等工程为载体的综合扶贫开发,81个深度贫困村实现了“四通七有”目标,5540户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有效解决了特困群体和深度贫困地区生存和发展问题[11]。

(二)扶贫开发经验

1.坚持组织建设,加强工作领导。一是按照“省负总责、县(区)乡(镇)抓落实、项目到村、帮扶到户”要求,扛牢靠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脱贫攻坚摆在首位,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专项督查检查。二是相关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和年度任务,细化规划任务、制定方案措施、落实责任时限、整合各类资金、调动各方力量,切实保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2.坚持对象精准,实施综合扶贫。一方面,贫困地区不断完善扶贫攻坚机制,对建档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识别,做到了应纳尽纳和应退尽退。另一方面,注重特困群体和深度贫困地区,对88个贫困县开展了重点扶贫,将扶贫项目和资金重点倾斜到最偏僻、最边远和最困难的乡(镇)村(社),围绕温饱安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生态环保等方面,全力实施综合扶贫。

3.坚持产业带动,确保持续发展。首先,以培育发展脱贫产业为重点,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持续发展能力。其次,依靠资源优势,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园区+专合社+贫困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最后,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集中连片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这时林孟拍拍我的肩膀,他说:“作为朋友,我提醒你一句,你不要把萍萍培养成一只母老虎,因为以后你是她的丈夫了。”

四、云南扶贫开发带来的启示

在扶贫开发实践方面,云南省主要采取扶贫开发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以及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具体实施路径等扶贫方法,切实为自身的精准扶贫之路提供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从某种角度讲,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是最大的。以往我们老是写总结,可是过去的事情不能改变。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着眼未来总结过去,给现在的自己以启发和提醒。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始做。

(一)扶贫开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法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云南省在扶贫开发过程之中,始终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是在对当前云南基本现状、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发展趋势等重大现实问题辩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扶贫对象精准上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法,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每年开展一次动态调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人口应纳尽纳,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人口应退尽退,做到扶贫对象精准。

(二)扶贫开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云南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来源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规律出发,按照运动、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变客观世界。在精准扶贫中,云南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因地制宜,探索10种扶贫模式,“瞄准”致贫问题,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同时注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之间的统筹协调,资源整合,联动推进,凝聚扶贫合力。

(三)扶贫开发要坚持解决好内外因问题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脱贫攻坚中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属于“内因”要素,各级政府、帮扶干部和社会各界属于“外因”要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云南省在扶贫开发中,注重处理好脱贫攻坚中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因势利导,充分激发调动贫困地区、贫困户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宣传宣讲,开展励志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将“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在产业发展、安居工程、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中,让贫困群众参与其中,采取以工代赈、多干多得等办法,充分激发他们内生动力,根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

[参 考 文 献]

[1]刘珂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7.

[2]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习近平.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

[4]云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8-06-29).http://www.stats.yn.gov.cn/tjsj/tjgb/201806/t20 180629_768597.html.

[5]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N].云南日报,2018-09-1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8-08-20.

[7]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摘要)[N].四川日报,2018-10-29.

[8]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云南日报,2019-02-12.

[9]央视网.中西部省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EB/OL].(2019-02-01).http://m.agronet.com.cn/News/Detail/259122?pcid=24382.

[10]改革开放40年云岭扶贫铸辉煌[R/OL].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站,2018-09-13.

[11]省政府加大对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支持力度[N].云南经济日报,2012-08-08.

[12]解读《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R/OL].云南省人民政府网.(2017-09-30).http://www.yn.gov.cn/zwgk/zcjd/jdwz/20 1709/t20170930_132756.html.

[13]念好“山字经”唱活“林草戏”(扶贫新观察)[EB/OL].人民网.(2018-09-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8/0902/c1008-30266082.html.

Dialectical Research on 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CUI Guanjun
(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enriching and innovating the anti-poverty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ims to take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nnan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it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nti-povert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unnan,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de meaningful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for Yunnan's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ven the nation's anti-poverty practices.

Key words:Marxism;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ti-poverty;Yunnan;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4-0075-05

[收稿日期]2019-05-07

[作者简介]崔冠军(1991—),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卓艳艳)

标签:;  ;  ;  ;  ;  ;  ;  ;  ;  ;  ;  ;  ;  ;  ;  

崔冠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辩证思维研究——基于云南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