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速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速度,通流,自动机,交通,稳态,涡流。
速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伍业伟[1](2019)在《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巷围岩稳定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基本保障,这对成巷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门克庆矿3~(-1)煤脆性大且内生裂隙发育、地应力高,使得3108主运巷矿压显现严重,导致掘进时需要不断扩刷围岩以形成矩形断面,进而引起围岩位移和变形的增大且浅部更为松散、破碎,严重影响成巷质量与巷道稳定。现场中发现,当煤巷掘进速度加快时,矿压显现缓和,帮部扩刷减少,围岩结构更完整、稳定。对此,本文以3108主运巷为工程原型,通过现场调研和物理实验测定了煤样力学参数,运用理论分析剖析了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总结了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规律,最终以工业性试验给予了验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3~(-1)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6.67MPa,抗拉强度为0.66MPa,弹性模量为3.89GPa,内聚力为2.32MPa,内摩擦角为30.7°。(2)通过分析煤巷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得出,煤巷掘进速度的提高使得围岩变形量减小;建立了煤巷轴向垂直应力驱赶模型,确定应力驱赶即为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即掘进速度加快时,应力转移更快,使得围岩浅部承受的应力更小;当煤巷保持较高的掘进速度掘进时,煤巷围岩浅部一直保持承受较小的应力,其变形量较小,即矿压显现缓和。(3)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煤巷围岩应力呈现驱赶规律,当煤巷保持1000m/月的速度掘进时,煤巷围岩浅部一直保持承受较低的应力,这是煤巷矿压显现缓和的根本原因;煤巷围岩位移变形呈现速度效应规律,掘进速度由600m/月提高到1000m/月,煤巷围岩位移变形缓和比例最大达57%,掘进速度的提高对两帮矿压显现的缓和作用最大;即时矿压显现缓和占最终矿压显现缓和的比例达68%,其是煤巷矿压显现呈现速度效应规律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上述规律切实为掘进速度的提高带来的实效。(4)煤巷现场围岩收敛量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不断减小:掘进速度由600m/月提高到1000m/月,顶板下沉量缓和比例为30%,两帮移近量缓和比例为31%。(5)在煤巷现场,掘进速度高的围岩裂隙更少更小,1000m/月掘进速度下的煤巷段的锚杆支护阻力上升更快、损失更少、稳定值更大,围岩支护后也更稳定;根据支护实照可知,600m/月掘进速度下的即时矿压显现最严重,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两帮的扩刷量逐渐减小至0;掘进速度的提高更利于煤巷围岩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硕,夏运达[2](2019)在《改进的考虑前车速度效应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缺少高精度的交通实测,基本图方法和叁相交通流理论之间的争议至今没有解决。通过一个改进的考虑前车速度效应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来寻找双方之间正确的部分。新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模型的基本图与实测结果非常近似。流量密度平面上的二维散布区域不是同步流独有的特征。自由流和阻塞的中间态可以稳定存在于交通系统中并且可以形成独立的交通相。对于证明同步流存在的方法:时空图、中断效应、相关函数分析,这些方法不完全准确。新模型可以表现出真实车辆跟驰行为的典型特征。(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刘金海,孙浩,田昭军,姜福兴,李东[3](2018)在《煤矿冲击地压的推采速度效应及其动态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存在推采速度效应问题,通过案例与微震监测数据分析,探讨了采场推采模式及速度与冲击地压的关系,揭示了采场推采速度效应产生机制,并通过对类似工作面微震特征的分析,建立了采场推采速度效应动态调控的方法。研究表明: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与采场推采模式及速度具有相关性,其中高速推采、非匀速推采易诱发冲击地压;高速推采造成多顶板势能转化和多煤层应变能均衡释放,非匀速推采导致煤层应变能集中释放;基于微震响应特征构建的采场推采速度效应动态调控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耿浩,杨理践,高松巍[4](2018)在《输气管道漏磁内检测中的速度效应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漏磁检测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管道内检测方法,但漏磁检测效果易受检测速度影响,导致漏检现象严重。为提高管道漏磁内检测的准确性和检测速度,对漏磁内检测中速度效应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速度效应对管内涡流分布及内外壁缺陷信号分布特征影响。结果表明相同速度下管道内涡流分布主要与外磁场分布特点有关,涡流磁场使得管道内磁场对称分布状态被破坏,涡流磁场对管道内外壁缺陷影响效果相反,相比于管道内壁缺陷信号,外壁缺陷信号受速度效应影响更为严重,高速时将严重影响外壁缺陷检出率。(本文来源于《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06)
辛慧敏[5](2018)在《中国半城市化“结构—速度”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2%提升至57.3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过去制定的城市化发展政策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需要,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半城市化问题在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2016年的57.35%的城市化率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现如今的实际城市化率,这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当前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是: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像农民工这种庞大的群体仍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并且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较为艰难与复杂。因此,关注并研究我国存在的半城市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半城市化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分析半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并且尝试用农民工市民化在结构与速度方面做出解释。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半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的绝对值降低0.699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偏差的绝对值降低0.8819个百分点,表明半城市化率与第一、二产业结构偏差绝对值成负相关。负相关关系恰恰说明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特殊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半城市化现象的产生,而半城市化水平意味着我国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但并没有获得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成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进而加速了我国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步伐,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要比标准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要低,我国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要比标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要高,反映在产业结构偏差绝对值上就是有正的偏差。(2)半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导致我国实际GDP增加1.77个单位,导致我国实际人均GDP提高1.62个单位,说明半城市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但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其家庭并未进入城市,所以城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并不快,但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半城市化是通过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而非服务业的发展来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而这种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3)半城市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最终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会逐渐由半城市化转变为完全的城市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转换,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能够带动城市的消费,提高城市第叁产业所占比重,与此同时,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第二个阶段是未来的潜在增长速度会放缓。(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2)
倪琪博,张建军,郭峰[6](2018)在《表面速度效应对弹流润滑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全膜条件下不同接触固体表面速度效应对弹流润滑的影响。实验在改进的经典的球-盘接触实验装置上进行,通过圆弧导轨改变玻璃盘和钢球转动方向夹角,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伺服放大器控制电机的速率和转向。使用光干涉技术观测轻载下钢球和玻璃盘表面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方向时接触区油膜的形状,通过MBI软件测量油膜中截面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两接触表面速度方向夹角增加,油膜厚度减小,当角度达到一定数值最小膜厚会有上升;随着两接触表面速度方向夹角的增大,沿着滑动速度方向上油膜形状的不对称性增加,该现象可用温度-黏度楔的机制解释。(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1期)
周桐,郑林江,刘卫宁,唐毅,周召敏[7](2018)在《考虑多车稳态期望速度效应的拥堵控制跟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拥堵控制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Konishi等的研究成果,考虑多车稳态期望速度效应对车流运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一个新的拥堵控制跟驰模型。运用系统控制理论,得到系统保持稳定的判据。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前人研究成果相比,多车稳态期望速度效应对交通流具有更好的致稳作用,提高了车流陷入交通阻塞状态的阈值。因此,提出的模型较前人的成果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程度,使交通系统稳定性增强。(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梁宇[8](2017)在《煤柱稳定性的推进速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柱稳定性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面临的一大课题,稳定的煤柱对煤矿开展回采、掘进、开拓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矿井设备的更新发展,工作面推进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对于留设煤柱的稳定性势必造成影响。本文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煤柱受力问题;其次通过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煤岩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了相应规律;最后以高阳矿211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煤岩力学特性试验,得到了煤岩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力学特性规律。煤岩抗压和抗拉强度具有随加载速率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拟合了煤岩抗压和抗拉强度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关系曲线并得出了拟合公式;煤岩的剪切峰值强度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强,并保持线性增长的的趋势;煤岩剪切角度的改变也改变了剪切强度的变化趋势;在剪切角度为45°和55°时,剪切峰值强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呈下降趋势。剪切角度为65°时剪切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增加呈现出了增强的趋势;煤岩剪切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出了不同于硬岩的曲线特征。(2)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减少了工作面走向方向煤体边缘的塑性区,煤体竖直方向主应力峰值随之增加。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对侧向煤体塑性区影响较小,煤体内峰值应力位置由普速下距煤壁10m移向了6m左右的位置。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煤矿煤岩力学特性的科学认识和高产高效绿色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由小锦,阮方鸣[9](2016)在《静电放电中电极移动速度效应对放电电流的影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间隙静电放电中,电极移动速度影响放电参数,引起测量结果数离散性和低重复性。我们研究团队研制的新型测试系统,可测量静电放电各参数随不同因素变化的影响。在以不同速度向靶移动放电时,放电电流峰值、电流的上升斜率以及波形都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该因素和气体压强、温度、湿度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是导致国际电磁兼容标准迄今尚无非接触静电放电测试标准的主要原因。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研发的新型ESD测试系统,改变电极向靶移动速度,观察放电电流峰值的相应变化。研究讨论了实验测试中,改变电极移动速度,获得在一定不同带电电压下小间隙放电电流各参数的差异。对实验测量结果初步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6年07期)
郑志伟,李大树,仇性启,朱晓丽,马培勇[10](2016)在《柴油液滴撞击倾斜壁面碰撞速度效应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复合水平集和流体体积法并综合考虑传热及接触热阻的作用建立了液滴碰撞倾斜壁面的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分析计算,获得了柴油液滴撞壁动力学形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液滴撞壁流动破碎机理,探索了液滴前、后铺展系数和铺展速度、总铺展系数以及壁面平均热流密度的碰撞速度效应规律。研究表明:液滴碰撞倾斜壁面射流和飞溅特征仅出现在前铺展边缘,且射流存在颈部破碎和根部破碎;液滴前铺展边缘射流区域内压力梯度是射流形成、发展及其颈部、根部断裂的主要原因;毛细波的作用是射流颈部和根部破碎的关键因素;碰撞速度越大,液滴的前、后铺展系数和铺展速度、总铺展系数以及壁面平均热流密度均越大;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液滴撞壁特性的碰撞速度效应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速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为缺少高精度的交通实测,基本图方法和叁相交通流理论之间的争议至今没有解决。通过一个改进的考虑前车速度效应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来寻找双方之间正确的部分。新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模型的基本图与实测结果非常近似。流量密度平面上的二维散布区域不是同步流独有的特征。自由流和阻塞的中间态可以稳定存在于交通系统中并且可以形成独立的交通相。对于证明同步流存在的方法:时空图、中断效应、相关函数分析,这些方法不完全准确。新模型可以表现出真实车辆跟驰行为的典型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速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伍业伟.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李硕,夏运达.改进的考虑前车速度效应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J].公路工程.2019
[3].刘金海,孙浩,田昭军,姜福兴,李东.煤矿冲击地压的推采速度效应及其动态调控[J].煤炭学报.2018
[4].耿浩,杨理践,高松巍.输气管道漏磁内检测中的速度效应仿真分析[C].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2018
[5].辛慧敏.中国半城市化“结构—速度”效应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倪琪博,张建军,郭峰.表面速度效应对弹流润滑影响的实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8
[7].周桐,郑林江,刘卫宁,唐毅,周召敏.考虑多车稳态期望速度效应的拥堵控制跟驰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18
[8].梁宇.煤柱稳定性的推进速度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由小锦,阮方鸣.静电放电中电极移动速度效应对放电电流的影响性分析[J].电子世界.2016
[10].郑志伟,李大树,仇性启,朱晓丽,马培勇.柴油液滴撞击倾斜壁面碰撞速度效应数值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