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不清不能走”(论文文献综述)
杜俊奇[1](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光盘[2](2019)在《失散》文中研究指明1934年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一些红军与部队失联。为寻找部队,为了躲避国民党军追捕,也为了存活,失散红军各自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他们在逆境里抗争,苦难中锤炼红军本色。我们几个阴间好友正是当年的亲历者。今夜,趁哥儿几个相聚,给你讲讲失散红军的故事……"谁先讲?""我先来吧。""行,谢全富你请。"
冯骥才[3](2019)在《单筒望远镜》文中研究表明题记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当代人写历史小说,无非是先还原为一个历史躯壳,再装进昔时真实的血肉、现在的视角,以及写作人的灵魂。
陈斌先[4](2017)在《响郢》文中研究说明依着大别山向北而来,地势越来越平,走到寿春地界,可谓一马平川了,平原拥堵到淮河边,便有一些奇妙的地貌,沟塘堰坝很多,杨柳、椿树、楝树、刺槐树也多,当然也有依着季节而生的桃树、梨树、柿树、枣树等,春天里最早开花的是桃树,桃花开满郢前郢后,郢子到处粉嘟嘟的,连着乌泱泱的树,郢子便有了奇妙的景象。在寿春叫郢子的村庄多,叫响郢的少,叫得响郢,得有影响四方的人物诞生才行。譬如
江小燕[5](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历程和方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条件下,面对各种考验和风险,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为了实现党员、干部“不想腐”的目标要求而进行的实践探索、政策实施和理论认识。揭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实现“不想腐”的历史过程、历史特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回答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方略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方略和具体政策措施,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体制机制提供理论启迪、历史依据和政策咨询。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追求“不想腐”目标所采取的举措及形成的经验教训进行考察,为现阶段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和构建“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的完全转变,为完成“两个百年”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目标要求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不想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本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官德教育思想对实现不想腐的历史启迪,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想腐败的动因、实现不想腐的总方略及具体举措进行探讨。如孔子的德政思想中蕴含了党员干部实现不想腐必备的道德修养,中国古代实施官德教育的方式,为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启发,尤其为构筑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了丰富的廉政教育方式。关于党员干部想腐败的思想根源及实现不想腐的总方略、具体举措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此均有相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不想腐”应坚持“两个决裂”方略和社会公仆方略。列宁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应坚持思想文化反腐方略和组织清党方略。毛泽东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应坚持思想建党方略。邓小平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方略。江泽民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应坚持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总方略。胡锦涛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要坚持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总方略。习近平认为,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方略。第三部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不想腐”的过程中面临的形势,采取的举措及形成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些党员干部萌生强烈腐败动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立即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颁布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规制度、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采取这种复合式防腐战略,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有效地解决了党组织中存在的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有利于促使党员干部向不想腐的目标迈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党员干部呈现清正廉洁的良好精神风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一系列整风整党运动,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净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提升其共产主义觉悟,增强其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使其逐步向不想腐的目标过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推动党员干部向不想腐的目标迈进,开展了“精兵简政”、“节约闹革命”、“一打三反”等一系列反腐举措,但这些反腐举措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加之在社会动乱的年代,受到“造反派”组织的消极影响,使反腐举措在实践中很难真正执行,因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第四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为追求“不想腐”的目标所采取的举措,形成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梳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程中,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滋生腐败动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实现“不想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开展全面整党,提升共产主义觉悟促使向“不想腐”转变;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使党员干部受到实际的反腐蚀斗争教育;纠正不正之风,为实现“不想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经受不住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滋生腐败动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腐败欲念乘机滋长;利益多元化刺激了一些党员干部的逐利心理而萌生强烈的腐败动机。对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构筑不想腐的思想防线;推动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坚定性;严处大案以遏制腐败动机,推动“不敢腐”向“不想腐”的转变;纠正不正之风,为实现“不想腐”提供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加强廉政法规制度建设,促使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不想腐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形势。通过开展大规模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程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提升腐败的综合成本以抑制党员干部的腐败动机;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减少党员干部的腐败机会以遏制其腐败动机。通过发挥教育、惩处、纠风、制度等手段的整体合力,采取复合式反腐防腐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动机。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追求“不想腐”目标所面临的形势,采取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不想腐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防线失守;“四风”问题滋生蔓延,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缺失;党内政治缺乏严肃性,一些党员干部腐败欲念蔓延丛生等严峻形势。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系列党内专题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保持高压惩治腐败态势、构建廉洁政治生态,注重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手段的整体合力,采取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的防治腐败方略,以推动党员、干部向“不想腐”过渡。为了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统一;坚持道德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第六部分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不想腐”的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原因、解决路径及实现不想腐的总方略。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不想腐”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障碍和难题。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不想腐的具体路径。针对不道德私欲,加强干部克治修身功夫以“破心中贼”;针对思想放松,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筑牢“不想腐”的堤坝;针对不良从政环境,营造廉洁政治生态为实现“不想腐”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家庭腐朽文化的侵蚀,加强家风建设促进廉洁齐家;针对腐败机会的客观存在,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实现“不想腐”提供制度保障;针对腐败成本较低,加大惩戒和曝光力度提升腐败综合成本以遏制腐败念想;针对公务员队伍薪酬体系偏低,建构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为党员干部实现“不想腐”提供物质保障。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治腐与制度治腐相结合、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相互促进、压制腐败动机与提升觉悟程度融为一体、实现不想腐与不敢腐、不能腐相互衔接的总方略,以推动党员干部向不想腐的目标过渡。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过程。唯有全体党员干部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我们距离实现“不想腐”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此外,实现“不想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坚持久久为功。
王松[6](2016)在《私家车》文中指出第一篇那些年的人1马大车元不方10岁那年,马大车成了英雄。马大车是元不方的二伯。二伯不是亲二伯,论起来叫个二伯。元不方的父亲元上元当年拜了一盟把兄弟,学着桃园三结义的样子,一个头磕到地上,三个人就成了异姓兄弟。马大车行二。元上元最小是老三。大哥朱向成在一家面粉厂当仓库保管员。朱向成死得早。1960年时,他总把家里的粮食省给老婆孩子吃,自己患了饥饿综合症。一次值夜班,偶然撞进厂里的食堂,看到白天招
紫金[7](2014)在《泣血长城》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6月30日深夜,我终于完成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采访387人,完成20万字的初稿,后又重写两次,历时四年。其间,由开始的怀疑、焦虑,到最后的坚定、冷静,我清晰地走过了从文字匠到作家的旅程,也清晰地体会到成长中的每一缕创伤、每一次心痛。我把这段心灵史也写进这部作品,不是为了宣泄,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一种最真诚的表达。是普鲁斯特教给我这种方式,他对文学的贡献并不只是开创
蒋子丹[8](2012)在《囚界无边》文中研究说明1市看守所新任狱医沈白尘,拎着拖箱一步跨进囚车里,脸色有些难看。上岗第一天,他搭囚车去报到,本来说好坐驾驶室,临上车发现里边已经没有位子,要走只能和嫌犯一起坐在车厢里,沈白尘被这个变故搞得很不开心。他砰的一声把车门关上,听任法警从外边将门锁了,举手投足刻意显出一种狠劲儿。
王再兴[9](2012)在《从单干到社员: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解放”想象及其困境(1949-1966)》文中提出农民的“解放”,可能既是一个历史的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想象的问题。原因在于,在“革命”中国,即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时期,与通常所称的存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等三大社会压迫的说法相适应,农民的“解放”被很自然地理解成(或者说想象成)农民的土地问题和“翻身”问题。这在民主革命年代曾经被简洁地表述为“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表现为1920年代后期直到1950年代初中共的各种土地法令等。但是,上述对于农民“解放”问题的理解,应该说同时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的时间性。以“十七年”为例,前述中国农民的“土地还家”和穷人“翻身”的愿望,在新的人民国家的时代,均已经在事实上逐一得到了实现。这些正是农民的“解放”问题在后续历史实践方面的呈现。但是,在新的历史实践的基础上,“解放”问题也可能悄然诞生了某些新的、纠结的理解或者想象,它们形成了对于当年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诸多理解差异,从而使得问题趋于一定的复杂化了。应该说,正是在这个新的理解/想象的层面上,农民“解放”的涵义重新成为今天我们可能仍然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本文试图依循着1949-1966年间原始的历史材料、小说文本、以及主体想象等彼此交织的层面,努力促成“十七年”农村小说的叙述展示出它自身的复调特性。——或许,这是对于“舆论一律”时代社会主义农村小说进行再阐释的可能条件,虽然它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本文的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讨论方式,这包括以“故事”作为场域、将“叙述”区分为不同层次、视“叙述”为矛盾闭合点、信赖历史编纂学事实的“真实”观、以及“永远历史化”等途径,尽管它们可能算不上是最好的方式。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单干农民:乡村政治及土改叙述下的处境化问题”。本章将1940年代以后的农民小说看作后续十七年农民小说的“前史”,主角就是单干时代的农民。本章试图发现影响到后来1949-1966年农民小说的几个大的话题,如封建性空间、个人、欲望、以及历史化等。本章争取呈现传统、现代、革命等复数话语下的中国农村的复杂面貌,并将农民的“解放”重新上升为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互助组农民:革命话语下被压抑的欲望形式化”。本章涉及了以下主要话题:当年在“组织起来”的号召下,“劳动”和“尊严”的观念如何被凸现出来,同一过程中“欲望”又是怎样悄悄地遭逢了全面的抑制;如何出现了农民解放的“形式”想象——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它引发了什么样的文学问题等等。本章尝试说明,革命话语下欲望的形式化通道的被压抑,可能留给了整个社会主义文学持久的和结构性的动荡不宁。第三章,“初级社和高级社农民:集体的想象与困厄的个人”。本章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农村小说中“个人”怎样历史性地进入了与“集体”的纠葛当中,“个人”与“集体”两者的关系及其困境等问题。本章试图说明,“集体”仍然是中国农民所需要的;但是如果农民的“个人”在集体之内没有被赋予应然的承认,反过来也会对于原本就由他们所构成的“集体”产生根本性的损害,从而使得农民“个人”与“集体”的间性关系可能面临着全面溃散的危险。第四章,“人民公社农民:‘解放’的景象及其讲述的再历史化”。1950年代末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这一浪漫主义运动却在文学上激发了诸多热烈的想象。这些想象指向了超越当时现实困境的某些反思性和可能性。本章希望能够重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前期文学-政治的复杂关系,并从中钓沉某些被淹没的积极的想象。本章试图说明,这些想象恰恰是今天我们已经淡忘掉的,从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另一种意义的历史“真实”。结束语,“重新期待‘人民性’文学”。农民隶属于“人民”。也因为如此,“人民”/“人民性”文学似乎值得我们期待:让农村小说中农民及其生活的想象与叙述重返尊严和平等的维度,让“解放”的讨论返归实在界,使“问题”得到命名,这或者是农村小说以后的可能出路之一。无论如何,我们总会想象未来。对于20世纪中国农民的“解放”故事及其故事的讲述,尽管很难说有哪种阐释方式是最终更为有效的,但是我们的文学与批评,却业已向我们提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经由怎样的路径,我们方能恢复(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建构”)那个失落的主体间的“承认/认同”关系呢?本文也谨此希望,通过相关的讨论,能够绵薄地有助于让农民成为新时代“解放”意义上的“人民”,让农村生活,也纳入到通常意谓的“好生活”的场域中去,使“平等”、“正义”和“尊严”等曾经温暖我们的原则,在我们的想象和叙述里被重新镀亮起来。
杨艳琪[10](2010)在《《琵琶记》汇评》文中研究指明元代高明《琵琶记》影响甚大,自明代以来,为其做评点者甚多。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中对《琵琶记》评点资料有所收集,录入三种。本文作者以《中国善本书目》中《琵琶记》的版本情况作为线索,搜集了《琵琶记》的评点本共八种,汇成一帙,供《琵琶记》的研究者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爱好者做参考之用。
二、“三不清不能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不清不能走”(论文提纲范文)
(1)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2)失散(论文提纲范文)
四过湘江 |
铁梨木棍 |
月亮井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历程和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对不想腐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路径和方法 |
五、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官德教育思想对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启迪 |
一、古代官德教育思想对实现不想腐的启迪 |
二、古代官德教育方式对构筑不想腐堤坝的启示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思想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理论观点 |
二、列宁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思想观点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理论观点 |
一、毛泽东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论述 |
二、邓小平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实现不想腐的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良好开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一些党员干部萌生腐败念头的严峻形势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重要举措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实现不想腐的实践探索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面临部分党员干部萌发腐败念想的严峻形势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主要举措 |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经验教训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畸形发展 |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面临的形势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举措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教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起步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程中实现不想腐的新考验和新探索 |
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程中中共实现不想腐面临的形势 |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程中实现不想腐的举措 |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程中实现不想腐的经验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严峻考验和重大步骤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面临的形势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重大举措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经验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新发展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面临的形势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主要举措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新开局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面临的形势 |
一、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防线失守 |
二、“四风”问题突出,党性修养缺失 |
三、党内政治生活缺乏严肃性,腐败欲念蔓延丛生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重大举措 |
一、连续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筑不想腐的堤坝 |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觉悟程度 |
三、坚持高压惩治腐败,提升腐败综合成本以压制腐败动机 |
四、扎紧反腐败制度笼子,减少腐败机会以遏制腐败动机 |
五、构建廉洁政治生态,优化从政环境以控制腐败动机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主要经验 |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统一 |
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统一 |
三、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障碍、路径及策略 |
第一节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面临的障碍 |
一、理想信念坍塌,党性修养缺失,党的意识淡薄 |
二、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把控内在不良需求的自制力与定力 |
三、腐败亚文化盛行,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 |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党员干部难以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 |
第二节 现阶段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想腐败的原因探析 |
一、一些党员干部在不道德私欲的驱使下萌生腐败念头 |
二、一些党员干部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滋生腐败念想 |
三、一些党员干部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孽生腐败意念 |
四、家庭不良文化的推波助澜助长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贪欲 |
五、腐败机会的客观存在诱发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动机 |
六、腐败成本较低激发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动机 |
七、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体系偏低激发补偿心理而萌生贪欲 |
第三节 现阶段党员、干部实现不想腐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干部修身功夫以“破心中贼” |
二、加强主观世界改造以筑牢不想腐的堤坝 |
三、营造廉洁政治生态为实现不想腐提供环境支撑 |
四、加强家风建设促进廉洁齐家 |
五、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推动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 |
六、提升腐败综合成本推动不敢腐向不想腐转变 |
七、建构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为实现不想腐提供物质保障 |
第四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推动党员干部实现不想腐的方略 |
一、坚持思想治腐与制度治腐有机结合 |
二、坚持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相互促进 |
三、坚持压制腐败动机与提升觉悟程度融为一体 |
四、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衔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从单干到社员: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解放”想象及其困境(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作为问题的农民“解放”及其讲述(1949-1966) |
第一章 单干农民:乡村政治及土改叙述下的处境化问题 |
第一节 《一个绅士的长成》(1941)与两难而诡异的乡村化空间 |
第二节 《刘二和与王继圣》(1947):“不是翻了身了吗?” |
第三节 《受苦人》(1942)和《金宝娘》(1948):“解放”背后的身体 |
第四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阶级及其暴力解放的讲述 |
结语 |
第二章 互助组农民:革命话语下被压抑的欲望形式化 |
第一节 《村歌·上下篇》(1949):“流氓主要是不生产” |
第二节 《不能走那条路》(1953):解放的形式想象与叙事程式 |
第三节 《铁木前传》(1956)及其生命的“火力”、改造与爱情 |
第四节 《创业史》(1959):欲望、及欲望的“历史”化讲述 |
结语 |
第三章 初级社和高级社农民:集体的想象与困厄的个人 |
第一节 《韩梅梅》(1954):“受不起委屈也是一种个人主义” |
第二节 《三里湾(》1955):集体和集体化的想像及其问题 |
第三节 《山乡巨变》(1957)与“算帐”、“未来的草图”及声口 |
第四节 《“锻练锻练”(》1958):公共空间的崩溃与个人的处境 |
结语 |
第四章 人民公社农民:“解放”的景象及其讲述的再历史化 |
第一节 《李双双小传》(1959)与“劳动”的道德化及参与政治 |
第二节 《张满贞》(1961):“日常生活”中的“新人”想象 |
第三节 《“老坚决”外传》(1962)中乡村空间与精英的再历史化 |
第四节 《艳阳天》(1964):“新英雄人物”、青年问题及想象的“解放”① |
结语 |
结束语 重新期待“人民性”文学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三不清不能走”(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失散[J]. 光盘. 民族文学, 2019(07)
- [3]单筒望远镜[J]. 冯骥才. 当代, 2019(01)
- [4]响郢[J]. 陈斌先. 时代文学, 2017(08)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不想腐的历程和方略研究[D]. 江小燕. 武汉大学, 2017(06)
- [6]私家车[J]. 王松. 红岩, 2016(02)
- [7]泣血长城[J]. 紫金. 中国作家, 2014(20)
- [8]囚界无边[J]. 蒋子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3)
- [9]从单干到社员: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解放”想象及其困境(1949-1966)[D]. 王再兴. 上海大学, 2012(11)
- [10]《琵琶记》汇评[J]. 杨艳琪.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