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_丁冰,周煜华,杨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烷,交联,聚乙烯,催化剂,戊酸,表面,过氧化。

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丁冰,周煜华,杨静[1](2019)在《硅烷交联聚乙烯技术改进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硅烷交联聚乙烯是交联聚乙烯中普遍使用的交联技术,通过优势接枝单体扩大接枝率、优选催化剂在室温下或较低温度下接枝、严格控制接枝体系中的水分以及提高硅烷在聚乙烯中的分散性等工艺控制来提高硅烷交联聚乙烯产品的接枝、交联速率及凝胶率,可大大提高交联聚乙烯产品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李亚莎,花旭,代亚平,沈星如,王成江[2](2018)在《外电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介质材料分子空间结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分子层面上揭示外电场作用下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材料内部分子结构特性的变化情况,采用计算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构建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模型。沿聚乙烯主链方向施加不同大小的电场,分析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的稳态总能量、偶极矩、分子极化率、电荷分布、能隙和红外光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分子稳定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出现断键现象。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主链两端的C-C键和C-H键最先断裂形成自由基。分子内部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转移,使得聚乙烯链端部C、H原子带电量最大且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断键后的C、H自由基带有较高电荷量。这些游离的自由基会形成空间电荷,外电场越大,空间电荷量越大。这些电介质内部微观特性的变化对研究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电树枝老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8年10期)

陈腾辉,李秋影,郭卫红,吴驰飞[3](2018)在《制备工艺对硅烷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综合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传统硅烷交联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特点,对接枝和交联工艺分别进行改进:接枝过程中,在UHMWPE出现亚稳性的工艺条件下,利用柱塞挤出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完成了UHMWPE的硅烷接枝过程的连续操作;交联过程中,预先在硅烷接枝UHMWPE中添加合适的产水剂一水合草酸钙,利用模压过程中产水剂在聚合物内部产生水从而实现UHMWPE硅烷接枝料的原位水解缩合交联反应,省去传统硅烷交联聚烯烃需经过水煮或蒸汽处理的过程。研究了工艺改进后所制备的硅烷交联UHMWPE的凝胶含量、热性能以及机械性能随产水剂用量的变化规律,材料的综合性能更优异。(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4](2018)在《扬子研究院成功开发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3日,南京扬子石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首批生产的100余吨产品经过检测,质量合格,是中国石化首家开发成功的聚乙烯电缆专用料。(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5](2018)在《扬子开发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南京扬子石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首批生产的100余吨产品经检测质量合格,已达到进口产品的质量标准。这也是中国石化首次开发聚乙烯电缆专用料。(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戴亚杰,单毓玲,张文龙,秦久佳[6](2018)在《氧化锌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叔丁基过氧化特戊酸酯作为引发剂,与氧化锌以及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以一定比例配合,制备了硅烷自交联聚乙烯。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接枝产物,并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工艺。探讨了ZnO、引发剂的含量、加工温度对体系的接枝率、结晶度、凝胶含量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接枝率与凝胶含量均降低,结晶度增大,材料的力学性能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随着ZnO和引发剂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接枝率和凝胶含量以及力学性能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温度为170℃,PV和ZnO含量为0.25份时,材料的结晶度最低,接枝率和凝胶含量最高,拉伸强度最高,为22.58 MPa。(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8年02期)

谢美菊,余自力,杨帮成[7](2016)在《表面硅烷交联改性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光辐照法在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UHMWPE)材料表面接枝乙烯基烷氧基硅烷,之后进行水解交联,制备了亲水性表面交联UHMWPE材料。研究了该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并对其凝胶含量、交联密度和亲水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引发剂、单体用量的适度增大和紫外辐照时间的适度延长可增加硅烷的接枝量,引发剂质量分数为5.0%、单体体积分数为20%,紫外辐照时间为0.5~1 h时,硅烷接枝效果相对最佳;接枝样品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回流交联,样品凝胶率和交联密度同时获得了大幅提高,可由未改性样品的51.62%和16.07 mol/m~3分别增大到88.00%和58.05 mol/m~3,接近于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化下热水交联的状况;改性样品的亲水性明显提高,水接触角可由未改性样品的94.8°降到64.0°。(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6年12期)

姚水良,杜治波,郑立克[8](2016)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管道系统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使用条件、连接可靠性、施工设计方面分析了影响交联聚乙烯(PE-X)管道系统质量的因素。重点讨论了配方以及固化工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PE-Xb)管材交联度的影响,提出了使用条件、连接可靠性、施工设计是确保PE-X管道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谢美菊,余自力,杨帮成[9](2016)在《表面硅烷交联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耐磨损性能,制备了表面硅烷交联改性UHMWPE材料。本文对这种表面改性UHMWPE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摩擦系数、磨痕宽度与未经改性的UHMWPE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磨屑数量也减少,耐磨损性能明显提高。其原因归结于经硅烷交联改性后,UHMWPE材料表面硬度提高,润滑状况改善,使材料抗磨粒磨损和抗粘着磨损能力提高,从而导致其耐磨损性能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5期)

姚枫楠,刘玉飞,王宁,罗筑,何敏[10](2015)在《硅烷交联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硅烷交联聚乙烯在温水交联和自然交联两种工艺中使用的催化剂;介绍了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并展望了硅烷交联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塑料》期刊2015年03期)

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分子层面上揭示外电场作用下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材料内部分子结构特性的变化情况,采用计算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构建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模型。沿聚乙烯主链方向施加不同大小的电场,分析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的稳态总能量、偶极矩、分子极化率、电荷分布、能隙和红外光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分子稳定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出现断键现象。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主链两端的C-C键和C-H键最先断裂形成自由基。分子内部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转移,使得聚乙烯链端部C、H原子带电量最大且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断键后的C、H自由基带有较高电荷量。这些游离的自由基会形成空间电荷,外电场越大,空间电荷量越大。这些电介质内部微观特性的变化对研究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电树枝老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1].丁冰,周煜华,杨静.硅烷交联聚乙烯技术改进及其应用[J].江西化工.2019

[2].李亚莎,花旭,代亚平,沈星如,王成江.外电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介质材料分子空间结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J].绝缘材料.2018

[3].陈腾辉,李秋影,郭卫红,吴驰飞.制备工艺对硅烷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综合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4]..扬子研究院成功开发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J].有机硅材料.2018

[5]..扬子开发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J].塑料科技.2018

[6].戴亚杰,单毓玲,张文龙,秦久佳.氧化锌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J].塑料.2018

[7].谢美菊,余自力,杨帮成.表面硅烷交联改性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塑料工业.2016

[8].姚水良,杜治波,郑立克.硅烷交联聚乙烯管道系统质量控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6

[9].谢美菊,余自力,杨帮成.表面硅烷交联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10].姚枫楠,刘玉飞,王宁,罗筑,何敏.硅烷交联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上海塑料.2015

论文知识图

石英晶体免疫传感器检测信号产生及变...二步法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A料...硅烷交联聚乙烯的构象硅烷交联聚乙烯溶胀曲线B3 73口习G刃硅烷交联聚乙烯-图2-1-3-12 二步法流...

标签:;  ;  ;  ;  ;  ;  ;  

硅烷交联聚乙烯论文_丁冰,周煜华,杨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