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论文

李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论文

摘 要:文化是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因素。文化在本质上标志着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革新实质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革命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构筑了红色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了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补,利于广大妇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进程深受中国文化形态创新发展的影响。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广大妇女生存方式的积极塑造和现代变革,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杠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促,共同滋养、浸润中国妇女求真向善的精神文化世界。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自我殖民主义等错误文化思潮对妇女生存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抵制腐朽落后的性别文化对广大妇女的危害,始终坚持以最先进、最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的发展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8]规定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拖拉机免征车船使用税。现实中农业生产者劳作需要的交通工具除了拖拉机还有其他车辆,如农业运输机械(农业运输机械是将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生活资料等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的交通工具),包括各种农用车辆、农用船舶和农用索道等,均应实现免征车船使用税,并给予使用者免费进行工具的检测、保养,提供服务的机构能够享受相应税费的减税,这样可以降低使用事故率,给农业生产者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一、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红色底色

在构筑中国文化自信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最初受益于革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并积极实现中国化的历史初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尚未提上历史日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危机。革命文化的兴起既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适应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产生的文化变革。“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文化的出现及其本质特征做出的科学概括。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尽管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努力,中国数学教育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引起了国际数学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中国数学教育还处在走向世界的起步阶段,还不能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已经崛起了[9].为此,中国数学教育界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尤其是从中国的文化基因出发,深刻认识自己优良的数学教育传统,从中提炼出核心理念,并且用国际话语解说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这是中国数学教育真正崛起[9]的必要条件.

革命文化的兴盛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相互作用、互动变革,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动力源泉。革命文化的实质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形态。革命文化集中反映了长期以来被剥削、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的经济政治利益诉求,具有极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被觉悟的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广泛传播并用于探讨中国妇女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本身是革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文化则以其内在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实现妇女解放的客观实践活动。贯穿其中的是妇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真理与价值等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理论形态走向实践形态,再从实践经验上升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运动过程,归根结底要由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来实现。“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320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是由“人”而化、因“人”而化。这个“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他们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力量是有限的。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要解放的主要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实现自身所需要的实践主体。当广大妇女处于封建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统治之下时,她们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主体。只有革命文化破旧立新的文化特质才能塑造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所需要的革命妇女群体。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象征,它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广大妇女通过全面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非已经完成的文化形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同步推进,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并指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具有“立新”的文化功能,积极倡导新观念、新事物、新社会和新世界等新文化元素,为妇女指明一条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推翻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从而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塑造了广大劳动妇女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新的生存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几千年来,中国妇女被封建专制文化塑造的生存方式就是“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贤妻良母”。革命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根本对立,它唤醒广大妇女的革命意识,激发她们的革命斗志,鼓舞她们的革命行为,使妇女的生存方式出现革命抗争、自由解放的现代变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把每一个体的行为包容于文化整体之中,赋予它们以意义。”[4]革命文化以其内在统一的革命精神和人民解放的价值取向赋予妇女个体行为特殊的文化意义。比如:“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传统的生儿育女具有为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的积极意义,不辞辛苦参加生产劳动为革命事业提供物质保障,等等。革命文化充分激发了广大妇女参加革命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热情,使广大妇女认识到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内在一致性。广大妇女英勇地投入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革命洪流,与男子并肩作战、顽强战斗、勇于牺牲、威武不屈,构筑了人民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和抵御外辱的钢铁长城,谱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辉煌历史篇章,将历代中国妇女临危抗暴、坚贞不屈的磅礴正气与革命文化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融为一体,重新塑造了中国妇女为国为民、勇敢坚毅、顽强斗争、足智多谋的进步历史形象。可以说,“没有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英勇奋斗和自我牺牲,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5]革命文化在妇女群体中塑造的革命抗争、争取自由解放的新的生存方式,实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实践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的革命作用、妇女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途径、妇女解放的社会主义前途等主张在妇女的革命斗争中得以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实现了妇女的阶级解放和初步的男女平等。广大的中国妇女站起来了,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科学进步的文化精神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为广大妇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本质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述文化特质融合生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主体,努力消除对妇女的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从尊重妇女的地位作用出发提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64“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3]67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继承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广大妇女的个体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现代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使大多数妇女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对男性和家庭的依附,坚定地走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之路,通过奋斗拼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独立人格和自信尊严。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的基本原则在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中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前进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几年间网络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讨论,很多国家和组织机构积极主动加入到网络反恐的队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反恐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如欧洲委员会的《网络犯罪公约》、欧洲理事会《关于防止恐怖主义公约》、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公约》以及联合国的相关决议,但国际恐怖袭击事件仍接连发生,全球反恐合作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网络反恐合作绩效不尽如人意,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立足唯物史观,深入地探究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解放发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9]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妇女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列宁和斯大林结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进行了创新,如强调“重视和发挥新生政权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保障和促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吸引广大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妇女作用”,“大力提高妇女的主体意识和自身素质,消除对妇女的传统偏见”,等等。苏联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促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始终是广大妇女群众,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的能动作用,能否提高妇女的主体意识和自身素质,关键在于影响和制约妇女生存发展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观念,为广大妇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其一,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是在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二者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这是融合互补的历史前提。不仅如此,二者还有相似的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精神,关注现实社会的历史变革,主张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妇女解放的现实问题,主张通过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这与中国儒家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改造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内在相通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近代中国人民在文化革新过程中很快就能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去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构筑了红色底色,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得以在轰轰烈烈的妇女革命运动中顺利推进,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经过革命文化长期洗礼的中国妇女比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妇女更容易确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人民革命的胜利并非是革命文化的终结。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6]“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发展创新的源泉,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基因,也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固本之髓”[7]。妇女解放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仍然广泛存在,虐待甚至摧残妇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代中国妇女不仅应该学习女革命家们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品格,敢于同歧视、侮辱、侵犯、迫害妇女的各种社会现象做坚决的斗争,更要弘扬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地为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接力奋斗。

一方面,革命文化具有“破旧”的文化功能,无情地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腐朽的、过时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形成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大众传播和群众认同奠定了先进文化基础。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妇女自身的觉醒和抗争,思想解放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前提和主观条件。漫长黑暗的封建统治不仅造成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造成妇女的思想愚昧、人格依附、逆来顺受。革命文化的狂风暴雨是摧毁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大精神力量,它犹如一把利刃劈开套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精神枷锁,斩断束缚她们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为她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奠定了思想基础。革命文化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革命风格的语言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如毛泽东提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3]45的重要论断,热情歌颂妇女的革命力量和历史作用。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在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指导下的广大劳动妇女展现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她们的需要、能力、意志、情感、智慧等主体性因素不断被释放出来,并为着自由解放的前途命运不屈不挠地艰苦奋斗。革命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入人心,“掌握群众”,实现了观念上的中国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

由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互作用、相互融合是顺理成章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最难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从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似乎没有相通之处,实质上,同样作为人类最为优秀的文化成果,二者不仅相通而且可以互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0]对于当代中国妇女而言,面对生存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能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到底能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关系到妇女生存发展状态的文化价值观的重大问题。

从党的领导人对于上述问题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强调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历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胡锦涛强调妇女传承文明、弘扬新风、增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基因,要大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立足点和出发点使他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妇女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2013年会见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时,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形成良好风尚。”[11]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2]从关于妇女问题和家庭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家庭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妇女观和家庭观融合在一起,以为当代中国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提供智慧启迪和思想引领。

②陈可人.2017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江苏卷[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7(28):57-59.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具有融合互补的历史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妇女观和消极腐朽的资本主义妇女观起着文化批判的作用,促进全党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广大妇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9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具有内在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新中国成立之后,封建主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和制约着广大妇女的生产生活。男女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基础,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必然要求提升广大妇女的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顺应性别平等化的时代潮流,充分保障妇女群众的文化权利,保障广大妇女平等接受教育,努力消除女童辍学现象,不断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为广大妇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也进一步消除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腐朽思想,树立起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既为广大妇女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又客观地造成部分妇女的物化、异化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严重腐蚀部分妇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文化思潮根本对立,它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准则,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有利于推动全党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由式(3)可看出输入扭矩、输出夹持力只与lr、α有关。而在夹持状态下,α被夹持物体限制为特定的值。设lr的下限为lrl,即lr取值范围是[lrl,+∞]。由式(3)可知,当优化参数lr=lrl时,F取得最大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革命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和创造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态。”[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顺时应势、贯通古今、科学开放、符合规律与潮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形态,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同向前行、交互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科学进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特质引导广大妇女追求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现代性人格、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科学高尚的生活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其三,性别和谐维度的融合互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剖析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认为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妇女解放决不是要在男女之间掀起一场新的战争,实质是男女携手共同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11。在男女平等基础上实现平衡和谐的新的两性关系是人类解放(包含妇女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的思想,传统性别观也体现着和合、和谐、和睦的思想。性别和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是阴阳对立,而是阴阳互补,阳阴对应,性别因素相互渗透。家和万事兴、妻贤夫安、夫义妇德、相敬如宾等传统文化观念利于男女两性和谐共生。男女共有一个世界,实践表明携手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加美好的世界对男女最为公平合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先进的性别和谐文化。

其二,道德维度的融合互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心性涵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道德精髓,曾经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国女性和谐仁爱、崇德重义、温和慈祥、孝悌忠义、坚贞贤淑、勤俭持家、自律守礼、谦逊包容等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积极价值和生存智慧,能够从微观角度指导妇女正确处理各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虽然未对妇女道德发展问题做专门的研究论述,但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角度揭露了私有制和剥削是利己主义和道德败坏的根源,并揭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必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革发生根本的变革,预示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人们的道德精神境界会得到极大提高,人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见,道德发展进步是人类解放(包括妇女解放)的内在要求。“道德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13],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离不开道德信仰和道德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利于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提升当代中国妇女的思想道德素养。

其四,家庭维度的融合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以个人性爱为前提,以两性自由平等、和谐发展为基础,家务劳动社会化,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事业,等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取消家庭,而是要使家庭更幸福更美满。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必然需要两性携手努力、合作共赢。可见,妇女解放主张妇女走出家庭,并非是要取消家庭,发挥妇女对家庭的积极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妇女对家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妻贤夫祸少”等文化观念都道出了妇女对家风建设和子女养育的重要性。新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2]家庭的重要性必然要求妇女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家庭建设和子女教育的责任,努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发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家庭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补,有助于广大妇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自强不息、人格独立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处理两性关系和家庭问题,使广大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创造和谐美好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和妇女理论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不同于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本土化、民族化。

四、余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互补,其共同塑造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进步和文明的生存样式,使中国妇女不断取得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重要催化剂。增强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必将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目前,影响妇女生存发展的文化因素是相当多元的、复杂的。除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文化复古主义散发思古之幽情,提出所谓的“新女德”作为缓解男女两性矛盾的新规范,实质是封建“三从四德”妇女观的死灰复燃;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魅力,否定妇女继承和弘扬传统妇女美德和家庭美德的必要性、合理性;文化自我殖民主义把西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点奉为圭臬,追求绝对男女平等和绝对自由,譬如性自由性开放等等,导致思想混乱、行为乖舛。当下,资本主义的性别文化对广大妇女危害最大,妇女“物化”“商品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当代人类处于追求“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对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乐容易使很多妇女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泥潭,扭曲了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努力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自我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对广大妇女的危害。

(4)构建蓄滞洪区地形数据高程模型,确定模型的内部和外部边界条件,包括模型内的口门、桥梁、安全区及上游入流、下游出流边界条件。采用有限体积算法构建蓄滞洪区二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型对输电线路杆塔建设前后蓄滞洪区行滞的洪水进行模拟,提出流场分布图、水位、水深分布图,分析水位壅高、流速变化及冲刷情况。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近代以来指导人类妇女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运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吸收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妇女的生存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69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 衣俊卿.文化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12.

[5] 谈索.一部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难得教材——介绍《中国妇女运动史》[J].近代史研究,1990(4)∶281-285.

[6]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节选) [J].新湘评论,2017(1).

[7] 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22-127.

[8] 高长武.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J].东岳论丛,2017,38(4)∶11-2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81.

[10]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2).

[11] 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14(1)∶5-6.

[12] 习近平.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16(02).

[13]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72-07

基金项目: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2017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习近平妇女发展思想研究”(HNSK(JD)17-38);2018年海南省思政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hnsz2018-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玲(1979-),女,四川宜宾人,海南师范大学讲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亚茹】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李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