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藻类,生长,速率,东江,幼体,菲律宾,浮游生物。
浮游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晨曦,刘光兴,白晓岩,史冬婉,张潮[1](2020)在《黄海南部海域不同类群微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对亚洲沙尘和磷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原生生物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亚洲沙尘颗粒经长距离输运后沉降入黄海,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在黄海南部海域进行了现场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沙尘和P添加对不同粒径、异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早期,P和沙尘的添加都会促进各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的生长,特别是对10~20μm自养型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其在高、低浓度P和高、低浓度沙尘添加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39、0.96、0.69和0.47 d~(-1),分别是对照组的5.35、3.69倍和2.65、1.81倍(P<0.05),表明研究海区为P潜在限制海区,沙尘对原生生物的促进作用可能和P的溶出有关;沙尘对异养型和兼养型原生生物早期是抑制作用。在培养后期,沙尘添加对各类群原生生物的生长以促进作用为主,对2~5μm异养型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其在高、低浓度沙尘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84和0.40 d~(-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0.46 d~(-1)(P<0.05)。沙尘沉降早期对大粒径自养型原生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会加速富营养海区赤潮的发生,但对异养型的抑制作用会削弱海区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的效率;沙沉降对不同粒径和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的影响会改变黄海南部海区微型食物网的结构,影响原生生物在该海区物质转化和食物产出中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和生态效应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李飞鹏,陈蒙蒙,贾玉宝,张海平,陈玲[2](2019)在《气象因素对封闭浅水湖泊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主要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特征,选择典型封闭水体中心湖,研究了2008-2011年气温、风和降雨对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选取春末和夏季藻类生长期的典型降雨事件,通过逐日密集观测,探讨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显着影响藻类的生物量和季节变化,风是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降雨是重要的辅助因素。当气温大于15℃时,强风力扰动和频繁降雨均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当气温大于20℃以后,风及其引起的水力扰动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弱风条件下,气温基本在30℃左右,经过强降雨刺激后,Chl-a浓度突然升高,最大值接近120μg/L,短时暴雨会造成水体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有效地刺激了藻类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主要通过稀释效应和水下光强降低抑制藻类生长增殖;在连续大风天气条件下,日均风速大于3.1 m/s时,较大强度的风浪扰动会造成藻类生物量显着下降,7.0 m/s左右的风速后可使Chl-a浓度下降50%。对于类似封闭/半封闭人工水体而言,在营养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夏季高温时,应根据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改善水力条件,可防止藻类水华暴发。(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伟,杜世聪,刘佳佳,张德民,金中文[3](2019)在《养殖水体悬浮物对对虾生长和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浮物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但对水体浮游细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通过Illumina测序探讨去除悬浮物对对虾生长、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悬浮物能显着提高对虾产量及饲料效率,改善水质(显着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浓度,显着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此外,去除悬浮物能显着增加浮游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的结构;温度、盐度、亚硝酸盐和总磷是驱动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相似度百分比分析表明,微杆菌科、黄杆菌科、腐败螺旋菌科、红杆菌科等是造成处理间群落差异大的关键科,这些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已知的生态功能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3期)
祁剑飞,郑雅友,巫旗生,宁岳,郭香[4](2019)在《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优化及其对池塘理化环境、浮游植物和稚贝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进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设置一口池塘(A)培育高密度浮游植物并定期添加至育苗池(B),未添加藻类育苗池(C)作为对照,比较了A、B、C以及邻近自然海区(D)的水体、沉积物、浮游植物状况和池塘B、C中稚贝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池塘A、B、C之间水质和沉积物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叁者水体中盐度、pH、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与自然海区D差异显着;浮游植物密度A>B>C>D,但仅A、D间差异显着;池塘B稚贝壳长和密度均显着大于池塘C。这表明垦区与自然海区环境差异大,而育苗期间通过外源补充藻类能提高稚贝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进而提高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成功率。(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静,苟婷,张洛红,蓝郁,马千里[5](2018)在《流速对不同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流速对不同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于2015年3月采集东江流域广东惠州河段原水,在环形有机玻璃水槽中分别培养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环藻,通过调整水体流速,研究不同流速对不同藻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最大比增长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条件下,不同浮游藻类的生理生化特征有所差异;铜绿微囊藻表现为在不同流速条件下生长状况都较弱;斜生栅藻和小环藻在低流速(<0.075m·s~(-1))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且随着水体流速的增加,对藻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在较高流速(>0.075m·s~(-1))条件下随着流速的增加,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可见,不同持续的流动条件是影响浮游藻类数量和生理指标变化的重要原因。该研究为东江水源的流速流量调节控制富营养化和水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严俊贤,吴开畅,邓正华,于刚,马振华[6](2018)在《单胞藻与酵母单独或搭配投喂对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温28℃下,给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单独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5种饵料,再将海洋红酵母分别与其余4种饵料以细胞数量1︰3混合投喂,以优化长肋日月贝幼虫的营养供给,提高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24d的培育结果表明,在单一饵料组中,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酿酒酵母,球等鞭金藻组的成活率最高,摄食酿酒酵母的幼虫在12d内便全部死亡,且投喂海洋红酵母不利于浮游幼虫的生长与成活。而各种饵料搭配海洋红酵母的投喂组幼虫特定生长率较相应的单一投喂组高,但成活率普遍较低,绿色巴夫藻+海洋红酵母混合投喂的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志红,刘甲星,苏强[7](2018)在《浮游生物异速生长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个体的生物学特征(新陈代谢速率等)与个体大小(体积和生物量等)的依赖性关系称为异速生长关系,这种关系经过尺度转换之后,还影响着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海洋环境较为复杂,浮游生物的代谢速率不仅受到个体大小影响,同时光照、温度和营养物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3/4规律只有在理想环境状况下才能实现。对于大多数浮游生物来讲,其尺度因子并非单一的,存在着多元尺度指数。由于单一和多元尺度指数都忽略了环境温度的影响,生态学代谢理论在考虑个体大小的基础上,加上温度这个参数后能够解释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过程。在综述了异速生长关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该关系在浮游生物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丛文虎,王芳,栾会妮,魏振,刘振华[8](2018)在《叁种饵料对仿刺参浮游幼体生长、变态附着及育苗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着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着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着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晓娜[9](2018)在《具有时滞的浮游生物生长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生物泛指生活在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大部分以浮游的形式漂游在水生环境的表面.浮游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将越来越多的影响浮游生物相互作用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接近现实.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时滞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讨论了叁种不同的时滞模型,其共性是在模型中都考虑了浮游植物毒素的释放.第叁种模型在有时滞因素的前提下加入了养分,研究了具有营养循环和时滞两种因素影响下的浮游生物系统.通过研究各个系统解的正性,有界性以及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我们得出了一些对浮游生物生长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可总结如下:第1节为引言,首先介绍了浮游生物模型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给出了目前浮游生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最后部分呈现了本文的组织框架.第2节研究了具有捕食时滞的有毒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模型解的正性,有界性,共存平衡点的稳定性及Hopf分支存在的条件.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第3节研究了具有成熟时滞和繁殖时滞的有毒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相互作用模型,首先讨论了所建立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性,其次讨论了平衡点的局部渐近稳定性和Hopf分支存在的条件.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第4节研究了具有营养循环和时滞的有毒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相互作用模型,主要通过建立Lyapunov函数来讨论模型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30)
董帅帅,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泯[10](2018)在《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着,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着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浮游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主要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特征,选择典型封闭水体中心湖,研究了2008-2011年气温、风和降雨对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选取春末和夏季藻类生长期的典型降雨事件,通过逐日密集观测,探讨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显着影响藻类的生物量和季节变化,风是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降雨是重要的辅助因素。当气温大于15℃时,强风力扰动和频繁降雨均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当气温大于20℃以后,风及其引起的水力扰动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弱风条件下,气温基本在30℃左右,经过强降雨刺激后,Chl-a浓度突然升高,最大值接近120μg/L,短时暴雨会造成水体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有效地刺激了藻类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主要通过稀释效应和水下光强降低抑制藻类生长增殖;在连续大风天气条件下,日均风速大于3.1 m/s时,较大强度的风浪扰动会造成藻类生物量显着下降,7.0 m/s左右的风速后可使Chl-a浓度下降50%。对于类似封闭/半封闭人工水体而言,在营养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夏季高温时,应根据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改善水力条件,可防止藻类水华暴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晨曦,刘光兴,白晓岩,史冬婉,张潮.黄海南部海域不同类群微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对亚洲沙尘和磷添加的响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李飞鹏,陈蒙蒙,贾玉宝,张海平,陈玲.气象因素对封闭浅水湖泊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陈伟,杜世聪,刘佳佳,张德民,金中文.养殖水体悬浮物对对虾生长和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4].祁剑飞,郑雅友,巫旗生,宁岳,郭香.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优化及其对池塘理化环境、浮游植物和稚贝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9
[5].周静,苟婷,张洛红,蓝郁,马千里.流速对不同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J].生态科学.2018
[6].严俊贤,吴开畅,邓正华,于刚,马振华.单胞藻与酵母单独或搭配投喂对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影响[J].水产科学.2018
[7].李志红,刘甲星,苏强.浮游生物异速生长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
[8].丛文虎,王芳,栾会妮,魏振,刘振华.叁种饵料对仿刺参浮游幼体生长、变态附着及育苗效益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18
[9].李晓娜.具有时滞的浮游生物生长模型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0].董帅帅,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泯.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