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罗索线虫论文-陶斯莹

武昌罗索线虫论文-陶斯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昌罗索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基因,转录组测序,荧光定量实验

武昌罗索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陶斯莹[1](2018)在《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差异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是一类非常宝贵的昆虫天敌资源,在蔬菜、农林及卫生害虫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类线虫的性别分化较为特殊,寄生期的营养竞争压力决定其雌、雄性别分化(属环境决定型),然而目前有关动物这一特殊性别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的较少。本课题组前期利用秀丽线虫(Caenorhabdiris elegans)相关研究背景,对蚊类病原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nsis)的寄生后期幼虫(J4)和成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筛选到部分相关性别分化基因,但并未对性别分化关键的寄生期幼虫(J3)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其相关性别分化基因的功能也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探讨影响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基因及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观察了武昌罗索线虫寄生期幼虫(J3)在宿主致倦库蚊孑孓体内寄生的系列形态变化,探明了线虫与宿主感染比例及寄生后期幼虫脱出时间等因素对该线虫雌、雄性别分化或比例的影响。然后取材雌、雄武昌罗索线虫不同寄生期幼虫(J3)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最后依据秀丽线虫性别决定通路,筛选性别相关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RNA干扰及原位杂交等技术对部分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探究基因在线虫不同发育期的表达量及干扰后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寄生期幼虫形态及生物学观察为了解武昌罗索线虫寄生期幼虫及其宿主的形态变化,本研究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感染后的孑孓进行观察,发现从线虫寄生的第5天开始,孑孓体内胸部缠绕有寄生期幼虫;解剖孑孓发现:线虫在寄生3天后其体长成倍增长,第5天的寄生期幼虫体内滋养物体开始大量堆积。线虫完成寄生期的生长发育后从宿主体内脱出并导致孑孓死亡,脱出的寄生后期幼虫外形已出现明显的性别特征,能明显观察到雌性个体较雄性的大,在体视显微镜下能清楚看到雌性个体身体中前部的阴道口。对线虫寄生时间和感染比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6 ℃培养条件下,最早在寄生第6天脱出的线虫均为个体较小的雄性寄生后期幼虫,寄生第8天后脱出的均为体型较大的雌性寄生后期幼虫。感染比例(线虫:孑孓)为1:1时脱出的线虫全为雌虫,感染比例为40:1时脱出的线虫全部发育为雄虫。即:宿主体内寄生的线虫越多,每条线虫所能获得的营养越少,越有可能发育为雄虫;相反则发育成雌虫。2.寄生期幼虫的转录组测序通过对所选用寄生3d、4d、5d雌雄幼虫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同时参照模式线虫的性别决定通路筛选出fox-1、tra-2、laf1、tra-3、fem-1、tra-1、mab-3、mab-7、mab-5、gld-1、egl-4 等 11 个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基因。课题组前期已对laf-1、mab-3、tra-2等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以下4个基因fem-1、fox-1、mab-7、tra-1进行更进一步的功能分析。3.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1)Rwufem-1、Rwufox-1、Rwumab-7和Rwutra-1 基因序列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构建N-J进化树进行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Rwufem-1、Rwufox-1、Rwumab-7和Rwutra-1 个基因均与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的聚为同一枝,亲缘关系最近。(2)Rwufem-1、Rwufox-1、Rwumab-7和Rwumab-1的荧光定量 PCR荧光定量结果显示:①Rwufem-1基因在3天寄生期幼虫及雌、雄成虫相对表达量出现极显着差异(p<0.01),7天寄生后期雌、雄幼虫间相对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p<0.05);②Rwufox-1基因在3天寄生期幼虫、1天寄生后期雌雄幼虫相对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p<0.05);③Rwumab-7基因在3天、5天寄生期幼虫,1天寄生后期雌雄幼虫相对表达量出现极显着差异(p<0.01),5、7天寄生后期幼虫相对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p<0.05);④Rwutra-1基因在3天寄生期雌、雄幼虫及成虫相对表达量出现极显着差异(p<0.01),在5天寄生后期幼虫基因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p<0.05)。(3)Rwufem-1、Rwufox-1、Rwumab-7 和 Rwutra-1 的 RNAi 实验RNAi结果显示:①干扰Rwufem-1基因后,脱出线虫的雌、雄性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Rwufem-1基因被干扰后幼线虫朝向雌性化发育;②Rwufox-1基因干扰后,线虫雌、雄性比减小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Rwufox-1基因被干扰后幼线虫偏向雄性化发育;③Rwumab-7基因干扰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推测可能与dsRNA长度和位置不合适等因素有关;④干扰Rwutra-1基因后脱出线虫的雌、雄性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Rwutra-1基因被干扰后线虫朝向雌性化发育。(4)Rwufem-1、Rwufox-1、Rwumab-7和Rwutra-1的原位杂交实验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①Rwufem-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雌性成虫中少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弱;在雄性成虫中大量表达,且越靠近线虫尾部杂交信号越强,该基因可能对雄性精子发育起重要作用,推测武昌罗索线虫在寄生第3天时启动雄性性别分化。②Rwufox-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雌性成虫中大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强;在雄性成虫中少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弱;推测Rwufox-1基因与武昌罗索线虫雌性配子的发育有关。③Rwumab-7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雌性成虫中少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弱;在雄性成虫中大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强;推测Rwumab-7参与雄性的发育、雄配子的形成以及雄性性腺的发育过程。④Rwutra-I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雌性成虫中少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弱;在雄性成虫中大量表达,杂交信号较强;推测Rwutra-1可能与武昌罗索线虫雄性线虫的生殖腺发育有关。综上实验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对线虫和宿主进行了形态观察,验证了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决定发生于寄生期,另外线虫寄生时间的长短和感染比例高低的实验验证了该线虫的性别分化与其寄生期所获营养的多少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荧光定量、RNA干扰、原位杂交等实验方法初步探明了上述4个基因:推测Rwufem-1、Rwumab-7和Rwutra-1可能参与雄性武昌罗索线虫的发育;Rwufox-1基因与雌性线虫的发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索科线虫性别分化与性别决定通路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段明月[2](2016)在《武昌罗索线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及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蚊类害虫不仅刺吸人血,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寄生前期幼虫可侵染包括库蚊、伊蚊在内的多种蚊类孑孓,通过吸取宿主血淋巴内的营养物质来完成自身生长发育过程,最终从宿主体内脱出并造成宿主因血淋巴外流而死亡,是一种具有极大生物防治潜力的线虫资源。武昌罗索线虫具有特殊的性别分化机制:当每宿主体内寄生的线虫数目较少时,每条线虫相应获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线虫更趋于发育成为雌虫;而当每宿主体内寄生的线虫数目较多时,每条线虫相应获得的营养物质较少,则线虫更趋于发育成为雄虫。然而在自然界中,武昌罗索线虫这一具有巨大生物防治潜力的线虫资源数量和分布范围有限,且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发现该线虫的性别分化过程在体外条件下难以完成,表现为性别相关表征发育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线虫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并投入对蚊类害虫的实际防治应用中。目前,对于武昌罗索线虫这一生物防治材料的性别分化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相关基因,不仅可为揭示该线虫的营养决定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同时还能促进该线虫的大量体外培养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武昌罗索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了Rwucmab-3、 Rwuclaf-1和Rwuctra-2等叁个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并对这叁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实际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通过对武昌罗索线虫寄生期3、4、5天,寄生后期1、3、5、7天和成虫期雌雄线虫以及怀卵雌虫体内的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叁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1)Rwucmab-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寄生期3天雌雄线虫之间已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早于Rwuclaf-1和Rwuctra-2基因,推测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过程在寄生期3天已经启动;(2)寄生后期1天线虫的Rwuclaf-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时期雌雄线虫,根据秀丽线虫中关于laf-1基因的研究和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期线虫的发育特点,推测Rwuclaf-1基因在此时期的高表达与线虫的性腺及雌配子的发育成熟相关;(3)寄生后期1天雌线虫体内Rwuctra-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发育期雌线虫,根据秀丽线虫中关于tra-2基因的研究和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期线虫的发育特点,推测可能与雌线虫的性腺发育、配子形成等过程相关。为了探究Rwucmab-3基因在线虫体内的实际表达部位,本研究对武昌罗索线虫的Rwucmab-3基因进行了原位杂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Rwucmab-3基因在寄生后期雌线虫尾部性腺卵母细胞中表达,推测Rwucmab-3基因与其在小鼠中的同源基因dmrt-1、果蝇中的同源基因dsx相同在卵母细胞内卵黄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基因在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我们对以上叁个基因进行了RNAi实验,结果显示:(1)Rwucmab-3 dsRNA浸泡组线虫相较于gfp dsRNA浸泡组和空白对照组其雌雄性比极显着提高(p<0.01),达到0.35±0.02;(2) Rwuclaf-1 dsRNA浸泡组和Rwuctra-2 dsRNA浸泡组线虫相较于gfp dsRNA浸泡组和空白对照组其雌雄性比虽略有上升和下降,但其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推测可能与性别分化过程中基因互作复杂以及所选取目的基因dsRNA的位置和长度不合适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武昌罗索线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武昌罗索线虫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序列信息;更对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相关基因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实验结果为揭示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初步数据,有利于体外培养大量的性别分化成熟的武昌罗索线虫进而对蚊类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芦丹丹[3](2016)在《致倦库蚊被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后免疫基因差异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蚊类是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能引起疟疾、登革热和淋巴丝虫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属于重要的公共卫生害虫。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可感染并杀死十余种库蚊及伊蚊幼虫,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生物灭蚊剂。其感染库蚊后可引发宿主体内包括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在内的多种分子参与的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昆虫通过PRRs识别和结合病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e patterns, PAMPs)来启动先天性免疫反应。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 CTLs)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病原的识别和清除方面发挥着多种功能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被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后的存活率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的方法分析了致倦库蚊被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后不同时期模式识别受体基因CTL12 (C-type lectin 12)、 PGRPLC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LC)、 PGRPLE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LE)、PGRPS1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S1)、 PGRPS6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S6), TOLL信号通路基因TOLL9A、CACT(Cactus), IMD(Immune deficiency)信号通路基因IMD (Immune deficiency) 、REL1A (Relish 1A), JAK/STAT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transcription)信号通路基因DOME(Domeless)、 HOP (Hopscotch)、 STAT1A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A),凝结黑化途径基因SRPN6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6)、CLIPC2 (Clip-domain serine protease C2),免疫效应分子基因PPO2 (Prophenoloxidase 2)、PPO5 (Prophenoloxidase 5)、CECA2 (Cecropin 2),自噬途径基因ATG5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5)、ATG8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8)等19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筛选出显着下调表达的免疫基因CTL12,并对其进行了蛋白原核表达和体外功能实验,初步探究了致倦库蚊CqCTL12基因在其抵御细菌和线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和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致倦库蚊被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后的存活率分析。结果发现6天后感染组孑(?)的存活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武昌罗索线虫对致倦库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2.致倦库蚊被线虫感染后不同时期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CTL12和PGRPLC在线虫寄生的初期(2天、4天)呈显着性下调表达(p<0.05),推测其可能在库蚊抵御线虫入侵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ATG5和ATG8在线虫寄生的晚期(6天)呈显着性上调表达(p<0.05),推测在线虫寄生的后期库蚊体内可能出现了大量自噬现象。3. CqCTL12和CqATG8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qCTL12基因包含486个核苷酸序列,编码16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16.04kDa,含有典型的CRD结构域,其CRD结构域包括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1个Ca2+结合位点,在Ca2+结合位点中含有一个可结合半乳糖的QLD基序和一个与Ca2+依赖活性相关的WND基序;CqATG8长为357bp,编码11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4.056kDa。4.原核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CqCTL12和rCqATG8。 rCqCTL12对细菌的凝集实验表明:rCqCTL12能显着凝集革兰氏阴性菌Escherichia 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典型的Ca2+依赖效应。5. rCqCTL12与武昌罗索线虫感染期幼虫的体外结合。实验表明:rCqCTL12能在体外与甲醛杀死的及活体状态下的感染期幼线虫结合,且这种结合与Ca2+存在与否无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包括CqCTL12在内的致倦库蚊多种免疫基因在抵御线虫和细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后续武昌罗索线虫在卫生害虫蚊类的生物防控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董循,潘海,雷桂兰,吴中华,崔峰[4](2012)在《湖北省黄州区叁带喙库蚊抗药性调查及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对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近郊叁带喙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研究武昌罗索线虫的寄生对其抗性的影响,为蚊虫治理和疾病预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湖北省黄州区一中(QYZ)感染了武昌罗索线虫的叁带喙库蚊种群和东方广场(DFGC)未感染的叁带喙库蚊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判定抗性等级。结果 DFGC种群对对硫磷、毒死蜱、敌敌畏、残杀威、巴沙、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胺菊酯9种杀虫剂的LC50分别为1.85474、0.29574、24.86510、2.17981、6.13724、0.04087、0.01669、0.00960和2.07132mg/L;DFGC种群的LC50均高于QYZ种群,比率为1~7倍。与敏感品系相比,黄州区叁带喙库蚊对敌敌畏、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比率分别为388、9、11、8和24倍。结论黄州区近郊叁带喙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抗性较高,而武昌罗索线虫的寄生可能是显着降低其对杀虫剂抵抗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何芳,姜爱兰,赵娜娜,刘卉,王国秀[5](2010)在《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滚环复制和两步长PCR扩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测出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序列的注释和分析结果表明,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4832bp,共有12个蛋白质基因、2个rRNA基因、23个tRNA基因和一段富含AT的D-loop区。与GenBank中现有的6种索科线虫序列对比,结果表明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以下特点:①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各不相同;②部分线虫(包括种内)线粒体基因存在重复现象,且重复次数不同;③线粒体长度存在很大差异(14~26kb)。(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2010年01期)

朱丹丹,范木娇,邵彬,王国秀[6](2009)在《武昌罗索线虫的研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 Bao.作为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在昆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武昌罗索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田间应用、体内外培养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武昌罗索线虫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9年03期)

何芳[7](2009)在《武昌罗索线虫和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可广泛寄生于农、林及卫生害虫体内,其寄生率等于害虫死亡率,是一类宝贵的昆虫天敌资源,对保护环境和实现农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线粒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内,行使氧化磷酸化功能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DNA(mtDNA)是双链核外遗传物质,在动物体内含量丰富,具有分子量小、分子进化速度快、结构基因保守性强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分子遗传进化、分类鉴定、发育生物学和变异与一些疾病的研究。目前,国外已对地老虎六索线虫(Hexamermis agrotis)、多索线虫待定种BH-2006(Agamermis sp.BH-2006)、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尼尔森里斯罗索线虫(R.nielsenni)、埃氏罗索线虫(R.iyengari)和Thaumamermiscosgrovei共6种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研究,国内此领域还刚刚起步。为了完善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数据库,更系统的研究其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演化规律,进而为提高线虫的生防潜力打下基础,本实验室首次在国内开展了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本实验将滚环复制和长PCR扩增技术结合起来,成功完成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和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并对后者存在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此外,通过与Genbank中已有的6种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概括了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点,并进行了分析。现将以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经滚环复制、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其图谱显示各单体的线粒体基因组酶切条带一致,其大小基本相同,总长大约为15kb。之后对1条线虫进行两步长PCR扩增,测序拼接得到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总长为14832bp,与酶切图谱一致。其线粒体基因组包括12个(12种)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3个tRNA基因和一段富含AT的D-loop区。2、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经滚环复制、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其图谱显示每条单体的线粒体基因组酶切片段均表现出特异性,总长变化较大,为16.5~24.5kb,表明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种内的遗传多态性。在1条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成功测序的基础上,本实验采用多步长PCR(四步长)对另一条代表性线虫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拼接得到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总长为16777 bp,与酶切图谱一致。其线粒体基因组包括13个(12种)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0个tRNA基因和一段富含AT的D-loop区。3、通过2条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比,对其多态性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多态性主要由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可变部分造成,在这一部分中存在基因排列顺序的不同和基因重复现象。我们引用了倍增-随机删除模型和线粒体基因的重排机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序列倍增和分子内、分子间的重组作用是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4、通过与Genbank中已有的6种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比,概括出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以下特点:①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各不相同;②部分线虫线粒体基因存在重复现象,且重复次数不同;③线粒体长度存在很大差异。综上,本实验通过滚环复制和长PCR扩增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完成1条武昌罗索线虫和1条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并对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种内多态性进行了探讨。通过与Genbank中已有的6种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概括了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积累了研究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宝贵方法和理论经验,对进一步全面开展我国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姜爱兰[8](2008)在《中华卵索线虫和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是一类宝贵的昆虫天敌资源,对农、林及卫生害虫的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农田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线粒体是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氧化供能的主要细胞器。由于线粒体基因组自身结构的特点,它已经作为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研究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对研究其系统发育、种类鉴定、分子分类,以及线粒体突变相关疾病和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仅对6种索科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R.iyengari、R.nielseni、Thaumamermis cosgrovci、Agamermis sp.、Hexamermis agrotis)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研究,国内此领域还属空白。为全面展开我国索科线虫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本文首次在国内对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和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将滚环复制和两步长PCR扩增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研究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新方法。首先利用滚环复制方法验证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是否具有遗传多态性(是否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对存在遗传多态性的线虫,将其单条线虫个体分切成1/3和2/3两部分,1/3部分用来做滚环复制以确定mtDNA的大小,另2/3部分用来做长PCR扩增以进行序列测定,扩增时设计引物的区域要尽量避免使用存在重复的基因,并利用两个重迭的片段高效率的扩增出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长,最后利用步行法直接测序得出序列全长,该方法既能准确的测出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并能在此基础上快速扩增出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片段,避免了使用多个片段来拼接的繁琐工作,也避免了引物设计在存在重复基因区域时带来的非特异性扩增,是一种研究存在大量重复序列线粒体基因组的简单、快速、有效方法。对于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的线虫,直接提取基因组DNA,两步长PCR扩增得到线粒体基因组全长片段,测序拼接得到全长序列。2、利用上述方法对中华卵索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研究。滚环复制结果显示,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存在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它的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在13-30kb之间,就本研究选用的3条线虫,其每条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都存在差异;通过两步长PCR扩增得到了一条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两个片段,大小分别为约7kb和约12kb,测序结果拼接后,得出此条中华卵索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8864bp。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其碱基含量为A7498个、T7219个、G2070个、C2077个,A%>T%>C%>G%,T%+A%(78.02%)>C%+G%(21.98%),表现出明显的AT的相对丰富,对其基因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其包含15个(12种)蛋白质基因(其中含有4个ND3的串联重复),2个rRNA基因,23个t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3、利用同样的方法对武昌罗索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研究。滚环复制结果显示,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不存在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每条线虫大小都相同。通过两步长PCR扩增,得到两个片段大小分别为约5kb和10kb,推测其基因组大小在15kb左右。目前,约5kb大小片段的测序工作已完成,10kb大小的片段已测出4kb,其余部分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对已测出的片段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结果显示:已测出的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8445bp,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其碱基含量为A:3824个、T:3088个、G:721个、C:811个,A%:45.28、T%:36.57、G%:8.54、C%:9.60,对其基因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其包括7个蛋白质基因,2个rRNA基因,6个tRNA基因。4、以ATPase6和COXⅡ基因为数据集对6种已测序的索科线虫和本实验中得到的中华卵索线虫以及武昌罗索线虫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基于两种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现出一致性,即罗索属的R.nielsenni;R.culicivora;R.wuchangensis和R.iyengari聚在一起形成第一大类群,H.agrotis;Agamermis sp.先聚在一起再与Ovomermis sinensi聚在一起形成第二大类群,最后再与T.cosgrovci聚在一起。本文采用改进了的滚环复制和两步长PCR扩增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了中华卵索线虫存在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态性、武昌罗索线虫不存在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并扩增得到了中华卵索线虫其中一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和武昌罗索线虫基因组的部分序列。本研究工作为全面、迅速而有效地展开对其它索科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阎云君[9](1996)在《武昌罗索线虫实验种群的生命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25℃下,利用常规方法组建了武昌罗索线虫的特定年龄生命表,求出了武昌罗索线虫的存活曲线,表明其种群在实验条件下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影响其下降的主要的两个时期是孵化期和寄生前期(Ⅱ期幼虫期);影响种群存活的最大因素为:性比、入侵失败与否、宿主死亡与否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王国秀,陈国生[10](1995)在《蓖麻蚕血淋巴对武昌罗索线虫体外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 Bao.Wang et WU1985)对多种库蚊和伊蚊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其数量多,分布广,适应能力强,在新的孽生地能进行生活再循环,保持长久的灭蚊效果,若能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可望成为一类很有前途的生物灭蚊剂。(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1995-10-15)

武昌罗索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蚊类害虫不仅刺吸人血,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寄生前期幼虫可侵染包括库蚊、伊蚊在内的多种蚊类孑孓,通过吸取宿主血淋巴内的营养物质来完成自身生长发育过程,最终从宿主体内脱出并造成宿主因血淋巴外流而死亡,是一种具有极大生物防治潜力的线虫资源。武昌罗索线虫具有特殊的性别分化机制:当每宿主体内寄生的线虫数目较少时,每条线虫相应获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线虫更趋于发育成为雌虫;而当每宿主体内寄生的线虫数目较多时,每条线虫相应获得的营养物质较少,则线虫更趋于发育成为雄虫。然而在自然界中,武昌罗索线虫这一具有巨大生物防治潜力的线虫资源数量和分布范围有限,且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发现该线虫的性别分化过程在体外条件下难以完成,表现为性别相关表征发育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线虫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并投入对蚊类害虫的实际防治应用中。目前,对于武昌罗索线虫这一生物防治材料的性别分化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相关基因,不仅可为揭示该线虫的营养决定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同时还能促进该线虫的大量体外培养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武昌罗索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了Rwucmab-3、 Rwuclaf-1和Rwuctra-2等叁个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并对这叁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实际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通过对武昌罗索线虫寄生期3、4、5天,寄生后期1、3、5、7天和成虫期雌雄线虫以及怀卵雌虫体内的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叁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1)Rwucmab-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寄生期3天雌雄线虫之间已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早于Rwuclaf-1和Rwuctra-2基因,推测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过程在寄生期3天已经启动;(2)寄生后期1天线虫的Rwuclaf-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时期雌雄线虫,根据秀丽线虫中关于laf-1基因的研究和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期线虫的发育特点,推测Rwuclaf-1基因在此时期的高表达与线虫的性腺及雌配子的发育成熟相关;(3)寄生后期1天雌线虫体内Rwuctra-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发育期雌线虫,根据秀丽线虫中关于tra-2基因的研究和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期线虫的发育特点,推测可能与雌线虫的性腺发育、配子形成等过程相关。为了探究Rwucmab-3基因在线虫体内的实际表达部位,本研究对武昌罗索线虫的Rwucmab-3基因进行了原位杂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Rwucmab-3基因在寄生后期雌线虫尾部性腺卵母细胞中表达,推测Rwucmab-3基因与其在小鼠中的同源基因dmrt-1、果蝇中的同源基因dsx相同在卵母细胞内卵黄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基因在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我们对以上叁个基因进行了RNAi实验,结果显示:(1)Rwucmab-3 dsRNA浸泡组线虫相较于gfp dsRNA浸泡组和空白对照组其雌雄性比极显着提高(p<0.01),达到0.35±0.02;(2) Rwuclaf-1 dsRNA浸泡组和Rwuctra-2 dsRNA浸泡组线虫相较于gfp dsRNA浸泡组和空白对照组其雌雄性比虽略有上升和下降,但其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推测可能与性别分化过程中基因互作复杂以及所选取目的基因dsRNA的位置和长度不合适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武昌罗索线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武昌罗索线虫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序列信息;更对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相关基因Rwucmab-3、Rwuclaf-1和Rwuctra-2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实验结果为揭示武昌罗索线虫的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初步数据,有利于体外培养大量的性别分化成熟的武昌罗索线虫进而对蚊类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昌罗索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陶斯莹.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差异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段明月.武昌罗索线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及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芦丹丹.致倦库蚊被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后免疫基因差异表达及功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董循,潘海,雷桂兰,吴中华,崔峰.湖北省黄州区叁带喙库蚊抗药性调查及武昌罗索线虫感染对其影响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

[5].何芳,姜爱兰,赵娜娜,刘卉,王国秀.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2010

[6].朱丹丹,范木娇,邵彬,王国秀.武昌罗索线虫的研究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9

[7].何芳.武昌罗索线虫和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姜爱兰.中华卵索线虫和武昌罗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阎云君.武昌罗索线虫实验种群的生命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10].王国秀,陈国生.蓖麻蚕血淋巴对武昌罗索线虫体外培养的影响[C].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95

标签:;  ;  ;  ;  

武昌罗索线虫论文-陶斯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