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ent植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乾晓,冯灵,孙献坤,汪锐,涂双燕,陈邓[1](2021)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急诊支架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缺血性脑卒中概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因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龄化加剧等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
李志娟[2](202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量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手术过程,在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分别记录进行证素辨证,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连续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经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4例(131条肢体),年龄40~80岁,男性81例(65.3%),女性43例(46.0%),70岁以上人群65例(52.4%),糖尿病95例(76.6%),严重肢体缺血105例(80.2%),合并足溃疡或坏疽83例(63.4%)。治疗方法包括药涂球囊68例(51.9%),支架植入47例(35.9%),减容37例(28.2%),单纯球囊扩张20例(15.3%)。所有患肢均成功开通至少1条直达足部的直接血流。(2)腔内治疗前证素的分布特点术前证素的分布依次是血瘀(91例,73.4%)>肾(51例,41.1%)>毒(49例,39.5%)>气虚(46 例,37.1%)>气滞(33 例,26.6%)>阴虚(31 例,25.0%)>湿(30例,24.2%)>肝(29例,23.4%)>脾(27例,21.8%)。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依次是三证素组合(48例,38.7%)>两证素组合(40例,32.3%)>四证素组合(20例,16.1%)>单证素(13例,1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3例,2.4%),辨证以虚实夹杂为主(60例,48.4%),以气虚血瘀最多见(10例,8.1%)。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188+2.746 X11(P<0.05)。(3)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变化特点实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下降,以血瘀最为常见。与术前比较,热、毒在术后3月明显下降(P<0.05);血瘀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气滞在术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湿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增加,以气虚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与术前比较,气虚、血虚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P<0.05);阴虚、阳虚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的影响较小,其中最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与术前比较,脾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心、肾在随访期间有增加的趋势,肝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中,术前以三证素组合居多(48例,38.7%);术后以单证素居多(38例,30.9%);术后1月、术后3月均以两证素组合最为多见,术后1月44例(44.9%),术后3月46例(52.9%),以气阴两虚最多见。与术前比较,单证素在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增加(P<0.05);三证素组合在术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1月与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术后1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降低(P<0.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以血瘀最常见,气虚、血瘀贯穿始终;(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腔内治疗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术后复合证素减少;(3)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4)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刘元[3](2021)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泪囊炎是中老年女性多见的眼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溢泪、溢脓症状,长期如此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易导致各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泪囊炎症,恢复泪道引流功能。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面部遗留瘢痕等缺点,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基层医院开展困难。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也在迅速更新。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将支架经鼻腔植入鼻泪管,以起到扩张阻塞部位、支撑鼻泪管及恢复泪道引流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不留瘢痕,且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临床上使用的鼻泪管支架种类较多,如金属管、硅胶管、聚氨酯支架、硬膜外麻醉导管和各种自制的鼻泪管支架等,但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术后支架脱位、再阻塞等并发症也常有发生。因此,使用一种能与人体生理结构相吻合且术后效果可靠的支架尤为重要。目的:对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和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在慢性泪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观察组)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鼻泪管植管术(对照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植管成功率、植管耗时、术中疼痛程度、泪点损伤率等,观察术后3月疗效、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拔管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1.临床疗效:入选总病例80例94眼。(1)术后1周:观察组治愈率91.7%(44/48),好转率8.3%(4/48),无效率0;对照组治愈率87.0%(40/46),好转率10.9%(5/46),无效率2.1%(1/46);两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765,P=0.445,P>0.05)。(2)术后1月:观察组治愈率87.5%(42/48),好转率10.4%(5/48),无效率2.1%(1/48);对照组治愈率69.6%(32/46),好转率21.7%(10/46),无效率8.7%(4/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4,P=0.031,P<0.05)。(3)术后3月:观察组治愈率77.1%(37/48),好转率14.6%(7/48),无效率8.3%(4/48);对照组治愈率56.5%(26/46),好转率28.3%(13/46),无效率15.2%(7/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P=0.040,P<0.05)。(4)观察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4.734,P=0.091,P>0.05)。(5)对照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844,P=0.004,P<0.05)。2.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术前观察组(14.2±2.1分)与对照组(14.3±2.0分)的眼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222,P=0.824,P>0.05)。术后3月观察组(3.4±1.9分)与对照组(5.0±2.3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2,P=0.000,P<0.05)。3.植管成功率:观察组40例48眼和对照组40例46眼均成功植管,总植管成功率100%(94/94)。4.植管耗时:观察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2.0s,对照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P<0.05)。5.术中疼痛程度: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程度中位数均为2.0cm,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65,P=0.869,P>0.05)。6.泪点损伤:观察组泪点损伤率为35.4%(17/48),对照组为45.7%(21/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1.022,P=0.312,P>0.05)。7.拔管困难:观察组拔管困难发生率为10.4%(5/48),对照组为8.7%(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1.000,P>0.05)。其中,观察组断管发生率为6.3%(3/48),对照组为2.2%(1/46);两组断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617,P>0.05)。8.支架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对照组为30.4%(1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2.484,P=0.115,P>0.05)。其中,观察组未出现支架移位或脱出的病例,对照组6眼术后鼻腔内硬膜外麻醉导管移位或脱出,发生率为13.0%(6/46);两组支架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2,P<0.05)。结论:1.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更好,短期疗效更稳定。2.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植管耗时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可考虑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马东冉[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PCI术会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产生一定影响,术后中医证型可发生动态演变。本课题以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4周为观察点,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本节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中药使用情况,以期为冠心病PCI术后的分阶段论治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研究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4周的2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数据挖掘软件对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处方用药等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究PCI术后4周证型分布特点以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206名患者中,男性有116例,约占56%,女性有90例,约占44%,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60-79岁,占总数的73.3%,平均年龄为66.97岁。206名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史者最多,占87.86%,其后依次是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脑血管病、血脂异常。2.频数统计结果:术后倦怠乏力、胸闷、心悸、不寐、头晕、肢体困重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中医证素频数统计显示虚证以气虚证、阴虚证占的频率较高,实证则以血瘀证、痰浊证较多。证素多以两种、三种证素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两种证素组合出现频率最多的为气虚+血瘀,占总体的15.53%。三种证素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虚+血瘀+痰浊,占23.79%。证型分布情况为气虚血瘀37.86%、痰浊闭阻25.73%、气阴两虚15.53%、心肾阳虚8.25%、心肾阴虚4.85%、气滞心胸3.88%、心血瘀阻2.91%、寒凝心脉0.97%。治疗PCI术后的高频中药有黄芪、丹参、川芎、茯苓、党参、甘草、陈皮、半夏、麦冬、柴胡等41味。常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药物以温性、平性居多,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以主,多入肺经、脾经、肝经、心经。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常用药对有黄芪-党参、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柴胡-茯苓、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常用药物组合有麦冬-党参-黄芪、半夏-瓜蒌-薤白、赤芍-桃仁-红花、陈皮-半夏-茯苓、甘松-丹参-砂仁、酸枣仁-茯苓-川芎、柴胡-香附-白芍、柴胡-茯苓-白术、香附-首乌藤-延胡索、柴胡-枳实-白芍、山茱萸-茯苓-山药、三七-甘松-降香。药症关联显示倦怠乏力、不寐、头晕、心前区隐痛、肢体困重、食欲减退、口干不欲饮、脉弦涩、胸前区闷痛、舌体瘀斑瘀点等症状,关联度较高的中药有黄芪、酸枣仁、半夏、麦冬、丹参、党参、陈皮、白术、瓜蒌、茯苓等。证型-中药关联度较高的有:气虚血瘀-黄芪、痰浊闭阻-瓜蒌、气阴两虚-五味子、气阴两虚-党参、气阴两虚-黄芪等。4.聚类分析结果: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瓜蒌、薤白、半夏、麦冬、五味子、黄芪、党参、水蛭、沉香、丝瓜络、肉桂、甘松、黄连、柴胡、三七、甘草、降香。第二类:茯苓、白术、山茱萸、山药。第三类:丹参、砂仁。第四类:酸枣仁、远志、香附、延胡索、首乌藤。第五类:川芎、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牛膝、桔梗、生地、枳壳。第六类:枳实、白芍、炙甘草。结论:1.206名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老年群体,87.86%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2.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基本病机仍属于本虚标实,但本虚的特点表现更突出,气虚、阴虚多见,其中以气虚最明显,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居多。3.PCI术后4周常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4.整体用药原则以补虚为主,攻邪为辅,多脏同调,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化痰宽胸为法。常用方剂有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交泰丸、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四逆散。
卫怡蓉[5](2021)在《内镜下射频消融或光动力治疗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对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山西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分别行光动力治疗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单纯金属支架植入三种术式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方法:我们收集了从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诊断为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患者共76例,其中18例患者在ERCP引导下行光动力治疗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PDT+支架组),28例患者在ERCP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RFA+支架组),30例患者在行ERCP引导下行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支架组)。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胆道狭窄程度、术前肝功能(包括白蛋白、总胆红素、谷胺酰转肽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三组患者腹痛、胆管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仿。3、术后支架通畅时间比较:PDT+支架组、RFA+支架组、支架组三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7.1个月(6.5个月-7.6个月),6.9个月(6.5个月-7.2个月),4.1个月(3.3个月-4.7个月)。PDT+支架组和RFA+支架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与单纯支架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P<0.05),PDT+支架组与RFA+支架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P>0.05)。4、术后生存期比较:PDT+支架组、RFA+支架组、支架组三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8个月(5.8个月-13.2个月),8.9个月(5.9个月-12.1个月),6.4个月(3个月-10.2个月)。PDT+支架组和RFA+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与单纯支架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 test,P<0.05),PDT+支架组与RFA+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 test,P>0.05)。结论:1、ERCP引导下光动力治疗或射频消融治疗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较单纯胆道金属支架植入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支架通畅时间。光动力疗法与射频消融治疗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ERCP引导下光动力治疗或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较单纯胆道金属支架植入可明显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光动力疗法与射频消融治疗在中位生存期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三种治疗方法在术后疼痛、胰腺炎、胆管炎等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4、ERCP引导下光动力治疗联合支架植入和ERCP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均可作为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张雪岚[6](2021)在《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生物力学在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正从初期的形态学转向生物力学。本文从计算生物力学角度对血管疾病(这里指主动脉缩窄后扩张、主动脉扭曲和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风险评估及建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磁载药纳米颗粒(Magnetic Drug Carrier Particles,MDCPs)靶向治疗的数学模型,旨在为临床病情研究、手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国家精准医疗战略。风险评估:(1)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主动脉缩窄段下游出现较高旋涡强度的涡结构聚集是远端扩张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也被术后恢复良好的主动脉缩窄患者证实。随着主动脉缩窄程度的增加,出现高旋涡强度的涡结构明显增多,并伴随着强烈射流,这增加了远端扩张(甚至瘤样扩张)的风险。(2)提出微分几何3D曲率和挠率参数,从“弯曲”和“扭转”两个角度实时展示主动脉上局部的扭曲,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描述局部细节及各异性特征方面的缺陷。通过血液动力学模拟和线性回归发现主动脉扭曲伴随着较高的风险且新参数可作为扭曲伴随风险的评估指标。(3)通过形态学统计(夹层163例和正常人120例)发现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近端降主动脉节段的延长有关,无量纲的长度比率参数可以作为新颖的预测指标。近端降主动脉节段延长会引起激进的血液动力学作用力,低震荡剪切强烈的区域很可能对应破口撕裂位置。因此由近端降主动脉节段延长引起的血管壁薄弱化及侵略性血液动力学作用力的协同作用促使夹层发生。TEVAR介入治疗:基于血液、血管壁、支架之间相互耦合作用,建立TEVAR手术中支架部署的数学模型。首次将机械装配中的过盈配合引入到TEVAR中,实现血管和支架间紧密的连接。定量评估支架植入深度(oversize)、长度、材料和形状对血管壁、支架变形和Von-Mises应力的影响。血管壁的变形、Von-Mises应力与支架植入深度呈正相关、与植入长度、材料刚度呈负相关。支架的Von-Mises应力在支柱曲率变化大的区域达到最大且受植入深度的影响最显着。靶向药物治疗:基于离散相模型,建立磁载药纳米颗粒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数学模型。考虑血管壁、斑块不光滑表面对MDCPs的影响,根据MDCPs和斑块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判断MDCPs是否沉积在斑块上。综合利(MDCPs递送效率)弊(斑块损伤)评估治疗效果,斑块损伤通过壁面剪切力表征,MDCPs递送效率通过宏观(捕获效率)和微观(沉积+粘附)相结合的方式统计。分析内因(斑块形态)、外因(磁场配置、强度及MDCPs形状、粒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丁文洁[7](2021)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ing)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本文收集了从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于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ASO患者的一般数据、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去除随访信息不全者,共158例(164条患肢)患者,分为76条行球囊扩张和88条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以下简称PTA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院内截肢与死亡)以及出院后随访1年临床改善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保肢率、生存率。再根据支架植入的血管部位将支架组分为主髂动脉组和股腘动脉组,分别比较同一靶血管内植入单根支架和多根支架的术后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术中相关指标的比较:PTA组和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术中并发症而言,支架组的血流限制性夹层例数显着多于PTA组(P<0.05)。与PTA组的手术时间相比,支架组操作时间更长,但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两组临床成功率、ABI值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截肢及死亡率及住院天数的比较:支架组肢体获得临床改善的患者显着多于PTA组(P<0.05)。两组术后ABI值均较术前有显着提高(P<0.05),但将两组术后ABI进行对比后未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分析,发现无显着差异(P>0.05)。(4)比较PTA和支架组术后疗效:术后随访患肢159条,最短随访1月,最长12月,两组随访时间相当(P>0.05)。PTA组和支架组在术后第3月、第6月、第12月的TLR分别为(8.3%,0%;7.6%,4.9%;7.8%,7.7%);保肢率分别为(95.8%,100%;98.5%,100%;100%,100%);生存率分别为(97.3%,97.7%;98.6%,97.6%;95.8%,95.1%);一期通畅率为(91.8%,98.%;92.5%,93.9%;92.3%,92.3%);术后第12月二期通畅率为(98.3%,98.7%),比较结果发现术后第3月PTA组TLR明显高于支架组(P<0.05),余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支架组中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植入单根支架和多根支架的术后第12月TLR、保肢率和生存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SO患者的治疗,目前腔内手术治疗安全、且已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支架组术后临床成功率显着优于PTA组,随访第3月的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显着优于PTA组,但对于其他术后随访指标,比较两组后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在同一病变血管内植入单根支架治疗下肢ASO患者的术后第12月疗效不劣于植入多根支架的疗效。
翁翔[8](2021)在《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病因病机;(2)观察采用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组与单用西药组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效果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DSA或CTA)检查证实狭窄率>70%,有吸烟史,且吸烟指数(SI)大于400;年龄介于40-80岁,总计患者70名,随机分为两组;记录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浆内皮素-1(ET-1)数值;在局麻下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3个月,治疗组患者给额外予加用加味四妙勇安汤服用1个月服用,3个月后再经行颅脑DSA检查记录支架术后血管的狭窄率、对患者再次进行NIHSS及中医证候评分,并复查ET-1。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随访病例6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基础疾病及所采用的支架直径及长度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评分(NIHSS、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检查(ET-1)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后的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的组内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比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及数值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再狭窄例数为2例,占治疗组的6.1%;对照组再狭窄例数为9例,占对照组的26.5%。两组数据经卡方检验P<0.05(c(17)=5.084,P=0.024),在两组再狭窄例数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吸烟对脑血管的损伤作用明显,吸烟是脑血管疾病及ISR共同的危险因素;(2)加味四妙勇安汤是安全有效的,其可以降低血液中ET-1含量;(3)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传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ISR的防治,要明显优于单纯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汪彤[9](2021)在《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类型与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类型,分析并探讨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128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行超声检查,确定责任斑块的位置和形态、声学特征、易损特征,并测量斑块大小。术后对所有患者应用超声随访再狭窄发生的时间和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19)和无再狭窄组(n=109),先进行组间比较,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224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内,有14.84%(19/128)的病人支架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组狭窄处PSV、以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纤维帽不完整斑块、含新生血管斑块比例大于无再狭窄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处PSV(B=0.007,HR=1.007,P=0.016)、以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B=1.577,HR=4.840,P=0.021)、纤维帽不完整斑块(B=2.125,HR=8.370,P=0.004)和含新生血管斑块(B=1.820,HR=6.173,P=0.018)是影响CAS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术前狭窄处PSV、以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及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含新生血管可用于评估CAS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风险。CAS术前应用超声对斑块进行全面评估对预防和降低CAS术后再狭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双[10](2021)在《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2.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不同形态学分型对介入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院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统计特征、血管危险因素、介入再通治疗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病例23例,其中男性16例(69.6%),女性7例(30.4%),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3±9.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4例(60.1%)、糖尿病8例(34.8%)、冠心病7例(30.4%)、脂代谢异常6例(26.1%);既往长期吸烟11例(47.8%),饮酒9例(39.1%)。所有患者病因均考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18例(78.3%),患侧上肢缺血1例(4.3%),两者并存4例(17.4%);病变侧别:左侧18例(78.3%),右侧5例(21.7%);23例患者均有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共有7类盗血途径。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成功15例,技术成功率65.2%(15/23),血流动力学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65.2%(15/23);再通侧别:左侧成功80%(12/15),右侧成功20%(3/15);再通入路:首次经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80%(12/15);首次经桡动脉入路开通成20%(3/15);手术方式:直接球囊扩张成型术6.7%(1/15),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成型术93.3%(14/15);共植入18枚支架,支架类型:球扩支架64.3%(9/14)、自膨支架7.1%(1/14)、球扩+自膨支架21.4%(3/14)、球扩+球扩支架7.1%(1/14)。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3.5%(10/23),无症状的39.1%(9/23),有症状的4.3%(1/23),表现为胸痛症状;治疗血管相关并发症39.1%(9/23):患侧椎动脉闭塞4.3%(1/23);锁骨下动脉夹层26.1%(6/23),支架置入后消失,主动脉夹层8.7%(2/23),其中1例支架术后夹层消失,另1例经二次介入治疗后10个月复查夹层修复;其它并发症:造影剂脑病4.3%(1/23)(同时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无手术相关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血管随访:随访10例,随访率43.5%,CTA随访5例(21.7%),颈部血管超声随访3例(13.1%),CTA+颈部血管超声随访2例(8.7%)。随访中1例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4.3%。经锁骨下动脉闭塞起始段分型首次经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12例(43.5%):鼠尾型100%(2/2);尖峰型66.7%(2/3);丘陵型54.5%(6/11);平原型28.6%(2/7)。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鼠尾型0%(0/2);尖峰型66.7%(2/3);丘陵型45.4%(5/11);平原型42.9%(3/7)。经锁骨下动脉盗血返流段分型经桡动脉入路首次开通成功3例(13%):鼠尾型100%(1/1);尖峰型16.7%(1/6);丘陵型8.3%(1/12);平原型0%(0/4)。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鼠尾型0%(0/1);尖峰型50%(3/6);丘陵型41.7%(5/12);平原型50%(2/4)。根据所有患者的两种造影分型的不同组合进行分析(无论分型属于起始段还是返流段分型):鼠尾型+任一分型技术成功率100%(3/3);尖峰型+任一分型(除外鼠尾型)技术成功率85.7%(6/7);丘陵型+任一分型(除外鼠尾型和尖峰型)技术成功率50%(6/12);平原型+平原型技术成功率0%(0/1)。结论1.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不同形态学分型对介入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二、Stent植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ent植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3 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腔内治疗 |
3.2.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sf PTAS) |
3.2.2 药涂球襄(drug-coated balloon,DCB) |
3.2.3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 |
3.2.4 生物可吸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 |
3.2.5 减容 |
3.2.6 腔内治疗的局限性 |
3.3 中医药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 |
3.1 发展历程 |
3.2 证素辨证 |
4 辨证治疗 |
4.1 名医经验 |
4.2 指南共识 |
4.3 临床辨证 |
4.4 数理统计 |
4.5 微观辨证 |
5 中医辨证与腔内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证素辨证标准 |
1.2.4 症状评分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项目 |
1.9 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 |
1.10 统计学方法 |
1.11 医学伦理声明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析 |
2.1.1 性别、年龄分布 |
2.1.2 既往史及相关发病因素 |
2.2 病变特点及手术情况 |
2.2.1 病变分级 |
2.2.2 造影及手术情况 |
2.3 术后随访情况 |
2.3.1 终点事件及脱落病例 |
2.3.2 临床疗效 |
2.4 腔内治疗前证素分布 |
2.4.1 术前实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2 术前虚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3 术前病位证素分布 |
2.4.4 术前病性证素组合分布 |
2.5 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1 实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2 虚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3 病位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4 病性证素组合的分布变化 |
2.6 证素与终点事件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般资料分析 |
3.1.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2 病变特点分析 |
3.1.3 手术过程分析 |
3.2 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
3.2.1 证素诊断标准的确定 |
3.2.2 血瘀是ASO的主要证素 |
3.2.3 气虚、血瘀贯穿ASO疾病始终 |
3.2.4 ASO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 |
3.2.5 ASO腔内治疗术后复合证素减少 |
3.2.6 ASO与肾关系密切,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 |
3.2.7 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随机分组 |
2 手术器械及材料 |
2.1 手术器材 |
2.2 主要药品及来源 |
3 术前准备 |
3.1 全身情况 |
3.2 鼻腔检查 |
3.3 泪道准备 |
3.4 术前沟通 |
4 手术方法 |
4.1 观察组手术步骤 |
4.2 对照组手术步骤 |
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6 评价指标 |
6.1 主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
6.2 次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临床疗效 |
1.1 术后1 周治疗效果 |
1.2 术后1 月治疗效果 |
1.3 术后3 月治疗效果 |
1.4 观察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
1.5 对照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
2 眼表症状改善情况 |
3 其他临床观察指标 |
3.1 植管成功率 |
3.2 植管耗时 |
3.3 疼痛程度 |
3.4 泪点损伤发生率 |
3.5 拔管困难发生率 |
3.6 支架相关并发症 |
四、讨论 |
1 慢性泪囊炎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分析 |
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
3 鼻泪管支架的应用现状分析 |
4 Teflon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5 两组手术的结果分析 |
5.1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安全性 |
5.2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分析 |
6 提高支架植入术疗效的改进措施 |
7 展望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PCI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现状 |
1.1 冠心病PCI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
1.2 冠心病PCI术后面临的临床问题 |
2 冠心病PCI术后的中医学认识及治疗进展 |
2.1 冠心病PCI术后中医病机认识 |
2.2 冠心病PCI术后证型变化规律 |
2.3 冠心病PCI术后中医治疗现状 |
3 总结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提取 |
2.2 数据整理 |
2.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统计 |
3.2 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3.3 术后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3.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5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
3.6 术后高频中药分布情况 |
3.7 术后高频药物类别分布情况 |
3.8 术后高频药物药性统计分析 |
3.9 关联规则分析 |
3.10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讨论 |
4.2 危险因素讨论 |
4.3 PCI术后中医病因病机讨论 |
4.4 PCI术后中医证型讨论 |
4.5 PCI术后中药使用情况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内镜下射频消融或光动力治疗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对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操作过程及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比较 |
2.2 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 |
2.3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 |
2.4 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动力疗法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与符号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课题背景 |
2.1.1 血管疾病 |
2.1.2 风险评估 |
2.1.3 TEVAR手术 |
2.1.4 靶向药物治疗 |
2.1.5 生物力学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基于血液动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研究 |
2.2.2 血管疾病TEVAR介入治疗的数值模拟研究 |
2.2.3 磁纳米颗粒靶向药物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 |
2.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3 基于患者CTA的生物力学计算研究 |
3.1 患者医学图像数据的获取 |
3.2 血管几何模型的构建 |
3.3 模型处理与网格划分 |
3.4 血液动力学模型 |
3.4.1 控制方程 |
3.4.2 血液的非牛顿性质 |
3.4.3 边界条件 |
3.4.4 数值计算方法 |
3.4.5 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 |
3.5 流固耦合(FSI)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患者CTA和血液动力学的主动脉缩窄后远端扩张风险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几何模型 |
4.3 计算模型 |
4.4 主动脉缩窄后远端扩张的形成机制 |
4.4.1 对照组构建与血液动力学模拟 |
4.4.2 术前和术后的病例验证 |
4.5 不同缩窄程度主动脉远端扩张的风险评估 |
4.5.1 不同缩窄程度主动脉的构建与血液动力学模拟 |
4.5.2 缩窄程度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患者CTA和血液动力学的主动脉扭曲伴随的风险评估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动脉扭曲的评估方法 |
5.2.1 基于CTA图像的几何重建与中心线提取 |
5.2.2 基于微分几何3D曲率和挠率的主动脉扭曲评估 |
5.3 主动脉扭曲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模拟及风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风险评估研究 |
6.1 引言 |
6.2 病例收集 |
6.3 研究方法 |
6.3.1 主动脉形态学参数测量及统计学分析 |
6.3.2 理想主动脉模型构建及血液动力学模拟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基线特征与形态学分析 |
6.4.2 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TEVAR介入治疗的流固耦合(FSI)数值模拟研究 |
7.1 引言 |
7.2 数学模型 |
7.3 计算及验证 |
7.3.1 几何模型与参数 |
7.3.2 边界条件 |
7.3.3 网格和数值方法 |
7.3.4 准确性验证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支架植入深度(oversize)的影响 |
7.4.2 支架植入长度的影响 |
7.4.3 支架材料的影响 |
7.4.4 支架形状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磁纳米颗粒靶向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8.1 引言 |
8.2 几何模型 |
8.3 数学模型 |
8.3.1 流体相(血液) |
8.3.2 固体相(血管壁和斑块) |
8.3.3 颗粒相(MDCPs) |
8.4 计算及验证 |
8.5 靶向治疗效果的评估 |
8.5.1 MDCPs递送效率的评估 |
8.5.2 MDCPs递送过程中斑块损伤的评估 |
8.6 结果与讨论 |
8.6.1 外磁场配置和强度的影响 |
8.6.2 MDCPs形状和粒径的影响 |
8.6.3 斑块形态(狭窄程度和肩长)的影响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重症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8)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一 理论研究 |
1.烟草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2.中风热毒论 |
二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过程 |
2.4 术后管理及用药 |
2.5 随访及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性指标 |
三 讨论 |
1.后循环卒中的治疗现状 |
2.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 |
3.四妙勇安汤的研究现状 |
4.加味四妙勇安汤组方的分析 |
5.加味四妙勇安汤的疗效性指标分析 |
6.结论 |
7.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类型与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超声评估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四、Stent植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急诊支架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J]. 周乾晓,冯灵,孙献坤,汪锐,涂双燕,陈邓.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06)
-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李志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D]. 刘元.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D]. 马东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内镜下射频消融或光动力治疗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对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分析[D]. 卫怡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D]. 张雪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7]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D]. 丁文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D]. 翁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类型与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 汪彤.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李双.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