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形虫论文-陈伟

介形虫论文-陈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形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介形虫,微量元素

介形虫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1](2019)在《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是我国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内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为研究古环境演化提供了良好材料,当中的介壳微量元素和化石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沉积古环境古气候研究意义。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古气候的研究对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亚洲内陆干旱化、青藏高原隆升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钻井取样,采集了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16个介壳样品,统计了介壳化石的种属,测试了介壳Ca、V、Cr、Mn、Fe、Ni、Sr、Mo、Ba、Th、U等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通过介壳微量元素古盐度指标和氧化还原性指标及定量拟合的古湖盐度含量和水位相对升降变化,结合介壳化石生态属性,探讨了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的介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古盐度指标介壳微量元素比值Sr/Ca、Ba/Ca和氧化还原性指标U/Ca、Mn/Ca、Th/U、V/(V+Ni)等具有明显的A(28.35~26.42 Ma)、B(26.42~23.08Ma)及C(23.08~22.33 Ma)叁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其中B阶段又可细分为以约24Ma分为两个阶段。Sr/Ca、Ba/Ca在A阶段整体值较低,平均值(分别为0.002278、0.000539)较低,B阶段值整体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003347、0.000796)明显升高,末段值有所下降,C阶段值都明显上升,平均值(分别为0.003346、0.002059)也较高,指示在上述叁个阶段古盐度经历了较低-较高(末段下降)-升高的演化过程。U/Ca的变化特征与Sr/Ca、Ba/Ca类似,Mn/Ca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A阶段呈上升趋势,平均值(0.012866)最高,B阶段,Mn/Ca整体为低值,平均值(0.005153)为叁个阶段最低,末段值升高,C阶段Mn/Ca明显下降,平均值(0.009809)也较低,Th/U、V/(V+Ni)等的变化趋势与Mn/Ca类似,指示叁个阶段古湖泊氧化还原性经历了还原环境-氧化环境(末段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增强的演化过程。介壳Sr、Ba、U、Mn、Th等元素也指示了上述古环境演化特征。(2)通过定量计算了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古盐度和水位相对升降,古盐度曲线和水位变化曲线总体上具有很好地镜像对应关系,古盐度演化有明显的28.35~26.42Ma、26.42~24.3Ma、24.3~23.08Ma、23.08~22.33Ma的阶段演化特征,而古湖水位有明显的28.35~27.3Ma、27.3~25Ma、25~23.08Ma、23.08~22.33Ma的阶段演化特征。(3)由古湖泊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性演化特征和定量计算的古盐度、水位升降变化,结合介壳化石的环境指示意义得知,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28.35~22.33 Ma)古湖泊古环境主要经历了深湖(盐度较低、还原性较强)-浅湖(盐度较高、氧化性较强)-半深湖(盐度降低、还原性增强)-浅湖(盐度明显升高、氧化性增强)的演化过程。相应的湖盆流域经历了相对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演化过程。(4)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古气候演化主要受全球气候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与副特提斯海西退也有一定关系。该阶段的气候演化响应了亚洲内陆干旱化、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化、Mi-1冰期事件、晚渐新世大暖期、早中新世青藏高原整体构造隆升。(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万俊雨,袁爱华,Sylvie,Crasquin,江海水,杨浩[2](2018)在《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剖面高精度介形虫动物群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环古特提斯普遍发育了一套特殊的微生物岩沉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关注这套特殊碳酸盐岩的成因和生态环境意义的同时,对微生物岩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微生物岩中的化石以菌藻类为主,伴生有介形虫,小型腹足等后生动物,介形虫作为这个灾后简单的生物群落中主要的消费者,是研究这个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重要载体。笔者对广西作登剖面的二迭纪和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剖面的介形虫动物群进行研究,通过热酸解法处理了48个样品,共获得1070枚介形虫标本,鉴定出14属53种,以光滑的速足介目为主,古生代特征类群和中新生代特征类群共存,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在微生物岩层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表明介形虫作为机会分子在食物充足,缺少竞争者和天敌的灾后微生物生态系中仅仅是得以延续,而并非是一个迅速的早期复苏过程。通过与同时期环古特提斯微生物岩剖面的介形虫动物群比较,发现它们都具备土菱介超科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最丰的特点,也具有一些共同属种,但在地方性属种、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特征类群的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华南各地区微生物岩形成时古海洋环境既有一定的连通性也保持了各自的地方性特点,也反映出介形虫动物群在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演化的复杂性。前人对微生物岩的研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容易忽视微生物岩区间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基于前人的以介形虫超科和科划分的古生态类型组合已经很难表现出微生物岩内部的环境变化。所以,笔者结合高密度采样成果,从介形虫动物群中识别出丰度占绝对优势的五个种:Bairdiadavehornei,B.kemerensis,B.waili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和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它们沿剖面自下而上大体上展现了一个从"Bairdia"组合到"Liuzhinia antalyaensis-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组合的演化规律,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B.dave.-B.keme.","B.waili","B.waili-L.anta.","B.keme-L.anta.","Big Five Boom"和"L.anta-BC.otto."六个阶段,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来看,大灭绝之后的微生物岩沉积的环境并非保持稳定不变,而是存在一定波动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邵平,李国彪,李新发,董丽平,张金彪[3](2018)在《藏南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介形虫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运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西藏特提斯最终闭合的时间,从而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拼合的时间上限提供约束条件。本次研究的剖面—古鲁浦剖面位于西藏南部亚东堆纳地区,在沉积—构造分区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南亚带。该区域海相古近系发育较好,且古生物化石种类多,含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介形虫、藻类等。本文主要对该剖面的介形虫生物群进行研究。通过对西藏亚东堆纳古鲁浦剖面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介形虫化石进行鉴定及分析,共鉴定出介形虫化石18属36种(图1),划分出3个介形虫化石组合,自老至新分别是:Alocopocythere curvataCytherella compressa组合,Bairdia fabaeformis-Monsmirabilia subovata组合,Bairdia dignata-Bairdia lauta组合。通过对划分出来的这3个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的分析,并结合与其共同产出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的时代特征,确定亚东堆纳古鲁浦剖面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时代为始新世中晚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宋高,王海雷,郑绵平,齐路晶[4](2017)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不同盐度湖泊四季现生介形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我们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盐度各异的四个湖泊,可鲁克湖、托素湖、尕海和小柴旦湖,分四季进行现生介形虫调查研究,探索柴达木盆地现生介形虫在盐度不同的水体中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不同介形虫属种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4个湖泊中共分布有介形虫5属11种,其中在半咸水的托素湖中只分布有2个种,Eucypris inflata为优势属种,在四季均有产出,但在春、夏、秋叁个季节13℃—20℃的温度范围内丰度巨大,而另一属种E.rischtanica只在春季有少量出现。可鲁克湖中虽然介形虫属种分布较多,共计4属8种,但全部是单壳,没有发现现生活体;尕海及小柴旦湖水盐度过高,不适宜介形虫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文平[5](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克彻依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部最早接受海侵的沉积区之一。前人对本剖面做过较多研究,获得良好基础,但对地层归属存有不同意见。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海相介形类化石,本次工作在晚白垩世库克拜组地层中发现数量丰富的海相介形类化石。经鉴定共发现介形类化石11属17种。根据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规律,建立了3个介形类组合带,自下而上为:Ovocytheridea bashibu lakeensis–Ovocytheridea akedaoensis–Cytherella cf.anteromarginata组合带、Ovocyt heridea–Procytherura sp.1组合带和Ovocytheridea akedaoensis–Pontocyprella proc eraformis–Haplocytheridea sp.2组合带。本次工作在库克拜组下段新发现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据此深入研究,对前人地层学研究结果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厘定了地质年代。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相关层位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得出上述各组合的时代分别为Cenomanian晚期–Turonian早期、Turonian中期和Turonian晚期–Santonian晚期。由此分析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为Cenomanian中期–Santonian晚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门类生物地层(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双壳类)及前人对本区晚白垩世地质时代的研究结果,确定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早中期–Santonian晚期(库克拜组下段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早中期;中段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晚期—Turonian早期;上段的地质时限应为Turonian中期–Santonian晚期)。乌依塔格组及依格孜牙组的地质时限应为Campanian期—Maastrichtian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李守军,崔肖辉,张祥玉,刘宝梅,徐华[6](2017)在《基于聚类分析的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讨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孔、GK111孔、GK95孔、GK59孔、GK74孔、GK79孔和GK89孔中介形虫化石样本的实验处理和数据统计,结合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对钻孔中介形虫的群落结构进行属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介形虫群落可以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化石组合,第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Sinopontocythere subjaponica、Loxoconcha ocellata和Limnocythere dectyophora等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主要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和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等海相种组合为优势种,沉积环境潮间带至潮下带环境;第II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Candoniella albicans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河流漫滩至潮上带环境。(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万俊雨,袁爱华,Crasquin,Sylvie,江海水,杨浩[7](2015)在《广西作登剖面二迭纪和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地层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古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广西作登剖面二迭纪和叁迭纪之交的微生物岩及其上下岩层产出的介形虫样品进行研究。作登剖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GPS:23.4501°N,106.9965°E),剖面二迭系-叁迭系之交地层出露良好,从乐平统合山组至下叁迭统罗楼组,主要岩性为微生物岩、厚层灰岩、含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通过对47个样品进行热酸解法处理,共获得介形虫实体标本652个,经鉴定,共计20属76种。该介形虫动物群以光滑壳体为主,含古足介目、平足介目和速足介目分子,其中速足介目的土菱介超科分子占绝对优势(约占总种数的80%)。从介形虫在剖面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微生物岩底部存在一个短暂的化石空白期,紧接着从第7层开始伴随着微生物的爆发,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一个峰值,而在这段微生物爆发过后,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又回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暗示微生物的繁盛可能为包括介形虫在内的少数生存能力较强的物种提供了一个氧气和食物相对充足的生存空间。与华南同时期的各微生物岩相剖面介形虫数据对比,发现它们都具备土菱介超科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最丰的特点,也具有一些共同属种,但作登剖面有28个种在前人研究中未见报道,表明华南各地区微生物岩形成时古海洋环境既有一定的连通性也保持了各自的地方性特点,也反映出介形虫动物群在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演化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周保春,王汝建,梅静[8](2015)在《末次冰消期后大西洋水进入楚科奇海台:来自介形虫化石群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ARC3-P31岩心(水深435m)中介形虫化石群的研究,复原了50ka以来的古水团变迁史。该岩心中介形虫化石较丰富,主要由Krithe、Polycope和Cytheropteron 3个属构成,另有Rabilimis mirabilis、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Cluthia australis、Pedicythere neofluitans、Pseudocythere caudata等几个种零星分布于不同层位。与MIS3-MIS2相比较,MIS1以来该岩心中的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丰度明显增加,指示了底栖生物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响应于气候的变暖。以末次冰消期为界,介形虫化石群属种构成发生了显着翻转:在末次冰消期之前以Cytheropteron-Polycope组合为主,这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81%;而从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Polycope百分含量快速减少,被更替为Cytheropteron-Krithe组合,该组合的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79%。根据现代介形虫属种在北冰洋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冰期里Polycope属成为绝对优势分子,是由于北冰洋中层水的顶部变浅,占据了原本属于大西洋水的空间;而全新世以来Krithe属含量增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深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楚科奇海台一带温暖的大西洋水在末次冰期很可能是完全缺失的,到全新世才进入该海域。(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董丽平[9](2015)在《西藏江孜床得白垩纪介形虫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缘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锋地带,地质构造极其复杂。西藏南部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白垩纪地层,地层中含有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放射虫及介形虫等)较为丰富。白垩纪是新特提斯演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藏南白垩纪微体古生物地层的研究,可为探讨新特提斯洋演化及白垩纪时期古地理、古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重点为藏南江孜床得地区介形虫生物地层。藏南地区白垩纪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分带明显,以定日—定结—岗巴大断裂为界,分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北带(康马—江孜一带)整体上为大陆斜坡—大洋盆地的沉积环境,沉积水体相对较深,浮游类生物化石(浮游有孔虫、放射虫及箭石等)丰富,大洋红层(CORBs)分布广泛;南带(岗巴—定日—札达一带)为印度板块北缘被动陆缘盆地,整体上属于大陆架沉积环境,沉积水体相对较浅,化石门类相对减少,尤其以放射虫极为罕见为特征。本文主要对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床得西剖面进行了详细的介形虫生物地层研究,其中床得组紫红色页岩(红层)中化石含量较为丰富。通过对床得西剖面所含介形虫化石的系统研究及鉴定,共鉴定出24属41种,划分出5个生物组合:①Xestoleberis eximia—Talicypridea ventricosa组合,②Schuleridea shalayiensis—Candona longireniformis组合,③Uroleberis inflata—Candoniella subcurvata—Argilloecia组合,④Talicypridea occultaca—Bairdia acrocaudalis—Xestoleberis组合,⑤Cypridopsis zhungaerensis—Cyclocypris cf.calculaformis组合。根据介形虫化石生物属种及所在层位浮游有孔虫的代表属种,将江孜床得西剖面地层的时代厘定为叁冬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早期。其中,床得组红层的时代推测为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早期。论文同时还对床得西剖面的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由分析推断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的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至深水洋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邵平[10](2015)在《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古近纪介形虫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大陆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壳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注。它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结果,而碰撞过程是连续的,无法留下明显可见的地质记录,因此需要利用碰撞事件发生前后产生的地质记录来确定事件发生的上限时间和下限时间,后逐渐缩小上限和下限的间隔,从而预测碰撞事件的时代。本文主要是运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西藏特提斯最终闭合的时间,从而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拼合的时间上限提供约束条件。本次研究的剖面—古鲁浦剖面位于西藏南部亚东堆纳地区,在沉积—构造分区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南亚带。该区域海相古近系发育较好,且古生物化石种类多,含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介形虫、藻类等。本文主要对该剖面的介形虫生物群进行研究。通过对西藏亚东堆纳古鲁浦剖面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介形虫化石进行鉴定及分析,共鉴定出介形虫化石18属36种,划分出3个介形虫化石组合,自老至新分别是:Alocopocythere curvata-Cytherella compressa组合,Bairdia fabaeformis-Monsmirabilia subovata组合,Bairdia dignata-Bairdia lauta组合。通过对划分出来的这3个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的分析,并结合与其共同产出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的时代特征,确定亚东堆纳古鲁浦剖面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时代为Priabonian早期以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介形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环古特提斯普遍发育了一套特殊的微生物岩沉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关注这套特殊碳酸盐岩的成因和生态环境意义的同时,对微生物岩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微生物岩中的化石以菌藻类为主,伴生有介形虫,小型腹足等后生动物,介形虫作为这个灾后简单的生物群落中主要的消费者,是研究这个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重要载体。笔者对广西作登剖面的二迭纪和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剖面的介形虫动物群进行研究,通过热酸解法处理了48个样品,共获得1070枚介形虫标本,鉴定出14属53种,以光滑的速足介目为主,古生代特征类群和中新生代特征类群共存,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在微生物岩层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表明介形虫作为机会分子在食物充足,缺少竞争者和天敌的灾后微生物生态系中仅仅是得以延续,而并非是一个迅速的早期复苏过程。通过与同时期环古特提斯微生物岩剖面的介形虫动物群比较,发现它们都具备土菱介超科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最丰的特点,也具有一些共同属种,但在地方性属种、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特征类群的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华南各地区微生物岩形成时古海洋环境既有一定的连通性也保持了各自的地方性特点,也反映出介形虫动物群在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演化的复杂性。前人对微生物岩的研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容易忽视微生物岩区间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基于前人的以介形虫超科和科划分的古生态类型组合已经很难表现出微生物岩内部的环境变化。所以,笔者结合高密度采样成果,从介形虫动物群中识别出丰度占绝对优势的五个种:Bairdiadavehornei,B.kemerensis,B.waili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和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它们沿剖面自下而上大体上展现了一个从"Bairdia"组合到"Liuzhinia antalyaensis-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组合的演化规律,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B.dave.-B.keme.","B.waili","B.waili-L.anta.","B.keme-L.anta.","Big Five Boom"和"L.anta-BC.otto."六个阶段,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来看,大灭绝之后的微生物岩沉积的环境并非保持稳定不变,而是存在一定波动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形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古环境古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19

[2].万俊雨,袁爱华,Sylvie,Crasquin,江海水,杨浩.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剖面高精度介形虫动物群变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邵平,李国彪,李新发,董丽平,张金彪.藏南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介形虫生物地层[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宋高,王海雷,郑绵平,齐路晶.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不同盐度湖泊四季现生介形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7

[5].张文平.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李守军,崔肖辉,张祥玉,刘宝梅,徐华.基于聚类分析的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群落结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万俊雨,袁爱华,Crasquin,Sylvie,江海水,杨浩.广西作登剖面二迭纪和叁迭纪之交含微生物岩地层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古环境研究[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8].周保春,王汝建,梅静.末次冰消期后大西洋水进入楚科奇海台:来自介形虫化石群的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9].董丽平.西藏江孜床得白垩纪介形虫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10].邵平.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古近纪介形虫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标签:;  ;  ;  ;  

介形虫论文-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