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通过往复摆动实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头的分离、闭合,该动触头包括转动支架、设置在转动支架上的导杆组件和用于连接导杆组件与自动转换开关的端子排的软连接,特点:所述的转动支架上设有限位通道,该限位通道用于供软连接穿过并对软连接限位,使得软连接与导杆组件保持连接角度。该动触头增加了软连接防护设计,可有效提高软连接的机械寿命;同时,该触头系统的联接板采取直通型设计,一方面更加节约材料,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满足小型化设计。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通过往复摆动实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头的分离、闭合,该动触头包括转动支架、设置在转动支架上的导杆组件(3)和用于连接导杆组件(3)与自动转换开关的端子排(34)的软连接(3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支架上设有限位通道(10),该限位通道(10)用于供软连接(33)穿过并对软连接(33)限位,使得软连接(33)与导杆组件(3)保持连接角度。
设计方案
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通过往复摆动实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头的分离、闭合,该动触头包括转动支架、设置在转动支架上的导杆组件(3)和用于连接导杆组件(3)与自动转换开关的端子排(34)的软连接(3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支架上设有限位通道(10),该限位通道(10)用于供软连接(33)穿过并对软连接(33)限位,使得软连接(33)与导杆组件(3)保持连接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杆组件(3)包括刚性的联接板(31)和弹簧组件(6)、销轴(7),弹簧组件(6)、销轴(7)用于连接联接板(31)和转动支架,并通过弹簧组件(6)保持联接板(31)对转动支架的相对压紧,所述的联接板(31)设置在转动支架内,呈直线方向延伸的杆状,其两端端部露出于转动支架外并分别固定有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两个触点在联接板(31)上呈对称设置,所述的软连接(33)连接在联接板(3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组件(6)有两组,两组弹簧组件(6)各包括两根弹簧(62),两根弹簧(62)的一端通过销轴(7)挂置在转动支架上,另一端通过弹簧轴(61)挂置在联接板(31)上,两组弹簧组件(6)在转动支架上的挂置点以转动支架的中心呈轴向对称,两组弹簧组件(6)在联接板(31)上的挂置点以联接板(31)的中心轴呈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支架呈圆柱状,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拼接而成,转动支架内部构成有用于容纳导杆组件(3)的容腔(20),所述的容腔(20)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构成有用于供联接板(31)的固定有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的端部探出转动支架的两个开口(201),所述的限位通道(10)与容腔(20)相通,且限位通道(10)的延伸方向与两个开口(201)的连通方向呈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通道(10)的内壁相对容腔(20)的内壁呈窄缩的趋势,形成瓶颈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通道(10)的内壁面为圆弧过渡面(10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201)在面向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的内壁面上延设有用于供联接板(31)在弹簧组件(6)的作用下抵靠的支撑件(202);所述的联接板(31)上构成有用于与支撑件(202)配合的抵靠面(3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件(202)表面呈圆弧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接板(31)上以其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有一对套壳(5),所述的套壳(5)包括覆盖抵靠面(312)的圆弧面(51)和用于防止电弧向转动支架内部移动的套壳凸起(52)。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腔(20)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还构成有用于安装弹簧组件(6)的装配开口(203),所述的装配开口(203)也为一对,分别对应安装各自对应的弹簧组件(6);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还包括一对盖(4),在完成弹簧组件(6)的安装后,所述的盖(4)封闭在该装配开口(203)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
背景技术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简称ATSE)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多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自动转换到另一个电源,从而为负载提供不间断电源,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触头系统作为承载电源接通、分断功能的关键部位,其可靠性和寿命对整个自动转换开关电器都具有重要影响。一般地,触头系统包括转动设置的动触头和用于第一电源的静触头、用于第二电源的静触头,动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转动,从而分别与第一电源静触头或第二电源静触头接触,实现在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之间的切换。动触头通常是由具有刚性的联接板部分和与联接板焊接实现电连接的软连接部分组成,该动触头在多次往复旋转后,其焊接的电连接根部位置因反复扭曲而可能出现虚接甚至断裂现象,严重影响动触头的可靠性及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该动触头增加了软连接防护设计,可有效提高软连接的机械寿命,同时,该动触头的联接板采取了直通型设计,一方面更加节约材料,另一方面能满足小型化发展趋势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通过往复摆动实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头的分离、闭合,该动触头包括转动支架、设置在转动支架上的导杆组件和用于连接导杆组件与自动转换开关的端子排的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支架上设有限位通道,该限位通道用于供软连接穿过并对软连接限位,使得软连接与导杆组件保持连接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杆组件包括刚性的联接板和弹簧组件、销轴,弹簧组件、销轴用于连接联接板和转动支架,并通过弹簧组件保持联接板对转动支架的相对压紧,所述的联接板设置在转动支架内,呈直线方向延伸的杆状,其两端端部露出于转动支架外并分别固定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两个触点在联接板上呈对称设置,所述的软连接连接在联接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弹簧组件有两组,两组弹簧组件各包括两根弹簧,两根弹簧的一端通过销轴挂置在转动支架上,另一端通过弹簧轴挂置在联接板上,两组弹簧组件在转动支架上的挂置点以转动支架的中心呈轴向对称,两组弹簧组件在联接板上的挂置点以联接板的中心轴呈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转动支架呈圆柱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而成,转动支架内部构成有用于容纳导杆组件的容腔,所述的容腔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构成有用于供联接板的固定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的端部探出转动支架的两个开口,所述的限位通道与容腔相通,且限位通道的延伸方向与两个开口的连通方向呈垂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通道的内壁相对容腔的内壁呈窄缩的趋势,形成瓶颈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通道的内壁面为圆弧过渡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口在面向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的内壁面上延设有用于供联接板在弹簧组件的作用下抵靠的支撑件;所述的联接板上构成有用于与支撑件配合的抵靠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件表面呈圆弧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联接板上以其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有一对套壳,所述的套壳包括覆盖抵靠面的圆弧面和用于防止电弧向转动支架内部移动的套壳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容腔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还构成有用于安装弹簧组件的装配开口,所述的装配开口也为一对,分别对应安装各自对应的弹簧组件;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还包括一对盖,在完成弹簧组件的安装后,所述的盖封闭在该装配开口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该动触头增加了软连接防护设计,可有效提高软连接的机械寿命;同时,该触头系统的联接板采取直通型设计,一方面更加节约材料,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满足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弹簧组件的爆炸图。
图中:1.第一壳体、11.圆柱形凸台、121.第一圆弧形凸台一、122.第一圆弧形凸台二、13.第一凹槽一、14.第一凹槽二、15.第一卡口、161.第一限位凸台一、162.第二限位凸台二、17.孔;2.第二壳体、21.圆柱形凹槽、221.第二圆弧形凸台一、222.第二圆弧形凸台二、23.第二凹槽一、231.通孔、24.第二凹槽二、25.第二卡口、261. 第二限位凸台一、262.第二限位凸台二;10.限位通道、101.圆弧过渡面;20.容腔、201.开口、202.支撑件、203.装配开口;3.导杆组件、31.联接板、311.凹槽、312.抵靠面、321.第一触点、322.第二触点、33.软连接、34.端子排;4.盖、41.搭扣、42.凸起;5.套壳、51.圆弧面、52.套壳凸起、53.搭扣;6.弹簧组件、61.弹簧轴、611.凹腔、62.弹簧、621.第一拉钩、622.第二拉钩;7.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目前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其通过往复摆动实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头的分离、闭合,该动触头包括转动支架、设置在转动支架上的导杆组件3和用于连接导杆组件3与自动转换开关的端子排34的软连接33,特点是:所述的转动支架上设有限位通道10,该限位通道10用于供软连接33穿过并对软连接33限位,使得软连接33与导杆组件3保持连接角度。
所述的导杆组件3包括刚性的联接板31和弹簧组件6、销轴7,弹簧组件6、销轴7用于连接联接板31和转动支架,并通过弹簧组件6保持联接板31对转动支架的相对压紧,所述的联接板31设置在转动支架内,呈直线方向延伸的杆状,其两端端部露出于转动支架外并分别固定有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在联接板31上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的软连接33连接在联接板3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弹簧组件6有两组,两组弹簧组件6各包括两根弹簧62(如图5所示),两根弹簧62的一端通过销轴7挂置在转动支架上,另一端通过弹簧轴61挂置在联接板31上,两组弹簧组件6在转动支架上的挂置点以转动支架的中心呈轴向对称,两组弹簧组件6在联接板31上的挂置点以联接板31的中心轴呈对称。
所述的转动支架呈圆柱状,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拼接而成,转动支架内部构成有用于容纳导杆组件3的容腔20,所述的容腔20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构成有用于供联接板31的固定有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的端部探出转动支架的两个开口201,所述的限位通道10与容腔20相通,且限位通道10的延伸方向与两个开口201的连通方向呈垂直设置。所述的限位通道10的内壁相对容腔20的内壁呈窄缩的趋势,形成瓶颈状,且限位通道10的内壁面为圆弧过渡面101。
所述的开口201在面向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的内壁面上延设有用于供联接板31在弹簧组件6的作用下抵靠的支撑件202;所述的联接板31上构成有用于与支撑件202配合的抵靠面312。所述的联接板31上以其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有一对套壳5,所述的套壳5包括覆盖抵靠面312的圆弧面51和用于防止电弧向转动支架内部移动的套壳凸起52。
所述的容腔20在转动支架的圆周侧面上还构成有用于安装弹簧组件6的装配开口203,所述的装配开口203也为一对,分别对应安装各自对应的弹簧组件6;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还包括一对盖4,在完成弹簧组件6的安装后,所述的盖4封闭在该装配开口203上。
已有技术中的自动转换开关,不设置限位通道10,联接板从第一触点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点接触转换到第二触点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点接触位置时需要转过110°的角度,在自动转换开关转换过程中,转动支架、联接板往复摆动,软连接的连接端焊接根部反复扭曲,极易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在于:联接板31包括其上安装的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是一个以中心轴呈对称的部件,软连接33连接在联接板31的中间位置,即连接处位于联接板31的中心轴上,其安装完成后,软连接33的连接端与联接板31呈90°的装配角度,限位通道10用于供软连接33穿过,对软连接33限位,使得软连接33与导杆组件3保持连接角度。同时,限位通道10与容腔20相通,且限位通道10的延伸方向与两个开口201的连通方向垂直。由此,在转动支架带动联接板31转动过程中,限位通道10的存在,使得软连接33的连接端与联接板31始终保持呈90°的装配角度;当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与自动转换开关的静触点接触后,为了保持触点压力,转动支架将继续向前转动一个微小的角度,而此时由于触点的接触闭合,联接板31不跟随转动支架转动,使得联接板31相对转动支架之间会以支点202、51、312为中心转动一个微小的角度,那么此时,上述软连接33的连接端与联接板31的装配角度将有微小改变。在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自动转换开关转换过程中,转动支架、联接板31往复摆动,软连接33的连接端焊接根部始终保持不动,运动点改为软连接的中部位置,从而有效防止了软连接33与联接板31的焊接根位在经反复扭曲后出现的断裂现象。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图3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呈左右拼装结构并通过螺钉穿过孔17进行紧固,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拼装后形成的内部容腔20包容联接板31的一部分、弹簧组件6、销轴7。
具体地,导杆组件3包括直通型的联接板31、软连接33、端子排34,联接板31的上下两端焊接有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靠近中间的两侧各设有凹槽311,软连接33的一端焊接在联接板31的中间部位上、另一端焊接在端子排34的折弯部位上。
具体地,每一弹簧组件6包括一根轴61、两根拉簧62,轴6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凹腔611,两根拉簧62一端的第一拉钩621分别套设在所述的凹腔611上,另一端的第二拉钩622与销轴7匹配。
具体地,所述的第一壳体1上设有圆柱形凸台11、第一圆弧形凸台一121、第一圆弧形凸台二122、第一凹槽一13、第二凹槽二14、第一卡口15、第一限位凸台一161、第一限位凸台二161;所述的第二壳体2上设有圆柱形凹槽21、第二圆弧形凸台一221、第二圆弧形凸台二222、第二凹槽一23、第二凹槽二24、第二卡口25、第二限位凸台一261、第二限位凸台二262,在第二凹槽一23中设有通孔231。上述圆柱形凸台11与圆柱形凹槽21匹配,保证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相对旋转方向的一致性。上述第一凹槽一13、第二凹槽一23用于在安装弹簧组件6时销轴7的初始定位,上述第二凹槽二14、第二凹槽二24用于安装弹簧组件6时销轴7的最终定位。上述第一圆弧形凸台一121、第一圆弧形凸台二122、第二圆弧形凸台一221、第二圆弧形凸台二222用于联接板31转动时产生触头压力时的支撑,即为前述所述的支撑件202。上述第一卡口15、第二卡口25用于软连接33的限位,即为上面所述的限位通道10,可防止软连接33与联接板31的焊接根位反复扭曲而出现断裂的情形。
具体地,盖4上设有搭扣41、凸起42,搭扣41用于与第一限位凸台一161、第一限位凸台二162、第二限位凸台一261、第二限位凸台二262相匹配,凸起42用于与第一凹槽一13、第二凹槽二14、第二凹槽一23、第二凹槽二24相匹配。
具体地,套壳5上设有圆弧面51、套壳凸起52、搭扣53,套壳5通过搭扣53分别安装在联接板31的两端并抵靠第一触点321、第二触点322,圆弧面51与第一圆弧形凸台一121、第一圆弧形凸台二122、第二圆弧形凸台一221、第二圆弧形凸台二222相匹配,套壳凸起52可防止触头分断电流产生的电弧向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内部移动。
触头系统的装配过程:
先将套壳5卡扣到联接板31的两端,再将弹簧组件6的轴61挂靠在联接板31的凹槽311上,然后将联接板31放置到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中间,同时将软连接33放置在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的第一卡口15、第二卡口25中,套壳5的圆弧面51与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的第一圆弧形凸台一121、第一圆弧形凸台二122、第二圆弧形凸台一221、第二圆弧形凸台二222对应,再将销轴7穿过第二壳体2的通孔231、拉簧62的第二拉钩622后对弹簧组件6进行初定位,然后再拉动销轴7从第一凹槽一13、第二凹槽一23转移到第二凹槽二14、第二凹槽二24中完成对弹簧组件6的最终定位,最后用螺钉将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固定。
触头系统的动作过程:
触头系统的端子排34固定安装,触头系统的本体部分可以绕中心线A-A向两个方向旋转,当从“B→C”方向旋转时,联接板31上的第二触点322与一路电源的静触头接触,导通一路电源;当从“C→B”方向旋转时,联接板31上的第一触点321与另一路电源的静触头接触,导通另一路电源。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2191.6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199786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H01H 1/58
专利分类号:H01H1/58;H01H1/22;H01H1/24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第一申请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申请人地址: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虞山工业园一区建业路8号
发明人:徐晓阳;顾怡文;丁晓辉
第一发明人:徐晓阳
当前权利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代理人:何艳
代理机构:32113
代理机构编号: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