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期的文章中,我介绍了尼采的自我超越的超人思想以及我自己对这一思想的体会。所谓“超人”,不是另一类人,而是人的另一种状态,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这种自我超越,不是某种设定程序下的步骤变化,而是凭籍着自己的内在生命冲动形成的不可预知的向着未来的延伸、拓展和创造。但是在现实中,“超人”很少,“单向度的人”倒是满大街都是。而且,其中有不少的“单向度的人”还被当成是“成功人士”、“学霸”,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那么,这“单向度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思想之一马尔库塞最有影响的著作,也可以说是整个法兰克福学派最具社会大众影响力的著作。
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我们通常理解的不自由,来自于暴力的扼杀、思想的专制,它会让人产生痛苦的压抑感。可是这里的不自由呢?舒适、平稳、合理、民主,这是怎么回事?就拿现在的孩子来说吧,确实,他们生活在舒适安稳的环境中,他们从小就会接受甚至从胎教开始的教育,这些教育应该说都是好的教育,教育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礼貌懂分享,没有什么不妥啊。他们也可以选择上这个培优班,或者上那个培优班,可以选择学小提琴还是钢琴还是绘画,父母们尊重他们的兴趣。可是,他们不能选择不上培优班,他们不能选择不学乐器,他们不能选择让自己的童年“没用”一点,他们再也不能像自己的父母辈一样放了学就从学校里欢快地呼啸而出,自己去寻找自己欢乐的游玩之所,就像我小时候那样,有时候和同学一起捉迷藏,有时候跑到路口的一家馄饨摊,用零花钱买碗馄饨来解馋。归根到底,难道我们不觉得孩子们从出生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吗?接受教育,不断地获得高分,考入更好的学校、寻找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住更大的房子,占有更多的财富——如果你做不到,你将充满人生的挫败感。它看上去是一条金色的大道,实际上却是一条华丽的枷锁——否则,我们在这条路上为什么会时时感到痛苦呢?而且感到痛苦后,迷茫后我们还要接受别人的指责,我们还要自责——自己为什么不争气!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呀!为什么所有的职业不能平等?为什么要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新的社会,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换行业,从而最大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对于轨道三维模型,利用Civil 3D部件编辑器,通过参数装配控制轨道和断面的几何形状。根据装配参数生成的轨道模型效果如图5所示。
我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诗:
一段城墙永远不能到达远方
往前走了一段就开始悄悄拐弯
“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告诉你,今天是时候了。”范坚强举起了酒杯。一杭眼睛明亮,看来,范坚强终于要开杀戒了。他平静地举起杯子,做了一个“碰”的动作,立即又收回递到了嘴边,范坚强伸出的手便有些尴尬地缩了回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形成了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深化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和指导方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做了系统的、全面的部署与安排。
信是假的,我伪造的,老牛叔,我对不起你。刘青山那句信是假的,我伪造的,没说一百次,至少也说了九十九次。
走了一段之后只能继续拐弯
在这人群聚集的地方,生活实在难以摆脱
有买卖、房子,还有公司和政府机关
在一个个十字路口自由地选择向左还是向右
有人上班有人下班也有人随心所欲地摆一个小摊。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政府存在有多种的界定,本文此处无意对政府存在的目的做根源性的探讨,但是政府存在的目的至少包含对人权的尊重和符合道德伦理的公民保护标准,这是任何现代政府存在都不能忽略的问题,这当然也是政府获取正当性的重要条件。强大的社会力量最终会迫使政府接受法律的约束,也必然会引起政府约束机制的多元化的发展,政府的职能需要回归到以保障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和财产权的目标上来,政府支配法律变成了法律支配政府,“宪法也因此由国家本位转移到个人·政府·国家相互合作与协和的本位”[1]145。
历史、现在、人群、一代接着一代
一段城墙永远不能到达远方
一千年不够,两千年的灰尘也够将它掩埋
再比如说关于事业成功的需求——所谓成功的标准已经预先制定。本来,成功是真实的需求,是自由创造之下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从此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可以同时成为成功者。有的人或许以每天给妻子孩子做一顿好吃的饭菜为成功,有的人或许以今天终于连续踢了10个毽子为成功,还有的人可以终于学会了下围棋并且连续战胜若干对手为成功,一个老师当然也可以讲了一堂发挥精彩的课为自豪的成功。但是现代社会不承认这些成功,不承认这些所有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各自喜欢的方式实现的成功,它只承认同一个标准的成功,它只承认少数人位居由这个标准所构筑的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上层所标志的成功。这种预先被设定了标准的成功不是我们本真的需求,可是我们在长期的教育与文化的说服下终于接受了它,由此,我们自然也就被纳入了这个社会的控制体系当中。由此,人就成为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准、成功模板、成功标配的奴隶。而这些所谓的标准、模板、标配掩盖了社会的弊端,阻止了人们变革社会的努力,遏制了人类社会自我超越的能力,更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是被制造出来的虚假的需求。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也就是回归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作为某种虚假需求,也即社会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而存在,是多么地具有现实针对性!
所以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实际上就是那种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的自由,买这个牌子还是买那个牌子的自由,剁左手还是剁右手的自由,其实都是一回事,是虚假的自由。也正因为如此,马尔库塞对西方的民主选举并不看好,因为在他看来,这同样不过是一种议程设置的游戏。所谓的政治自由并不能体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生活的自由。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一切职业可以平等,大家不再以消费品牌的高低来判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偏好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高考报专业的时候扎堆金融、审计这样“含金量”高的专业,生活中也不存在各种所谓的“鄙视链”,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梦想着这段城墙曾经伸向未知的远方
他们是准备远行的僧侣、抛弃了羊群的牧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公约》的相关规定,并按照我国刑法现有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将我国刑法第285条的修改为:
大众运输和传播手段,住房、食物和衣服等商品,娱乐和信息工业不可抵抗的输出,都带有规定了的态度和习惯,都带有某些思想和情感的反应,随着他们为更多的人所使用,它们所具有的灌输作用就不再是宣传,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比以前要好得多,因此,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型式,在这种型式中,那些在内容上超出了既定言论和行动领域的观念、渴望和目标,或被排斥,或被吸收。
拐弯之后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向
我们通常认为的自由是什么?给你自由选择的选项、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让你受教育,从而赋予你自由选择的能力,似乎你就自由了。果真如此吗?那么我问你,你是愿意砍掉自己的左手呢,还是右手呢?我给你自由选择的选项,是砍左手还是砍右手,我也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力,是自己可以决定砍哪只手,同时我也通过教育让你能够理解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从而拥有选择的能力,但是你自由吗?如果说这就是自由,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你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能不砍手呢?而马尔库塞所说的现代社会的“自由”的不自由的奥秘就在这里显现了。现代社会将运用各种手段,教育、文化、艺术、大众电视剧、各种推文、广告等等一切手段告诉你,不砍任何一只手的选项是荒谬的,它就和你不可能用嘴拉屎用屁股吃饭一样荒谬,它会论证生活中只需要一只手已经足够,多一只手是浪费而且会增加得“手癌”的风险。它会让你看:那些娱乐偶像、运动精英、时尚超模都是一只手,如果谁有两只手,那除非他因为有血友病出一点血就止不住,所以剁不了,那是身患重疾的象征。而且这个剁手的过程非常轻松,就和满大街的“无痛人流”广告一样,让你觉得那是再轻松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了,绝非过去的酷刑再现。最后,你自己也会为你竟然会提出不要砍手而感到羞愧。这就是现代社会新型控制的奥秘。它让你选择,但是它悄悄为你划定了选择项,而超越选择项之外的选择被这种控制力量用各种方式宣布为荒谬。这就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议程设置”。
几个年轻人在傍晚来到这片废墟之上
二
那么,形成这种虚假的自由感的隐蔽的社会控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马尔库塞还异常犀利提出了真实的需求与虚假的需求的区分问题。他指出,所有的社会控制是以一种虚假的需求的满足来实现的,它为你制造需求,而当你接受这种需求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受控制了。这种被制造出来的需求是虚假的需求——它遮蔽了我们真正的需求。
比方说,追求知识是我们真实的需求,传统的社会控制是愚民政策,它禁止你自由地追求知识,传播真理,它宣布那些异质的知识是异端邪说。而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控制呢,它将对知识的追求悄然转化为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对学历的追求、对职称的追求。那么分数、学历、职称到底和知识有没有关联?有关联,但是从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知识是自洽的,是不能由知识以外的因素,比如权威,比如权力,比如利益,比如某种社会关系来判定和干涉的。但是分数、学历、职称却恰恰体现了某种社会关系、社会权力的运作,它们可以和知识发生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知识的价值,但是它们本身绝不是知识,绝不代表知识!可是现代社会却通过这种需求的转化,成功地将人由自由的知识的主人变成了某种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威的奴隶。是的,当你以追求分数、学历、职称为追求知识的标志的时候,并最终代替了追求知识的时候,你就是这样的奴隶!
还是偶尔找一个新鲜的地方玩玩
或者留下几个缺口,走过几头归圈的白羊
由此——马尔库塞提出了著名的“单向度的人”的概念。“单向度的人”就是由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控制所造就的失去了批判能力、造反能力、超越能力的人,他们的生活永远只有肯定的向度,只有对现行社会的认同的向度,而缺乏否定的向度:
的确,现在就是你上班,看上去似乎也充满了自由感,你可以选择坐公交也可以选择坐地铁,你可以选择骑共享单车也可以选择自己开车、或是拼个顺风车,你可以选择这条线路也可以选择那条线路,就像我上面的诗句所说的,“在一个个十字路口自由地选择向左还是向右”,但是你不能迟到,你最终还是要去到那个必须要去的地方。
甚至包括叛逆艺术家、另类的浪子,在文化工业的大规模复制和生产下,也被纳入到社会控制体系当中,而丧失了真正的颠覆性力量,不过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参与对现行社会控制的肯定而已。
我国本身是就是当前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国家是一,人均占地面积比较小,所以很多资源已经严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现代人在日常生活时的基本需求,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土地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自然农业生产在日常用地时的整个比例。在这一基础上,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人们日常的居住用地进行综合考虑。除此之外,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前期对水资源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和保护措施。所以在现阶段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匮乏的状态,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人、现代行业在发展时对水资源的个性化需求[2]。
三
很多人喜欢谈论“诗和远方”——比方说工作烦了去旅游,或者玩一把浪漫,表面上看也是另一个向度的对现存向度的否定,可是实际上却不过是在增强你对现状的忍受和接受而已,你旅游了最终还是要回来的,浪漫了最终还是要现实的。就好像我上文那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年轻人来到废弃的城墙边,不过是随便找个新鲜的地方玩玩。——这其实是韩剧日剧最爱玩的把戏。那些豪门公子,不满被安排的生活,放浪形骸,或是一时感到生活的疲惫而出去放松看上去是否定了,但最后还是要回来,参与了公司的经营,并且找了一个灰姑娘。
那么豪门公子找个灰姑娘算不算否定向度呢?至少从现有的偶像剧来说,比如那部著名的不断翻拍的《流星花园》,不算。为什么?因为灰姑娘之所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根本还是在于这些灰姑娘有利于豪门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件能产生良好绩效的事情。为什么呢?首先,灰姑娘往往出生贫寒、吃苦耐劳,而豪门到了第二代则往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所以灰姑娘有助于豪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创业初期的优良作风,这当然是有价值的。其二,灰姑娘往往天性善良、温和宽厚,而豪门到了第二代,则往往勾心斗角,内部凝聚力下降,所以灰姑娘娶回家,是有助于提升豪门内部凝聚力的。所以这些都是肯定向度。要是真想浪漫,《流星花园》里的杉菜应该对道明寺提出要求,把他妈的公司全部捐了,他们俩人就接着经营他爸爸的那个小小豆腐店,过点简单日子就得了。而且他们仅以此豆腐店维持生活就可以了,也不去追求将豆腐店做成全国连锁知名品牌之类,或者安于一个普通的职业,随意过一生。那才是真浪漫。可惜杉菜一定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而道明寺当然也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如果有姑娘提出这样的要求,她在剧中一定会被当成一个神经病!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胺碘酮(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294)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3 mg/kg,维持滴速1.0~1.5 mg/min,持续治疗6 h后可将滴速降低至0.5~1.0 mg/min,日总注射量不超过1200 mg;此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103032)口服治疗,0.4 g/次,3次/d,持续治疗3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对心率、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关注。
本着这种分享的精神,民间团体和慈善组织为那些有需要的人,特别是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传统食物。在美国的大多数餐桌上,吃第一次感恩节吃的食物已经变成了传统。
所以马尔库塞说现在的社会是理想与现实同化的社会,根本没有真正的理想,而另一向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并非宗教、精神和道德的英雄(他们常常支持既定秩序),而是像艺术家、妓女、荡妇、罪犯、流浪汉、造反诗人、恶魔、蠢汉这样的破坏性人物,——他们不靠工资生活,至少不按有秩序的规范方式生活。但是他们在艺术中却是作为一种畸形而出现。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否定向度的人到底有没有呢?那些能够超越自我的人有没有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他们平凡地生活着,可能并不为我们所注意,但是由于一些偶尔的机缘,其中的个别人或许就为我们所熟知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否定向度的人。他出生于普通家庭,从小生活清贫,毕业于日本名校东北大学,但是没有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索尼公司,于是就去了另一家规模不大的仪器制造公司做了一个基层实验员。他从小就喜欢做化学实验,在其他方面并不擅长,他也不会刻意要去补自己的短板而去求得职场的发展空间,就是一心一意做实验,而且为了要留在一线做实验,还拒绝了好几次公司的升职考试,所以工作多年,还是一个基层的实验员,是同事眼中的怪人。他是因为26岁时做出的一个实验发现而在10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很多媒体都将他的故事成为励志的小职员的逆袭。但是我却觉得,他的人生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他最后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在于他能够摆脱那种谋生状态,摆脱虚假的需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是甘守清贫,而是以此为乐。他对自己所喜欢的动手实验更有感情。
让我们设想一下,田中耕一最后并没有得诺贝尔化学奖,会有导演以他的故事为素材,拍一部真正的比《流星花园》浪漫百倍的电视剧吗?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标签:的人论文; 自己的论文; 自由论文; 社会论文; 需求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美洲哲学论文; 北美洲哲学论文; 美国哲学论文; 《文学教育》2019年第9期论文;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