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饭豆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瘤菌,质粒,动态,生态学,毒性,图谱,基因。
饭豆根瘤菌论文文献综述
冯娜,郑慧芬,何绍江,石迪萌,张薇[1](2005)在《用gfp基因检测饭豆根瘤菌在饭豆根部的定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饭豆(VignaumbellataL. )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豆类作物,在食品、饲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此外,饭豆还具有耐旱性、耐瘠性、生长期短和对土壤选择性不高等特点,是一类尚待开发的豆科作物。为促进饭豆的开发和应用,作者进行了饭豆根瘤菌和AMF接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王创,郑慧芬,何绍江,石迪萌,冯娜[2](2004)在《用gfp基因检测饭豆根瘤菌的侵染途径和定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饭豆根瘤菌JMC1402后,与AM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共同接种饭豆,分别用砂培和土培检测饭豆根瘤菌的侵染途径和定殖动态,并与单接饭豆根瘤菌比较。结果表明,饭豆根瘤菌先吸附在根表,然后从卷曲的根毛侵入。AMF能促进饭豆根瘤菌在根内定殖,抑制饭豆根瘤菌在根表定殖。(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邵继海,何绍江,王平,冯新梅[3](2004)在《用gfp报告基因检测土壤中Cu~(2+)对饭豆根瘤菌生物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标记研究了土壤中Cu2 + 胁迫对饭豆 (VignaumbellateL .)根瘤菌JMC14 0 2G腐生存活和共生固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液体培养条件下 ,向培养基加入 1μg/mL的Cu2 + 时 ,JMC14 0 2G的生长受到轻微抑制 ;当Cu2 + 浓度达到 5 μg/mL和 7μg/mL时 ,JMC14 0 2G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当Cu2 + 浓度达到 10 μg/mL时 ,JMC14 0 2G已不能生长。在灭菌土壤中Cu2 + 添加量小于 2 0 0mg/kg时 ,JMC14 0 2G数量在 37d内能保持在 1.74× 10 5cfu/g以上 ,当土壤中Cu2 + 添加量达到 5 0 0mg/kg时 ,在接种后第2天其数量已降至 10 2 cfu/g以下。在未灭菌土壤中 ,当Cu2 + 添加量在 0~ 80mg/kg范围内时 ,JMC14 0 2G的数量在接种后 2 3d已由 10 8cfu/g降至 10 4~ 10 5cfu/g ,随着Cu2 + 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大 ,其菌数迅速下降到 10 4cfu/g以下。饭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Cu2 + 添加量在 0~ 80mg/kg范围内对JMC14 0 2G共生固氮的影响并不大 ,当土壤中Cu2 + 添加量达到 12 0mg/kg时 ,对JMC14 0 2G产生较明显的生理毒性 ,当Cu2 + 添加量达到 30 0mg/kg时 ,JMC14 0 2G失去结瘤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周小宇[4](2004)在《饭豆根瘤菌和AMF与饭豆的互作及标记根瘤菌释放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饭豆(Vigna umbellate L.)分离的不同代时的饭豆根瘤菌(Rhizobium sp.CYY3302,Rhizobium sp HCY9101,Rhizobium sp JMCl402)与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丛枝状菌根真菌)共同接种于饭豆,进行饭豆、玉米田间小区间作试验。统计结瘤数,用曲利苯蓝(Trypan Blue,TB)做植物根染色以检测菌根侵染率,并对生物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接种饭豆根瘤菌和AMF的处理与未接种的处理相比,饭豆的结瘤率比对照提高52~134%;饭豆及玉米的菌根感染率比对照分别增加43.1~80%和46.8~97.6%;饭豆植株的产量提高了54~67%,而玉米的产量提高了2.4~19.5%。研究结果还表明: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即使在种过豆科植物的老区,也是有效的。 饭豆根瘤菌JMC1402P(带gfp-gusA标记基因)在饭豆根表的定殖研究表明:饭豆根瘤菌在饭豆根表的定殖动态随环境条件变化,在琼脂管中,饭豆根尖在早期对JMC1402P有较强的吸引作用;而在灭菌土中,根尖定殖密度没有整体根段高:在未灭菌土中,JMC1402P的定殖受土壤理化因子和土着性微生物竞争的影响。 JMC1402P标记菌株释放环境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当JMC1402P与华癸中生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JS5A16L(带luxAB标记基因)、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Fescens)Pf.X16L_2(带luxAB标记基因)混合培养在微孔滤膜上、灭菌盆装土及田间叁个环境中时,未检测到华癸中生根瘤菌JS5A16L和荧光假单胞菌Pf.X16L_2中有gfp基因编码的绿色荧光蛋白的存在,在X-GlucA作用下亦没有带有gusA基因的发光菌落。结果表明,JMC1402P用于田间生态学研究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郑慧芬[5](2003)在《饭豆根瘤菌JMC1402的基因标记和其与Glomus mosseae相互关系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饭豆上分离到的根瘤菌进行发光基因gfp-gusA标记,筛选到发光稳定的菌株JMC1402P(带gfp-gusA基因)。JMC1402 P菌落在波长为395nm紫外灯下发绿色荧光。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检测JMC1402P在饭豆根圈的定殖密度、结瘤能力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利用曲利苯兰(Trypan Blue,TB)染色技术检测丛枝状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饭豆的感染率。在无菌有机玻璃盒栽培系统中,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Glomus mosseae菌丝对JMC1402P的垂直迁移作用。在无菌条件下,研究了Glomus mosseae对饭豆植株抗旱,抗重金属汞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无菌土培及沙培条件下,Glomus mosseae提高了JMC1402P的结瘤及固氮效率,而JMC1402P增强Glomus mosseae的侵染率。在无菌有机玻璃盒栽培系统中,JMC1402P能借Glomus mosseae菌丝的延伸作用而垂直散布开来。相对于对照处理,单接种Glomus mosseae和单接种JMC1402P,双接种Glomus mosseae+JMC1402P对饭豆有显着的促生效应。在干旱条件下,接种Glomus mosseae显着改善植株的生长状况,植株对菌根真菌的依赖性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重金属的实验结果表明,Glomus mosseae增强饭豆的抗逆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3-12-01)
周小宇,郑慧芬,潘峰,何绍江,胡正嘉[6](2003)在《AMF和饭豆根瘤菌对饭豆、玉米套种促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饭豆根瘤中分离的饭豆根瘤菌 (Rhizobiumsp .CYY3 3 0 2 ,Rhizobiumsp .HCY910 1,RhizobiumSP .JMC14 0 2 )与AM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共同接种于饭豆 ,进行饭豆、玉米田间小区套种试验。结果表明 ,接种饭豆根瘤菌和AMF的处理与未接种的处理相比 ,饭豆的结瘤率比对照提高 5 2 %~ 13 4% ;饭豆及玉米的菌根感染率比对照分别增加 43 1%~ 80 %和 46 8%~ 97 6% ;饭豆的产量提高了 5 4%~ 67% ,而玉米的产量提高了 2 4%~ 19 5 %。研究结果还表明 :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 ,即使在种过豆科作物的老区 ,也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潘峰[7](2003)在《饭豆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长在湖北省几种不同土壤中2个不同品种饭豆(Vigna umbellata L.)的根瘤中分离、纯化并通过结瘤试验筛选出26株饭豆根瘤菌。以已知不同种属的8个根瘤菌参比菌株为对照,对这些菌株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作了初步的探讨。 供试菌株的世代时间在2.70-11.45h之间,初步划分为快生与慢生两个类型。通过对这些菌株的表型特征(如培养特性、耐酸碱性、生长最终pH值、耐盐性、天然抗药性及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聚类分析所得数值分类树状图谱的分析,发现分离自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饭豆根瘤菌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在77%的相似水平上,饭豆根瘤菌与参比菌株形成了叁大类群,群Ⅰ为慢生型菌群,群Ⅱ与群Ⅲ为快生型菌群;在80%相似水平上各群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亚群,而且亚群中部分菌株的相似性与样品来源有相关性。 互接种族试验一方面证实了同一互接种族内的根瘤菌能够交叉感染形成根瘤,另一方面也发现饭豆根瘤菌(如CYY3302菌株)能够跨越分族界线与其它族植物形成根瘤。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饭豆根瘤菌宿主范围的复杂性和饭豆根瘤菌群体组成的多样性。 快生型菌株质粒快速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快生型根瘤菌株的质粒组成存在差异,表现为6个不同的质粒图谱类型。其质粒图谱类型与菌株的来源有关。 为了从遗传基础上分析供试菌株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了16S rDNA PCR-RFLP与16S-23S rDNA IGS PCR-RFLP的方法对一部分饭豆根瘤菌确定了在已知根瘤菌种、属的系统发育位置,并对表现特异的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推测。16S rDNA PCR-RFLP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90%的相似水平上,树状图谱分为6个系统发育分支。分支Ⅴ中分离自汉川的3个菌株与R hizobium leguminosarum的模式菌株(USDA2370)有100%的相似性;分支Ⅵ中的10个菌株与Sinorhizobium fredii的模式菌株(USDA205)之间的相似性也达到100%。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分别与所对应的参比菌株应处于同一“种”水平上。但是,分支Ⅰ、分支Ⅱ和分支Ⅳ中的饭豆根瘤菌与供试的参比菌株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为其它已知种、属的根瘤菌,也可能在“种”水平上代表新的系统发育分支。 由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可知,供试菌株依IGS大小可划分为叁类。所有菌株在52%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再次肯定了饭豆根瘤菌是由慢生型菌群与快生型菌群这两大菌群组成。群Ⅰ中,在79%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ⅠA与ⅠB两个分支。群Ⅱ中,在62%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ⅡA与ⅡB两个分支,分支ⅡA在72%的相似性水平上进一步分为 IIAI*、和 IlA3叁簇;分支 IIB中的饭豆根瘤菌与参比菌株 US0A205聚在一起,表现的差异并不大。 上述表型与遗传标记的研究结果在较大尺度__L对饭豆根瘤菌各类群的划分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6株饭豆根瘤菌在不同相似水平上存在遗传多样性。其中山来自汉Jll 县的5株菌GAP2502、HCY5105、HCY5202、HCY5503与11CY5609 形成的菌群不同于其它菌群,因此可以推测这类菌群可能在“种”水平上代表sitzootum内的某一新的系统发育分支,这一推测为详尽地确定它们在根瘤菌中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数据。 山 16 S rDNA部分序列分析结果可知,供试的 4个代表菌株分别位于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支中。CYR4243与 Sinorhfzobf M fredl’i的模式菌株 USDA205的序列相似 性达到了99.S7%。HCYI 101与 nlzob。urn leg;im。nosarum中的叁叶草生物型(by.trlfOlff)和豌豆生物型(by。z”ceae)这两个生物型的参比菌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 100%。HCY5202与 Rhizobium g81egse亲缘关系最近,序歹相i 性为 99.S6%。CYY3302 与B elkanff的参比菌株 USDA86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序列相似性近似于 100%。 供试菌株的共生固氮有效性测定结果表明:9株从白蔓豆根瘤中分离的菌株均不能在红蛮豆上结瘤,显示此9个菌株均存在品系专一性。其余供试菌株在红蛮豆上可以结瘤。供试菌株在与红蛮豆的共生体系中,根瘤个数与植株干重呈现多样性,植株干重与所测定的固氮酶活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但植株干责与植株含氮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能较好的反映各菌株的固氮能力。白蔓豆结痛试验表明,所选来自四个地区属于不同分类地位的6个代表菌株均可在白基Ij上纠痫。(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饭豆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饭豆根瘤菌JMC1402后,与AM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共同接种饭豆,分别用砂培和土培检测饭豆根瘤菌的侵染途径和定殖动态,并与单接饭豆根瘤菌比较。结果表明,饭豆根瘤菌先吸附在根表,然后从卷曲的根毛侵入。AMF能促进饭豆根瘤菌在根内定殖,抑制饭豆根瘤菌在根表定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饭豆根瘤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冯娜,郑慧芬,何绍江,石迪萌,张薇.用gfp基因检测饭豆根瘤菌在饭豆根部的定殖动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2].王创,郑慧芬,何绍江,石迪萌,冯娜.用gfp基因检测饭豆根瘤菌的侵染途径和定殖动态[J].生物学杂志.2004
[3].邵继海,何绍江,王平,冯新梅.用gfp报告基因检测土壤中Cu~(2+)对饭豆根瘤菌生物毒性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
[4].周小宇.饭豆根瘤菌和AMF与饭豆的互作及标记根瘤菌释放安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5].郑慧芬.饭豆根瘤菌JMC1402的基因标记和其与Glomusmosseae相互关系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
[6].周小宇,郑慧芬,潘峰,何绍江,胡正嘉.AMF和饭豆根瘤菌对饭豆、玉米套种促生作用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3
[7].潘峰.饭豆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