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_倪深,夏春,应建成,孙红伟,陈红旗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水稻,种质,抗性,图谱,杂草,蛋白。

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倪深,夏春,应建成,孙红伟,陈红旗[1](2019)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2个白叶枯病基因改良华占的白叶枯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镇084和IRBB5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华占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二次回交,再进行一次复交,在分离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筛选等措施,育成携带xa5、Xa7和xa5+Xa7基因的改良株系各1个,并对改良株系进行了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分别携带xa5、Xa7基因的改良株系B1和B2对菌株PXO99均表现为高感,对其他4个菌株都表现为高抗或抗;携带xa5+Xa7基因的株系B3对PXO99表现为中感,对其他4个菌株都表现为高抗,抗性水平明显好于仅携带单基因的B1和B2。(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研究揭示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迄今发现的多个NLR(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5期)

[3](2019)在《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迄今发现的多个NLR蛋白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突变均能触发类似ETI的抗病反应,引起组成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9期)

刘刚[4](2019)在《我科学家研究揭示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及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组合作报道了一个较为罕见的NLR蛋白突变wed。该突变导致水稻对大多数白叶枯病病原小种的感病性增强。而这一表型在某些遗传组合中表现为显性,在某些组合中则表现为隐性。基因克隆发现wed引起了一个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结合结构域中一个苯丙氨酸突变成亮氨酸。对203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分析表明,WED基因存在自然变异,其中84.7%(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伍豪,王威豪,刘百龙,周行,石瑜敏[5](2019)在《杂草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发掘杂草稻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同时为水稻白叶枯病抗病育种提供材料基础及理论参考,通过接种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分析,对148份杂草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发掘和鉴定。结果表明:在148份杂草稻中获得1份中抗白叶枯病的材料W132,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在W132中不含Xa23和Xa21基因,含有Xa7基因。该材料可作为水稻抗白叶枯病抗病育种的基础种质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曹剑波[6](2018)在《水稻主效抗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细胞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严重的细菌性病害,水稻生产中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主要利用主效抗白叶枯病基因和主效抗细菌性条斑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探讨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机制,有助于防控这两种病害,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已经在水稻中鉴定并克隆了多个抗白叶枯病的主效基因,而且探讨了其抗病的分子机理,但是人们对这些主效基因抗病的细胞学机制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主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性主效基因Xa1、Xa4、Xa21和隐性主效基因xa5、xa13抗病时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同于感病的水稻叶片褪绿型叶片坏死,含有这些主效基因的抗病植株叶片在接种位点处呈现褐色坏死斑样的超敏反应细胞程序性死亡(hypersensitive response-programmed cell death,HR-PCD)。然而,显性主效基因Xa1、Xa4、Xa21介导的HR-PCD大部分为双层膜的膜泡和单层膜的膜泡结构等类自噬体结构为特征的细胞自噬;隐性主效基因xa5、xa13介导的HR-PCD大多数为液泡膜破裂为特征的破坏性液泡介导的细胞死亡;感病反应的细胞死亡为质壁分离和细胞膜破裂为特点的细胞坏死。细胞自噬抑制剂和碱性溶液能够分别部分地削弱Xa1、Xa4、Xa21和xa5、xa13介导的抗病反应。细胞自噬和破坏性液泡介导的细胞死亡分别都是Xa1、Xa4、Xa21和xa5、xa13抗病的细胞学基础,作为基础水平上的抗性参与主效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细胞自噬可能起着维持细胞的完整和活力为植株抗病提供细胞支撑,破坏性液泡介导的细胞死亡可能通过为细胞提供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生长或释放防御蛋白参与抗病。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3/Xa26,同Xa1、Xa4、Xa21主效基因一样,介导维管束细胞发生细胞自噬。本研究利用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和超微细胞化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在Xa3/Xa26介导的抗病反应中细胞自噬与细胞死亡信号分子过氧化氢和钙离子之间的关系。与感病反应相比,Xa3/Xa26介导的抗病反应中,OsATG5,OsATG6a,OsATG7和OsATG8c等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被诱导上调表达,木质部薄壁细胞出现双层膜的膜泡和单层膜的膜泡等类自噬体结构,叶片中的过氧化氢含量降低特别是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过氧化氢减少,钙离子在液泡中积累。细胞自噬抑制剂通过抑制类自噬体的生成部分地削弱Xa3/Xa26介导的抗病反应,同时增加接种位点处过氧化氢的含量,阻止钙离子从细胞外向液泡中的运输。这些说明,Xa3/Xa26诱导的细胞自噬通过清除过量的过氧化氢胁迫并激活钙离子信号参与水稻抗白叶枯病。xa5既是抗白叶枯病菌的主效基因,也是抗细菌性条斑病效应最强的主效QTL qBlsr5a中贡献最大的基因。与感病反应相比,xa5介导的抗细菌性条斑病反应中,与细菌直接互作的叶肉细胞细胞壁呈现以下特点:表面结构较完整且致密、纤维素微纤丝交错排列、细胞间的连接完整;生成细胞壁主效成分纤维素的水稻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CESA4/7/9)基因被显着诱导上调表达。xa5介导的抗病植株中,接种位点处细菌性条斑病病菌的数量不变而是接种位点旁边的扩散病斑中的细菌数量减少。这些说明xa5介导的抗细菌性条斑病反应中,完整的细胞壁结构限制了细菌在叶片细胞间的扩散。然而,xa5介导的抗白叶枯病反应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不被显着地诱导上调表达,同时白叶枯病菌对细胞壁结构的破坏能力明显弱于细菌性条斑病病菌。细胞壁结构不完整和厚度减小,均能削弱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这些进一步说明,细胞壁在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xa5介导的抗白叶枯病反应中的作用不大。与感病反应相比,xa5介导的抗细菌性条斑病反应中,茉莉酸及其前体物12-氧-植物二烯酸(12-oxo-phytodienoic acid,OPDA)含量升高,叶片中叶绿体的淀粉粒含量减少。这些暗示了,茉莉酸和用于生成淀粉的糖类分子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壁的合成,来参与xa5介导的抗细菌性条斑病反应。本研究还建立了定位抗病主效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免疫金标技术,发现了XA4蛋白定位于细胞壁上;还利用纤维素荧光染色技术较好地分析了Xa4对纤维素含量和茎秆细胞长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1-01)

王春连,章琦,刘丕庆,张晓平,樊颖伦[7](2018)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发掘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细菌病害,也是限制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子之一。该病于1930年代自日本传入中国,至1980年代在全国主要稻作地区均有发生,目前主要在南方沿海省份和云南肆虐,常造成严重减产和巨大经济损失。因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欠佳,鉴定和利用水稻抗病资源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自1987年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合作,对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进行鉴定筛选,发现编号为RBB16的普通野生稻,能抵抗国内外所有测试的白叶枯病菌株。历经30年的系统研究,先后将RBB16的抗性导入栽培稻品种并培育出近等基因系CBB23;从CBB23中克隆了迄今全球抗谱最广、抗性最强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及其对应的病原菌互作基因avrXa23;揭示了Xa23基因广谱抗病的分子机理:Xa23基因正常情况下不表达,但进化有一个启动子陷阱,当白叶枯菌侵染携有Xa23基因水稻时,avrXa23基因编码的病原菌效应子蛋白AvrXa23被Xa23的启动子陷阱捕获,从而激活Xa23基因表达,毒蛋白XA23导致被侵染水稻细胞发生过敏性坏死,限制病菌在水稻组织内的繁殖和扩散,又因avrXa23基因在世界各地自叶枯病菌中的高度保守性,赋予Xa23基因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特性。目前,全国有50多家单位或个人引用携有Xa23基因的水稻抗病材料,利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a23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己培育出博优1652、龙两优237及"超优千号"等抗病水稻新品种15个以上,为我国水稻高产稳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向贤,陈露露,张丹丹,翟文学,夏志辉[8](2019)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物理图谱定位与功能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成为水稻分子育种的主要策略。明确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图谱定位与功能标记的开发应用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对已报道的40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分子标记详情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将31个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在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上进行定位标注;此外,本研究还归纳xa5、xa13、Xa21、Xa27四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新开发了抗性基因Xa10、Xa23的功能标记。本研究将给育种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与鉴定抗性材料提供便利。(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2期)

崔华[9](2018)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进化机制及XA23与HR功能相关的重要氨基酸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极具破坏力的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对现有国内外鉴别的白叶枯病菌系都展现出完全显性、全生育期的高抗性反应,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Xa23属于Executor抗性基因,其启动子上的EBE_(AvrXa23)可以与Xoo中广泛存在的无毒效应因子AvrXa23结合,从而诱导Xa23基因的转录表达。Xa23编码蛋白在被侵染宿主细胞内产生HR反应,直接杀死被侵染的细胞来限制细菌在寄主体内的继续繁殖,从而有效抵抗白叶枯病菌的进一步侵害。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Xa23基因的进化路径和进化机制;第二部分是寻找XA23蛋白序列中与HR功能相关的氨基酸/元件,并对相关氨基酸残基的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关于Xa23基因的进化路径和进化机制的研究:1.Xa23等位基因仅在稻属中出现,且其编码区序列具有极高同源性。2.天然栽培稻中没有EBE_(AvrXa23)的存在,即显性抗病基因Xa23只存在于野生稻。3.在278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材料中仅发现97个具有Xa23/xa23基因,推测Xa23/xa23在稻属中并不是广泛存在的。4.Xa23/xa23等位启动子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明显高于其编码区,被归纳为五种单倍型(Pro-A/B/C/D/E),其中Pro-A是唯一含有EBE_(AvrXa23)的Xa23单倍型,且仅有单倍型Pro-A具有抗病功能。这五种单倍型在地理分布上没有显着差异;单倍型Pro-A只存在于野生稻中,而Pro-B/C/D/E四种单倍型在野生稻和栽培稻中均有分布,其中单倍型Pro-B的比例最高(26.8%)。5.Xa23起源于普通野生稻,在水稻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瓶颈-奠基者效应(bottleneck effect)。关于XA23蛋白序列中与HR功能相关的氨基酸/元件的研究:6.所有的Xa23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预测有3个跨膜结构域,且跨膜结构域序列的保守性最高。7.Xa23及其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均能够引起烟草叶片的HR反应,证明Xa23及其同源基因中含有的与HR功能相关的序列/元件保守性和完整性较高。8.XA23氨基端(N-)的第1-6个氨基酸、羧基端(C-)倒数第1-9个氨基酸是HR相关必需氨基酸位点,且临界点处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发生改变不影响HR表型;任一跨膜结构域序列的氨基酸突变都会影响HR表型,证明了3个跨膜结构域的完整性是XA23激发HR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总之,本研究克隆了在稻属中高度保守的Xa23同源基因并探讨了Xa23基因的起源和进化机制;同时,在氨基酸水平上,寻找到XA23氨基酸序列中与HR功能相关的重要氨基酸。这些研究结果对未来发现更多的Executor抗病基因和简化Executor抗性蛋白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何翔,翁佳仁[10](2018)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叶枯病是现今分布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细菌病害之一。传统的防治方法很难奏效,而研究并挖掘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是最经济、安全、有效、易行和环保的措施。目前,被鉴定并报道的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有42个,其中有10个已被分离克隆。综述近些年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的研究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迄今发现的多个NL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倪深,夏春,应建成,孙红伟,陈红旗.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2个白叶枯病基因改良华占的白叶枯病抗性[J].中国稻米.2019

[2]..研究揭示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J].江西饲料.2019

[3]..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4].刘刚.我科学家研究揭示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5].伍豪,王威豪,刘百龙,周行,石瑜敏.杂草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筛选与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9

[6].曹剑波.水稻主效抗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细胞学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王春连,章琦,刘丕庆,张晓平,樊颖伦.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发掘与利用[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8].向贤,陈露露,张丹丹,翟文学,夏志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物理图谱定位与功能标记[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崔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进化机制及XA23与HR功能相关的重要氨基酸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10].何翔,翁佳仁.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第1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及抗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连锁遗...

标签:;  ;  ;  ;  ;  ;  ;  

抗白叶枯病基因论文_倪深,夏春,应建成,孙红伟,陈红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