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课程论文_余昱

导读:本文包含了诠释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课程,富兰克林,现象学,素养,现象,核心,理论。

诠释学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余昱[1](2018)在《文化素养的课程诠释——美国富兰克林学校的“华盛顿之旅”研学课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斯市的富兰克林学校实施的是美国希尔什教授的核心知识课程。富兰克林学校每届七年级学生的"华盛顿之旅"正是源于核心知识课程体系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丰富、真实世界的教育。"华盛顿之旅"课程准备充分,其缜密性、有序性和结构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得文化素养。同时,"华盛顿之旅"研学课程正式纳入富兰克林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构建了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伙伴关系。(本文来源于《比较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尹弘飚,靳玉乐[2](2002)在《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02年12期)

杨华[3](2002)在《诠释学课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狭隘局限性走向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本身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使人类出现了意义、价值危机,使人类开始日益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性的完善。具体到课程领域,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课程领域发生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一种可以基于多元主义价值观进行解读的“文本”,通过对这种“文本”的解读可获得多元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的复杂“会话”使课程的意义得以澄明。诠释学课程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理论体系,以达成对课程的诠释学理解,为课程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逻辑思辩等方法,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批判、整理,力求比较系统地阐释诠释学课程的本质与特征、设计、实施及评价等基本问题。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阐述了这一论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及其意义,介绍了诠释学课程理论的基本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并阐明诠释学与课程的关系。 第叁部分,诠释学课程的本质与特征分析。通过对课程本质的梳理,笔者认为诠释学课程是学生的经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叁大特征。 第四部分,诠释学课程的设计。诠释学课程设计以科学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融合为本,注重设计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吸引性。 第五部分,诠释学课程的实施。系统论述了诠释学课程实施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第六部分,诠释学课程的评价。诠释学课程将课程作为非真理的存在,肯定学生的成见、体验与视域融合,因此注重学生的差异、背景和创造,并运用档案袋评定、合作评价和民族志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第七部分,结语。在区分理解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基础上,肯定学生在诠释学课程中获得的是生命的体验。在对诠释学课程理论的缺陷与贡献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诠释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诠释学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余昱.文化素养的课程诠释——美国富兰克林学校的“华盛顿之旅”研学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8

[2].尹弘飚,靳玉乐.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

[3].杨华.诠释学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中的条形统计图.13TTAAS课程开发与实施理论实践模型

标签:;  ;  ;  ;  ;  ;  ;  

诠释学课程论文_余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