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政治生态建设,虽然当时并没有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但是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政治生态建设必须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全力推进。
关键词:政治生态;路径选择;全面从严治党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实际上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政治生态”这一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许多场合强调了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一、政治生态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思考的深入,从一开始呼吁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到探索生态问题背后的政治原因,再到对政治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政治生态理论逐步形成。而在国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和探索政治生态相关的理论,开始运用生态学的体系结构和理论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研究政治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政治生态的内涵。狭义上,政治生态指的是政治环境。广义上,政治生态应该是政治主体、环境、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发展状态,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政治生态建设,虽然当时并没有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但是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加强党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项决议。纲领中不仅指出了党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要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决议中不仅强调了要建立产业工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指出要成立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这次会议上不仅通过了第一部党章,专列了“纪律”一章,还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这一重要文件,并在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做保障。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重要演讲,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明确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反”、“五反”、“四清”运动的开展说明了我们党惩治腐败、营造良好政治局面的决心。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一重要的党内法规,明确规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分类整理典籍的人,笔者认为,应该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晚年,在广泛搜集、整理典籍文献基础上,对《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编订。《六经》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典籍分类图书,首开我国古代目录学先河。
(二)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首次将“从严治党”写入党章。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从严治党”改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二字彰显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广度和深度,而要达到这一广度和深度,就必然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育优良的政治文化
制度建设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二大党章中对纪律一章的专列到十九大党章中明确党的六大纪律,我们党对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据统计,到2018年8月,我们党制定了约4200部党内法规[3]。特别是在2013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颁布,对于我们党内法规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6月,我们党在《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又明确了下一阶段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此外,我们特别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据统计,我们党一共制定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内的1460多部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法规。新时期,加强政治生态建设要以制度为支撑,建立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第一,健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既要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也要及时制定适应实际需要的法规条例,还要修订甚至清理一部分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规章制度。第二,要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方面要提高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另外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不力的责任问责机制。第三,要加强监督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另外一方面还要不断扩宽监督平台,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监督作用。
(2)签证工作。重视签证工作,签证前必须现场察看确认工程实施及工程量,联系单和签证单内容应认真审核,严谨出具签证意见。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指出了在党内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在党内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宣传工作以及建立党校培养人才。为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仅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先后创办了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延安马列学院、八路军军政学院、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等在内的多所专业性的学校,董必武、张闻天、王稼祥、林伯渠等都曾担任过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并开展了整风和整党运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先后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一系列的文件,强调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我们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必须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育优良的政治文化。第一,要将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开展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来进行集中教育,又要善于利用党内政治生活的平台加强经常性教育,实现思想教育的制度化与常态化。第二,既要抓住关键少数,又要面向最大多数。教育活动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又要面向每一名党员,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第三,培育优良的政治文化。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培育优良的政治文化。
我停下我的脚步,转身,逃离父亲,朝着工地奔跑。父亲感觉到了,他尖厉的声音再次传来:小贱!呼声过后,是他的脚步声,一下轻一下重,那是瘸腿人特有的脚步声。我没有回头。我知道,此刻的他,就像一张被拉开的弓,也像一架运动中的犁。他手里那截木头,那截木头,像一柄剑,刺向我身后的天空。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新时期,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就要先在选人用人上把好关,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第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确保我们的党员干部既有干事创业的才能,又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2014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七项选拔任用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要求我们要严格政治标准,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规范干部选用标准和流程。推进选用标准的制度化和选用流程的规范化,加强公开透明,确保公平公正。第三,强化跟踪考核。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选任考核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考验,而是常态化的检验。为防止任前一套任后一套,就要加强对于候选人的任后跟踪考核,实事更新候选人任后的各项工作的完成度。第四,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某些单位和部门由于权力过分集中,选人用人的主导权往往集中在“一把手”身上,“一把手”的倾向、喜好影响甚至决定着谁上谁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开展民主评议。
(四)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从延安整风时期的《整顿党的作风》到中共七大的《论联合政府》再到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我们的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作风问题,并将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的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实现使命、完成梦想,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就必须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第一,坚持党的优良作风。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而要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党性锻炼,维护党内团结,密切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四风”问题不仅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新时期,我们必须持续聚焦“四风”问题,严防反弹。第三,培育清廉家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作风建设不仅是个人的义务,更是家庭的责任。好的家风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睦,还是党员干部抵御腐败侵蚀的坚强后盾,而坏的家风不仅会破坏家庭和睦,而且还会腐蚀甚至摧垮党员干部的意志。因此,我们要加强作风建设,抵御腐败侵蚀,就必须要培育清廉的家风。
[ 参 考 文 献 ]
[1]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1980-03-15:1.
[2]习近平谈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2:5.
[3]宋功德.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8-09-27:7.
[4]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
[5]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8-0132-02
作者简介:刘俞琳(1987-),女,河南项城人,硕士,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党性修养。
标签:政治论文; 党内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我们党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 法律论文; 党的建设论文; 组织建设论文; 《法制博览》2019年第18期论文;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