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造山系论文_邓宾,黄瑞,赖冬,何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央造山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系,秦岭,中央,大巴山,花岗岩,长江流域,岩石圈。

中央造山系论文文献综述

邓宾,黄瑞,赖冬,何宇[1](2017)在《中央造山系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砂箱物理模型及其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南西向逆冲推覆极性一致。自19世纪初以来,基于地质构造过程自相似性和"无理有效性"的砂箱物理模型为解译地壳浅表盆山系统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提供了独立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相似性开展其砂箱物理构造模型,结合"实验-实例"论证分析其弧形构造带动力(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七)——专题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期刊2017-10-15)

张天义,赵鸿燕,曹希强,张璋[2](2007)在《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类岩石,花岗岩又被称作为地球发展历史中地壳演化的标准建造。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河南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以构造岩浆组合为思路可分解为俯冲型、碰撞型、陆内型和A型;在时代上可厘定为吕梁、晋宁、加里东、燕山4期。从构造演化历史上可划分出前造山、主造山和后造山3个阶段。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表现出与造山运动的亲缘关系和构造发展阶段的专属性,显示出构造花岗岩带地貌景观的多样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7年S1期)

程顺有[3](2006)在《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叁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岩石圈结构与组成的非均匀性和动力学机制是国内外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攻前沿领域之一。利用国际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UTCSR GRACE/GFZ EIGEN-GRACE)和GTOPO 30数字高程模型,笔者首先计算了中国大陆不同球谐阶次大地水准面异常、岩石圈均衡剩余大地水准面异常和水平应力场分布,从岩石圈内多层次均衡角度进行了解释推断;其次,结合地表地质和其它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分区段对中央造山系及邻区分析与解释了岩石圈细结构;然后,通过东亚地区地震层析、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卫星岩石圈磁场、全国重力与航空磁力对比分析,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圈,特别是中央造山系的初步结构框架。最后,探索中国大陆现今应力状态、变形与可能的动力学机制。取得以下新的认识与进展:1.基于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水平应力场和地震层析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可知,中国大陆及其毗邻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基础上,处于西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古亚洲洋及其闭合之后环西伯利亚弧形等叁大全球构造体系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幔动力学控制之下,总体大地构造格局是浅部地壳分别沿主要构造边界向外仰冲,深部岩石圈地幔则从西南、东南和北部向中国大陆俯冲会聚,使之整体处于地幔会聚挤压的大地构造背景。2.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水平应力场和P波地震层析等显示,中国东部岩石圈浅层次向东(南)运动,处于相对伸展状态,而深层次高、低速板片向西(北西)迭瓦式俯冲形成挤压构造背景,以部分脱耦(拆离)形式实现不同深度层次之间的调节。中国南方大陆总体上表现为印支—燕山期多岩石圈块体拼合特征。3.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深部岩石圈地幔处于多块体迭瓦向北俯冲、物质与能量会聚,冷岩石圈下沉的区域。大地水准面异常和P/S速度层析成像显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不只是引起地壳的强烈加厚、隆升和南北向缩短变形,纵向上影响到600km深度,横向上波及到了中国东部和西伯利亚南部。欧亚巨型的大地水准面低正是这一大规模构造过程在全球卫星重力场中的表现。4.扬子克拉通和鄂尔多斯克拉通厚岩石圈根构成了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交接转换带,成为阻挡东/西部物质交换迁移的中流砥柱。现今的扬子克拉通不仅受大区域挤压应力场背景制约,同时其冷而致密的巨厚岩石圈根正在向深部地幔下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四周造山带向盆地的逆冲作用,龙门山、华蓥山和八面山分别向川西盆地和川东逆冲就是例证。5.西秦岭—松潘构造结是前述叁大构造动力学体系背景上,以勉略—阿尼玛卿古缝合带、龙门山构造带和甘孜—理塘缝合带为边界,华北、扬子地块与青藏高原以不同时代、不同方向、不同性质叁向迭加复合与会聚并同时伴随着岩石圈拆沉的叁菱柱物质下降区域。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具有冈瓦纳大陆的构造属性,在上、下地壳之间(18~21km)深度存在地壳规模的滑脱界面,沿这一地壳规模的拆离界面,西秦岭造山带沿地表的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向南逆冲推覆在松潘—甘孜地块之上,而松潘—甘孜地块沿丹巴弧形断裂又向南逆冲推覆,剖面上构成了地壳规模的双重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这一基本格架由印支—早燕山期所奠定。6.最新大地水准面异常、卫星岩石圈磁场和地震层析等显示,欧亚大陆,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壳乃至岩石圈地幔主要被EW、NW、NE和SN向构造所交织分割,形成棋盘格式构造格局。NW、NE两组跨越地表构造单元,形成类共轭剪切构造,表明它们是中国大陆主体拼合之后的陆内变形构造,主要源于上地幔。源于印支期及其以前的南北板块碰撞拼合的EW向构造,中新生代以来持续的陆内俯冲作用继承、新生迭加、并复合(活)前期构造方向,以次级动力学体系受控于深层次的区域性叁大构造体系,并逐渐从深部地幔被改造、分解以至于消失。SN向构造是在地壳或岩石圈中被保留下来的古生代构造基础上,后期可能源于深层次甚至下地幔动力学过程的表现。7.中央造山系的岩石圈结构沿走向明显分段。桐柏—大别造山带受SN和NW-SE两个正交方向挤压应力场控制,深部受NNE向构造改造比东秦岭彻底,但地壳内及其底面(Moho)仍显示印支期板块俯冲拼合及其之后陆内俯冲的EW向构造形迹。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剥露与岩石圈挤压相关。东秦岭造山带受具有高速岩石圈根的扬子和鄂尔多斯两个克拉通SN向强烈会聚作用影响,因而EW向构造特征显着。西秦岭造山带尽管受NW、NE和SN不同深度层次构造的迭加与改造,地壳—岩石圈结构非常复杂,但通过地球物理资料仍能追踪到勉略古缝合带在地壳乃至岩石圈内的构造遗迹,并发现它与阿尼玛卿缝合带相连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6-11-01)

张天义,李江风,赵洪燕,张璋[4](2006)在《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的地质学与地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类岩石,花岗岩又被称作为地球发展历史中地壳演化的标准建造。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河南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以构造岩浆组合为思路可分解为,俯冲型、碰撞性、陆内性和A型。在时代上可厘定为,吕梁、晋宁、加力东、燕山等四期。从构造演化历史上可划分出前造山、主造山和后造山等叁大阶段。而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表现出与造山运动的亲缘关系和构造发展阶段的专属性,显示出花岗岩地貌的多样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期刊2006-07-01)

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5](2004)在《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大别等中央造山系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古生物和同位素定年以及变质变形、岩浆活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证明,勉略构造带先期原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以外的另一条于中—晚泥盆世扩张打开、晚二迭世开始俯冲、中—晚叁迭世陆-陆碰撞造山的古板块缝合带,也是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4年Z2期)

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孟庆任[6](2002)在《中国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板块缝合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中央造山系南缘,尤其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现今东西向展布一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分划南北的突出构造带,简称勉略构造带。它现以连续分布的多个弧形指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为主, 兼具走滑构造为特征。总体呈现为扬子、松潘等地块沿线向北向中央造山系之下作巨大陆内俯冲,而中央造山系则向南向扬子、松潘地块等作大幅度非均一的逆冲推覆运动,从而形成一带中国大陆构造中显着地分割南北连结东西的重要梅造带。它东端北侧为大别、鲁东UHP剥露区,中部横跨青藏青高原和西秦岭-松潘构造结或构造转换域,西端则连接青藏帕米尔构造结,并西延入中亚。显然它与UHP 的形成与快速折返和青藏高原地壳加厚与隆升密切相关,并也是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东西地表反转演变与地幔调整变化的纽带与信息库,显然在中新生代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胡宝清,李旭,木士春[7](2001)在《长江流域中央造山系盆-山体系的构造样式分析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和造山带是在空间展布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体系。盆 -山体系的构造样式分析 ,不仅可以重塑造山带及其邻区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和景观演化 ,而且是探索造山作用对地貌、气候、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控制作用的基础。按照地球动力学环境 ,可以归纳为叁种主要类型 ,即伸展、挤压、走滑盆 -山体系 ,结合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体制和板块运动阶段 ,可以得出盆 -山体系构造样式的综合分类方案。长江流域的地质 -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受到中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和秦岭 -大别等造山作用的严格制约与影响。根据盆地原型和盆缘造山带之间的配置关系和成因联系 ,研究区长江流域中央造山系的典型盆 -山体系构造样式主要有桐柏 -大别造山带与中扬子北缘的江汉洞庭断陷盆地 ,秦巴边缘冲断造山带与上扬子北缘的四川前陆盆地。本文按同造山期、晚造山期和后造山期演化阶段 ,依此分析两个典型盆 -山体系的构造样式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01年01期)

中央造山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类岩石,花岗岩又被称作为地球发展历史中地壳演化的标准建造。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河南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以构造岩浆组合为思路可分解为俯冲型、碰撞型、陆内型和A型;在时代上可厘定为吕梁、晋宁、加里东、燕山4期。从构造演化历史上可划分出前造山、主造山和后造山3个阶段。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表现出与造山运动的亲缘关系和构造发展阶段的专属性,显示出构造花岗岩带地貌景观的多样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央造山系论文参考文献

[1].邓宾,黄瑞,赖冬,何宇.中央造山系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砂箱物理模型及其动力学机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七)——专题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2017

[2].张天义,赵鸿燕,曹希强,张璋.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意义[J].地质论评.2007

[3].程顺有.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叁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6

[4].张天义,李江风,赵洪燕,张璋.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的地质学与地貌意义[C].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2006

[5].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J].地质通报.2004

[6].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孟庆任.中国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板块缝合带[C].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7].胡宝清,李旭,木士春.长江流域中央造山系盆-山体系的构造样式分析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

论文知识图

一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构造应力场...一2中央造山系构造格架略图一1中央造山系与全球构造体系域l...一1中央造山系大地构造略图一2中央造山系构造格架略图一4中央造山系构造模型

标签:;  ;  ;  ;  ;  ;  ;  

中央造山系论文_邓宾,黄瑞,赖冬,何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