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放牧论文-马海霞,张德罡,陈瑾,常军霞,董永平

模拟放牧论文-马海霞,张德罡,陈瑾,常军霞,董永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放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寒草甸,模拟放牧,模拟降雨,水源涵养

模拟放牧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霞,张德罡,陈瑾,常军霞,董永平[1](2019)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模拟放牧下的坡面土壤水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草原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模拟放牧测定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旨在为高寒草甸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以防止水土流失为前提的草地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从未放牧到重度放牧径流出现的时间逐渐缩短;相较于未放牧,从轻度放牧到重度放牧的高寒草甸平均径流量分别增加150.00%,600.00%,2 200.00%,平均产沙量分别增加170.59%,535.29%,694.12%,且降雨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高于对产沙量的影响;相较于重度放牧,未放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的平均保水效益分别为67.06%,46.04%,28.08%;固土效益分别为88.54%,70.23%,38.73%;高寒草甸的减水减沙效益与雨型具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和0.961,保水效益和固土效益间有极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5。从维持水源涵养功能的角度来说,中度以下的放牧强度是相对安全的。(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秦金萍,马玉寿,李世雄,刘颖,年勇[2](2019)在《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对春季模拟放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于2018年牧草返青期以刈割模拟家畜采食行为,对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放牧强度(刈割率)为0、30%、50%、70%、90%的5级模拟放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黑土滩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随着放牧强度(刈割率)加大,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当放牧强度(刈割率)达到90%时,垂穗披碱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较休牧降低了41.0%、73.0%、87.4%和88.9%,研究结果认为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悦骅[3](2019)在《模拟降水对不同载畜率放牧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降水和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的影响,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开展了野外控制性试验。试验采取将不同降水梯度与不同载畜率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不同载畜率的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个区组即3个重复,每个区组有4个载畜率梯度,载畜率分别为0(CK)、0.91(LG)、1.82(MG)、2.71(HG)SE·hm-2·half year-1为4个处理,每个区组的4个载畜率处理采用随机排列,降水试验依附在放牧试验平台上,在每个载畜率小区内设置4个降水梯度,分别为减少降水的50%(P1)、自然降水(P2)、增加降水的50%(P3)、增加降水的100%(P4)。试验期间调查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以及监测了土壤含水量,得出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在两年试验期内,2016年土壤含水量高于2017年,LG区、MG区的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HG区和CK区,4种降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排列为:P4>P3>P2>P1(P<0.05);载畜率、降水处理对土壤含水量都存在显着影响,而载畜率和降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量没有显着影响。2.2016年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均高于2017年,两年的数据表明,载畜率、降水、年份对植被盖度、密度、生物量都有显着影响,而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水分充沛的年份(2016)在CK区P3处理后植物群落的高度、密度、生物量均高于MG区、HG区P3处理和P4处理,而2017年自然降水相对较少,LG区P4处理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都高于MG区、HG区P4处理。这表明,无论是在相对干旱还是相对湿润的年份,低载畜率放牧都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生长,而高载畜率会对植物群落产生负效应,在湿润的年份水分过多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而干旱年份增加降水有利于植物生长。3.相同载畜率下水分减少降低了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3和P4处理的香农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没有差异,说明降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产生负效应;相同降水处理下,适度放牧有利于增加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雪芹[4](2019)在《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_2,影响土壤水热环境及土壤碳排放等,显着影响土壤碳循环。干扰是自然中常见现象,可显着影响生物结皮的盖度、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而可能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本论文以黄土丘陵区稳定发育期的藻藓混合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小区定位监测试验,以不干扰生物结皮为对照,研究了10%-15%(1等级)、15%-20%(2等级)、20%-25%(3等级)、25%-30%(4等级)和30%-40%(5等级)等5个模拟放牧干扰(简称“干扰”)等级对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及盖度的影响,分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以及碳循环的影响,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一级动力学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解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平衡特征以及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中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与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干扰可降低生物结皮的盖度和生物量,改变生物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导致生物结皮退化,影响程度与干扰等级和生物结皮的恢复速率有关。干扰后,生物结皮盖度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下降趋势,主要为藻结皮盖度和藓结皮盖度的降低。与不干扰相比,1-5等级干扰的藻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4.8%-10.3%,1-5等级干扰的藓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3.5%-6.9%,4-5等级干扰的生物结皮总盖度下降17.1%-18.5%,与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生物量,1-5等级干扰的藻生物量较不干扰生物结皮降低8%-38%,1-5等级干扰的藓生物量较不干扰降低55%-92%,其中5等级下降幅度较大;干扰后,生物结皮恢复速率顺序为2等级干扰快于4等级干扰,雨季干扰快于旱季干扰,藻结皮>藓结皮>地衣结皮。干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结皮层,对0-2 cm和2-5 cm土层影响较小。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容重,增加了生物结皮层孔隙度,当干扰达到5等级时差异显着。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结皮层大于5 cm土层,1-5等级干扰温度和水分变异系数均呈现高于不干扰生物结皮的趋势,这种差异在结皮层尤为明显。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土壤碳氮比,2-3等级较不干扰差异显着。2.干扰可显着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易氧化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矿化碳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但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含量。干扰显着影响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对0-2 cm和2-5 cm土层无显着影响。干扰显着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含量,1-3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无显着差异,4-5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差异显着;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70%;4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可矿化碳显着增加77%;干扰导致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呈下降的趋势,1-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1.90-2.38 g·kg~(-1)。干扰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矿化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呈显着负相关。3.干扰显着降低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增加了土壤碳排放速率,并改变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函数下降的趋势(R~2=0.832,P<0.05),5等级较不干扰降低0.81μmol CO_2·m~(-2)·s~(-1),差异显着,其它等级无显着差异;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上升的趋势(R~2=0.796,P<0.05),1-5等级较不干扰增加0.82-1.43μmol CO_2·m~(-2)·s~(-1)。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正相关,碳排放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在日动态上,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8:00左右。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3等级较不干扰平均降低28%。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呈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干扰增加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3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达17.4%;在季动态上,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在雨季前和雨季中,不同干扰等级间差异显着,雨季后差异不显着。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表现为雨季中最高,较雨季前增加7%-52%,较雨季后增加84%-188%。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通量主要与干扰等级和干扰时间有关,具体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夜间高于白天,5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4.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有机碳转化有关。生物结皮土壤碳稳定性与生物结皮类型有关。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结皮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活性碳组分比例来实现的。藓结皮减少了土壤易氧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12%。藓结皮降低了土壤可矿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23%。干扰通过增加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比例和可矿化碳比例,进而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干扰促进了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主要表现在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以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导气率、细菌数量、碳氮比等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可以解释土壤有机碳转化的83.5%。针对干扰后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指标,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后,将干扰等级划分为不干扰、干扰1-3等级、干扰4-5等级共3类。与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碳转化相比,干扰1-3等级有较大的相似性,干扰4-5等级有显着差异。5.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经模拟放牧干扰后,土壤碳排放呈增加趋势,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的直接作用较大。干扰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主要体现在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对土壤碳排放的直接作用较大,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的间接效应最大,主要通过影响易氧化碳间接影响土壤碳排放。研究区干扰1年后,1-5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分别增加2.6 t·ha~(-1)、3.1 t·ha~(-1)、3.2 t·ha~(-1)、3.9 t·ha~(-1)、5.6t·ha~(-1)的碳排放。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K_(os))和有机碳矿化潜力(C_P)与土壤碳排放有较大的相关性。干扰显着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1-4等级均显着低于不干扰,5等级较不干扰降幅最大。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干扰等级下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干扰4等级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较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变化可划分为4类,不干扰生物结皮为一类,干扰1-3等级可归为一类,干扰4等级和5等级各归为一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明明[5](2019)在《模拟氮沉降和放牧对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N_2O因单位分子量增温效应强、间接破坏臭氧层以及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等特点备受重视。为了更准确地估算区域尺度N_2O通量,需要量化小空间尺度N_2O通量空间变异及其控制因子。大气氮沉降和放牧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理解氮沉降和放牧干扰对土壤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设计适合的取样策略是准确估算氮沉降和放牧干扰对土壤温室气体总通量影响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对松嫩草甸草原进行模拟氮沉降、放牧以及二者互作处理,量化不同处理条件下N_2O通量、植物生物量、土壤微气候以及土壤性质空间异质性,构建N_2O通量空间变异回归模型。探讨生物和环境因子变化对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最终揭示氮沉降、放牧以及二者互作对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季节(春、夏和秋季)对照样地N_2O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N_2O通量强度、空间变异强度。其中,2017年夏季N_2O通量显着高于春、秋两季。土壤温度、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变化及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松嫩草甸草原N_2O通量空间格局季节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2)不同处理之间N_2O通量均值存在显着差异,氮添加、放牧交互处理N_2O通量均值最大,对照和放牧处理N_2O通量均值最小。对照、放牧、氮添加以及二者交互处理空间结构比C/(Co+C)分别为0.822、0.940、0.844和0.998,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强度。(3)对照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含水量、pH、土壤容重异质性强度较高,表明松嫩草甸草原土壤异质性较强。放牧显着降低了植物地上生物量(P<0.05),并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土壤温度升高、含水量下降。氮添加条件下,植物生物量、凋落物异质性强度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4)不同处理条件下,植物因子、土壤养分、土壤理化因子均作用于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N_2O通量的控制因子及其相对贡献随处理不同而变化。对照和放牧处理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相对贡献率最高,而在氮添加和氮添加、放牧交互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是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测试点到样地、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对土壤N_2O通量估算产生的误差,理解N_2O通量空间变异的控制机制,获取N_2O通量最优取样策略。准确评估样地尺度上土壤N_2O通量对大气氮沉降和放牧干扰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宋国英,边巴卓玛[6](2019)在《模拟放牧强度对燕麦再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燕麦(Avena sativa L.)再生性能的影响。[方法]在拉萨采用刈割模拟放牧的方式设置休牧、轻牧、中牧和重牧4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燕麦再生速度、再生干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变化。[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燕麦的最大再生速度、再生干草积累量以及最大再生速率均呈下降趋势;再生期内,放牧强度对燕麦最大再生速度、再生干草积累量和最大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结论]在拉萨种植燕麦刈割后再生性较差,不适宜频繁刈割。(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梦璇,郭建英,董智,李红丽,李锦荣[7](2018)在《不同放牧强度荒漠草原产流产沙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长期放牧的荒漠草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以放牧15年的4种放牧强度的内蒙古荒漠草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探究放牧强度及雨强对草原坡面产流产沙耦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雨强下,不同放牧草场间的初始产流时间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提前;产流速率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状态,4种放牧强度草场的产流速率规律及其波动幅度均为重度放牧(HG)>中度放牧(MG)>对照(CK)>轻度放牧(LG),且雨强对产流速率的影响大于放牧强度。荒漠草原累计径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线性相关,且拟合度较高;(2)荒漠草原产沙速率变化呈现多谷多峰的特点,雨强和放牧强度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产沙速率有极显着影响。不同雨强下,4种放牧强度草场的产沙速率规律及其波动幅度均为HG>MG>CK>LG。泥沙流失总量与降雨历时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明宇,唐毅[8](2018)在《违规放牧行为的多智能体系统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退牧还草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牧户违规放牧行为。违规放牧是在禁牧或休牧期进行放牧。本研究构建牧户-政府行为的多智能体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措施情景下的牧户放牧行为及其预期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检查人数与牧户数之比达到1.5,或者违规放牧被检查到的概率大于或等于0.73,或者罚款金额和牧户违规放牧收益的比值达到5.8,均可使得牧户收益为零。这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检查执法人数、提高检查频率、提高罚款金额有助于减少违规放牧行为。本研究仅在降低牧户经济收益的框架下,讨论相应政策措施的效果。本研究中提出的建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违规放牧行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违规放牧行为,需要转变牧民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政策与措施以减少或缓解违规放牧行为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S1期)

王雪昭[9](2018)在《施肥和模拟放牧对甘肃马先蒿危害区土壤微生物种群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部半寄生植物甘肃马先蒿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大面积蔓延,严重影响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生产力。前期研究表明,施肥和放牧对甘肃马先蒿的生长发育及植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有明显影响。然而,前期研究主要关注地上部分的生态过程,对相关地下微生物过程的认识有限。了解土壤微生物在施肥和放牧调控甘肃马先蒿所在植物群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于全面认识相应调控过程和机理,进而为甘肃马先蒿的合理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十分必要。本研究从课题组前期连续开展叁年的施肥试验和模拟放牧试验样地取样,采用传统的根部定殖率观察、土壤中孢子和菌丝计数等方法测定丛枝菌根(AM)真菌的丰富度,用18S rRNA、16S rRNA及ITS测序法分别分析AM真菌、细菌和所有真菌的种群组成和多样性水平,探究了施肥和放牧对甘肃马先蒿危害区土壤微生物种群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施肥和模拟放牧处理,土壤速效N、有机质含量在浅土层最高;施加大量的N肥和P时,甘肃马先蒿生物量显着降低,分别降低了95.61%,52.63%,且无论何种处理,根生物量在0-10 cm土层显着高于其他土层。(2)施肥和模拟放牧试验检测到的真菌OTU隶属于6个门,其中Ascomycota相对丰富度最高,分别是64.28%和60.92%;两种处理显着降低了深土层真菌多样性。(3)在N_9和P肥处理下,总定殖率和泡囊定殖率在0-10 cm土层显着高于其他土层;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中孢子丰富度和菌丝长度,且在施加P肥时,土壤孢子数目在叁个土层分别增加了67.24%,66.86%和74.82%;菌丝长度在0-10 cm土层增加了59.74%。模拟放牧显着增加了0-10 cm土层根内AM真菌总定殖率以及泡囊定殖率,分别增加了66.7%和70.2%,但对土壤中AM真菌孢子数目、菌丝长度没有显着影响。(4)施肥和模拟放牧试验检测AM真菌OTU隶属于6科7属,其中Glomus相对丰富度最高,分别为57.66%和60.9%,且两种处理对土壤中AM真菌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影响。(5)施肥和模拟放牧处理检测到的细菌OTU属于15个门,其中Actinobacteria相对丰富度最高;分别为40.67%和37.94%;两种处理下,细菌多样性在0-10 cm土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多样性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璐璐,王孝安,朱志红,李英年[10](2018)在《模拟放牧强度与施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为期6年的野外人工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和施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生产力水平和多样性水平的影响,以期为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刈割后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中度和重度刈割区矮嵩草的重要值分别增加了13.28%和27.89%,同时一些适口性差的毒杂草的重要值也相对增加。(2)中度和重度刈割后,禾本科重要值由48.65%分别降至36.63%和40.15%,豆科重要值由2.78%分别增至7.49%和7.53%,杂草重要值由38.78%分别增至46.61%和44.34%;而施肥后,禾本科重要值由35.85%增至47.78%,豆科和杂草的重要值分别由8.18%和46.32%降至3.68%和40.17%。(3)中度和重度刈割后群落高度由19.62 cm分别降至7.58 cm和5.88 cm,而盖度由62.78%分别增至77.96%和75.04%,密度由644 ind·0.25 m~(-2)分别增至876 ind·0.25 m~(-2)和924 ind·0.25 m~(-2),生产力由104.63 g·0.25 m~(-2)分别增至117.62 g·0.25 m~(-2)和123.72 g·0.25 m~(-2);施肥使群落的高度、盖度以及生产力分别由8.47 cm、65.56%和88.86 g·0.25 m~(-2)增至13.58 cm、78.29%和141.79 g·0.25 m~(-2)。(4)群落物种多样性在施肥后均显着降低,而在刈割后均显着增加,且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中度刈割后达最大值。(5)刈割使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微弱正相关或不相关,而施肥使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显着负相关或微弱负相关。刈割导致一些优良牧草的优势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导致适口性差的杂草的优势地位升高;而施肥则有利于优势物种的生长,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该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并暗示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可能是多变的,且这种关系取决于群落所受扰动因素的类型和强度。总之,在高寒草甸的管理过程中,放牧强度和营养添加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合理利用的双重目的。(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模拟放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于2018年牧草返青期以刈割模拟家畜采食行为,对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放牧强度(刈割率)为0、30%、50%、70%、90%的5级模拟放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黑土滩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随着放牧强度(刈割率)加大,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当放牧强度(刈割率)达到90%时,垂穗披碱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较休牧降低了41.0%、73.0%、87.4%和88.9%,研究结果认为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放牧论文参考文献

[1].马海霞,张德罡,陈瑾,常军霞,董永平.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模拟放牧下的坡面土壤水蚀特征[J].草地学报.2019

[2].秦金萍,马玉寿,李世雄,刘颖,年勇.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对春季模拟放牧的响应[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3].王悦骅.模拟降水对不同载畜率放牧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杨雪芹.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赵明明.模拟氮沉降和放牧对N_2O通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宋国英,边巴卓玛.模拟放牧强度对燕麦再生性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张梦璇,郭建英,董智,李红丽,李锦荣.不同放牧强度荒漠草原产流产沙过程模拟[J].水土保持学报.2018

[8].刘明宇,唐毅.违规放牧行为的多智能体系统模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9].王雪昭.施肥和模拟放牧对甘肃马先蒿危害区土壤微生物种群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张璐璐,王孝安,朱志红,李英年.模拟放牧强度与施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8

标签:;  ;  ;  ;  

模拟放牧论文-马海霞,张德罡,陈瑾,常军霞,董永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