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斑杆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状,白斑,病毒,对虾,综合症,蛋白,梭子蟹。
白斑杆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吕利群,徐鸿绪,王浩[1](2009)在《基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携带有受杆状病毒多角体启动子控制的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糖蛋白(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glycoprotein,VSVG)和受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基因(immediately-early gene1,ie1)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两个表达阅读框的新型重组病毒vAc-G-EGFP,分析其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细胞系中表达报道基因的能力。【方法】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利用病毒感染或转导实验介导报道基因在待测细胞系中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报道基因在待测细胞系中的实时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分别含VSVG和ie1启动子两个阅读框的重组杆状病毒vAc-G-EGFP,发现vAc-G-EGFP可以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细胞系中有效表达报道基因EGFP,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在不同时间点EGFP于这两类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基于白斑综合症病毒ie1启动子并携带有VSVG表达框的单一杆状病毒载体可以实现同时在不同种类细胞系中有效表达外源基因。本文构建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有希望普遍应用于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高辉[2](2007)在《含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ie1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介导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携带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逐渐成为基因功能研究、非复制型载体疫苗研制以及开发基因治疗策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寻找一种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穿梭启动子对于杆状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ie1启动子和杆状病毒ETL启动子以及杆状病毒多角体启动子,分别构建了含有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EGFP报告基因表达盒的重组杆状病毒,然后转导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以检测不同启动子在细胞中的转导和表达效率。结果显示,WSSV的ie1启动子在昆虫细胞sf9中具有很强的启动子活性,能够控制报告基因的高效表达,同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ie1启动子与ETL启动子一样在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中均有活性,能够介导EGFP不同水平的表达,并且丁酸钠能够提高ie1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导和表达效率。转移载体瞬时转染结果证实,ie1启动子能够直接启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而不依赖于杆状病毒基因表达。本研究首次发现ie1是一种杆状病毒非依赖性、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新型穿梭启动子,该穿梭启动子对于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在基因治疗和非复制型载体疫苗方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范礼斌[3](2005)在《对虾白斑杆状病毒DNA聚合酶调控序列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致病机理,将该病毒基因组中推测的DNA聚合酶上游调控序列克隆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以便寻找一个能表达该病毒基因的细胞系统。(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李力[4](2005)在《对虾白斑杆状病毒非特异性核酸酶基因的功能鉴定及结构蛋白VP31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ic Virus,WSSV),是一种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原。本论文围绕着病毒致病相关基因开展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工作:(1)功能性鉴定WSSV中的非特异性核酸酶基因。研究通过BLAST分析,发现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中阅读框WSV191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中含有核酸酶活性区(enzyme nuclease active site)保守结构域,初步预测该蛋白为核酸酶。为了对该基因的性质有所了解,以及对其所编码蛋白进行(命名为WSV-NSN,WSSV-non specific nuclease)功能鉴定,wsv191全序列基因被克隆至载体pGEX-2T,并在E.coli中进行表达,所得的重组融合蛋白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可溶性蛋白通过对变性纯化所得蛋白进行包涵体复性后获得(命名为rWSV-NSN),并采用叁种方法对该蛋白的功能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WSV191具有DNA/RNA非特异性内切酶双重功能。同时通过RACE分析对蛋白的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蛋白转录起始点位于预测的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中的第叁个碱基“G”,因此ORF中下一个ATG确认为该基因真正的翻译起始密码子。Western杂交分析显示其天然蛋白分子量约为37KD。(2)膜蛋白VP31的鉴定。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完整病毒的结构蛋白SDS-PAGE电泳结合质谱鉴定分析,初步推测一个分子量为31kDa的蛋白为病毒的膜蛋白。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确定此蛋白为WSSV基因组中的阅读框WSV340编码的蛋白。WSV340全长783bp,编码261个氨基酸残基,预计分子量为31kDa(命名为VP31)。为了对质谱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确证,C端420bp片段被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收集纯化所得的融合蛋白注射小鼠获得特异性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证明VP31特异的存在于病毒的膜部分。免疫胶体金定位分析也同样证明VP31蛋白分布于病毒的膜部分,因此可以确定VP31蛋白为病毒的一个膜蛋白。同时,细胞结合实验与RGD竞争抑制实验证明VP31能特异地和宿主细胞发生作用,且RGD在细胞结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体内抗体中和实验说明该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05-06-30)
王虹玲[5](2005)在《从叁疣梭子蟹中检出白斑杆状病毒的实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斑病毒是目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之一 ,今年 4月份以来 ,我市一些养殖虾塘的对虾因感染了白斑病毒而大量死亡 ,我们对与其混养的叁疣梭子蟹体内的白斑病毒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 ,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来源养殖户送检的叁疣梭子蟹(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兰永胜,章晓波,徐洵[6](2003)在《定量PCR法判定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早期的感染和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兰永胜[7](2003)在《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全基因组转录图谱分析及功能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illiform virus WSBV),或称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对虾养殖业最主要的病原。是一种具有囊膜的、无包涵体的、类杆状双链环状DNA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显示,WSBV不属于杆状病毒,分类待定。感染病毒的对虾在3-7天时间内死亡率可达90%-100%。WSBV具有广泛的宿主,包括许多甲壳类动物,并感染宿主大部分组织,对病毒的防治研究带来困难。近年来,感染范围已经波及到世界范围。对生态环境也存在潜在的威胁。WSBV全基因组序列为305,107bp,对WSBV进行全面并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是解决病害的关键。基于WSBV以上的特点,我们以DNA microarray技术开展全基因组的转录图谱分析,试图研究WSBV全基因组的转录表达规律,并从中选择重要的功能基因进行针对性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采用竞争性定量PCR技术,对WSBV人工感染对虾后2-9小时内,病毒感染和增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4小时以前,病毒含量呈下降趋势,4小时后,病毒含量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我们观察了在4.6克至11.6克范围内,感染对虾的存活时间与对虾体重不存在线性相关。同时也对感染对虾致死后病毒累积量进行观察,发现4hr后病毒呈现逐渐累积增加的过程,至死亡时达到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研究确定感染后6小时以前作为早期时相,与感染晚期(濒死)的转录图谱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以同位素标记的Microarray技术对WSBV的转录图谱进行研究分析。共设计259对引物,合成的DNA片段长度平均为578bp,设计的基因组DNA序列覆盖了绝大多数可预测的开放读框(ORF)。设立阴性对照、感染后2小时、6小时、濒死样品4个实验组别。对样品总RNA进行标记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预测的ORF在感染对虾体内进行表达。有51个基因在感染早期(2-6hr)能够检测到转录产物。其中Wsv238基因在感染早期即有高丰度表达,并且在病毒生命活动中高丰度表达。分析认为Wsv238基因是病毒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基因。 本文还报告了WSBV基因组大片段的天然缺失研究。不同对虾病毒株缺失片段大小不一,分别为4.6,4.8和8.1kbp。在缺失的序列两端发现富含AT的核苷酸序列,揭示出序列的缺失可能包括一些基因重组的过程。缺失的基因片段包摘要含5个开放读框,分别为wsv4sg,wsv492,wsv493,wsv495和wsv497。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片段缺失仅导致病毒的毒力减弱,并不影响其感染活性。这提示着病毒的基因缺失可能与病毒的毒力相关。 本文选择了缺失区基因WSV492、WSV493及极早期基因WSV238进行了表达和功能研究。其中wsv492基因能在原核载体pGEX一4T-1中全长可溶性表达,其重组蛋白(wP228)与随机 DNA发生非特异结合反应说明可能涉及基因调控。wsv493(wP136)为全长包涵体表达,由于未能获得可溶的重组蛋白,未能进行功能研究。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WSV238所编码蛋白WP486在N端有明显的核定位信号,并富含甘氨酸。WP486因N端的甘氨酸簇在原核细胞中未能全长表达,但成功表达了WP486C端376个氨基酸的片段,制备了抗一WP486特异性抗体,对WP486蛋白进行了M几stern blot分析,发现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32kD,小于理论预测51kD的分子量,说明可能病毒特殊的蛋白剪切和修饰机制。另外免疫电镜定位分析表明WP486定位在对虾细胞核内,认为该蛋白在病毒生活史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功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3-08-20)
姚泊,何建国[8](2003)在《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越冬宿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即将放水干枯的虾塘中,携带WSBV的厚蟹可达15%,其中有88.9%的病蟹能活至翌年春天,并引起新的白斑综合症爆发。用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投喂厚蟹和虎头蟹,只能引起40%的死亡率。用发病虾塘的幼厚蟹投喂斑节对虾,在6d内引起死亡率达73.9%,死亡的斑节对虾具有典型的白斑综合症病征。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厚蟹是WSBV的越冬宿主。(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李钫,杨丰[9](2002)在《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对螯虾血淋巴原代细胞的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系统 ,作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illiformvirus ,WSBV )的替代宿主 ,进行体外感染实验。通过PCR及RNA点杂交的方法监测WSBV的DNA复制、转录情况。结果显示 ,来源于对虾的WS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螯虾原代血淋巴细胞 ,并在其中增殖 ;WSBV感染螯虾原代血淋巴细胞后 6h左右病毒开始大量复制 ,感染后的细胞可以存活数日。在目前虾细胞系尚未建立之前 ,螯虾血淋巴原代细胞可以作为研究WSBV感染、转录和复制等机理的替代系统。(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02年12期)
姚泊,何建国[10](2002)在《温度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在水温 5 5℃以上浸泡 15min后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失活不能感染斑节对虾 ;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在 - 2 0℃的冰箱保存 6 0d后 ,WSBV仍然具有致病力 ;用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投喂日本对虾和脊尾白虾时 ,养殖水温越低 ,死亡率也越低 ;病厚蟹肉在水温 2 6~ 30℃的海水中浸泡81.5h后 ,WSBV不能感染斑节对虾 .(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白斑杆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携带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逐渐成为基因功能研究、非复制型载体疫苗研制以及开发基因治疗策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寻找一种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穿梭启动子对于杆状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ie1启动子和杆状病毒ETL启动子以及杆状病毒多角体启动子,分别构建了含有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EGFP报告基因表达盒的重组杆状病毒,然后转导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以检测不同启动子在细胞中的转导和表达效率。结果显示,WSSV的ie1启动子在昆虫细胞sf9中具有很强的启动子活性,能够控制报告基因的高效表达,同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ie1启动子与ETL启动子一样在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中均有活性,能够介导EGFP不同水平的表达,并且丁酸钠能够提高ie1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导和表达效率。转移载体瞬时转染结果证实,ie1启动子能够直接启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而不依赖于杆状病毒基因表达。本研究首次发现ie1是一种杆状病毒非依赖性、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新型穿梭启动子,该穿梭启动子对于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在基因治疗和非复制型载体疫苗方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斑杆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吕利群,徐鸿绪,王浩.基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9
[2].高辉.含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ie1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介导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移[D].新疆农业大学.2007
[3].范礼斌.对虾白斑杆状病毒DNA聚合酶调控序列的克隆[J].生物学杂志.2005
[4].李力.对虾白斑杆状病毒非特异性核酸酶基因的功能鉴定及结构蛋白VP31的鉴定[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05
[5].王虹玲.从叁疣梭子蟹中检出白斑杆状病毒的实验报告[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
[6].兰永胜,章晓波,徐洵.定量PCR法判定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早期的感染和增殖[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兰永胜.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全基因组转录图谱分析及功能基因研究[D].厦门大学.2003
[8].姚泊,何建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越冬宿主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3
[9].李钫,杨丰.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对螯虾血淋巴原代细胞的感染[J].高技术通讯.2002
[10].姚泊,何建国.温度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力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