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浦东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浦东派琵琶,《养正轩琵琶谱》,琵琶艺术
浦东派论文文献综述
林嘉庆[1](2019)在《《养正轩琵琶谱》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特征的提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或艺术创作方面的派别。各个流派都有独特的风格、形式和内容为标志,有鲜明的区别才成为流派,否则就还没有区分开,不属于流派。琵琶流派确立公认的四个条件:一是演奏技法有独到之处。二是乐曲处理有独创之处。叁是师承技艺能源远流长。四是广大听众能认同喜爱。(本文来源于《乐器》期刊2019年11期)
王珂欣[2](2019)在《平湖派与浦东派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湖派与浦东派作为中国近现代两个颇具影响力的琵琶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汪派、崇明派),古曲《海青拿天鹅》在两派皆有传谱,此曲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琵琶大套武曲,凭借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流传至今,但由于技法的复杂性、审美异同等多种因素,现已鲜少有人演奏。本文意在通过对《海青拿鹤》《海青拿天鹅》两曲多方面对比探究平湖派与浦东派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差异,同时引起演奏者及音乐学者对传统流派与传统作品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及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9-05-11)
张迎春[3](2018)在《论潘亚伯对浦东派琵琶技法的创新性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潘亚伯是浦东派琵琶的重要传人之一,他对浦东派琵琶技法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下出轮、凤点头、大指摇叁方面。他对下出轮的推进有二:一是以技术深耕使轮指声音更精巧、力度更均匀、轮速更快。二是改四指轮挑为叁指轮挑,使轮指点位更明晰、颗粒性更强;其改凤点头之食指勾打为中指勾打,使凤点头速度加快、力度控制自由,音色亦更丰富、清晰、坚实;其大指摇对食指摇的改进,充分发挥出声音洪厚、表现力更强的特点。潘亚伯对浦东派琵琶技法的改革创新主要出于琵琶世家的使命感、简单实用的技术取向、音色至上的艺术追求等,体现出他对浦东派琵琶传统技法薪火相传的殷切期寄。(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楠[4](2018)在《浦东派《霸王卸甲》的艺术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霸王卸甲》是琵琶武套曲中的名曲,其中浦东派《霸王卸甲》作为传统版本的经典演奏曲目受到不少演奏家门的赞誉,尤其是卸甲一段。其艺术追求与展现就在于原汁原味的传承。通过对浦东派《霸王卸甲》的各乐段进行细致的演奏技法及乐曲色彩表现分析来论述浦东派的艺术追求。(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4期)
张迎春[5](2018)在《浦东派琵琶艺术在安徽的传承发展述论——以潘亚伯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派琵琶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当代最重要的琵琶艺术派别之一。得益于以第七代传人潘亚伯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其传承形成了网络状传承格局和代际相递的兴盛局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作了多首经典琵琶乐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美学观念,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非遗保护视域,可从优秀传统继承、精品曲目创作、师资队伍建设、传承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安徽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颜维琦,李娇[6](2017)在《浦东派琵琶今安在》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浦东惠南镇东门边有一座桥,桥名靖海。靖海桥其貌不扬,和众多20世纪重新修建的村镇小桥并无二致。桥下,乡间小河缓缓流淌。桥上,每日人来车往,却少有人想到它背后的故事。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有“琵琶圣手”美誉的浦东派琵琶始祖鞠士林,就住在靖海桥边。(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7-11-25)
宋旭彤[7](2017)在《中国琵琶艺术流派初探——浦东派与崇明派曲谱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多数是以作品为载体,琵琶艺术也是这样,每一代琵琶大师都会把自己的思想、理解的程度以及自身的性格通过不同的琵琶曲表现出来,经过演奏实践和磨练并通过群众鉴定等过程而逐步形成,汇总在一起就是谱集。本文笔者将浦东派的《养正轩琵琶谱》(1983年9月第一版)与崇明派《瀛州古调》琵琶谱(1984年6月出版的,由樊少云传谱于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做一下简单的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8期)
李跞[8](2017)在《琵琶浦东派文曲、武曲辩证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在诸多派系中,浦东派是目前流传较广,特点保存相对完整的流派之一。浦东派的曲目有文曲、武曲、大曲之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武曲气势雄伟,力度对比强烈;文曲沉静细腻,音色富于变化。面对不同风格的曲目需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进行诠释。本文首先对琵琶浦东派的诞生及传承进行阐述,再对浦东派代表曲目进行介绍,最后通过浦东派代表曲目《霸王卸甲》和《陈隋》的技法分析对浦东派艺术风格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7年11期)
崔晓君[9](2016)在《从琵琶曲《霸王卸甲》看汪派与浦东派艺术特色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琵琶流派音乐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产生了众多名称重迭的作品,曲名相同,部分旋律类似,但演奏的技法、音色、表现风格等却是大相径庭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的两个不同演奏版本即汪派与浦东派版本的深入比较,强调在两派音乐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在遗留曲目上虽有重迭部分,但却是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两派的流派艺术特色的,不可以死板地按谱演奏,同时提出琵琶流派音乐文化属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就要回头看,想要促进琵琶流派音乐文化的继续发展,就要坚持流派的"共融"及"共荣"。(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6年17期)
李文慧[10](2016)在《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用了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琵琶文曲《陈隋》来对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进行归纳总结,从时间上来说这两个流派和刘德海先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汪派和刘德海先生在浦东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以及思想理念上的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第二章:从琵琶曲《陈隋》的历史起源以及对多个版本《陈隋》的细致剖析来探求《陈隋》的艺术特征。第叁章:这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是通过浦东派、汪派、刘德海演奏谱叁个版本的《陈隋》进行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体现在音乐本体中乐谱和音乐结构进行比较;其次是在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上对叁个版本的比较;再次是对叁个版本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曲谱、演奏技法、乐曲情感处理叁大方面对叁个版本的演奏风格进行比较。第四章:从浦东派到汪派再到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琵琶艺术这是一种传承,那么传承的意义就在于:单一流派内部传承可以稳固根基;多个流派内外交流可以共同发展。而对于琵琶艺术的创新来说,创新可以推动琵琶的多元化发展,为未来创造新的传统。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在今后的演奏道路上能对浦东派、汪派的代表曲目在情感上和意蕴上能有更多地演奏提示,对作品的演绎有很大帮助。本论文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刘德海《陈隋》“古曲新弹”思考和展望。通过对刘德海现在作品的研究能够正确地认识“古曲新弹”的文化内涵,寻求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出路。(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0)
浦东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平湖派与浦东派作为中国近现代两个颇具影响力的琵琶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汪派、崇明派),古曲《海青拿天鹅》在两派皆有传谱,此曲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琵琶大套武曲,凭借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流传至今,但由于技法的复杂性、审美异同等多种因素,现已鲜少有人演奏。本文意在通过对《海青拿鹤》《海青拿天鹅》两曲多方面对比探究平湖派与浦东派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差异,同时引起演奏者及音乐学者对传统流派与传统作品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及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浦东派论文参考文献
[1].林嘉庆.《养正轩琵琶谱》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特征的提示[J].乐器.2019
[2].王珂欣.平湖派与浦东派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3].张迎春.论潘亚伯对浦东派琵琶技法的创新性贡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
[4].李楠.浦东派《霸王卸甲》的艺术追求[J].黄河之声.2018
[5].张迎春.浦东派琵琶艺术在安徽的传承发展述论——以潘亚伯为中心[J].江淮论坛.2018
[6].颜维琦,李娇.浦东派琵琶今安在[N].光明日报.2017
[7].宋旭彤.中国琵琶艺术流派初探——浦东派与崇明派曲谱比较[J].中国文艺家.2017
[8].李跞.琵琶浦东派文曲、武曲辩证弹法研究[J].艺术评鉴.2017
[9].崔晓君.从琵琶曲《霸王卸甲》看汪派与浦东派艺术特色的异同[J].当代音乐.2016
[10].李文慧.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