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目的:分析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中药处方治疗咳嗽的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1500首,其中治疗咳嗽的为80首,运用频数分析对此80首处方的药物功效、药物归经、药味、药性进行统计。结果:我院治疗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再次是清热解表药;在药物归经上入肺、大肠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心,小肠经和肝胆经的药物,再次是入脾胃和肾、膀胱经的药物;在药性上寒性药物使用最多,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在药味上使用最多的是苦味药和甘味药,其次是辛味药。结论:我院治疗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体现其重视祛邪先扶正,再对证化痰;在归经方面体现其治肺为主,重视治本,兼顾诸脏;在药性方面,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极少用热性药;在药味上体现其祛邪扶正兼顾。
关键词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咳嗽用药规律扶正祛邪化痰止咳平喘
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在中药饮片用药上坚持“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理念,在治疗咳嗽方面药量轻,药味少,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以我院门诊随机抽取的1500首处方中治疗咳嗽的80首处方为材料,在绘制频数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有方无药的方剂、中成药及中药学上无从查考且不占重要比重的中药都不纳入统计范围)[1],并归纳出我院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
1处方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9月门诊中药1500首处方,其中治疗咳嗽的为80首。
1.1患者基本情况概述见表1。
2用药统计
2.1用药频次:
2.1.1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浙贝49次,生甘草45次,北沙参43次,炒杏仁42次,桑叶40次,连翘36次,牛子31次,知母28次,麦冬26次,五味子22次,茯苓、郁金均20次,生白芍16次,玉竹15次,党参14次,生地13次,姜半夏12次,茯神、竹叶、熟地均11次,焦栀子、芦根、天冬均10次。
2.1.2用药频次<l0次的药物:苏叶、竹茹、元胡、当归、黄芪、莲子、菊花各1次。枳壳、赤芍、山萸肉、瓜蒌、淡豆豉、神曲、柏子仁各2次。炙麻黄、山药、川楝子、牡蛎、马兜铃、厚朴、滑石、枳实各3次。炮姜、桔梗、前胡、炙枇杷叶、乌梅各4次。薏米仁、桑白皮、白术、桂枝、天花粉、炙甘草各5次。黄芩、川牛膝各6次。陈皮、地骨皮、炒扁豆各7次。炒白芍、橘红各9次。
2.2药物功效频次分布见表2。
2.3药物归经频次分布见表3。
2.5药味频次分布见表5。
3统计分析
3.1药物功效和使用次数统计分析
3.1.1补虚药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中咳嗽的证型多属于虚实夹杂,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除了根据主证去选择相应药物外,还应根据兼证及症状合理配伍适当的药物,使用较多的是补虚药,共用13味,182次,其中生甘草45次、北沙参43次、麦冬26次、白芍16次、玉竹15次、党参14次、熟地11次、天冬10次、炒白芍9次、炒扁豆7次、炙甘草、白术各5次、山药3次、当归1次、黄芪1次。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致痰声并见的一组肺系病证。我院认为对于虚实夹杂之咳嗽,需要调护正气,不可一味宣肺散邪。对于咳嗽病因的认识,我院执简驭繁,认为应当分为外感和内伤。肺合皮毛,外来六邪袭人,皮毛先受,而后侵入其合,引动伏邪发为咳嗽[2]。内伤咳嗽,多为五脏精气自先损耗,精气损耗则其功能失常,气机不能正常运行,从而产生病理产物,日久则累及于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正气充足,人才会身体健康,正气极虚,人体的正气无法与病邪交争。
3.1.2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共用11味127次,其中浙贝49次、炒杏仁42次、姜半夏12次、桑白皮5次、桔梗和前胡及炙枇杷叶各4次,马兜铃3次、瓜蒌2次,竹茹和紫菀均1次。以上体现了我院治疗咳嗽以治痰为先。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所言:“若咳而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如浙贝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善清火散结,主要用于咳嗽,咳痰不利,痰黄粘稠。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杏仁味苦降泄,主入肺经,肃降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止咳喘之主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症。
3.1.3清热药
清热药,共用10味,121次,其中连翘36次、知母28次、生地13次、芦根和焦栀子各10次、地骨皮7次、黄芩6次、天花粉5次、牡丹皮4次、赤芍2次。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常以燥热出现于临床,因咳嗽多为受寒或受风引起,表征会很快入里化热,临证多见热证咳嗽,如风热犯肺,邪热壅肺,余热未清等引起的咳嗽,治疗上多采用清热化痰,润肺降气的方法,故我院治疗咳嗽注重清热。即使某些寒症咳嗽,同样也可用清肺热的方法,少佐清热药可以阻止病情由寒向热转化。如知母苦寒,气味俱厚,功能滋阴降火,化痰止咳,润燥滑肠。芦根味甘性寒,入肺经善清肺热,又能生津止渴。
3.1.4解表药
解表药,共用6味81次,其中桑叶40次、牛子31次、桂枝5次、淡豆豉2次、苏叶和菊花各1次。肺为诸脏华盖,又为娇脏,易被外邪侵袭,而生寒、热、暑、湿等表证。肺为清肃之脏,以宣通为常,以壅滞为病,外感初期,皮毛受邪,若内传肺脏,则见咳嗽、气喘,应宣肺而解表。另外,解表发散可助祛除表邪,气血行辄痰湿易消。如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
3.2药物归经、药性及药味统计分析
3.2.1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最多的是入肺,大肠经,心,小肠和肝胆经次之,脾胃和肾、膀胱经相对较少。大肠主津,主传导糟粕,是胃气分清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肺的肃降、脾的升清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咳是由心病传于肺所引起的一种内伤咳嗽,心主血脉,多为心气不足,心血瘀阻,通过“百脉”而病传于肺,血瘀津停为饮,肺气郁而上逆所致[3—4]。我院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人常处于紧张兴奋之中,肝火常旺,木火旺就能逆而刑金,使肺火亦旺。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或金不制木,反被金侮,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摄和水谷精微物质,脾虚易生湿,为生痰之源,且易为湿邪所困。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擅通降,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相关。
3.2.2药性
在药性上性寒的药物使用最多,占总用药的53.45%,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占总用药的29.31%,再次是性平的药物,占总用药的15.52%。在治法上体现了散寒与清热并治。热性咳嗽用寒性药物治疗,寒性咳嗽用温性药物治疗,正如《金匮要略》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另外我院极少使用热性药治疗咳嗽,体现了其治疗咳嗽慎用热性药。
3.2.3药味
在药味上使用最多的是苦味药和甘味药,分别占总用药的36.36%和35.06%。苦能坚能燥能泄,具有祛寒燥湿、泻火存阴、坚厚肠胃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和中、和味、调和药性、缓急、补虚的作用。甘入脾胃,而脾主升清、运化和统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气主升,胃气通降,共同组成气机的枢纽。其次是辛味药,占总用药的20.78%,辛能行能散,具有解表发散、行气血的作用。
3.3证型分类分析
咳嗽常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前者则有肾虚、肺虚、脾虚的区别,既有病程长、病情缓、反复发作的特征;后者主要是由于寒、风、燥、热等外邪侵袭而引起,有病程短、发病急、合并感冒的特征[5]。我院认为咳嗽多因外邪犯肺,内邪扰肺及内脏亏虚等引起,在证型分类上可主要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痰湿蕰肺、痰热郁肺证。
4讨论
4.1治肺为主,兼顾诸脏,重视治本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6]我院治疗咳嗽多以风、痰、瘀、热及脏腑失衡等方面立论,以补虚、祛风、化痰化瘀、清热调节为主。我院治疗咳嗽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次之,清热解表药相对较少。由于肺常不足,脾常虚,气虚及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而生[7],故我院认为补虚为重中之重。《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曰:“若咳而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体现了我院重视治咳嗽之本。解表发散可助祛除表邪,气血行辄痰湿易消。
另外,我院治疗咳嗽用药在药物归经上人肺、大肠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心、小肠经和肝胆的药物,再次是脾胃和肾、膀胱经,也体现了我院治疗咳嗽以治肺为主,兼顾诸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反复咳嗽肺之失调是关键,同时也与心、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咳嗽是肺系病的主要症状,从整体观念来看,肺和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肺为华盖,上覆于心,朝会百脉,故其他脏腑发生病变也会由经脉而累及于肺,导致肺失清肃之职,气上逆不降而发生咳嗽。但是其他脏腑病因所引的咳嗽,肺仍然为主要病位,于咳嗽外又见他脏各自的兼证。
4.2在用药药性上,寒则温之,热则寒之
我院治疗咳嗽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的药物,占总用药的53.45%,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占29.31%。热性咳嗽用寒性药物治疗,寒性咳嗽用温性药物治疗,正如《金匮要略》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另外我院极少使用热性药治疗咳嗽,体现了其治疗咳嗽慎用热性药。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随宜而治。
4.3祛邪扶正兼顾
我院治疗咳嗽除多多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物、清热解表等祛邪类药物外,还更多地使用了补虚药,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外,我院治疗咳嗽用药在药味上苦味药和甘味药使用最多,其次是辛味药,苦能泄,甘能补,辛能行能散,也体现了扶正和祛邪的治法。总之,我院治疗咳嗽用药体现了其治疗咳嗽的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寒凉清润,攻补兼施,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强调治本。其用药上又简单平常,不令病者难求,简便兼验。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4-105,108-110.
[3]吴朝晖.心咳论治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1,4(1):5-6.
[4]刘驯,孙景环.周天寒教授治疗“心咳”临证经验[J].中医学报,2013,11(3):355-356.
[5]逵艳,张书俊,张莹.自拟止咳平喘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80例[J].国医论
坛,2007,22(1):26-27.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
[7]周静冬,虞坚尔.虞坚尔治疗小儿哮喘的学术思想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13,40(3):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