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_李美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信号,磷酸化,细胞,屏障,因子,激酶。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娜[1](2018)在《TGF-β受体下游信号转导的磷酸化丝切蛋白1/磷脂酶D:TGF-β_1在气道疾病中潜在的更安全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皮质激素(GC)作为抗炎药物在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耐药性主要归因于白细胞介素和TGF-β_1。然而,通过阻断已知的经典TGF-β_1信号通路未能实现提高GC类药物的活性。我们阐明TGF-β_1主要通过新型的信号通路引起GC的耐药性。此通路主要包括酪蛋白激酶1δ/ε(CK1δ/ε),LIM激酶活化引起的丝切蛋白的磷酸化,其进一步激活磷脂酶D而导致激素受体敷阻遏子SMRT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屈昌秀[2](2018)在《Arrestin介导GPCR与SH3结构域蛋白信号转导的别构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是目前已知的种类最多的膜蛋白受体超家族,在人类基因组中,有800多个基因被用来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医学研究与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目前约有30%的临床处方药是以GPCR为药物靶点的。GPCR作为细胞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蛋白质分子,负责将细胞外刺激转化为细胞内信号。被配体激活的GPCR通过与下游G蛋白或Arrestin结合从而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Arrestin作为介导GPCR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与GPCR的内化、转运有关,同时又可作为支架蛋白辅助GPCR向下游分子转导信号。GPCR通过两个重要功能区域与Arrestin相互作用:一是GPCR七次跨膜核心,二是被GRKs磷酸化的C末端。GPCR与GRKs作用后,不同的磷酸化模式会导致不同的Arrestin激活方式从而介导不同的下游信号转导,即“barcode”理论。SH3结构域存在于很多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H3结构域的蛋白被称为SH3-CPs,包括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磷酸酶和其它家族的蛋白质分子。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如SRC、FYN和HCK等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能将细胞外以及细胞内的信号传递给下游信号分子,从而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其它家族的蛋白质分子如PLCγ等参与了GPCR信号转导过程中第二信使IP3和DAG的生成。GPCR对众多SH3-CPs的信号传导调控了体内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相对于二者之间直接相互作用,GPCR可能更倾向于通过Arrestin介导的途径与SH3-CPs偶联,如β2AR可通过Arrestin招募下游信号分子SRC,AT1 R可通过Arrestin招募下游信号分子PLCγ。以往对于GPCR-Arrestin-SH3-CPs信号通路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众多发现,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首先,GPCR可通过磷酸化编码调控Arrestin招募不同的下游信号分子,但这一过程中,激活态Arrestin招募下游蛋白的机制尚不清楚。其次,由于SH3结构域可与PRs结合,人们已经发现含有SH3结构域的SRC激酶可与Arrestin的脯氨酸富集区域(proline regions,PRs)结合,并且SRC与激活态Arrestin的亲和力远远高于与基态Arrestin的亲和力,Arrestin的激活是否引起了 PRs的变化从而影响了 Arrestin与SRC激酶的亲和力也并不清楚。最后,由于SH3结构域的自抑制作用使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如SRC等处于被抑制的状态,那么Arrestin与SH3结构域的结合是否可以破坏SRC的自抑制作用也不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Arrestin与SRC激酶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SRC激酶的定位促进其被激活,在这其中Arrestin只是作为支架蛋白行使功能,如果Arrestin可以破坏SRC激酶的自抑制机制从而激活SRC,那么Arrestin则不仅仅是起到支架作用而是具有催化功能。通过对4种Arrestin和825种GPCR的序列分析,我们发现四种Arrestin的PRs序列较为保守,而仅有8.7%的GPCR含有PRs,由此我们推测大部分GPCR可经由Arrestin介导与下游SH3-CPs发生相互作用,而Co-IP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我们发现:不同的GPCR都可通过β-Arrestin 1与SH3-CPs结合,即GPCR-Arrestin-SH3-CPs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普遍的作用模式,且不同受体可招募不同的下游SH3-CPs,不同磷酸化形式的β2AR对下游SH3-CPs的招募能力也不同。之后我们构建了 PRs失活的不同β-Arrestin 1突变体,再次用Co-IP实验探究了 ArrestinPRs在该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发现不同的SH3-CPs可与β-Arrestin 1不同PRs发生相互作用;然后我们通过19F-NMR及GST pull down实验证明受体磷酸化C末端可通过不同的磷酸化编码调控Arrestin的PRs构象,从而结合不同的SH3-CPs。特别的是,β-Arrestin 1磷酸根结合位点S5与上游受体磷酸根结合与否,影响了第一个和第二个PR(P1和P2)的构象变化,且与SH3-CPs的招募能力具有相关性。继而我们利用体外突变体pull dwon筛选以及19F-NMR数据反映的构象变化探索了 S5与远端的PRs之间存在的别构调节通路。分别发现了 S5向P1区域传导信号的path 1:V8→V40→P114→F87以及S5向P2区域传导信号的 path 2:F9→P36→V34→L123。解释了 β-Arrestin 1 招募 SH3-CPs 的变构调节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究PRs构象变化如何导致了对下游SH3-CPs的招募,我们以SRC为模型,利用19F-NMR和弛豫实验验证了 SRC对β-Arrestin 1 PRs构象的特异性识别,并发现激活态PRs通过暴露在β-Arrestin 1表面,促进了与SRC的结合。最后,为了研究SRC与激活态β-Arrestin 1结合对自身活力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其Y416位点自磷酸化即激活过程的检测,发现激活态β-Arrestin 1具有激活SRC的能力,同时,通过检测SRC对下游底物磷酸化的激酶活力,发现激活态β-Arrestin 1可提高SRC的激酶活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找到了 β-Arrestin 1介导GPCR-SH3-CPs偶联的变构调节机制,并发现了激活态β-Arrestin 1能够解除SRC的自抑制作用激活SRC并催化其激酶活力。这一发现打破了 β-Arrestin 1只能作为支架蛋白调控SRC功能的理论,开发了 β-Arrestin 1可以通过变构调节机制展现出催化作用的新领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30)

zen,I,Roth,M,Barbariga,M,Gaceb,A,Deierborg,T[3](2018)在《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5的缺失激活脑卒中时的神经血管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加重了脑损伤。周细胞脱离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但对其在脑卒中中的调节知之甚少。在该研究中,研究者研究了周细胞中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5(G protein signaling 5,RGS5)的缺失如何影响脑卒中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及其后果。研究者使用RGS5(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寇新慧[4](2018)在《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反应调节蛋白PhoB_N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是目前已知的最简单的细胞信号系统之一,调控细菌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该系统主要由两种不同的蛋白组成,一种是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HK),属于跨膜的传感蛋白,另外一种是反应调节蛋白(Response regulator,RR),位于细胞质中。组氨酸激酶通常与环境中的信号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被磷酸化,再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反应调节蛋白上,磷酸化的反应调节蛋白通过对操纵子的阻遏或者激活作用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TCS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中,调控多样化的信号转导过程,主要体现在HK和RR蛋白的功能多样性上。HK具有激酶和磷酸酶双功能,RR蛋白除了是HK蛋白的底物以外,还具有自磷酸化或者自去磷酸化功能。虽然TCS的信号转导路径已经明确,但其信号调控的个性化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不同RR蛋白的磷酸化速率和构象变化各具特色,因此研究RR蛋白的结构和磷酸化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PhoB是PhoR/PhoB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反应调节蛋白,隶属于最大的RR家族——OmpR/PhoB家族。它是双结构域蛋白,包含receiver domain(PhoBN)和effector domain,其中PhoBN是PhoB蛋白的磷酸化结构域,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蛋白。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X-ray晶体衍射技术获得了PhoBN在自由态和模拟磷酸化态下的晶体结构,这两种结构分别通过a1-a5界面以及a4-a5-b5界面形成二聚体。其中以a1-a5为界面的二聚结构较少被观察到,而且PhoBN的构象变化与磷酸化机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液体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反应调节蛋白PhoBN的溶液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期望阐述其构象变化与磷酸化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链归属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我们发现PhoBN在溶液中保持着与晶体结构类似的(a/b)5折迭模式。浓度稀释、弛豫速率测量以及PRE等实验显示PhoBN在溶液中存在单体和二聚之间的平衡,而且PhoBN蛋白通过不同的二聚界面形成了多种构象,这种二聚平衡的构象并不依赖于磷酸化过程。BeF3-是一种磷酸类似物,可以稳定反应调节蛋白的磷酸化态,有助于研究RR蛋白磷酸化的动态过程。绝大多数反应调节蛋白的磷酸化过程需要二价金属离子Mg~(2+)参与配位,但是PhoBN在没有Mg~(2+)的情况下也能和BeF3-结合,当Mg~(2+)存在时PhoBN实现完全磷酸化。由于野生型PhoBN存在多种构象的交换,NMR信号不均一,不利于磷酸化机制的研究。我们构建的PhoBN F20D突变体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NMR信号强度均匀,其生物活性与野生型的PhoBN一致,可以作为磷酸化机制的研究对象。1H-15N HSQC谱显示,在没有Mg~(2+)存在时,BeF3-能够捕捉到PhoBN F20D的瞬态活性构象,CPMG以及CEST等方法均证实自由态PhoBN F20D在溶液中的确存在构象交换的现象。我们进一步研究了Mg~(2+)存在时PhoBN F20D的磷酸化机制,发现Mg~(2+)结合会造成蛋白helixa4,loopb3-a3残基的化学位移变化。对这一区域的残基进行突变,发现D+1(W54),D+2(M55)以及T+2(R85)位点的残基突变会减弱磷酸化程度,D+3(L56)位点突变会使蛋白质完全失去磷酸化能力。其中W54靠近磷酸化位点D53,这一残基在磷酸化之后存在两种构象,而且它可以和helixa4上的E88交替地与磷酸化位点相互作用,调控蛋白的激活构象,暗示PhoBN的磷酸化过程和helixa4的运动密不可分。总之,本论文主要利用液体NMR的方法对自由态PhoBN在溶液中的构象进行了研究,提出蛋白存在单体和二聚的平衡,且二聚界面存在多种结合模式。通过对PhoBN F20D突变体的研究,我们发现蛋白单体还存在自由态和磷酸化态的构象交换,BeF3-有助于稳定其磷酸化态。同时探究了Mg~(2+)的结合对蛋白结构的重要影响以及多个氨基酸位点对磷酸化过程的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探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反应调节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李爽[5](2018)在《去泛素化酶USP48调节TNFα信号转导通路中TRAF2蛋白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急性炎症或者全身炎性反应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升高伴随着组织器官上皮完整性的破坏,进而导致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蛋白和液体渗漏,严重时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在细胞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使E-钙黏蛋白表达下降。E-钙黏蛋白的下调或缺失,降低细胞与细胞之间粘附的程度,进而导致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和细胞活动性的增加。深入了解E-钙黏蛋白调节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的认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是一种重要的接头蛋白,参与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信号级联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TRAF2在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刺激后能够募集到TNFR1或者TNFR2,调节NF-κB和c-Jun N terminal kinase(JNK)信号级联反应的激活。JNK参与调节E-钙黏蛋白介导的细胞粘附连接已经被报道,但是TRAF2是否参与调节E-钙黏蛋白的表达尚无阐述。研究表明,泛素化修饰参与调节TRAF2的活性,但是哪种去泛素化酶能够调节TRAF2蛋白稳定性还需探索。最近有研究表明,去泛素化酶USP48,也称做USP31,能够与TRAF2蛋白相互结合,但是否影响TRAF2蛋白的活性和稳定性还尚无论证。目前USP48的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明确,但其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器官中,提示可能参与多种必需的去泛素化过程。因此本课题拟深入研究去泛素化酶USP48和TRAF2结合的生理意义及其是否影响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印迹法明确US48对TRAF2蛋白水平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SP48对TRAF2 m RNA水平的影响。2.通过细胞内泛素分析检测USP48对TRAF2泛素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明确USP48和TRAF2的相互结合;通过免疫染色明确USP48和TRAF2的细胞内定位。3.通过免疫沉淀反应检测TNFα和GSK3β使USP48发生磷酸化;通过免疫共沉淀明确USP48和GSK3β的相互结合;通过免疫染色明确USP48和GSK3β的细胞内定位。4.通过免疫印迹法明确GSK3β对TRAF2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内泛素分析检测GSK3β对TRAF2泛素化的影响。5.通过体外合成系统合成重组的USP48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通过体外去泛素化酶活性分析试剂盒检测USP48对K-48多聚泛素链的水解能力。6.通过免疫印迹法明确USP48、JNK、TNIK对E-钙黏蛋白蛋白水平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SP48、JNK、TNIK对E-钙黏蛋白m RNA水平的影响。7.通过细胞-基质电阻抗测量技术检测USP48、JNK、TNIK对跨上皮细胞电阻抗值的影响。研究结果1.USP48能够使TRAF2蛋白稳定。1)通过转染Si RNA敲降USP48或转染USP48C98S-V5质粒抑制USP48催化活性可明显减少TRAF2蛋白水平;2)敲降USP48对TRAF2 m RNA水平无影响;3)过表达USP48延长TRAF2蛋白的半衰期。2.USP48去泛素化TRAF2发生在细胞质。1)通过转染USP48-V5质粒过表达USP48能够减少TRAF2蛋白的泛素化水平;2)抑制USP48活性增加TRAF2蛋白的泛素化水平;3)敲降USP48增加TRAF2蛋白K-48位点的多聚泛素化水平;4)USP48和TRAF2在细胞质中有共同定位。3.GSK3β调节TNFα介导的USP48磷酸化。1)TNFα和GSK3β可以使USP48发生磷酸化;2)USP48结构域内含有GSK3β的磷酸化区域;3)抑制GSK3β能够抑制TNFα介导的USP48磷酸化;4)USP48和GSK3β在细胞质有共同定位。4.USP48磷酸化有利于TRAF2蛋白稳定。1)抑制GSK3β促进TRAF2蛋白降解;2)抑制GSK3β促进TRAF2蛋白泛素化;3)过表达GSK3βS9A减弱TRAF2蛋白泛素化;4)过表达USP48磷酸化位点失活质粒降低TRAF2蛋白稳定性;5)过表达USP48磷酸化位点失活质粒增加TRAF2蛋白泛素化。5.GSK3β磷酸化USP48增强其去泛素化酶活性。1)抑制GSK3β或过表达USP48磷酸化位点失活质粒对TRAF2和USP48之间相互结合无影响;2)抑制GSK3β削弱USP48去泛素化TRAF2;3)USP48磷酸化位点失活导致其去泛素化酶活性降低;4)GSK3βS9A增强USP48去泛素化酶活性。6.敲降USP48削弱TRAF2介导JNK1激活,进而增加E-钙黏蛋白表达。1)敲降USP48削弱TNFα介导的JNK1和c-Jun的磷酸化;2)敲降USP48增加E-钙黏蛋白表达;3)抑制JNK削弱TNFα使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4)抑制TNIK削弱TNFα使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5)敲降USP48削弱TNFα使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6)敲降USP48增加E-钙黏蛋白m RNA水平;7)抑制JNK或TNIK增加E-钙黏蛋白m RNA水平。7.敲降USP48或抑制JNK或TNIK增加上皮屏障完整性。1)敲降USP48增加跨上皮细胞电阻抗值;2)抑制JNK或TNIK增加跨上皮细胞电阻抗值;3)敲降USP48促进LPA使跨上皮细胞电阻抗值升高。研究结论1.GSK3β磷酸化USP48增强其去泛素酶活性,有利于使TRAF2蛋白更稳定,促进TNFα使JNK激活;2.下调USP48仅影响TNFα使JNK激活,对TNFα使NF-κB激活无影响;3.抑制JNK或TNIK能增加E-钙黏蛋白表达和上皮屏障完整性。4.下调USP48通过影响JNK,能够增加E-钙黏蛋白表达和上皮屏障完整性。(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陈德胜,李燕[6](2017)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等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关节功能障碍~([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材料学的飞速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成功地治疗严重关节疾病、减少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4])。然而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导致的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安丰,杨继宏,崔振宇,师晓强,刘明锴[7](2017)在《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中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4(RGS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R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RGS4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RGS4 mRNA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RCC患者癌组织RGS4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RGS4特异性表达于肾细胞的细胞质中,在癌旁组织中为浅黄色,在癌组织中为深黄色。癌旁组织、RCC癌组织中RGS4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4.2%、37.5%,RCC癌组织中RGS4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RCC癌组织RGS4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6±0.03、1.02±0.03,RCC癌组织RGS4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RCC癌组织RGS4 mRNA表达量分别为0.93±0.04、1.67±0.04,RCC癌组织RGS4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中度及重度浸润的RCC患者RGS4表达率显着高于轻度浸润的患者(P<0.05)。结论 RCC癌组织中RGS4表达增高,并随浸润程度增加表达率显着升高,参与RCC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14期)

舒文娜,杨青,钟欢,刘密,潘思安[8](2016)在《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io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p-ERK1/2)与激活蛋白1(activated protein-1,A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大鼠采用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大鼠交替灸足叁里、中脘或脾俞、胃俞,每日1次,共8 d。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p-ERK1/2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GFR与AP-1蛋白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严重,且胃组织EGFR、p-ERK1/2与AP-1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0.05);与模型组比较,光镜下艾灸组大鼠胃黏膜损伤较轻,且胃组织EGFR、p-ERK1/2与AP-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结论:艾灸足叁里、中脘、脾俞和胃俞能提高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EGFR、p-ERK1/2、AP-1的表达水平,维持ERK信号转导通路的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期刊2016年03期)

孙洋[9](2016)在《定向迁移细胞前沿Rac局部化激活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细胞运动中激活Rac蛋白,其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故在细胞前端产生扁平突起——片状足。继而使细胞产生运动牵拉胞体的过程。但对于正调控Rac蛋白局部化激活的原理到目前为止尚未定论。我们已知根据在细胞两端及其后端当整合素α4处于激活状态时,则抑制Rac蛋白的活性。并根据信号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提出了整合素正调控Rac蛋白活性的信号转导通路,即当α4胞内区域磷酸化导致其不能与Paxillin结合时,Paxillin、GIT1,与PIX、PAK形成信号分子复合物。由于PIX为Rac的转换分子,PAK为Rac的效应分子,构成了Paxillin-GIT1-PIX-PAK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前端Rac蛋白处于激活状态时就会导致无细胞器的扇形突起--片状足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向前移动。我们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荧光双定位技术,已经验证GIT1可与Paxillin相互作用、GIT1可与PIX相互作用、GIT1可与PAK相互作用,则确认Paxillin-GIT1-PIX-PAK信号分子复合物存在于细胞前端。我们设计、克隆了Paxillin的ShRNA,以降低细胞中Paxillin的表达。免疫荧光试验表明,在转染了shRNA中,Paxillin明显受到抑制。Rac蛋白激活试验表明,fibronectin刺激5min,Rac蛋白的激活程度最强。FRET定量检测,验证了该信号转导通路在Paxillin正常或受抑制情况下Rac的激活。研究结果表明,在Paxillin表达受到抑制时,Rac蛋白激活受到明显抑制。研究结果阐明Paxillin-GIT1-PIX-PAK信号通路在细胞前端对Rac局部化激活起着正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邹卓林,蔡以静,陈思,陈怡,刘力源[10](2015)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改善大鼠急性肝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们的实验旨在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400 mg/kg)和脂多糖(80μg/kg)构建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治疗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造模2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尾静脉移植肝组织和血清标本留做进一步实验。为了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损伤后大鼠的修复机制,用western blotte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及再生相关蛋白Bax,Bcl-2,FGL1,同时用TUNEL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组织切片凋亡及增殖情况。为了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生及抗凋亡机制,采用western blotter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及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结果:结果表明,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同时能够减少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TUNEL和免疫组化结果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轻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组织增殖,同时,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凋亡相关蛋白Bax降低,Bcl-2升高。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随着肝功能持续缓解持续升高。结论:这些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能够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缓解大鼠急性肝损伤,其可能机制之一为提高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的表达和增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8-21)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是目前已知的种类最多的膜蛋白受体超家族,在人类基因组中,有800多个基因被用来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医学研究与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目前约有30%的临床处方药是以GPCR为药物靶点的。GPCR作为细胞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蛋白质分子,负责将细胞外刺激转化为细胞内信号。被配体激活的GPCR通过与下游G蛋白或Arrestin结合从而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Arrestin作为介导GPCR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与GPCR的内化、转运有关,同时又可作为支架蛋白辅助GPCR向下游分子转导信号。GPCR通过两个重要功能区域与Arrestin相互作用:一是GPCR七次跨膜核心,二是被GRKs磷酸化的C末端。GPCR与GRKs作用后,不同的磷酸化模式会导致不同的Arrestin激活方式从而介导不同的下游信号转导,即“barcode”理论。SH3结构域存在于很多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H3结构域的蛋白被称为SH3-CPs,包括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磷酸酶和其它家族的蛋白质分子。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如SRC、FYN和HCK等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能将细胞外以及细胞内的信号传递给下游信号分子,从而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其它家族的蛋白质分子如PLCγ等参与了GPCR信号转导过程中第二信使IP3和DAG的生成。GPCR对众多SH3-CPs的信号传导调控了体内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相对于二者之间直接相互作用,GPCR可能更倾向于通过Arrestin介导的途径与SH3-CPs偶联,如β2AR可通过Arrestin招募下游信号分子SRC,AT1 R可通过Arrestin招募下游信号分子PLCγ。以往对于GPCR-Arrestin-SH3-CPs信号通路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众多发现,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首先,GPCR可通过磷酸化编码调控Arrestin招募不同的下游信号分子,但这一过程中,激活态Arrestin招募下游蛋白的机制尚不清楚。其次,由于SH3结构域可与PRs结合,人们已经发现含有SH3结构域的SRC激酶可与Arrestin的脯氨酸富集区域(proline regions,PRs)结合,并且SRC与激活态Arrestin的亲和力远远高于与基态Arrestin的亲和力,Arrestin的激活是否引起了 PRs的变化从而影响了 Arrestin与SRC激酶的亲和力也并不清楚。最后,由于SH3结构域的自抑制作用使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如SRC等处于被抑制的状态,那么Arrestin与SH3结构域的结合是否可以破坏SRC的自抑制作用也不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Arrestin与SRC激酶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SRC激酶的定位促进其被激活,在这其中Arrestin只是作为支架蛋白行使功能,如果Arrestin可以破坏SRC激酶的自抑制机制从而激活SRC,那么Arrestin则不仅仅是起到支架作用而是具有催化功能。通过对4种Arrestin和825种GPCR的序列分析,我们发现四种Arrestin的PRs序列较为保守,而仅有8.7%的GPCR含有PRs,由此我们推测大部分GPCR可经由Arrestin介导与下游SH3-CPs发生相互作用,而Co-IP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我们发现:不同的GPCR都可通过β-Arrestin 1与SH3-CPs结合,即GPCR-Arrestin-SH3-CPs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普遍的作用模式,且不同受体可招募不同的下游SH3-CPs,不同磷酸化形式的β2AR对下游SH3-CPs的招募能力也不同。之后我们构建了 PRs失活的不同β-Arrestin 1突变体,再次用Co-IP实验探究了 ArrestinPRs在该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发现不同的SH3-CPs可与β-Arrestin 1不同PRs发生相互作用;然后我们通过19F-NMR及GST pull down实验证明受体磷酸化C末端可通过不同的磷酸化编码调控Arrestin的PRs构象,从而结合不同的SH3-CPs。特别的是,β-Arrestin 1磷酸根结合位点S5与上游受体磷酸根结合与否,影响了第一个和第二个PR(P1和P2)的构象变化,且与SH3-CPs的招募能力具有相关性。继而我们利用体外突变体pull dwon筛选以及19F-NMR数据反映的构象变化探索了 S5与远端的PRs之间存在的别构调节通路。分别发现了 S5向P1区域传导信号的path 1:V8→V40→P114→F87以及S5向P2区域传导信号的 path 2:F9→P36→V34→L123。解释了 β-Arrestin 1 招募 SH3-CPs 的变构调节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究PRs构象变化如何导致了对下游SH3-CPs的招募,我们以SRC为模型,利用19F-NMR和弛豫实验验证了 SRC对β-Arrestin 1 PRs构象的特异性识别,并发现激活态PRs通过暴露在β-Arrestin 1表面,促进了与SRC的结合。最后,为了研究SRC与激活态β-Arrestin 1结合对自身活力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其Y416位点自磷酸化即激活过程的检测,发现激活态β-Arrestin 1具有激活SRC的能力,同时,通过检测SRC对下游底物磷酸化的激酶活力,发现激活态β-Arrestin 1可提高SRC的激酶活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找到了 β-Arrestin 1介导GPCR-SH3-CPs偶联的变构调节机制,并发现了激活态β-Arrestin 1能够解除SRC的自抑制作用激活SRC并催化其激酶活力。这一发现打破了 β-Arrestin 1只能作为支架蛋白调控SRC功能的理论,开发了 β-Arrestin 1可以通过变构调节机制展现出催化作用的新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美娜.TGF-β受体下游信号转导的磷酸化丝切蛋白1/磷脂酶D:TGF-β_1在气道疾病中潜在的更安全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2].屈昌秀.Arrestin介导GPCR与SH3结构域蛋白信号转导的别构调节机制[D].山东大学.2018

[3].zen,I,Roth,M,Barbariga,M,Gaceb,A,Deierborg,T.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5的缺失激活脑卒中时的神经血管保护[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

[4].寇新慧.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反应调节蛋白PhoB_N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8

[5].李爽.去泛素化酶USP48调节TNFα信号转导通路中TRAF2蛋白稳定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

[6].陈德胜,李燕.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关系的研究进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

[7].安丰,杨继宏,崔振宇,师晓强,刘明锴.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7

[8].舒文娜,杨青,钟欢,刘密,潘思安.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AcupunctureandTuinaScience.2016

[9].孙洋.定向迁移细胞前沿Rac局部化激活的调控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邹卓林,蔡以静,陈思,陈怡,刘力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改善大鼠急性肝损伤[C].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论文知识图

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15]化合物55-63的结构化合物64-66的结构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2突变位...(200kV/m,200次)辐照后BBB通透性开放...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模式图

标签:;  ;  ;  ;  ;  ;  ;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论文_李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