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链断裂与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链断裂,细胞,损伤,减数,芳烃,干细胞,甲状腺。
链断裂与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钟一然,潘冰心,付汉江,郑晓飞[1](2019)在《RNase L参与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损伤修复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来发现RNA分子在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但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核糖核酸酶RNase L在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电离辐射或喜树碱诱导细胞发生DNA双链断裂,RNase L的敲减降低了细胞存活率,组蛋白γ-H2AX磷酸化检测结果表明DNA双链断裂修复水平显着降低。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RNase L与DNA末端连接中涉及的核心因子XRCC4和Lig4相互作用,并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促进DNA双链断裂修复。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RNase L在NHEJ修复途径中的作用,RNA和RNase L参与NHEJ修复途径的详细分子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期刊2019-10-24)
乔玮玮,孟柳燕,边专[2](2019)在《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4B在腭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环境因素诱导的DNA损伤以及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修复基因异常可能与唇腭裂形成相关。本课题旨在探究DSBs修复蛋白Rad54B在腭发育中的作用以及DNA双链断裂对腭发育影响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构建小鼠腭裂(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张慧东[3](2019)在《BPDE削弱lncRNA-HR对滋养层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作用进而诱发流产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一类最常见的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aP作为其典型代表,可以导致诸多不良女性妊娠结局。前期研究发现,绒毛外滋养层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后的同源重组修复在诸多女性生殖不良结局中均明显减弱,BaP及其终代谢产物BPDE对同源重组修复能力有抑制作用,然而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结果发现,在女性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Swan 71中,发现一个新的lncRNA(lnc-HR),其可以提高同源重组蛋白p-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内的表达水平,并同时与p-BRCA1和RAD51相互作用,增强其在核内相互作用的稳定性,进而促进同源重组修复,从而降低细胞核内的DNA双链断裂。采用BPDE处理Swan 71细胞后,发现细胞内同源重组修复被抑制,DNA双链断裂增多,进一步发现BPDE可导致lnc-HR表达水平下调,p-BRCA1与RAD51在核内的表达水平下调,并削弱lncRNA与p-BRCA1、RAD51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同源重组并导致双链断裂增加。收集了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绒毛膜样本(疾病组)和自愿性流产对照组的绒毛膜样本(对照组),发现疾病组中的lnc-HR、p-BRCA1和RAD51表达水平均下调,而DNA双链断裂增加,提示双链断裂增加和同源重组修复减弱是导致自发性流产的原因之一。结合本研究所有结果,提示(1)lncRNA-HR可促进滋养层细胞中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作用;(2)BPDE可削弱lncRNA-HR对同源重组的促进作用;(3)BPDE可通过以上途径而引发流产。本研究揭示了多环芳烃终代谢产物BPDE对滋养层Swan 71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内在分子机制,为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女性复发性流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逯晓波,曲鹏,赵月皎[4](2019)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miRNA结合位点SNPs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内分泌腺中十分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寻找意义明确的易感性生物标志对于PTC的早期发现及精准预防尤为重要。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后果,环境致癌因子所导致的DNA损伤是其发生发展的起始动力。由电离辐射引起的染色体DNA双链断裂在众多类型的DNA损伤中是最值得重视的致死性损害,其可能成为PT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源重组和非同源末端连接是修复DNA双链断裂的两种主要机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选取DNA双链断裂修复(DSBR)系统的关键酶基因,包括HR修复途径的RAD51、RAD51B、BRCA1、BRCA2以及NHEJ修复途径的XRCC4、XRCC5等作为候选靶基因,根据人群中MAF值筛选出位于这些靶基因3'UTR区的SNP。通过PTC病例-对照研究证明该SNP位点以及可能与其结合的miRNA与PTC发病风险的关联,体外实验验证候选miRNA对其靶基因的调控及miRNA结合位点SNP不同基因型对这种调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找寻意义确切的与PTC相关的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为PTC的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及理论依据。方法①登录GeneCards网站根据关键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进行搜索,在结果中挑选与这两种DNA修复通路相关的基因。使用UCSC网站基因组浏览器查找基因3'UTR区中的SNP并利用MAF值筛选SNP。使用Targetscan、PolymiRTs等网站预测可能结合在所筛选SNP位点上的miRNA.②使用Taqman水解探针法对206例PTC病例及206例健康对照的靶基因的候选SNP位点进行基因检测并分析这些SNP基因多态与PT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③验证候选靶基因SNP不同基因型对miRNA与靶基因结合度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细胞转染miRNA模拟物至人甲状腺上皮Nthyroi3-1细胞系后,real-time PCR检测miRNA对靶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miRNA对靶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选取DSBR系统关键酶基因RAD51、BRCA1、BRCA2、XRCC4、XRCC5等作为本研究的候选基因。②BRCA2 rs1586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PTC易感性相关,其CC基因型携带者比AA基因型携带者患PTC的风险高(OR=2.595,95%CI:1.091-6.171);CC基因型女性携带者比AA基因型女性携带者患PTC的风险高(OR=2.756,95%CI:1.024-7.414);在年龄小于50岁的人群中,CC基因型携带者比AA基因型携带者患PTC的风险高(OR=4.440,95%CI:1.177-16.444)。③生物信息学预测miR-627-3p可能结合在BRCA2基因rs15869位点并改变其mRNA的二级结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rs15869多态可以影响miR-627-3p在BRCA2 3′UTR的绑定能力。通过体外转染miR-627-3p模拟物后对BRCA2mRNA及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miR-627-3p的过表达降低BRC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BRCA2 rs15869位点与PTC易感相关,其CC基因型可增加其发生风险。BRCA2基因rs15869位点不同基因型与miR-627-3p结合能力的差异改变其表达水平,从而影响PTC的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白永泰,王维斌,王嘉东[5](2019)在《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途径选择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损伤导致的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d-strand breaks,DSBs)作为一种最为严重的DNA损伤,会造成遗传物质的丢失和基因重排,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则会导致癌症发生的恶性结果;另一方面而言,放疗所产生的损伤也是杀死肿瘤细胞的利器,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Yu-xi,ZHANG,Wen-ya,PAN,Jun,CHEN[6](2019)在《p53及其异构体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双链断裂是DNA损伤最严重的形式。如果DNA断裂不能正确修复,将会导致遗传物质的丢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重排。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发育和衰老过程,而且更严重的是基因组的不完整会导致人类容易患上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紊乱和癌症等疾病。抑癌基因p53在DNA损伤反应中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超过50%以上的人类癌细胞中p53发生了变异。p53家族包括p53、p63和p73叁个成员。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的p53基因最少编码12个异构体,这些异构体在DNA损伤反应中起着不同作用,并协同p53一起维持基因组DNA的完整性。本综述将探讨p53及其异构体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6期)
许天开[7](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croRNA-1246促进放射性肺损伤中DNA双链断裂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胸部良恶性肿瘤,尤其是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医学界对这一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肿瘤学家们明确:大多数的肿瘤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均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与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放射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疗效,同时往往伴随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电离辐射引起诸多生物学效应中,DNA双链断裂(DSB)是最严重的一种损伤类型。在正常的肺组织中,DSB的修复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前,对于放射性肺损伤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剂,以改善良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肺损伤。近年来,诸多文献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均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修复有较好的疗效。但MSC能否通过旁分泌效应参与DSB的修复,并且其修复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课题组决定继续研究MSC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修复机制,探索其外泌体(MSC-derived exosome,MSC-exo)对辐射诱导的DSB的修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研究方法:(1)本研究使用total exosomes isolation reagent从MSC条件培养基中分离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蛋白标志物CD9、CD63和CD81。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以及透射电镜分析外泌体的形态及直径分布。通过PHK26膜染料标记外泌体后,使用外泌体孵育靶细胞,荧光检测确定外泌体膜融合能力。(2)给予靶细胞10 Gy外照射,分别比较DMEM、MSC上清以及MSC-exo孵育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SB损伤修复通路上关键蛋白(γH2AX、BRCA1、LIG4、53BP1和Rad51)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细胞系(A549/Beas-2b)在照射前后以及不同外泌体孵育后,DSB损伤修复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 Gy和10 Gy照射MSC后,收集正常以及照射后后MSC-exo。给予靶细胞10 Gy外照射,分别比较DMEM、MSC-exo以及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刺激后的MSC-exo孵育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情况。收集正常MSC与接受电离辐射的MSC分泌的外泌体,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miRNA表达谱变化。结合文献报道及靶基因预测结果,确定候选miRNA。(4)过表达候选miRNA-1246(miR-1246),研究其作用机制。过表达及敲除miR-1246靶点,对其靶向蛋白质功能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1)本研究成功地从MSC条件培养基中提取直径分布在50~200 nm,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外泌体。荧光检测PKH26,提示在外泌体孵育靶细胞后,很短的时间即可发生膜融合。(2)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MSC通过外泌体介导的旁分泌效应,参与DSB的损伤修复。流式细胞术显示,MSC-exo有效降低辐射引起的细胞凋亡。(3)高通量测序发现,miRNA在MSC接受电离辐射后表达谱发生变化。电离辐射可以诱导MSC miR-1246表达上调,靶向LIG4,促进NHEJ信号通路关键蛋白53BP1上调,使DNA损伤修复更多地通过NHEJ通路进行修复。结论:MSC-exo介导的旁分泌效应对DSB具有明确的修复作用。电离辐射可以诱导MSC-exo上调miR-1246,靶向LIG4,促进NHEJ通路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使细胞在接受电离辐射后DSB位点得以迅速被修复,减低辐射损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葛同,石磊[8](2019)在《表观遗传调控:基于染色质环境的DNA双链断裂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是威胁基因组完整性和细胞存活的最有害的DNA损伤类型。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是修复DNA双链断裂的两种主要途径。DSB修复涉及到损伤部位修复蛋白的募集和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在DNA双链断裂诱导下,染色质结构的动态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严格调控,进而对DNA双链断裂修复过程进行精细调节。特定的染色质修饰形成利于修复的染色质状态,有助于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器的招募、修复途径的选择和DNA损伤检查点的活化;其中修复途径的选择对于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修复不当或失败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甚至促进肿瘤的发生。本文综述了染色质结构和染色质修饰的动态变化在DSB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在癌症治疗中靶向关键染色质调控因子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凯敏[9](2018)在《GGNBP2调控小鼠精母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和组蛋白泛素化修饰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子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细胞分化过程,主要包括精原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叁个阶段。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涉及了多种基因调控和蛋白表达修饰变化,除了可以在转录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蛋白功能外,在蛋白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也具有重要意义。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化和糖基化等。这些翻译后修饰在染色质的结构重塑、基因的转录调控、DNA的损伤修复等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配子生成素结合蛋白2(Gametogenetin binding protein 2,GGNBP2),又称锌指蛋白403,是配子生成素(GGN)的结合蛋白,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GGNBP2能够与GGN1、GGNBP1以及OAZ3相互作用,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我们前期工作发现Ggnbp2基因敲除引起雄性小鼠无精子症,生精过程阻滞于精子细胞,生精上皮管腔完整性破坏,精子顶体、核仁畸形。本课题拟在此基础上,体内外实验进一步研究GGNBP2和GGN1(GGN蛋白最大异构体)在精母细胞减数分裂,DNA双链断裂修复中作用,以及GGNBP2在调控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相互免疫共沉淀证实GGNBP2与GGN1互作,两种蛋白共同定位于小鼠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Golgi phase,Cap phase)细胞核和胞浆,精子细胞(Acrosome phase,Maturation phases)顶体和尾部,GGNBP2缺失引起幼龄和成年小鼠睾丸组织Ggn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减低,免疫荧光显示GGN1表达更加局限于细胞核,胞浆染色荧光强度显着减弱。流式细胞术和RT-PCR显示基因敲除组睾丸生殖细胞单倍体细胞数量减少,而四倍体细胞数量增加。(2)成功构建Ggnbp2和Ggn基因敲除的体外精母细胞(GC-2spd),XTT和流式细胞术显示Ggnbp2和Ggn基因敲除在32℃条件下能抑制GC-2spd细胞增殖和分化,37℃条件下对细胞增殖无影响,但仍能抑制精母细胞分化为单倍体细胞。Ggnbp2基因敲除降低Ggn mRNA和蛋白表达。过表达Ggnbp2能恢复Ggnbp2KO细胞Ggn基因和蛋白的水平,也能部分恢复分化功能,而对GgnKO细胞的分化功能无影响。(3)免疫共沉淀显示GGNBP2能与DNA修复蛋白FANCL、RAD51、RAD18相互作用。Ggnbp2基因敲除不影响联会复合体(SYCP3/SYCP1)染色改变,而粗线期和双线期精母细胞g-H2AX弥散分布于所有染色体,而不局限于XY小体上;RAD51在XY小体染色无明显差异,而常染色体染色荧光点显着增加;RAD18除XY小体外,其他部位均可见点状表达,而BRCC36 foci显着增加。(4)体内外实验均显示Ggnbp2基因敲除上调组蛋白H2A_(K119)泛素化水平。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GGNBP2与多梳蛋白家族成员ASXL1作用,而不与去泛素化酶BAP1相互作用,该蛋白缺失影响ASXL1与BAP1相互作用,而不影响其蛋白表达。同时Ggnbp2基因敲除对ASXL1的染色定位无影响,但能改变BAP1定位,引起BAP1聚集于胞浆,在细胞核内不表达。(5)体内外实验均显示Ggnbp2基因敲除下调组蛋白H2B_(K120)泛素化水平。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提示GGNBP2与泛素结合酶E2 B(UBE2B)相互作用,而不与泛素连接酶E3 RNF40相互作用。GGNBP2蛋白缺失能阻断UBE2B与RNF40相互作用,同时上调UBE2B表达,而不影响RNF40蛋白表达。(6)GGNBP2蛋白不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超家族(USP)相互作用,但Ggnbp2基因敲除下调特异性H2A_(K119)去泛素化酶下调特异性H2A_(K119)去泛素化酶USP16、USP21和非特异性去泛素化酶USP3、USP22表达,而不影响H2B_(K120)去泛素化酶UBP10、USP7表达。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GGNBP2作为GGN结合蛋白,与GGN共同定位于精母细胞胞核和胞浆以及精子细胞的顶体和尾部,在小鼠精子细胞分化以及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Ggnbp2基因敲除引起小鼠生精功能缺陷可能与GGN1参与的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受损有关。3.组蛋白泛素化修饰在DNA双链损伤修复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GGNBP2可能通过调控去泛素化酶复合体ASXL1/BAP1结合,或者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表达影响组蛋白H2A_(K119)去泛素化。同时GGNBP2通过影响泛素结合酶E2B和泛素连接酶RNF40相互作用,调控组蛋白H2B_(K120)泛素化水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1-01)
黄敏,杨业然,孙晓艳,张婷,郭彩霞[10](2018)在《RAD51调控REV1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REV1是跨损伤聚合酶Y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不仅作为支架蛋白介导Y家族聚合酶招募至损伤位点完成跨损伤DNA合成(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 TLS),还可利用自身的dCMP转移酶活性在一些损伤位点对侧整合dCMP参与TLS。此外,REV1也被报导参与调控同源重组修复。为进一步探讨REV1互作蛋白RAD51和RAD51C在其参与的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脉冲氮激光微辐射实验,发现RAD51可调控REV1到双链断裂位点的募集。同时,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明REV1也反过来影响RAD51应答CPT损伤。然而敲低RAD51C并不影响REV1到DNA双链断裂位点的招募。结果表明,REV1和RAD51在HR通路中存在彼此相互调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8年11期)
链断裂与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环境因素诱导的DNA损伤以及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修复基因异常可能与唇腭裂形成相关。本课题旨在探究DSBs修复蛋白Rad54B在腭发育中的作用以及DNA双链断裂对腭发育影响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构建小鼠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链断裂与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钟一然,潘冰心,付汉江,郑晓飞.RNaseL参与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2019
[2].乔玮玮,孟柳燕,边专.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4B在腭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张慧东.BPDE削弱lncRNA-HR对滋养层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作用进而诱发流产的机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4].逯晓波,曲鹏,赵月皎.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miRNA结合位点SNPs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5].白永泰,王维斌,王嘉东.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途径选择机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6].Yu-xi,ZHANG,Wen-ya,PAN,Jun,CHEN.p53及其异构体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7].许天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croRNA-1246促进放射性肺损伤中DNA双链断裂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葛同,石磊.表观遗传调控:基于染色质环境的DNA双链断裂修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9].郭凯敏.GGNBP2调控小鼠精母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和组蛋白泛素化修饰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黄敏,杨业然,孙晓艳,张婷,郭彩霞.RAD51调控REV1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J].遗传.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