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_刘鹏,江友亮,马亚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电磁,转子,主动,阻尼,电磁式,弹簧。

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江友亮,马亚飞[1](2019)在《电磁式混合动力吸振器结构设计与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最优同调和最优阻尼理论,设计了一种双环串接电磁式混合型动力吸振器;计算了动力吸振器的性能参数,包括电磁力、磁性阻尼和弹簧刚度。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动力吸振器力常数,减少漏磁通为目标,在吸振器体积和线圈腔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以永磁铁与导磁板厚度比、外永磁铁内径和内永磁铁外径、外导磁板内径和内导磁板外径为变量,对磁场结构进行仿真改进。仿真结果表明,在吸振器磁路结构体积一定时,改进后的动力吸振器的电磁力由102.3 N增加到146.6 N。(本文来源于《数字制造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亚平[2](2018)在《用于空间光学载荷微振动抑制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由航天器上振源和载荷所引起的结构振动,已成为影响精密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当这些振源扰动传递至类似于空间光学载荷等精密成像设备时,便会使得相机成像质量变差。由于这些微振动无法完全消除,所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这些敏感载荷进行减振处理。本文针对实际工程需求,自主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空间在轨吸振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动力吸振器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其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然后论述了动力吸振器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单自由度、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理论、PQ定点理论以及电磁阻尼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解算程序。其次,根据空间光学载荷的振动抑制需求,确定了本文所设计吸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吸振器两个关键部件设计,包括弹簧片设计和电磁阻尼器设计。利用有限单元法探究了影响弹簧片刚度的主要参数:厚度、材料和结构;电磁阻尼器则采用非接触式设计,使得吸振器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然后完善了吸振器整体结构设计,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有限元分析证明吸振器结构设计合理之后,完成了原理样机的出图、加工及装调。再次,搭建实验平台,对已经加工完成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进行了叁项实验测试。其一,弹簧片刚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际测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误差仅为0.624%。其二,动力吸振器基频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振器实际基频与目标基频误差不超过2.06%。其叁,吸振器减振效果实验,以空间光学载荷某部位的等效模型为目标减振对象,分别测试吸振器带有电磁阻尼和不带有电磁阻尼时,对该模型前两阶频率振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对等效悬臂梁板基频为29.88 Hz的振动,吸振器带有电磁阻尼相比于不带有电磁阻尼,其减振效果有所降低,但减振带宽扩展67.5%;带有电磁阻尼的吸振器对等效悬臂梁板二阶频率为72.94 Hz的共振峰有抑制作用且最大抑制达37.3%。以上叁项实验表明,本文关于吸振器的设计方案可行、研究方法有效,能用于空间光学载荷的振动抑制。最后,构建电磁式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的数学模型,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设计理论,构建状态反馈控制器,从而实现对吸振器的主动控制。在此基础上,搭建主动式动力吸振器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吸振器增加反馈主动控制后相比于被动式吸振器,具有更好地振动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杨恺,崔龙,黄海[3](2012)在《主被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及其在桁架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中使用的轻质柔性桁架结构受到外扰时会产生振动,使安装其上的有效载荷不能正常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被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方法。首先设计了动铁式结构的主被动电磁式吸振器,并对吸振器的磁场分布和膜片弹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其次研制了吸振器的原理样机,通过性能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利用所研制的动力吸振器对叁棱柱桁架结构进行了振动控制实验,实验中主动控制算法采用ADC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吸振器对桁架一阶共振模态的被动抑振效果达50.83%,采用主动控制后,吸振器对共振和非共振模态的振动控制效果分别达到96.30%和81.40%。(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18期)

胡杰,牛红攀,张希农,谢石林[4](2006)在《具有粘弹性电磁式主动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作动器是吸振器的常见形式,其设计多种多样,本文研制了一种粘弹性电磁式主动动力吸振器,与常见电磁作动器的设计上在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采用弹性元件不同,这种新型作动器在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采用的是粘弹性材料,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了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的作用力,制作了作动器模型,设计了实验,并将此作动器附着于铝质悬臂梁的自由端,利用这种作用力作为控制力对悬臂梁的振动进行控制,证明了此吸振器具有良好的吸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06年06期)

宋方臻,宋波,孙选[5](2006)在《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系统的非线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磁动力吸振器可实现对转子振动的在线控制。但是,当系统受到外部激励时,系统可能处于大幅度运动状态,致使转子与吸振器相接触而失控,因而对这类系统采用非线性控制便显得十分必要。在对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实行线性控制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补偿控制。数字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补偿控制可使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宋方臻,宋波,邵海燕,常素芳[6](2006)在《电磁动力吸振器式转子在线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动力吸振器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在给出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输出调节器理论,设计了电磁动力吸振器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在指定的多个频率位置,将转子的不平衡响应减为零,而在其余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抑制了不平衡响应的水平,使之处于非共振量级。因此,用电磁动力吸振器可实现对转子振动的在线控制。在此基础上,因为在电磁动力吸振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构造了反映不平衡力的状态量及其观测器,所以还可以利用状态观测器获得转子的不平衡信息,实现不平衡量的识别,从而给出了用电磁动力吸振器进行不平衡识别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有益于在线监测转子的不平衡状态、及时诊断故障以及无试转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孙志卓,王全娟,王付山[7](2006)在《一种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动力调谐吸振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动力学和电磁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个刚度可控的电磁弹簧,具体地讨论了该电磁弹簧的形成原理,以此电磁弹簧为核心元件,研究了一种固有频率可在线调整的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通过对设计实例进行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6年03期)

宋方臻,冯德振,宋波,孙选[8](2004)在《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多频不平衡响应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子上采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 ,可以解决转子振动控制中的许多难题。它不必安装在轴承位置 ,因此可以兼顾转子的静、动态特性要求 ;不随转子旋转 ,激励控制方便 ,且不会因吸振器运动而派生出更大的离心力问题 ;因非接触又不随转子旋转 ,不会增加转子的转动惯量 ,原则上其质量可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没有外传力或外传力很小。因此 ,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在给出转子 +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输出调节器理论 ,设计了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是 :在指定的多个频率位置 ,将转子的不平衡响应减为零 ,而在其余较宽的频率范围内 ,尽量抑制不平衡响应的水平 ,使之处于非共振量级。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4年02期)

孙志卓[9](2003)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固有频率可在线调整的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通过对动力学和电磁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磁弹簧,具体地讨论了该电磁弹簧的形成原理并推导出了它的数学表达式。应用控制论知识,本文对该电磁弹簧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结合计算机软件仿真,讨论了系统控制参数和吸振器结构参数对电磁弹簧性能的影响以及改进方法。最后给出了时域内电磁弹簧刚度值对激励力频率的动态响应特性,设计了实现该电磁弹簧的结构框图。 该电磁弹簧的刚度值是可控的,以此电磁弹簧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固有频率可实时调整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该动力吸振器能够调节其固有频率与作用在主质量上的激励力的频率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接近理想的动力调谐吸振状态,获得满意的吸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3-05-01)

宋方臻,冯德振,刘鲁宁,宋波[10](2001)在《采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国内外转子振动控制技术,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横向振动主动控制的设计构思。并指出从工程的观点研究转子横向振动的电磁悬浮动力吸振技术,将给出转子横向振动动力吸振的一种范式,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所提出的不用置于轴承支承部位且不随转子旋转的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便于兼顾系统的静、动态性能要求,亦可克服离心力所导致的设计困难,使该设计构思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提出的将非线性补偿、电流频率移相补偿及H~∞控制综合引入带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转子系统的振动控制的研究中,将是切实可靠的较佳控制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期刊2001-10-16)

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由航天器上振源和载荷所引起的结构振动,已成为影响精密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当这些振源扰动传递至类似于空间光学载荷等精密成像设备时,便会使得相机成像质量变差。由于这些微振动无法完全消除,所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这些敏感载荷进行减振处理。本文针对实际工程需求,自主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空间在轨吸振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动力吸振器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其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然后论述了动力吸振器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单自由度、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理论、PQ定点理论以及电磁阻尼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解算程序。其次,根据空间光学载荷的振动抑制需求,确定了本文所设计吸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吸振器两个关键部件设计,包括弹簧片设计和电磁阻尼器设计。利用有限单元法探究了影响弹簧片刚度的主要参数:厚度、材料和结构;电磁阻尼器则采用非接触式设计,使得吸振器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然后完善了吸振器整体结构设计,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有限元分析证明吸振器结构设计合理之后,完成了原理样机的出图、加工及装调。再次,搭建实验平台,对已经加工完成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进行了叁项实验测试。其一,弹簧片刚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际测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误差仅为0.624%。其二,动力吸振器基频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振器实际基频与目标基频误差不超过2.06%。其叁,吸振器减振效果实验,以空间光学载荷某部位的等效模型为目标减振对象,分别测试吸振器带有电磁阻尼和不带有电磁阻尼时,对该模型前两阶频率振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对等效悬臂梁板基频为29.88 Hz的振动,吸振器带有电磁阻尼相比于不带有电磁阻尼,其减振效果有所降低,但减振带宽扩展67.5%;带有电磁阻尼的吸振器对等效悬臂梁板二阶频率为72.94 Hz的共振峰有抑制作用且最大抑制达37.3%。以上叁项实验表明,本文关于吸振器的设计方案可行、研究方法有效,能用于空间光学载荷的振动抑制。最后,构建电磁式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的数学模型,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设计理论,构建状态反馈控制器,从而实现对吸振器的主动控制。在此基础上,搭建主动式动力吸振器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吸振器增加反馈主动控制后相比于被动式吸振器,具有更好地振动抑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刘鹏,江友亮,马亚飞.电磁式混合动力吸振器结构设计与参数影响研究[J].数字制造科学.2019

[2].赵亚平.用于空间光学载荷微振动抑制的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

[3].杨恺,崔龙,黄海.主被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及其在桁架振动控制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2012

[4].胡杰,牛红攀,张希农,谢石林.具有粘弹性电磁式主动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6

[5].宋方臻,宋波,孙选.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系统的非线性控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宋方臻,宋波,邵海燕,常素芳.电磁动力吸振器式转子在线监测方法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孙志卓,王全娟,王付山.一种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J].振动与冲击.2006

[8].宋方臻,冯德振,宋波,孙选.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多频不平衡响应的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

[9].孙志卓.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03

[10].宋方臻,冯德振,刘鲁宁,宋波.采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前瞻[C].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2001

论文知识图

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图电磁式动力吸振器原理图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控制框图哈勃望远镜电磁式动力吸振器抑...电磁式动力吸振器望远镜电磁式动力吸振器抑振...

标签:;  ;  ;  ;  ;  ;  ;  

电磁式动力吸振器论文_刘鹏,江友亮,马亚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