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CAD系统用户界面设计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路明[1](2020)在《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当今我国当今公共交通运输的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外形的设计水平,为造型设计师提供有力的设计工具,本文在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要素、参数化CAD技术及交互式遗传算法(IGA)的理论基础上,以Rhinoceros软件和Corel Draw软件为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出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通过对现有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现状以及列车CAD技术的研究,结合设计师们在设计前期的草图绘制、模型构建及设计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设计需求,总结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并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划分为造型设计与色彩设计两部分,通过亲和图法(KJ法)归纳整理了相关设计要素,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设计角度的指导,同时探索了列车头部造型曲面的建模方法,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指导。结合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将系统分为二维生成工具和三维生成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不同角度的辅助路径。选用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和二维绘图软件Corel Draw作为开发平台。基于Rhino Common对Rhinocero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列车车身整体造型设计、特征曲面造型设计、细节组件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功能模块;基于VBA语言对Corel Draw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列车正面方案生成及列车侧面方案生成三种功能模块。开发的系统功能丰富,操作简单,人机界面良好。该系统极大程度减少了造型设计师的工作量,将重复繁杂的设计工作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基于设计师与智能技术的合理分工拓展了概念方案搜索的广度。
李玉虎[2](2020)在《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式起重机作为当前工业上的重要物流运输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全球对于桥式起重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重机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桥式起重机设计生产的效率。目前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正朝着定制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对桥式起重机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了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起重机和CAD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的整体组成及机构的选型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计算。将蝙蝠算法引入到主梁的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中,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可行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对其进行框架设计、流程设计、模块设计等。4、对AutoCAD、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桥式起重机重要部件的二维生产图和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利用SQL Server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储存管理。5、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将各部分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完成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桥式起重机CAD系统以集成的方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中,使得桥式起重机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化、智能化,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胡浩捷[3](2020)在《冲渣阀系列化产品参数化模型研究及SFV-3DCAD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冲渣阀是冶金企业高炉出渣系统的关键设备,应用广泛。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的不同,冲渣阀的通径在DN200-DN800之间变化,每个零件的尺寸会发生变化,但整个阀门的主体零件组成和每个零件的结构相同,是典型的系列化产品。生产企业需要采用快速修改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以适应不断缩短的设计、制造周期。目前,冲渣阀的快速修改设计均采用修改2D工程图样或3D模型等方式,普遍存在尺寸协调困难、重复设计、过程繁琐和主要零件无法准确计算等问题,导致设计效率低下、设计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为下一步的生产制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基于特征的建模理论基础上,本课题提出了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系列化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方法;针对传统快速修改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某企业冲渣阀设计的实际需求,在企业现有冲渣阀系列化产品设计方案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调研,获取了冲渣阀产品的系列化需求和变化规律,掌握了产品的生产工艺数据和设计数量;结合阀门的设计原理,建立了冲渣阀零件参数化模型、装配体参数化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核心算法,为系统开发奠定了基础;以Solid Works系统为平台,通过API函数接口调用系统功能,利用VBA语言编程,开发出冲渣阀系列化产品三维快速修改设计系统(SFV-3DCAD);结合编程技术和CAD平台的特性,研究并获取了“机械产品自动3D建模、自动装配、自动出图和自动有限分析技术”、“产品设计及工艺数据的存储、提取、编辑技术”、“系统交互技术与各模块集成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本课题提出的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冲渣阀系列化产品的参数化模型,进一步丰富了阀门产品参数化建模理论,为该类产品3DCAD快速修改设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核心算法和基础理论支撑;基于3DCAD平台进行特定产品快速修改设计的关键开发技术成果,为类似机械产品3DCAD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支持,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对促进机械产品参数化3DCAD系统的开发具有现实意义。SFV-3DCAD系统的成功开发,为冲渣阀系列化产品的快速修改设计与分析提供了完整、有效的工具,实现了设计参数的自动协调,避免了设计错误,实现了自动建模、自动装配、自动成图和自动有限元分析,消除了修改设计的大量重复工作,极大地简化了设计流程,提高了关键零件的计算精度,全面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满足了企业的设计需求,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郭凯[4](2020)在《基于特征识别的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塑料异型材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及特点广泛应用于建材装修等行业,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是生产塑料异型材的基础工艺装备,定型模在塑料异型材生产过程中起着冷却定型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塑料异型材的质量。定型模传统设计方法更多依赖于工程师的设计经验,根据产品的结构要求设计定型模总装图和各个板块工程图,由工程师审核通过后用于指导生产加工。针对定型模传统设计中自动化程度低、过度依赖工程师设计经验、设计周期长等问题,提出基于特征识别的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三维设计方法,并开发定型模CAD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在挤出模CAD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2)设计定型模CAD系统总体方案。分析塑料异型材成型过程和定型模结构特点,明确定型模CAD系统的具体需求,从而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功能模块,并确定系统的开发平台及工具。针对定型模板块及零部件较多、重复设计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研究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建立定型模标准件库和工艺数据库,应用MFC ODBC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处理,从而实现零部件的重用,进而缩短定型模设计的周期。针对定型模干涉检查和整体优化效率低下、定型模与板块缺乏关联等问题,本文研究UDO关联技术和WAVE关联技术,实现定型模整体草图与三维模型之间的关联修改及三维模型与各板块之间的关联修改,提高定型模三维模型修改的效率。(3)研究定型模CAD系统设计方法。针对三维曲线设计效率低的问题,研究根据定型模型腔、分型、水路、气路等将整体草图分为外框线、分型线、水孔线、气孔线等二维草图块并规范块的命名,结合UG/Open二次开发技术、特征识别技术,实现整体草图自动导入与检查。针对定型模三维模型设计标准化及自动化程度低、设计周期长等问题,研究定型模整体式设计方法,实现定型模三维模型的快速设计。针对定型模干涉检查及整体优化效率低的问题,研究采用基于最小包容体的软干涉检查与基于最小距离算法的硬干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干涉检查的效率,并采用UDO关联技术实现定型模三维模型的快速修改。针对定型模工程图手动标注出错率高、效率低等问题,研究通过建立各板块的工程图模板,结合UG/Open二次开发技术和特征识别技术实现工程图的自动标注与排布。(4)基于UG平台,应用UG/Open二次开发技术、MFC技术、参数化技术、关联技术和特征识别技术,开发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严叶聃睿[5](2019)在《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织绣图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结晶,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织绣图案为出发点,对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民族装饰进行调研,了解了民族织绣图案的构成元素。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各民族特色织绣图案元素,建立了民族织绣图案的图库,并总结和分析民族织绣图案的构成规律。本研究以CorelDRAW作为二次开发平台,运用VBA作为开发语言,开发和搭建了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本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意在让用户在动手过程中,不断了解民族文化的特色图案,让民族元素更为大众所熟知、应用。同时探究了用户参与式设计的新型设计理念,为民族图案的织绣设计与应用提供新的表达方式,为后续的民族产品及织绣图案的应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用户人群进行分析,确定了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将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分为团花图案设计模块、DIY民族玩偶设计模块和民族元素装饰包装设计模块,让设计系统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并存,在为用户解决需求、带来乐趣的过程中让用户了解民族元素。基于在CorelDRAW中建立的少数民族织绣图案矢量图库,和总结的织绣图案构成规律,研究了运用CAD系统生成织绣图案纹样的元素装饰技术,实现了基于少数民族织绣图案矢量图库的织绣纹样生成。在CorelDRAW中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实现了基础的图片色彩提取技术。对经过调研的民族服饰进行抽象,在CorelDRAW中绘制了民族玩偶刀版图,并实现了民族玩偶刀版图的参数化设计,结合元素装饰生成技术和色彩提取技术实现了民族玩偶刀版图装饰的应用设计。同时,在CorelDRAW中增加了具有实用性的包装盒参数化设计模块,实现了结合元素装饰和色彩提取技术对包装展开图进行装饰的应用设计。CAD系统搭建完成后,结合其他技术支持和硬件设备,对设计系统所生成的民族产品进行可能性验证,验证了民族产品从二维图纸转为三维立体产品的可能性,制作了民族玩偶和包装盒的纸产品模型。最后对该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系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任世坤[6](2019)在《汽车部件中装配约束的跨平台交换与快速重建》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品的开发,是在由主机厂和各层级不同供应商组成的异构网络中达成的。如何让产品数据在各个主机厂和众多供应商之间的不同CAD系统中进行完整和准确的交换,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重要问题。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STEP三维数据交换标准(AP203和AP214)成为机械、汽车行业内最为普遍的解决方案。通过STEP标准(基于AP203和AP214应用协议)可以对三维几何数据和部分装配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换,但装配约束信息并不包含在内。对于下游的工程师而言,如何在复杂、多层级的装配中重建这些缺失的装配约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即使在上游工程师充分协助的情况下,也仍是一个非常耗时、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尝试在STEP数据交换标准的基础上,辅以额外的装配信息描述文件,在后端系统上自动重建缺失的装配约束,将之前的手工重建过程转换为自动化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汽车行业普遍使用的主流设计系统Dassault CATIA和Siemens NX为例,通过二次开发实现并验证了上述构想。基于上述工作,本研究探讨了不同CAD系统之间装配约束的映射与匹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复杂装配体间的装配约束的通用交换协议;构造了前端装配约束信息遍历和输出模块、后端的装配约束信息解析和重建模块。本文在装配约束信息描述和重建过程中,采用了一种通用化的增量方法。通过在后端装配体中生成简单几何元素构造实质等效的装配约束,从而避免在不同CAD系统之间进行装配信息的复杂映射。不同的CAD系统的装配约束定义与描述具有差异性,而本文提供的方法则可以作为一种通用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无法追溯装配信息的旧装配文件,本文也探讨了自动和半自动装配约束识别方法,以提高手工重建效率。本文的前端系统在Dassault CATIA平台上使用Visual Basic二次开发完成,该开发基于CATIA提供的OLE Automation机制。本文的后端开发系统在Siemens NX平台上使用Visual C++完成,综合运用了包括UFun、NX Open、Knowledge Fusion等多种开发技术。基于上述构想,软件模块在产品测试过程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对于主机厂提供的二十余个复杂汽车装配模型,完整重建了实质等效装配约束信息。该结果表明,该工具可以成为STEP交换协议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补充。而且,这个以通用性为后端的解决方案可以方便应用于其他CAD系统之间的装配信息交换。
李瑶林[7](2019)在《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地不断发展,CAD技术开始在铸造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且逐渐从二维CAD技术向三维CAD技术转换。然而,二维铸造工艺图纸因其尺寸表达清晰,易于检查等优点,在企业进行尺寸校验以及上下游企业对接过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当前国内主流的铸造工艺CAD系统往往只包含单一的三维工艺设计或者二维工艺设计功能,无法同时满足企业进行三维工艺设计以及获得二维铸造工艺图纸进行尺寸检查的全面需求。本文以UG软件为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并且开发了一套既包含三维工艺设计又提供二维铸造工艺图纸导出与标注功能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本文采用流程化与模块化的思想,以铝合金铸件铸造工艺设计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基于UG Open API二次开发库与MFC程序界面开发框架,搭建了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的主要框架。并且对铸造工艺CAD图元的动态添加、工艺参数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参数推荐、模块间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终实现了一套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该系统包含三维工艺设计与二维工艺设计两个子系统。其中三维工艺设计子系统主要包括提取铸件信息、分型面、不铸孔、加工余量与尺寸公差、冷铁系统、浇注系统设计、冒口设计等功能模块,二维工艺设计子系统主要包括添加图纸、生成铸造红蓝图、一般尺寸自动标注、铸造特殊符号标注等功能模块。最后,将研发的铝合金工艺设计CAD系统应用于实际某铝合金铸件的工艺设计过程中。应用效果表明,本系统中所有功能模块涵盖铸件从三维工艺设计到导出二维图纸并且进行尺寸标注以及最终获得铸造红蓝图的整个铸造工艺设计流程,可以同时满足企业进行三维工艺设计以及快速获得相应铸造二维工艺图纸的需求,提高铸造工艺系统设计的速度。
毛磊[8](2019)在《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操作力矩小、启闭快速、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是各行业广泛使用的机械设备之一。目前该产品已经系列化,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很高。作为国民经济中大量使用并频繁更换的产品,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和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目前,该类产品的设计大多基于已有产品设计文件进行修改设计,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和建立基于3D CAD系统的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数字化设计系统还存在市场空白;产品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还存在盲区;自动化建模,装配及成图方法研究滞后,主要零部件的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实现方法比较欠缺。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本课题以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为研究对象,在形成完善的阀门设计理论基础上,针对其系列化产品的零部件参数化建模方法;产品的虚拟自动装配;产品主要零部件的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终开发出集成一体化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的3D CAD系统,填补该类产品的建模方法的研究空白,解决市场的迫切需求,有效提升产品的设计效率与质量。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调研,结合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实践,全面完善了该类产品的设计理论,并在阀板和阀轴设计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在完善设计理论基础上通过特征分析,拓扑关系规划,参数提取及建立参数计算体系,完成了该类产品所有零件的参数化模型,形成了基于几何模型及数学模型的3D零件参数化建模理论;基于SolidWorks系统,使用VB语言编程,通过API函数为接口调用SolidWorks系统的零件建模、虚拟装配、工程图设计及Simulation模块功能,开发完成集零件自动建模、自动装配、工程图设计及主要零件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3D CAD系统,突破了产品设计、分析功能集成的难点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瓶颈;通过函数传递,功能调用及程序控制,形成了基于零件模型及参数自动传递模式下,调用Simulation功能完成零件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基于SolidWorks系统实现自动有限元分析的难题。本课题的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理论,形成了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参数化建模的理论,开发完成了集成一体化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3D CAD系统,并完成了系统集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理论的部分空白,突破了机械产品3D CAD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的诸多难点,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为相关产品的3D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参照。同时,集成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完成,填补了该类产品集成一体化设计系统的空白,满足了生成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修改设计效率与质量,改善了设计环境,有效促进阀门产业的发展。
曾毓[9](2016)在《全自动提花手套机CAD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对手套的需求随着安全劳动及时尚需求增加而不断提高,手套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全自动电子提花手套机因为在普通家庭生产和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中的逐步应用,在国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研发新的手套提花机控制系统及其CAD系统成为了当前国内纺织企业的重点研究对象。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即是进行手套提花机CAD系统的设计研究,以配合相应的控制系统实现手套提花的设计生产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国内外手套提花机CAD系统研究现状,接着对手套提花机的机械结构、编织过程和控制系统方案进行了简单描述,然后引出了配合该控制系统的一种工艺描述脚本,提出了配合该控制系统和工艺脚本的一种CAD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及其主要实现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手套提花工艺描述脚本语言。该脚本语言应用于手套机工艺文件当中,用于描述全自动手套机上所有控制对象的控制信息,手套机工作时由控制系统对该工艺文件进行脚本解析和动作执行。(2)提出了一种全自动手套提花机CAD系统设计方案,采用软件工程设计方法,将系统功能模块化,把整个软件系统分为设计输入与管理模块、花样模版生成模块、花样图形显示与编辑模块和工艺描述与转换模块四个部分。(3)研究了多视图及切分窗口框架,结合双缓存显示方法,实现了手套花样内容的多层显示和快速滚动缩放等功能;研究了手套各部位工艺构成及其脚本描述方法,实现了由花样图形数据生成对应工艺文件的转化功能。所设计的手套提花机CAD系统经过近一年的用户使用和功能升级,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断提高,系统功能和用户界面也不断的完善。经用户使用反馈,该手套提花机CAD系统能辅助设计五指圆指、半指、平指、元宝、五指袜等不同的手套花样,并支持一英寸5针、7针、10针等不同机型,还能实现手套工艺中较为特别的袜跟、中缝等特殊功能,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研发的技术指标。其相比行业内国产手套CAD制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界面美观、功能完善等诸多优点。
罗园庆[10](2016)在《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三通切换阀是转炉煤气回收阀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改变转炉煤气的输送方向,是系列化的定型产品。为满足快速投产的需要,产品的设计多以修改设计为主,重点是根据阀门的通径、长度和工作压力,改变目标零件的尺寸,产品结构基本不变。传统手工绘图和2D绘图方法不能满足这种快速修改设计的需求,设计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错误。本课题基于3D CAD系统及其二次开发技术,在建立零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了一个三通切换阀快速修改设计的数字化3D CAD平台(简称TSV-CAD系统),可实现其关键零部件的自动3D建模、强度和刚度分析报告输出、工程图视图自动生成,并通过在装配体内更新零件完成自动装配,以满足产品的快速修改设计的需求。为完成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在全面分析三通切换阀机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零部件结构和设计重点的基础上,选择了阀体、阀板、阀轴、四连杆四个关键零部件作为参数化修改设计的对象;通过对关键零部件结构和尺寸关系的详细研究,提炼出了驱动尺寸,建立了尺寸间的拓扑关系,完成了每个关键零件的数学模型;以Visual Basic软件为编程工具,在Solidworks 2010系统二次开发环境下,通过Solidworks API函数为接口实现对Solidworks系统功能的操作;将Solidworks系统中宏录制和程序代码编制相结合,完成数字化设计平台各个模块的开发;通过开发平台系统的用户界面,建立了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环境,最终将各模块程序与用户界面代码集成在主程序中,完成了设计平台的整体开发。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完成了一个独立的运行于Solidworks系统之上的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实现了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的快速修改设计,满足了企业的现实需求。课题的完成,找到了用快速修改设计来满足定型产品快速投产的方法;获得了在Solidworks系统之上实现系列化定型产品快速参数化建模、强度校核和生成工程图的方法,整合了一些关键技术,为该类产品的3D CAD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思路、方法和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定型产品快速投产的需求。
二、机械CAD系统用户界面设计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CAD系统用户界面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2 国内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3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总结 |
2.2 参数化CAD系统概述 |
2.2.1 机车外形CAD技术 |
2.2.2 参数化技术概述 |
2.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方法 |
3.1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流程 |
3.2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要素 |
3.2.1 造型设计要素 |
3.2.2 色彩设计要素 |
3.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 |
3.3.1 经济实用 |
3.3.2 外形美观 |
3.3.3 融合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
4.1.1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择 |
4.1.2 二维绘图软件的选择 |
4.2 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方法 |
4.2.1 Rhinoceros二次开发方法 |
4.2.2 Corel Draw二次开发方法 |
4.3 系统总体规划 |
4.3.1 二维生成工具设计 |
4.3.2 三维生成工具设计 |
4.4 城市轨道车辆头部曲面造型编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开发 |
5.1 三维生成工具 |
5.1.1 编码设计 |
5.1.2 车身整体造型设计 |
5.1.3 方案曲线曲面细节处理 |
5.1.4 特征曲面造型设计 |
5.1.5 细节组件设计 |
5.2 二维生成工具 |
5.2.1 三维模型快速生成模块 |
5.2.2 列车正面方案生成模块 |
5.2.3 列车侧面方案生成模块 |
5.3 系统应用特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6.3.1 系统局限性 |
6.3.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起重机研究现状 |
1.3 CAD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桥式起重机设计理论 |
2.1 机构零部件选型设计概述 |
2.1.1 吊钩组 |
2.1.2 钢丝绳 |
2.1.3 卷筒 |
2.1.4 电动机 |
2.1.5 减速器 |
2.1.6 制动器 |
2.2 基于改进B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
2.2.1 最小二乘法的孪生有界支持向量机 |
2.2.2 BA算法 |
2.2.3 BA算法的改进 |
2.2.4 主梁优化分析 |
2.2.5 主梁优化前后的静力学分析 |
2.2.6 主梁的校核 |
2.3 端梁设计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3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目标 |
3.1.1 系统开发目标 |
3.1.2 系统开发环境 |
3.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模块设计 |
3.4.1 机构设计模块 |
3.4.2 结构设计模块 |
3.4.3 三维模型模块 |
3.4.4 数据库模块 |
3.4.5 二维工程图模块 |
3.4.6 计算书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4.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2 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
4.2.1 参数化建模理论 |
4.2.2 系统模型库的建立 |
4.3 SQL Server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5.1 系统流程设计 |
5.2 设计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冲渣阀系列化产品参数化模型研究及SFV-3D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产品系列化 |
1.3 系列化产品3DCAD系统开发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2.1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理论 |
2.1.1 特征 |
2.1.2 形状特征的分类 |
2.2 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3 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系列化产品参数化建模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冲渣阀零件三维参数化模型建立 |
3.1 阀体参数化建模 |
3.1.1 体筒参数化建模 |
3.1.2 大法兰参数化建模 |
3.1.3 阀座参数化建模 |
3.1.4 轴座(一)参数化建模 |
3.1.5 轴座(二)参数化建模 |
3.1.6 轴端筋板(一)参数化建模 |
3.1.7 轴端筋板(二)参数化建模 |
3.1.8 体筋板参数化建模 |
3.2 蝶板参数化建模 |
3.2.1 轴套管参数化建模 |
3.2.2 轴套管筋板参数化建模 |
3.2.3 盖板参数化建模 |
3.2.4 横筋板参数化建模 |
3.2.5 门板参数化建模 |
3.2.6 密封圈参数化建模 |
3.3 联接套参数化建模 |
3.3.1 联接套参数化建模 |
3.3.2 联接法兰(二)参数化建模 |
3.3.3 联接套筒参数化建模 |
3.3.4 联接筋板参数化建模 |
3.4 其余零件参数化建模 |
3.4.1 对开环参数化建模 |
3.4.2 后压盖参数化建模 |
3.4.3 阀轴(一)参数化建模 |
3.4.4 锥销参数化建模 |
3.4.5 填料压盖参数化建模 |
3.4.6 配套法兰参数化建模 |
3.4.7 阀轴(二)参数化建模 |
3.4.8 轴套参数化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4.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 |
4.1 二次开发技术综述 |
4.1.1 基于Solid Works系统的二次开发 |
4.1.2 平台功能的调用与API |
4.1.3 VB编程 |
4.2 参数化模型的程序表达 |
4.2.1 特征草图的程序化 |
4.2.2 设计意图贯彻与特征程序化 |
4.2.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3 设计参数的数据管理 |
4.3.1 数据库的选择 |
4.3.2 建立数据库 |
4.3.3 连接数据库 |
4.3.4 数据管理 |
4.4 系统的人机交互与模块集成 |
4.4.1 用户界面设计 |
4.4.2 用户操作行为引导 |
4.4.3 系统模块集成 |
4.4.4 系统的容错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系统开发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2 用户界面设计 |
5.2.1 用户登陆模块界面 |
5.2.2 主参数选择界面 |
5.2.3 零件建模主界面 |
5.2.4 有限元分析界面 |
5.2.6 工程图输出主界面 |
5.2.7 装配体主界面 |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1 自动建模 |
5.3.2 自动装配 |
5.3.3 自动成图 |
5.3.4 核心零件的自动有限元分析 |
5.4 系统运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零件建模程序节选 |
附录 B 有限元分析节选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特征识别的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挤出模具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挤出模CAD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来源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结构分析 |
2.1.1 塑料异型材成型过程 |
2.1.2 定型模结构特点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系统结构分析 |
2.3.1 系统总体框架 |
2.3.2 系统功能模块 |
2.4 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 |
2.5 系统关键技术 |
2.5.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2.5.2 关联设计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设计方法 |
3.1 基于特征识别的整体草图设计与检查 |
3.1.1 特征识别定义及方法 |
3.1.2 整体草图设计与检查 |
3.2 基于整体式设计的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
3.2.1 定型模型腔设计 |
3.2.2 定型模分型设计 |
3.2.3 定型模水路设计 |
3.2.4 定型模气路设计 |
3.2.5 定型模装配设计 |
3.3 三维模型干涉检查与整体优化 |
3.3.1 基于最小包容体的软干涉检查 |
3.3.2 基于最小距离算法的硬干涉检查 |
3.4 基于特征识别的工程图自动标注 |
3.4.1 定型模三维模型特征识别 |
3.4.2 定型模工程图自动标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与实例分析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3 系统设计实例 |
4.3.1 整体草图设计与检查 |
4.3.2 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
4.3.3 干涉检查与整体优化 |
4.3.4 工程图自动标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软件版权 |
(5)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民族装饰 |
2.1.1 西部地区民族装饰 |
2.1.2 中原地区民族装饰 |
2.1.3 东北地区民族装饰 |
2.1.4 东南地区民族装饰 |
2.2 织绣图案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
2.3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2.3.1 计算机辅助设计概述 |
2.3.2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 |
2.3.3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二次开发 |
2.4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现状及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 |
3.1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开发软件选择 |
3.1.3 载体选择 |
3.2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的基本功能架构 |
3.3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概念系统规划 |
3.4 关于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CAD系统的基础工作 |
3.4.1 织绣图案梳理与提取 |
3.4.2 织绣图案构成规律分析 |
3.5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 |
3.5.1 团花图案设计的技术路线 |
3.5.2 生成刀版图的技术路线 |
3.5.3 色彩提取的技术路线 |
3.5.4 纹样装饰的技术路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族产品织绣图案的智能化技术开发 |
4.1 生成刀版图的技术开发 |
4.1.1 参数化设计 |
4.1.2 民族玩偶的刀版图设计 |
4.1.3 包装设计的刀版图参数化设计 |
4.2 色彩装饰设计的技术开发 |
4.2.1 色彩提取技术 |
4.2.2 纹样装饰技术 |
4.3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设计运用的原型系统搭建 |
4.3.1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设计运用的原型系统交互流程 |
4.3.2 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设计运用的原型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实现及可能性验证 |
5.1 模型实现过程 |
5.1.1 原型系统生成团花图案 |
5.1.2 原型系统生成民族娃娃 |
5.1.3 原型系统生成包装盒 |
5.1.4 其他技术支持 |
5.2 模型成果可能性验证 |
5.2.1 民族玩偶的模型成果可能性验证 |
5.2.2 包装设计的模型成果可能性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生成二方连续纹样代码 |
附录2 色彩提取代码 |
附录3 生成刀版图代码 |
附录4 彝族娃娃刀版图 |
附录5 设计系统的所有界面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汽车部件中装配约束的跨平台交换与快速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汽车产品装配信息交换和重建所面临主要问题 |
1.1.2 不同的CAD系统之间装配约束信息交换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
1.1.3 数据交换及所引发的问题 |
1.1.4 自动化装配的必要性 |
1.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不同的CAD间装配约束信息转换和自动化装配的研究现状 |
1.2.1 数据交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自动化装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与成果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机制与流程 |
1.4 本章小结 |
2 开发平台的定义与关键技术 |
2.1 前端开发平台的建立 |
2.1.1 CATIA二次开发平台架构 |
2.1.2 前端开发的技术方案 |
2.2 后端开发平台的建立 |
2.2.1 Siemens NX二次开发工具 |
2.2.2 知识工程 |
2.2.3 高效的用户化系统菜单和操作界面 |
2.2.4 后端开发的技术方案 |
2.3 基于XML的装配约束交换协议 |
2.3.1 装配约束的描述 |
2.3.2 XML装配信息模板的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增量化的装配约束重建方法 |
3.1 CATIA与 NX的装配映射 |
3.2 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体素识别问题 |
3.2.1 不同软件对体素的识别方式不同 |
3.2.2 CAD数据转换与信息丢失 |
3.3 增量式装配约束重建方法 |
3.3.1 方法的定义 |
3.3.2 实质等效性的概念 |
3.3.3 不同装配约束的等效方法 |
3.4 以实质等效为基础的XML模板构建方法 |
3.5 装配约束的自动识别与重建 |
3.6 本章小结 |
4 增量式装配约束重建模块的程序实施 |
4.1 二次开发总体程序架构 |
4.2 前端程序架构 |
4.2.1 前端程序功能定义 |
4.2.2 XML文件承载的信息类型 |
4.2.3 局部坐标系与空间坐标系的转换 |
4.2.4 XML文件的定义 |
4.2.5 装配约束的遍历与获取 |
4.2.6 维护XML文件信息的唯一性 |
4.2.7 基于命令行模式的前端输出程序 |
4.3 后端程序架构 |
4.3.1 二次开发环境配置 |
4.3.2 后端程序功能定义及程序运行界面 |
4.3.3 XML文件中装配约束的解析方法 |
4.3.4 基于XML文件的装配约束增量式重建 |
4.3.5 基于STEP文件的装配约束自动识别与重建 |
4.4 基于XML文件与STEP文件的程序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5 方案测试与实例验证 |
5.1 测试与验证手段 |
5.2 系统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铸造工艺CAD的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前言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实现 |
3.1 前言 |
3.2 主要工艺参数模块 |
3.3 三维浇注系统设计模块 |
3.4 三维冒口及冷铁设计模块 |
3.5 二维铸造工艺设计CAD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4 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前言 |
4.2 三维铸造工艺CAD子系统应用 |
4.3 二维铸造工艺CAD子系统应用 |
4.4 主要功能模块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软件着作权 |
(8)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蝶阀概述 |
1.2 蝶阀参数化设计技术现状 |
1.2.1 参数化设计方法 |
1.2.2 参数化设计国内应用 |
1.2.3 参数化设计国外应用 |
1.3 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5.1 课题的内容 |
1.5.2 课题的意义 |
1.5.3 课题创新点 |
1.5.4 课题研究方法 |
2.三偏心蝶阀设计理论及BVQCAD系统开发方案 |
2.1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设计理论 |
2.2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 |
2.2.1 零件参数化建模理论概述 |
2.2.2 零件参数化模型的几何模型 |
2.2.3 零件参数化模型的数学模型 |
2.3 BVQ CAD系统开发方案 |
2.3.1 系统界面开发 |
2.3.2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2.3.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4 蝶阀自动建模设计方案 |
2.3.5 蝶阀自动装配设计方案 |
2.3.6 蝶阀自动出工程图设计方案 |
2.3.7 蝶阀自动分析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三偏心蝶阀零件参数化模型建立 |
3.1 三偏心蝶阀的零件组成 |
3.2 零件参数化模型 |
3.2.1 阀轴参数化模型 |
3.2.2 阀体参数化模型 |
3.2.3 蝶板参数化模型 |
3.2.4 填料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5 后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6 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7 轴套一的参数化模型 |
3.2.8 轴套二的参数化模型 |
3.2.9 密封圈的参数化模型 |
3.2.10 对开环的数学模型 |
3.2.11 垫片的参数化模型 |
3.2.12 垫圈的参数化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BVQCAD系统各模块的开发 |
4.1 系统总界面 |
4.2 零件建模模块 |
4.3 装配体模块 |
4.4 工程图模块 |
4.5 有限元分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三偏心蝶阀系统运行与调试 |
5.1 系统应用 |
5.2 三偏心蝶阀零件建模模块的运行实例 |
5.3 三偏心蝶阀装配体模块运行实例 |
5.4 三偏心蝶阀工程图模块运行实例 |
5.5 三偏心蝶阀有限元分析模块运行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阀体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2 蝶板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3 阀轴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4 自动装配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5 阀体工程图部分程序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全自动提花手套机CAD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手套提花机CAD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主要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手套提花机控制系统介绍 |
2.1 手套提花机简介 |
2.2 手套编织过程 |
2.3 手套提花机控制对象描述 |
2.4 手套提花机系统整体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手套提花机工艺描述 |
3.1 工艺文件概述 |
3.2 机头移动及选针描述 |
3.3 步进电机动作描述 |
3.4 电磁铁动作描述 |
3.5 循环动作描述 |
3.6 注释及辅助类描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手套提花机CAD系统软件设计 |
4.1 VS2015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4.2 CAD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CAD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3.1 花样工艺数据结构 |
4.3.2 设计输入与管理模块 |
4.3.3 花样模版生成模块 |
4.3.4 花样图形显示编辑模块 |
4.3.5 工艺描述与转换模块 |
4.4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结果 |
5.1 系统软件调试 |
5.2 现场调试 |
5.2.1 调试平台介绍 |
5.2.2 系统联机调试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技术及其现状 |
1.1.1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技术 |
1.1.2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
1.1.3 3D CAD技术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2 三通切换阀的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三通切换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三通切换阀的结构及特点 |
2.2 三通切换阀的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的数学建模 |
3.1 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的选择 |
3.2 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
3.2.1 数学模型 |
3.2.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3.3 关键零部件的数学建模 |
3.3.1 阀轴的数学模型 |
3.3.2 四连杆机构的数学模型 |
3.3.3 阀板的数学模型 |
3.3.4 阀体的数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平台开发方法 |
4.1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相关技术及二次开发的主要原理 |
4.1.1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相关技术 |
4.1.2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主要原理 |
4.2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工具 |
4.2.1 Visual Basic介绍 |
4.2.2 Solidworks与Visual Basic软件之间的联系 |
4.3 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 |
4.3.1 数字化平台开发的总体思路 |
4.3.2 三通切换阀参数化设计的方法 |
4.3.3 三通切换阀参数化设计的过程 |
4.3.4 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 |
4.3.5 系统容错的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各关键零部件的数字化设计与系统开发 |
5.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5.2 系统主界面和参数输入界面 |
5.2.1 系统主界面和参数输入界面的建立 |
5.2.2 系统主界面和参数输入界面的程序开发 |
5.3 阀轴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 |
5.3.1 阀轴系统界面开发及参数说明 |
5.3.2 阀轴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程序的实现 |
5.4 阀板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 |
5.4.1 阀板系统界面开发及参数说明 |
5.4.2 阀板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程序的实现 |
5.5 四连杆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 |
5.5.1 四连杆系统界面开发及参数说明 |
5.5.2 四连杆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程序的实现 |
5.6 阀体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 |
5.6.1 阀体系统界面开发及参数说明 |
5.6.2 阀体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程序的实现 |
5.7 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工程图的生成 |
5.8 阀轴静力学分析程序的开发 |
5.9 本章小结 |
6. 系统应用及运行实例 |
6.1 系统应用 |
6.2 系统运行的方法 |
6.3 系统运行的实例 |
6.3.1 阀轴参数化设计的系统运行实例 |
6.3.2 四连杆参数化设计的系统运行实例 |
6.3.3 阀板参数化设计的系统运行实例 |
6.3.4 阀体参数化设计的系统运行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阀体造型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2 阀板造型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3 四连杆机构造型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4 阀轴造型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5 工程图生成部分程序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机械CAD系统用户界面设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唐路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玉虎. 中北大学, 2020(09)
- [3]冲渣阀系列化产品参数化模型研究及SFV-3DCAD系统开发[D]. 胡浩捷.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特征识别的塑料异型材挤出定型模CAD系统设计与开发[D]. 郭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5]民族产品的织绣图案应用设计技术研究[D]. 严叶聃睿.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汽车部件中装配约束的跨平台交换与快速重建[D]. 任世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D]. 李瑶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8]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D]. 毛磊.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9]全自动提花手套机CAD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曾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10]三通切换阀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D]. 罗园庆.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