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增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子,燃料电池,电极,最优,高分子化合物,系统,饱和度。
自增湿论文文献综述
段旬,陈倬,李季,朱家骅,杨晨鹏[1](2019)在《气液交叉流自增湿促进PM_(2.5)颗粒长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气液交叉流阵列内传热传质自增湿形成过饱和条件下水蒸汽在PM_(2.5)颗粒表面经历异质核化凝结长大的机理,并建立颗粒长大计算模型,逐排计算,确定颗粒粒径变化量。模型分析与计算结果解释了自增湿由强到弱的阵列条件下,实验检测到的PM_(2.5)颗粒粒径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气体温度T_(in)=41.2℃,饱和度S_R=0.85,横掠温度T_w=5℃的一个单元(100排)降膜交叉阵列实验条件下,最大可达5.5μm/s的增长速度,且模型预测颗粒长大后粒径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游志宇,邵仕泉,刘涛,李奇[2](2019)在《空冷自增湿燃料电池最优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影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输出性能因素的分析,得出PEMFC电堆工作温度、电堆输出电流是影响PEMFC输出性能的主要因素。在输出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堆工作温度是影响PEMFC输出电压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对空冷自增湿PEMFC的最优控制,采用实验测试及数据拟合方法,得到PEMFC电堆最优温度与输出电流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控制PEMFC电堆工作在最优温度,以实现PEMFC输出电压的最优控制。实验测试表明,该控制方法简单实用、控制效果优越,可为空冷自增湿PEMFC的最优控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池滨,叶跃坤,江世杰,廖世军[3](2018)在《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自增湿能力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是实现自增湿燃料电池的重要途经,对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输出功率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目前,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构建具有自增湿能力的质子交换膜、自增湿催化层和复合自增湿层叁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叁个方面系统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伍翔[4](2018)在《阴极开放式自增湿型PEMFC测控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凭借其高效率和绿色环保的优势成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以其比功率高、能量转换效率高、启动迅速和环境友好等一系列优点,在众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其中阴极开放式自增湿型PEMFC采用空冷与自增湿技术相结合,极大了的简化了辅机系统,但是简化的同时会造成多重因素耦合在一起,为了更好的了解其性能,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因此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的测控系统。首先,本文基于MCC/NI数据采集卡与labview监控软件平台设计了一套多功能的阴极开放式自增湿型PEMFC测控系统。硬件部分主要介绍了信号采样调理电路、功率驱动电路,以及模拟电压到PWM转换电路,软件部分主要介绍了系统的控制流程。该测控系统可以根据电池堆实际运行状态,在线调整相关运行参数,同时考虑了电池堆启停机控制,阳极尾排控制,不同风扇调速模式的兼容性,温度控制等。此外,它还能实时保存并显示电池堆的相关状态参数,人机界面友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后续阴极开放式PEMFC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其次,结合文献详细分析了PEMFC在启停机工况时性能衰减的机理即氢空界面的存在。氢空界面会导致阴极侧高电压,进而腐蚀催化剂碳载体,为了减小启动时过高的单电池电压值与高电压的持续时间,以有9个单体电池的国产电池堆为研究对象,利用设计的测控系统,比较了多种启动策略,得出最佳启动策略:减小氢气入口压力,当电池堆单电池电压平均值大于0.38V时接入2.3Ω负载,该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启动过程过高的单电池电压值与高电压的持续时间,并且摆脱了对单电池电压监控,有利用延长电池堆的寿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启动控制策略。最后,以有40个单体电池的国产阴极开放式电池堆为研究对象,测试了电池堆数点电流下的最优温度值,并拟合了最优工作温度与电池堆输出电流的计算公式。在测控系统上编写PID控制算法,通过加减载实验,验证了PID控制对实现PEMFC最优温度控制的有效性。之后通过调节风扇控制信号到0一段时间,再将控制信号调到最大值10V,发现短时氧饥饿是一种可以让电池堆在运行时显着提高其短时输出性能的方法,并浅析了该方法能提高电池堆短时输出性能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朱晓舟[5](2018)在《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全球性难题,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在众多类型的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因其工作温度低、能量转换效率高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交通、军事、航天及便携式移动电源等领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混合信号微控制器的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过程。系统从电池阳极排气装置和阴极散热风扇入手,实现了阳极手动排气、周期排气、安时积分排气以及电堆工作温度控制等多种功能,并最大限度保证了PEMFC系统运行参数的可调性,对维护PEMFC内部良好水热平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数据采集硬件模块和LabVIEW软件的PEMFC电堆单电池电压巡检系统,实现了对单电池电压数据的实时检测、显示及存储。系统实时性强,准确度高,可保障PEMFC电堆的安全稳定运行。利用自主设计的PEMFC控制系统及单电池电压巡检系统,针对实验室自制的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电堆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阳极安时积分排气和周期排气实验表明,使用安时积分排气的电堆可实时跟踪负载电流的变化以改变其排气频率,相较于周期排气,安时积分排气在保证电堆良好输出的同时降低了氢气消耗达30%,大幅提高了PEMFC系统运行经济性。电堆温控实验表明,温度控制能显着改善PEMFC电堆输出的稳定性。单电池电压巡检实验表明,排气周期的选择及负载大小对PEMFC电堆单电池电压的均衡性有显着影响。以上实验研究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及巡检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基于电化学基本理论,建立了以负载电流、工作温度为输入,电压为输出的PEMFC电堆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较高的准确度,表明所建模型能准确描述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电堆的动态响应和输出特性,可为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游志宇,刘涛,史青,李奇[6](2018)在《空冷自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便于对空冷自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发电进行控制,根据空冷自增湿PEMFC的控制特性设计一种基于STM32F103微控制器的嵌入式发电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采集PEMFC电堆的温度、输出电流、输出电压等参数,按照设计的控制策略,实时输出相应控制信号控制电堆稳定运行。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发电控制器运行可靠、监控性能良好、实用性强,为空冷自增湿型PEMFC的实时发电控制提供了一种嵌入式控制方式。(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侯叁英[7](2017)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性能及自增湿膜电极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技术,它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低温启动快速,无污染等优点,在汽车动力和小型便携式发电设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PEMFC的研究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热点课题,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这一技术。膜电极(MEA)作为PEMFC最为重要的部件,它主要由质子交换膜(如Nafion膜)、阳极/阴极催化层(CL)、阳极/阴极气体扩散层(GDL)组成,其特性直接影响着PEMFC的性能。燃料电池膜电极中使用的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和催化层中用做粘结剂的全氟磺酸树脂需要在水合的状态下才能很好地传导质子,当膜电极中的水含量太低时,全氟磺酸膜和催化层中的全氟磺酸树脂的质子传导能力将减弱甚至失去质子传导能力。为了保证膜电极的正常工作,人们不得不在燃料电池系统中设置增湿系统对气体进行增湿,以保证全氟磺酸膜和树脂的质子传导能力,增湿系统的设置增加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复杂性、成本和能耗。因此,开发低湿度条件下能正常运行的自增湿(免增湿)膜电极已成为近年来燃料电池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实现膜电极的自增湿(免增湿),不但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功率密度、降低系统成本和能耗,还可有效解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管理的难题,避免电池内部出现局部―淹水‖或―干凅‖问题。这对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自增湿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自增湿性能。首先,探索了在阳极催化层中添加天然大分子物质琼脂糖作为亲水剂制备自增湿膜电极。发现这类天然大分子物质的添加使膜电极具有良好的自增湿性能,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琼脂糖的添加量、气体背压、以及阴阳极相对湿度对自增湿膜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琼脂糖(ME)为保水剂制备的自增湿膜电极都能获得较好的低湿度性能;ME的添加会促进阳极催化层的水管理,当ME添加量为4 wt%时膜电极的自增湿性能最好;改变阴阳极的相对湿度,膜电极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背压降低,电池性能下降。在电池温度为60 oC,阴阳极相对湿度低至20%,气体背压为30 psi的条件下,添加4 wt%ME的自增湿膜电极在0.7 V和0.6 V时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500 mA cm-2和960 mA cm-2,经过40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后,在0.6 V下的电流密度仍可维持在820 mA cm-2。其次,采用亲水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微晶纤维素作为亲水剂添加到阳极催化层中制备一种具有自增湿能力的膜电极。考察了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微晶纤维素(MCC)的添加量以及阴阳极相对湿度对自增湿膜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CC为保水剂制备的自增湿膜电极在低背压下同样能获得较好的低湿度性能:在电池温度为60 oC,阴阳极相对湿度为20%,气体背压为20 psi的条件下,添加4 wt%MCC的自增湿膜电极在0.6 V时的电流密度达到760 mA cm-2,经过22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后,在0.6 V下的电流密度仍可维持在680 mA cm-2。第叁,为了进一步探索膜电极在高温低湿度条件下的电池性能,本文采用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的微晶纤维素(MCC)作为亲水剂,将其添加到膜电极阳极的不同位置(如:在质子交换膜(PEM)与催化层(CL)之间、在催化层(CL)中、在催化层(CL)与气体扩散层(GDL)之间)制备了一系列膜电极,并考察了MCC添加位置对膜电极的自增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L与GDL之间添加MCC薄层制备的膜电极具有最好的自增湿性能,当电池温度为70 oC,背压为30 psi,相对湿度为30%时,添加0.5 mg cm-2 MCC的膜电极在0.6 V的电流密度可达1100 mA cm-2,最大功率密度高达751 mW cm-2。自增湿膜电极在60-70 oC都能获得较好的自增湿性能。阴阳极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电池性能影响不大。在电池温度为70 oC,相对湿度为30%条件下,电池经过24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后,在0.6 V的电流密度仍能稳定在1000 mA cm-2,下降率仅为9.1%,而没有添加MCC的空白膜电极在3 h内下降了60%。证明了自增湿膜电极具有良好的低湿度性能。第四,在课题组原有的关于氧化物修饰催化剂构筑自增湿膜电极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了二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自增湿性能,发现采用Si和Sn二元复合氧化物修饰的Pt/SnO_2-SiO_2/C作为阳极催化剂制备的膜电极具有良好的自增湿性能和稳定性,以Pt/SnO_2-SiO_2/C(6.0 wt%SiO_2,4.0 wt%SnO_2)催化剂为阳极催化剂制备的膜电极具有最好的自增湿性能和稳定性:在电池温度为60 oC,背压为30 psi,相对湿度为10%时,0.7 V和0.6 V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600 mA cm-2和1050 mA cm-2,经过96 h的稳定性测试后性能仅下降16%(~880 mA cm-2),而没有添加氧化物的空白膜电极在10 h内下降了60%。最后,采用高铂含量催化剂作为电催化剂,25μm厚的Nafion 211膜作为电解质膜,以亲水性的碳纳米管(HCNTs)作为亲水剂和分散剂,将其同时添加在膜电极中制备高功率密度的膜电极,考察了亲水性碳纳米管的添加位置、添加量以及阴阳极相对湿度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完全增湿条件下,在膜电极中引入HCNTs后并没有对电池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会提高电池在大电流密度区的性能;在低湿度条件下,同时在阴阳极催化层和阴阳极气体扩散层添加20 wt%HCNTs时,膜电极获得最好的自增湿性能和稳定性:在电池温度为70 oC,背压为30 psi,相对湿度为30%时,0.7 V和0.6 V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800 mA cm-2和1550 mA cm-2,最大功率密度高达991 mW cm-2,经过44 h的稳定性后在0.6 V的电流密度仍然稳定在1450 mA cm-2,性能仅下降6%,而没有添加CNTs的空白膜电极在6 h内下降了4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2)
陈冬浩[8](2015)在《自增湿空冷型PEMFC特性的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清洁能源的大力开发利用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燃料电池不涉及到燃烧,可以直接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种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其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因此能量效率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以下简称PEMFC)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密度高、启动快、无噪音、零污染等优点,在分散电站、便携式移动电源、应急不间断电源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PEMFC是一个非线性、多耦合的复杂系统,其工作原理涉及到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热力学、电化学和控制学等众多学科。风扇吹走一部分燃料电池阴极生成水,剩余部分水用来给自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增湿,依据电池内的水平衡控制,自增湿空冷型PEMFC输出比功率比外增湿PEMFC高,是因为其精简了电池系统结构,去除了外增湿设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水管理与热管理是紧密关联互相耦合的,有效的水热管理对于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起着关键作用。论文首先在基于实验室的自增湿空冷型PEMFC实验平台上完成了阳极排气周期实验,得到不同负载情况下最佳排气方案,并应用FluckTi25红外热像仪进行温度扫描,进而实现了“水淹”故障诊断和水累积效应的分析。其次,PEMFC单片电池的开路电压比较低,只有0.9V~1.0V。因此通常PEMFC电池堆需要将若干片单电池串联起来以满足负载所需电压。阴极风扇系统对空冷型PEMFC电池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风扇电压、风道距离对百瓦级空冷型PEMFC电池组开展了相关实验,并采集单体电池的电压,通过分析输出性能来进行风扇系统优化。最后,针对实验室的H-1000 PEMFC进行短路实验。设置不同短路周期、短路时间,应用无纸记录仪采集各单电池电压、电堆电流、电堆温度、气体压强等参数来分析电堆输出性能,进而得到最佳短路方案,并分析短路对燃料电池造成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理。本文结尾对上述几个实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肖攀[9](2015)在《高温自增湿质子交换膜与催化层亲水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增湿膜电极是一种通过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身反应产生的水分用来给膜电极进行增湿的新型膜电极。这种膜电极主要是通过对膜电极材料进行自增湿改性或结构优化,使得膜电极能在低湿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保水吸湿性能或使得阴极的产物水反扩散到电解质膜和阳极。这种膜电极运用到燃料电池中,不仅能大大提高上述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空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池输出性能,也能简化燃料电池系统结构和降低燃料电池的高昂成本,这对于未来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设备运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现商业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对自增湿膜电极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增湿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研究和自增湿催化层亲水材料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探寻短链全氟磺酸材料在高温自增湿膜电极的质子交换膜中的物理及电化学方面的性能优势,并通过加入PTFE制备Aquivion/PTFE短链复合膜解决短链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在吸水后产生较大的溶胀应力而导致物理稳定性差的问题。制备出物理及电化学性能均优异的短链自增湿复合膜。另外,本文还研究通过静电自组装制备纳米亲水颗粒Nafion/Silica材料以替代传统Nafion树脂材料对催化层进行亲水改性的方式,提高膜电极催化层在低湿条件下的自增湿保水性能。制备出Nafion/SiO2自增湿催化层。通过相关测试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本文主要结论有:(1)制备的Aquivion/PTFE短链复合膜在低湿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并且由于PTFE基体膜的加入短链树脂膜的物理稳定性能也大大提高,是一种很好的自增湿质子交换膜材料;(2)制备的Nafion/SiO2纳米亲水颗粒替换传统Nafion树脂亲水材料运用于催化层中,在低湿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电池性能,是一种很好的自增湿催化层改性材料。但其性能与二氧化硅在其中的含量有关,当二氧化硅含量为6 wt%时电池性能表现最佳。(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王茹洁[10](2015)在《自增湿超薄型及自组装型PEM的低湿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工作温度低、启动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作为隔离燃料与氧化剂的阻隔材料和质子的传输通道,质子交换膜(PEM)是制约PEMFC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目前,PEM的质子电导率严重依赖水含量,低湿电性能急剧下降,严重制约了PEMFC的工业化发展。为改善PEM的低湿性能,本文采用Pt-LDHs自增湿薄膜法和低沸点小分子诱导自组装两种方法优化PEM的微观结构,构建了尺度宽且连通的高效质子传递通道(PCCs),制备低湿度下质子电导率高、机械稳定性好、阻气性强的高性能质子交换膜。超薄质子交换膜有电阻低、水传质阻力小的优势,但存在高电密区域补水需求大、气体渗透高、机械性能差等问题。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的将Pt担载于剥离态的LDHs单片层,以实现超薄复合膜的增湿、阻气、增强。选用二维片层结构的LDHs(水滑石),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担载Pt,得到剥离态Pt-LDHs纳米片层。Pt以化学吸附形式担载于LDHs片层表面,保证了Pt的稳定性。Pt的化学吸附密度随还原反应的进行逐步降低。综合考虑LDHs剥离、Pt均匀分散和Pt稳定性,选择还原时间为16h。Pt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粒径为2-4nm。高稳定性Pt-LDHs自增湿催化剂的可控制备为自增湿型超薄复合膜的制备奠定了基础。将上述二维纳米结构的Pt-LDHs与Nafion掺杂制备Nafion/Pt-LDHs自增湿型超薄复合膜,大幅降低质子交换膜的低湿膜电阻,并解决了超薄膜的高电密区域增湿困难、气体渗透高等难题,显着提高低湿电池性能。为得到厚度均一的超薄复合膜,选择铸膜液浓度为20wt%以doctor-blade设备刮膜,Pt-LDHs添加量为1wt%,得到8.9μm的Nafion/Pt-LDHs超薄复合膜。Pt-LDHs在Nafion膜中实现纳米级均匀分布,无团聚发生。该超薄复合膜自增湿效果显着,阻气性能优异(氢气渗透为同厚度原膜的1/5、且低于Nafion211),机械性能大幅提高。干气测试时,Nafion/Pt-LDHs复合膜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174mWcm-2,是商业化Nafion211的3倍,是一种高效的自增湿型超薄质子交换膜。采用自组装方法提高Nafion膜低湿性能。质子电导率与PCCs的形貌密切相关。低湿状态PCCs死端多、连通性差,质子电导率低。为改善Nafion膜的低湿PCCs,选用低沸点的两亲性小分子3,4-二甲基苯甲醛(DMBA),通过分子模拟揭示DMBA以氢键和疏水作用诱导Nafion自组装,成功构建不同尺度的PCCs,建立PCCs-电导率的定量关联模型。分子模拟研究表明,DMBA与Nafion间的氢键和强疏水作用增强了Nafion的链段活动性,有利于形成高效离子簇结构。据此自组装理论设计制备不同尺度的质子传递通道,构建质子传递通道宽度与质子电导率的定量模型。表明当质子传递通道宽度从1.72增加到5.15nm时,电导率从0.068S cm-1增加至0.139S cm-1(80℃)。该膜机械性能和亲水性改善,低湿电导率(RH=40%)提高34%。干气测试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018mW cm-2,较原膜提高39%。进一步研究低沸点小分子的诱导自组装机理,并首次将其拓展至成本低、阻气性好的非氟质子交换膜领域。非氟膜亲疏水性差异小、链段活动性差,质子传递通道狭窄,死端多,低湿电导率远低于Nafion,亟需改善。提出采用两亲性小分子自组装诱导剂促进SPEEK自组装,揭示小分子醇类与SPEEK间的多重氢键和疏水作用诱导自组装机理,提出分子长度与SPEEK亲疏水基团间距(5A)匹配的n-BuOH可显着改善SPEEK的低湿性能。分子模拟研究表明,系列两亲性醇类诱导剂均与SPEEK存在多重氢键和疏水作用。其中,n-BuOH分子长度(5.006A)与SPEEK亲疏水基团间距(磺酸基团氢原子与苯环距离,5A)匹配,诱导作用最为显着。该膜质子传递通道由1nm增至3nm,湿态电导率达0.314S cm-1,高于SPEEK改性膜的文献报道值。低湿电导率(RH=40%)为原膜的25倍,较Nafion提高28%,显着提高了SPEEK的低湿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自增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影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输出性能因素的分析,得出PEMFC电堆工作温度、电堆输出电流是影响PEMFC输出性能的主要因素。在输出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堆工作温度是影响PEMFC输出电压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对空冷自增湿PEMFC的最优控制,采用实验测试及数据拟合方法,得到PEMFC电堆最优温度与输出电流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控制PEMFC电堆工作在最优温度,以实现PEMFC输出电压的最优控制。实验测试表明,该控制方法简单实用、控制效果优越,可为空冷自增湿PEMFC的最优控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控制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增湿论文参考文献
[1].段旬,陈倬,李季,朱家骅,杨晨鹏.气液交叉流自增湿促进PM_(2.5)颗粒长大模型[J].化工设计.2019
[2].游志宇,邵仕泉,刘涛,李奇.空冷自增湿燃料电池最优控制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3].池滨,叶跃坤,江世杰,廖世军.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研究进展[J].电化学.2018
[4].伍翔.阴极开放式自增湿型PEMFC测控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朱晓舟.自增湿阴极开放式PEMFC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游志宇,刘涛,史青,李奇.空冷自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控制器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8
[7].侯叁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性能及自增湿膜电极的制备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陈冬浩.自增湿空冷型PEMFC特性的实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
[9].肖攀.高温自增湿质子交换膜与催化层亲水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10].王茹洁.自增湿超薄型及自组装型PEM的低湿性能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