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滤池,生物,曝气,污水,微生物,生物量,氮化。
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1](2008)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中的生物膜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稳态运行时反应器内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生物膜的活性特征和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形态、颜色和厚度沿水流方向有显着改变。进水端至中间部分的生物膜较厚,生物量较多,颜色为黑灰色;沿水流方向生物膜逐渐变薄,颜色也渐变为浅褐色;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内COD转化速率沿滤池长度逐渐减小,NH3-N转化速率沿滤池长度逐渐增加,微生物耗氧速率沿滤池长度是呈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差别不大;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种群丰富,组成多样,在滤池内不同位置的生物膜上都生长着与其污水水质相适应的优势菌种,能够较好地完成污水处理的任务。(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2](2007)在《新型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沸石为填料的新型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负荷和气水比的影响。结果表明,LBAF在最佳工况气水比10∶1,A、B段曝气量比1∶1,水力负荷0.43 m3/m2.h下,COD、SS、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8.01%、95.18%、78.97%、52.58%和21.02%;COD去除率随COD容积负荷的增加缓慢下降。氨氮、总氮去除率随COD容积负荷的增大明显下降,氨氮去除率随氨氮容积负荷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滤池纳污能力强,不易堵塞,可适当延长反冲周期。(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3](2007)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沸石为填料的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LBAF)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负荷和气水比对其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为10∶1、水力负荷为0.43 m3/(m2.h)的最佳工况下,LBAF对COD、SS、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8.01%、95.18%、78.97%、52.58%和21.02%;将滤池水位增高导致出水氨氮恶化的突变点作为运行终点,开始反冲洗;当在水力负荷为0.43 m3/(m2.h)下运行时,LBAF的反冲洗周期为5 d。(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7年07期)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4](2007)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前置脱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究开发的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LBAF),考察LBAF内前置脱氮的现象。在原水流量为1m3/d时,研究了缺氧/好氧区容积比和回流比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水比10∶1,回流比1~2,缺氧/好氧区容积比分别为1∶6.4和1∶4.0时,可使CODCr、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87%、74%、64%以上。通过对滤池内含氮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微生物数量的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前置脱氮的LBAF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07年01期)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5](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工作性能与滤池长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工作时COD、SS、氨氮和TN随滤池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SS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滤池前部0~1.42m段;(2)对COD的去除,A段(0.56~2.08m)起了主要作用,B段(2.78~4.66m)弥补A段的COD去除效果;(3)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2.53m以后,B段承担了去除氨氮的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6年12期)
曹艳晓[6](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详细研究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脱氮效能、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滤池沿程生物量、生物活性、微生物分布,探讨了LBAF反应器中的生物膜特征;并利用改性沸石对滤池出水中的磷进行了处理,研究了改性沸石除磷的机理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1)通过试验确定了反应器运行的最佳状态,即最佳气水比为10:1,A、B段最佳曝气比为1:1。(2)全程曝气条件下,通过沿程含氮化合物分析、生物活性和底物转化速率,以及细菌计数证明了反应器内存在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分析了水力负荷和污染物负荷对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器水力负荷小于0.43m~3/(m~2·h)时,总氮的去除率基本不受影响;对有机负荷和氨氮负荷的研究表明,LBAF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明显随进水有机负荷和氨氮容积负荷的增大而降低,但总氮的数据较离散,去除率不稳定。(3)利用反应器可以灵活控制曝气点的优点,在前置反硝化工艺条件下,分别考察了不同缺氧区和好氧区的体积比及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缺氧区和好氧区的体积比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考虑到节省动力消耗,以缺氧区和好氧区的体积比1:4为宜;当回流比增加的时候,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几乎不受影响,总氮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水力负荷过大,污水与滤料接触不充分,一方面造成反冲洗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反应不充分,硝化作用不彻底。认为回流比以1:1为宜。最后,从反应器的运行结果的比较来看,前置反硝化工艺的脱氮效能要优于全程曝气工艺。(4)从出水达标角度考虑,由于滤池自身难以同时完成脱氮除磷,试验采用改性沸石对滤池出水进行除磷。试验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考察了改性沸石吸附磷的效能,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吸附磷的吸附等温线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公式符合Freundlich公式;并对吸附的动力学和改性沸石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11-01)
黄咏洲,翟俊,何强,康岷春[7](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新型曝气生物滤池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温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试验装置在流量为25.2~72 L/h、含氧量为2~4 mg/L、水温为10~25℃时滤池水中COD和SS的去除率为85%和95%。(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红晶[8](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曝气生物滤池在全世界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使用。目前,为中小城镇开发低耗、高效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是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是在吸取传统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将污水以侧向流方式引入曝气生物滤池,开发并制作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LBAF)反应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的特点是滤池整体采用推流方式,曝气方式及填料填装方式灵活,可针对不同的处理要求,通过改变曝气位置、强度和填料填装方式,实现在同一滤池内完成厌氧和好氧反应。本文主要研究了LBAF反应器的水力混合特性;以及不同运行模式对去除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悬浮物、磷和氮的影响;研究了采用改性沸石吸附除磷的方法,并对其除磷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测定滤池内生物量、生物活性、微生物分布,探讨了LBAF反应器中的生物膜特征。水力学混合特性试验表明,LBAF反应器的流态介于全混流和平推流之间,偏于平推流。经理论分析得出,该流态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保证了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提高了处理效能。应用扩散模型,建立了LBAF的水力混合模型为:LBAF同步硝化与反硝化运行试验表明,LBAF反应器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COD、SS、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水力负荷增加而下降,但SS、COD平均去除率下降幅度较小;氨氮、总氮平均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加变化较明显;总磷的去除率低且变化较小。气水比从7:1升高到10:1时,COD的去除率有一定提高,气水比大于10:1后,COD的去除率增加缓慢,并趋于稳定;气水比从7:1增加到10:1时,SS的去除率变化较小,当气水比超过10:1会造成出水SS增加;当气水比由7:1增加到10:1时,氨氮的去除率可显着提高,而总氮的去除率在气水比7:1增加到10:1时增加不多,气水比大于10:1后总氮的去除率增加更不明显;气水比7:1增加到10:1时,滤池对磷的去除率有所提高,但气水比大于10:1后,总磷去除率变化不大。通过对滤池内含氮化合物的空间分布、生物耗氧速率以及底物转化速率和微生物数量的监测表明,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内存在同步硝化与反硝化。试验中将水头损失增高而导致出水氨氮浓度突升的运行点作为运行的终点,开始进行反冲洗。由此得出的运行周期较传统的BAF长,这得益于“S”形小阻力槽的作用和LBAF反应器填料采用从进口到出口的粒径级配由大到小的放置方式,这提高了整个滤池的纳污能力。因此,LBAF在运行过程中水头损失增加缓慢,不易堵塞。LBAF前置反硝化工艺运行试验表明,LBAF前置反硝化工艺具有较好的除碳、脱氮效果。溶解氧是限制前置反硝化工艺在LBAF中去除TN的关键因素。由于缺氧/好氧区容积比为1:6.4时比容积比为1:4.0时的溶解氧高,因此采用缺氧/好氧区容积比为1:4.0,更有利于反应器前段反硝化反应的完成。当回流比从1:1上升到2:1时,TN的去除率变化不大。回流比的改变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和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的比较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脱氮要求,尤其是当原水中COD浓度较低时,可采用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如果有脱氮要求,应采用前置反硝化工艺。如果原水COD浓度较高,即使没有脱氮要求,仍可选择前置反硝化工艺。由于回流水的稀释,前置反硝化工艺去除COD、NH3-N和TN的稳定性远高于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改性沸石吸附除磷试验是针对沸石的结构特征,将破碎至0.3~0.6mm的沸石,按质量比沸石:硫酸镁:硫酸铝为2:2:l,用NaOH调节pH至8,搅拌30min,蒸发成固态物质,将此固态物质在300℃下恒温焙烧1h,制得改性沸石吸附剂,将制得的改性沸石置于吸附柱中吸附污水中的磷。改性沸石饱和后,采用30mL5%NaOH+30mL5%Na2CO3溶液作为再生液,使改性沸石再生。改性沸石反复再生4次后,吸附容量基本维持稳定。改性沸石小型吸附动态试验表明,在流速为0.41m/h,初始磷酸盐浓度分别为6.4mg/L和3.5mg/L时,运行至穿透点的累计处理水量分别为518.4倍吸附剂体积和1022.3倍吸附剂体积;在初始磷酸盐浓度为6.4mg/L,流速为0.35m/h时,运行至穿透点的累计处理水量为653.3倍吸附剂体积。通过对改性沸石吸附除磷机理的探讨认为,在吸附过程中,离子交换作用力、色散力和毛细力共同作用产生对污水中磷的吸附。通过对LBAF反应器中填料表面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测定可知,反应器运行周期内生物量从A段到B段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异养菌也逐渐转变自养菌,滤池的生物膜活性变化不大。对生物膜和生物相的观察表明,由A段到B段生物膜逐渐变薄,颜色也由黑灰色向浅褐色转变。生物相则沿水流方向,随着有机物质的降解完成了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食物链体系。在滤池内不同位置的生物膜上都生长着与其污水水质相适应的优势菌种,能够较好地完成污水处理的任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07-01)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9](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制的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考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分别为0.43、0.61 m3/(m2.h)以及气水比为10∶1、进水COD负荷为0.395~2.523 kg/(m3.d)、NH3-N负荷为0.082~0.486 kg/(m3.d)、TN负荷为0.047~0.587 kg/(m3.d)的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78.91%和53.33%,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2.58%和36.85%。对滤池内含氮化合物的空间分布、氧摄取速率以及底物转化速率和微生物数量的监测结果表明,滤池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6年09期)
张红晶,龙腾锐,何强,王胤[10](2006)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周期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LBAF)的运行周期,采用了测定进出口间水头损失与出水水质关系的方法.实验表明:1)LBAF的运行周期是根据进出口间水头损失结合出水氨氮浓度来确定的.2)LBAF的水头损失与竖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不同,经历了“稳定-增高-再稳定”3个阶段.3)在水力负荷分别为0.45 m/h、0.73 m/h和1.1 m/h时,LBAF的运行周期是21 d、8 d和5 d,与传统曝气生物滤池相比,采用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LBAF)可以适当延长运行周期.(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以沸石为填料的新型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负荷和气水比的影响。结果表明,LBAF在最佳工况气水比10∶1,A、B段曝气量比1∶1,水力负荷0.43 m3/m2.h下,COD、SS、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8.01%、95.18%、78.97%、52.58%和21.02%;COD去除率随COD容积负荷的增加缓慢下降。氨氮、总氮去除率随COD容积负荷的增大明显下降,氨氮去除率随氨氮容积负荷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滤池纳污能力强,不易堵塞,可适当延长反冲周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中的生物膜特征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8
[2].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新型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J].环境工程学报.2007
[3].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
[4].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前置脱氮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7
[5].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工作性能与滤池长度的关系[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
[6].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
[7].黄咏洲,翟俊,何强,康岷春.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
[8].张红晶.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
[9].张红晶,龙腾锐,何强,曹艳晓.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
[10].张红晶,龙腾锐,何强,王胤.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周期的确定[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