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大风论文_曲巧娜,盛春岩,阎丽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春季大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风,冬春,沿海,数值,渤海,冬小麦,杞县。

冬春季大风论文文献综述

曲巧娜,盛春岩,阎丽凤[1](2016)在《山东省沿海冬春季海陆大风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山东省划分的沿海12个海区代表站和部分海岛站资料,6艘渤海和黄海救助船资料,验证了2010年11月以来冬春季海区大风过程(≥6级)中,烟台北部沿海和威海南部沿海站大风资料的可用性,并对渤海湾、渤海中部海区、黄海北部海区和山东沿海大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渤海湾海区,滨州北部和东营北部沿海站均比海面风速偏小。(2)渤海中部海区,当天气系统为低槽冷锋时,东营东部、潍坊北部、烟台北部和烟台西部沿海站均比海面风速偏小。(3)黄海北部海区,在统计时段内,成山头站非常接近海面风速,其次是长岛县大黑山比海面风速小3 m·s-1左右。(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孙燕,吴海英,沈树勤,曾明剑,严明良[2](2007)在《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苏2005—2006年460个自动站和加密站的风速资料,分析了2005—2006年冬春季发生的大风过程,研究发现冬春季沿海大风多由强冷空气引发,并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持续性、突发性和阵性特点,并对典型过程的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冷空气的入侵促使地面风场发展,大风u、v分量的变化与旋转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旋转系数的逐时波动与v分量的波动基本呈同位相变化趋势,而其与u分量的波动则有反位相关系;在冷空气影响前后,这样的相关特征始终维持。(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田军,张云谨,刘开宇,王洪庆[3](2007)在《郑州机场冬春季大风的分析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郑州机场1998~2005年的大风天气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郑州机场飞行的冬春季大风成因及一些特征进行了分型,并提出了2种典型大风天气形势的一般预报思路,以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从而更好地保障飞行安全和航班正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孙燕,吴海英,沈树勤,曾明剑,严明良[4](2006)在《江苏沿海冬春季大风的中尺度特征及其阵性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江苏2005年到2006年冬春季发生的大风过程,研究发现冬春季沿海大风多由强冷空气引发,并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持续性、突发性和阵性特点;着重分析了大风风速和大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典型过程的阵性特征进行着重分析。发现冷空气的入侵促使地面风场发展,大风u、v分量的变化与旋转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旋转系数的逐时波动与v分量的波动基本呈同位相变化趋势,而其与u分量的波动则有反位相关系;并且在冷空气影响前后,这样的相关特征始终维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王园香[5](2004)在《渤海和北黄海冬春季大风动力机制及中尺度特征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大风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现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着重于对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特性进行诊断研究,从而发现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对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数值研究却十分缺乏。本文使用非静力大气数值模式MM5对冬季2002年12月7—8日和初春2003年3月2—3日发生在渤海和北黄海的2个大风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的部分结果与天气实况进行对比检验;在模拟效果比较合理的情况下,进一步利用模式输出结果,着重对冬季的大风个例从多尺度相互作用及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冬季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动力学机制;同时简单分析了初春大风的动力学机制,将其与冬季大风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对1980-1999年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到大风发生的总体概况。结果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产生大风(>8m/s)时,冬季主要以偏北方向为主,而在2个过渡季节—晚秋和初春,既有偏北大风也有偏南大风的出现。 然后对2个大风个例的天气形势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次偏北大风产生的天气背景场非常相似,蒙古高原为强大的蒙古冷高所控制,南黄海为低压区,高空为西风气流控制;所不同的是,冬季冷空气势力强大,可到达渤海和北黄海北岸,与南边海区形成明显的海陆温差,而春季冷空气势力弱,海水温度仍偏低,海陆温差不明显。 使用MM5数值模式对冬春季2个大风个例进行数值模拟,以发现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能量传输机制。结果表明,个例1大风产生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日本海的高空急流,通过其伴随的南北向的垂直环流圈下沉气流将动量输送到渤海和北黄海北岸,此垂直环流圈有高低空2个环流中心,上、下垂直环流耦合,使南黄海保持伸展到对流层顶的持续的上升运动,而使我国东北地区保持伸展到地面的持续的下沉运动;个例2大风产生时,除了有来自高空急流的动量,蒙古冷高前的偏北气流也沿着燕山或越过燕山将大动量的空气输送到北部海岸;说明渤海和北黄海产生大风的能量,不仅来自蒙古冷高前的低空偏北气流,也来自高空急流的大动量空气。 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以发现渤海和北黄海大风加强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个个例中,蒙古冷高前的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沿345。的分量值在辽东半岛及渤海和北黄海较大,推动着已传输到北部海岸的大动量空气,加速向海区内流动:在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支附近为辐合上升区,使得北黄海内约几百公里处就出现了辐合上升运动,这个辐合上升区将其周围的空气“抽吸”到其附近,北部海岸的大动量空气受到其强大的吸引力,沿着垂直环流圈底部的偏北气流加速向海区内流动。冬春季,渤海和北黄海北岸的大动量空气一边在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下,一边在垂直环流圈上升支的“吸引”下,得到加强并向海区内移动。 通过对温度场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以了解海陆温差对渤海和北黄海大风加强的影响。控制试验中,冬季冷空气势力强,海陆温差明显,在渤海和北黄海有低空锋区存在,此低空锋区使气压梯度力增大;将海温升高2“C进行敏感性试验,海区内海面温度场升高,海平面气压场和低空位势高度场降低,海面风速呈正值略有增长;说明海陆温差越大,锋区越强,气压梯度力越大,越有利于大风加强,冬季明显的海陆温差对渤海和北黄海大风的加强起了促进作用。控制试验中,早春冷空气势力弱,海水温度还未回升,海陆温差不明显,在渤海和北黄海上未形成锋区,因此海陆温差在春季大风的产生过程中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细网格的模拟分析,以了解渤海特殊的浅对流特征,并与渤海海峡和北黄海进行对比分析。冬季,来自高空急流的冷空气侵入渤海,迭置在渤海的相对偏暖空气上,形成上冷下暖的温度垂直结构,在低空1.skm的高度内产生不稳定和中性层结,渤海上低层风向随高度呈逆转的趋势,形成一种风向随高度逆时针旋转的结构,在海面上易形成弱辐合上升区,同时将其周围的空气抽吸到这个辐合上升区中。而来自高空的冷空气到达辽东半岛时,在地面形成冷舌,与渤海海峡未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因此在渤海海峡不易形成浅对流;渤海海峡的大风到达山东半岛的成山头,受陆地的抬升作用产生垂直上升运动,风速再次加大,因此成山头比周围地区风速偏大,成为我国着名的大风区;来自高空的冷空气到达辽东半岛的千山时,受到千山下坡的影响,在背风面一定的距离内维持着辐散下沉运动,未形成浅对流。春季,北边冷空气势力弱,南边海水温度低,不易形成浅对流。冬季渤海低空特殊的浅对流,对大风加强起了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5-01)

郭兆夏,刘耀武,孙娴[6](1999)在《渭北陕北冬春季大风分布与冬小麦北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渭北及陕北地区冬春季大风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 结合各地区冬小麦种植情况, 论述了大风对各地区冬小麦的影响。由于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风蚀严重, 建议此区不种植冬小麦, 其它地区风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不大。可根据光、热、水综合气象条件决定冬小麦种植区北界。(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1999年06期)

陈松菊,徐燕峰,林伟[7](1998)在《舟山渔场冬春季中期≥8级大风过程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近海渔业资源日趋贫乏,渔场作业已由近海向外海扩展。当前24小时内的公众预报已不能适应外洋捕捞生产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广泛应用,其良好的实效和较长的时效优势已充分显示,本文对有关相关因子进行研究并建立预报方程。(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科技》期刊1998年02期)

王应安[8](1995)在《杞县冬春季大风预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杞县冬春季大风预报方法1压谷大风模式从1977~1986年1~3月份历史资料统计中发现,凡是在14h曲线图上出现有明显的降压升温的压谷温峰场时,便记作一次压谷大风模式,如图所示。2大风指标先求出逐日14h气压的24h和48h变压值。当14h气压在24...(本文来源于《河南气象》期刊1995年02期)

冬春季大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江苏2005—2006年460个自动站和加密站的风速资料,分析了2005—2006年冬春季发生的大风过程,研究发现冬春季沿海大风多由强冷空气引发,并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持续性、突发性和阵性特点,并对典型过程的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冷空气的入侵促使地面风场发展,大风u、v分量的变化与旋转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旋转系数的逐时波动与v分量的波动基本呈同位相变化趋势,而其与u分量的波动则有反位相关系;在冷空气影响前后,这样的相关特征始终维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春季大风论文参考文献

[1].曲巧娜,盛春岩,阎丽凤.山东省沿海冬春季海陆大风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16

[2].孙燕,吴海英,沈树勤,曾明剑,严明良.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

[3].田军,张云谨,刘开宇,王洪庆.郑州机场冬春季大风的分析预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孙燕,吴海英,沈树勤,曾明剑,严明良.江苏沿海冬春季大风的中尺度特征及其阵性成因探讨[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6

[5].王园香.渤海和北黄海冬春季大风动力机制及中尺度特征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6].郭兆夏,刘耀武,孙娴.渭北陕北冬春季大风分布与冬小麦北扩[J].陕西气象.1999

[7].陈松菊,徐燕峰,林伟.舟山渔场冬春季中期≥8级大风过程预报[J].浙江气象科技.1998

[8].王应安.杞县冬春季大风预报方法[J].河南气象.1995

论文知识图

上图左:1989年台风路径示意图(Zhou...年以来秋—冬—春季大风次数和两...1951-2000年通辽气象站春季沙尘暴和大...韩国汉城1996-2001年黄沙日数年际变化曲...1951-2002年通辽气象站冬季气温变化曲...日本国123个观测站1992-2002年沙尘日数...

标签:;  ;  ;  ;  ;  ;  ;  

冬春季大风论文_曲巧娜,盛春岩,阎丽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