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论文-赵彦春,吕丽荣

道德经英译论文-赵彦春,吕丽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经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性,形式,修辞,思想文风

道德经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春,吕丽荣[1](2019)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汉籍经典英译的文学性要求——以外文出版社《道德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性这一重要问题在典籍翻译中被长期忽略。文学性不限于文学作品,在其他文类也有体现,如《道德经》。纵观国学典籍作品英译本,其文学性丧失严重。本文以实例分析了翻译中文学性的丧失,包括:押韵、节奏、对偶等语言形式和比喻、排比、象征、顶针等修辞手段以及语言偏离所成就的前景效应等方面,进而认为原文文学性的再现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并提出以可拓逻辑为基础的类比法是实现译文文学性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阳[2](2019)在《《道德经》英译版的翻译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道德经》英译版进行研究,通过对叁部最具代表的英译版本《道德经》(节选)进行对比,挖掘各译本所蕴含的不同的翻译美学价值,从而在不同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研究发现,这叁部《道德经》英译版的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文语言生动,措辞得当,句式丰富,但对原着都做出各自的理解,体现了不同翻译主体的不同的翻译美学价值,使译作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上阐释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10期)

李纬,张蒙蒙,荣文洁[3](2019)在《《道德经》中“道”之概念隐喻及其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着作,其中关于主题"道"的隐喻比比皆是。本文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威利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示"道"的叁类隐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探究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隐喻内涵,分析不同译文的成因,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9期)

吴伊琳[4](2019)在《从双性同体视角看《道德经》两个英译版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充分肯定了女性的品质和特征,其中许多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观点不谋而合,引发女性主义译者的关注。本文将解析《道德经》中的女性意识,并采用女性主义中的"双性同体"视角,对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以及史蒂芬·米歇尔(Stephen Mitchell)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析米歇尔英译过程如何运用女性意识来贴近原作的内涵,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6期)

吴伟华[5](2019)在《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互异与互通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中"有""无"是出现最多的文字,是理解其核心概念"道"的关键。有无两字不仅具有独立意义,还与其他字词构成复合概念,如"无身"、"无为"等。"有""无"这些语义群可以概括并贯通"道"在本体论、存在论、矛盾论、方法论四方面的含义,在翻译时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从各大译家对"有""无"的翻译可以反观其对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译文兼顾同一层面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异性和互通性。(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吴冰,朱健平[6](2019)在《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梅秋芝[7](2019)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道德经》修辞手法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文化过程。翻译不仅仅翻译的是字、词、句,还包含了其中所含有的文化。翻译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如此,中国的文化经典中的修辞手法更是翻译的一大难题:过度追求形式可能会影响外国读者的理解;过度追求理解,则可能失去中国特色的修辞美。那如何在两者间实现平衡呢?以《道德经》来说,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从文学特色上来看,《道德经》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体现了中国文学的语言美及音韵美。另外,《道德经》语言非常有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联珠。这些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对《道德经》的传播效果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借助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道德经》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进行综合性的对比研究。分析的语料取自《道德经》叁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英译本,译者分别为林语堂、亚瑟·威力、理雅各。林语堂是中国现代着名翻译家,与亚瑟·威力和理雅各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这更能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叁位译者的影响。并且在参阅《道德经》道德经相关文献时,作者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都是以亚瑟·威力、理雅各的英译本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所有这叁译本的选择是很有代表性的。必要时再将他们的译后文本与王弼注释的《道德经》进行参照。本文通过对叁个译本的对比研究,试图分析以下几个研究问题:译者的个人经历、风格、宗教信仰等是否会造成他们在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上的翻译差异?翻译修辞时,叁位译者采取了哪些翻译手段以及这些翻译手法的优缺点?经过翻译手段处理过的《道德经》是否失真?修辞翻译,是保留修辞的形式重要还是传达意思更重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译者所处背景的不同会对他们的翻译产生影响,比如宗教信仰;中国的翻译家林语堂的翻译在修辞形式上更加与原文一致;叁位译者的翻译皆有些“失真”的地方;叁位译者的版本皆没有达到原文本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蒋馨文[8](2019)在《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以《道德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翻译特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介绍《道德经》汉语文化负载词及其分类。以翻译特性为切入点,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深入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提出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理解原文词义、句意、语意的基础上,采用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传达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意义和人文意义。(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07期)

余勇[9](2019)在《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短小精悍,虽五千言,却微言大义。自其问世以来,对中西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世纪中期第一个英译本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个英译本出版,各种版本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探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辜正坤的《道德经》英译本的诗学接受。格式塔理论强调知觉经验和行为的完整性,主张以格式塔的整体观来研究心理认知现象。文学文本是一个具有完形整体性的格式塔意象。译者通过其认知加工将原文所具有的格式塔意象完形地映射到译语中,从而使原文的知识信息和审美体验完整地再现。本文以格式塔理论为研究范式并结合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译者在传递原文格式塔意象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并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译者的认知翻译策略。本文试图从文学接受的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叁个阶段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发生机制。首先,作者根据格式塔理论中的整体性原则以及图形背景原则对译者如何在接受初始期对原文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塔意象展开分析。然后,在发展阶段对译者在心理完形压强的趋向下通过召唤结构来填补或保留原文中的意义不确定与空白从而再现原文格式塔意象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探讨了在接受成熟期时中西诗学两种异质存在的融合。在宏观分析后,作者采用了文本细读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并运用格式塔理论的主要原则从文化负载词、意象层和哲学诠释层叁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韦利和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分析表明,格式塔研究范式有助于译者从词汇的选择,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以及语言整体风格方面把握原文的格式塔质,从而有效地传达原文深刻的哲学内涵和语言形式之美。同时以期为以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3-01)

马嘉欣,吕长竑[10](2019)在《从语义韵看《道德经》中“玄”之英译——基于《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84种《道德经》英译本构建的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对《道德经》中"玄"的叁种主要译法mystery、profundity和darkness进行分析,并从语义韵角度对mystery与God的强搭配予以重点讨论,主要分析了mystery在《道德经》中的意义,发现:在意义层面上,译文的语义韵与原文涵义匹配度较高;在文化层面上,mystery的内涵丰富,且基本对等出原文的哲学思想;而profundity与darkness这两种译法虽都表达出了"玄"的字面意义,但从语义韵的角度来看,这两词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传达存在空白点。总之,在《道德经》英译中,mystery立足于"玄"的内涵意义,更为准确地阐释了"道"的多种含义,彰显出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道德经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道德经》英译版进行研究,通过对叁部最具代表的英译版本《道德经》(节选)进行对比,挖掘各译本所蕴含的不同的翻译美学价值,从而在不同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研究发现,这叁部《道德经》英译版的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文语言生动,措辞得当,句式丰富,但对原着都做出各自的理解,体现了不同翻译主体的不同的翻译美学价值,使译作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上阐释了不同的审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经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彦春,吕丽荣.中华文化“走出去”:汉籍经典英译的文学性要求——以外文出版社《道德经》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9

[2].杨阳.《道德经》英译版的翻译美学研究[J].时代报告.2019

[3].李纬,张蒙蒙,荣文洁.《道德经》中“道”之概念隐喻及其英译[J].文学教育(上).2019

[4].吴伊琳.从双性同体视角看《道德经》两个英译版本[J].福建茶叶.2019

[5].吴伟华.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互异与互通的统一[J].外国语文研究.2019

[6].吴冰,朱健平.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

[7].梅秋芝.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道德经》修辞手法的英译[D].外交学院.2019

[8].蒋馨文.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以《道德经》为例[J].英语教师.2019

[9].余勇.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D].武汉纺织大学.2019

[10].马嘉欣,吕长竑.从语义韵看《道德经》中“玄”之英译——基于《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道德经英译论文-赵彦春,吕丽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