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棒二次最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最优,线性,永磁,不确定,系统,矩阵,直线。
鲁棒二次最优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泳锟,王元,苏为洲[1](2015)在《鲁棒稳定性对最优二次型控制设计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品质反馈系统中,对象的模型不确定性给最优控制设计带来许多困难.本文针对车载"动中通"天线伺服系统,研究了一种内模扩展的线性二次调节器(LQR)最优控制设计方法.根据卡尔曼等式和小增益定理,给出了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对控制器设计参数的约束条件,以及鲁棒稳定裕量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参数的定量关系.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实际系统实验,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5年05期)
徐建英,刘贺平,周建洪[2](2008)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参考模型逆线性二次型(MR-ILQ)最优电流控制跟踪鲁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响应的鲁棒性反映输出误差的最大瞬时值.利用l∞范数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给出了评价电流控制系统鲁棒跟踪性能的方法.采用该方法直接评价了电流控制系统的跟踪鲁棒性能.以内埋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为例,对阶跃和正弦电流给定信号下的最优电流控制系统以及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控制器参数选择,使系统能实现电流的准确跟踪以及精确的速度控制,对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08年06期)
范峣屹,郭庆鼎[3](2008)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鲁棒二次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理论应用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PMLSM)直接驱动伺服系统中,针对速度环设计了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这种控制策略的优点在于,在保持传统控制结构不变的同时,应用二次型理论解决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鲁棒性问题,能够克服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现对系统速度的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伺服系统的快速性、精确跟踪性的同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阻力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伺服控制》期刊2008年07期)
郭庆鼎,李晓慧[4](2007)在《直线伺服系统的鲁棒二次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永磁直线同步伺服电机(PMLSM)直接驱动伺服系统存在的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根据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理论来设计速度状态反馈控制器,在保持传统控制结构不变的同时,解决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鲁棒性问题,能够克服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现对系统速度的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伺服系统的快速性、精确跟踪性的同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阻力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王秀红,刘梦良[5](2007)在《平方可积扰动下线性系统二次鲁棒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假定扰动为平方可积的条件下,讨论不确定线性系统二次指标下的最优控制问题。依据受约束二次泛函极值问题的有关结论,将约束最优化问题化为无约束的等价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与最差干扰下的状态反馈形式解。(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7-26)
董炀斌,蒋静坪,吴茂刚[6](2005)在《基于状态变换的交流伺服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参数不确定交流位置伺服系统,传统控制方式虽然设计简单,并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态性能,但无法确保系统的鲁棒性。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变换的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策略,该方法在保持传统控制结构不变、系统具有较好稳态性能同时,又大大增强了系统对参数摄动的鲁棒性。实验证明,该方法实现简单、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5年09期)
刘孝锋[7](2003)在《不确定线性系统LQ意义下鲁棒二次最优控制及鲁棒稳定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yapunov理论的不确定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由于可以方便地处理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性问题,并最终归结为Riccati方程的求解,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并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不确定系统同时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问题以及尽可能获得极大鲁棒稳定界一直是人们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实际工程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尽管文献[1][2]得到了使不确定系统不但鲁棒稳定,同时还满足了一定的性能指标,并且获得了较大鲁棒稳定界的有益结果,但结果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保守性主要体现在闭环极点的分布上。文献[3]虽然克服这一保守性,定义了系统的鲁棒稳定界,并且在闭环极点约束条件下得到了系统的极大鲁棒稳定界,但系统的鲁棒性能遭到了破坏,原来所期望的性能指标也不再满足。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类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和LQ意义下鲁棒二次最优控制及其鲁棒稳定界,较好地解决了该类不确定线性系统同时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问题,同时还定义了其鲁棒稳定界。并且利用LQ最优控制逆问题的参数化解在系统闭环极点约束条件下优化了该鲁棒稳定界,从而获得较大鲁棒稳定界。全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LQ最优控制理论以及一些相关的概念。第二章简单介绍了LQ最优控制逆问题及解的可参数化条件和参数化形式。第叁章研究了一类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并具体的讨论了该类控制的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问题。第四章在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鲁棒稳定界的定义,并利用LQ最优控制逆问题的参数化解,在系统闭环极点约束条件下,把极大鲁棒稳定界的问题转化为一优化命题,从而通过优化而获得鲁棒稳定界的极大值。(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3-11-01)
薛安克,吕应权,孙优贤[8](2001)在《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的时频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时域和频域结合的方法 ,讨论了线性不确定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问题 ;提出了线性不确定系统鲁棒二次最优的概念 ,并证明了有关性质 ;建立了鲁棒回差方程 ,阐述了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最后给出了工程应用设计实例(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01年01期)
薛安克,孙优贤[9](1997)在《不确定线性系统最优二次保价控制的一种鲁棒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提出有关定义和概念的基础上,给出非结构和一类结构不确定性系统最优二次保价控制的一种参数可变鲁棒界,并提出优化鲁棒界的算法及相应的优化技术.(本文来源于《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7-05-01)
涂健,周军[10](1987)在《二次型最优控制系统鲁棒特征结构配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系统极点的鲁棒性与特征向量的关系,构造了一个以配置鲁棒特征结构为目标,以具有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为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解此最优化问题,即可得到具有鲁棒特征结构的二次型最优状态反绩。本算法无需首先确定二次型性能指标中的加权阵Q,R.由此算法确定的状态反馈阵所构成的闭环系统的极点,将位于设计者所指定的希望极点附近,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工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鲁棒二次最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渡响应的鲁棒性反映输出误差的最大瞬时值.利用l∞范数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给出了评价电流控制系统鲁棒跟踪性能的方法.采用该方法直接评价了电流控制系统的跟踪鲁棒性能.以内埋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为例,对阶跃和正弦电流给定信号下的最优电流控制系统以及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控制器参数选择,使系统能实现电流的准确跟踪以及精确的速度控制,对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棒二次最优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泳锟,王元,苏为洲.鲁棒稳定性对最优二次型控制设计的约束[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5
[2].徐建英,刘贺平,周建洪.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参考模型逆线性二次型(MR-ILQ)最优电流控制跟踪鲁棒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
[3].范峣屹,郭庆鼎.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鲁棒二次最优控制[J].伺服控制.2008
[4].郭庆鼎,李晓慧.直线伺服系统的鲁棒二次最优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7
[5].王秀红,刘梦良.平方可积扰动下线性系统二次鲁棒最优控制[C].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7
[6].董炀斌,蒋静坪,吴茂刚.基于状态变换的交流伺服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5
[7].刘孝锋.不确定线性系统LQ意义下鲁棒二次最优控制及鲁棒稳定界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3
[8].薛安克,吕应权,孙优贤.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二次最优控制的时频域方法[J].控制与决策.2001
[9].薛安克,孙优贤.不确定线性系统最优二次保价控制的一种鲁棒界[C].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1997
[10].涂健,周军.二次型最优控制系统鲁棒特征结构配置设计[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