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潮滩湿地论文_高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口潮滩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河口,闽江,氧化亚氮,基因,生物量,景观。

河口潮滩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高娟[1](2019)在《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潮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关键过渡地带,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生态系统。近几十年,由于燃料燃烧、氮肥过度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人为活性氮输入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的氮素最终都通过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等方式输入到河口近岸地区,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口潮滩氮素的削减途径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微生物产生一系列还原酶催化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氮素削减途径,但其微生物驱动机制还不甚清楚。此外,河口潮滩在潮流和径流的交互影响下,其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耦合多变,反硝化微生物对河口潮滩复杂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所带来的次生环境问题均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中国海岸线漫长,是河口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南至北跨越多个温度带。而且位于东海入海处的长江口是世界级大河河口,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湿地,是从区域尺度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的典型地区。基于此,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中国11个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和丰度等的时空变异特征,并进一步以发育完善的长江口潮滩湿地为典型研究区,深入认识了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对河口复杂环境变化(盐度、潮汐作用等)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典型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纬度空间差异性,可能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及沉积物结构的不同。但反硝化菌群结构无显着的季节差异性,说明同一纬度区域反硝化细菌组成相对稳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几乎所有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均与NCBI数据库中已提交的多种水生环境生态系统的基因具有最大的系统发育相似性,主要包括海洋及河口环境沉积物,这说明中国河口潮滩湿地系统反硝化细菌基本源于沿海生态系统而非陆地。PCoA、CC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反硝化菌群丰度、组成、结构和活性均与温度相关,预示着温度可能是影响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反硝化微生物菌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内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和潜在反硝化速率分别介于4.3×10~5-3.7×10~7 copies g~(-1)和20.88-182.04μmol N kg~(-1) d~(-1)范围内,且两者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对比研究表明,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速率,说明反硝化是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沉积物硝态氮削减的主导途径。此外,据估算研究表明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每年可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大约4.70×10~5 t的氮素,约占输送到河口地区陆源总无机氮的19.5%。(2)由于长江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河口过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十分剧烈。尤其是盐度从北岸到南岸具有显着的时空差异(0-20‰),导致长江口边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细菌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盐度梯度差异。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低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sⅢ和Ⅶ,而高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Ⅰ。此外,低盐度区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6.37×10~6-9.00×10~7 copies g~(-1))也显着高于高盐度区(1.01×10~6-7.50×10~6 copies g~(-1))。在研究区内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反硝化速率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41.82-67.13 nmol N g~(-1) h~(-1))高于冬季(12.04-20.03 nmol N g~(-1) h~(-1))。据估算结果表明,长江口边滩湿地每年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的氮素大约为5.31×10~3 t。因此,长江口边滩湿地作为有效的氮素过滤器,对减少东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活性氮的输入具有重要意义。(3)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自陆向海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同潮滩位置环境和沉积物结构差异显着,这对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可能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细菌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每个文库的覆盖率高达99%以上,覆盖率明显高于之前的克隆文库测序法,更能反映环境中反硝化菌群结构。反硝化细菌的菌群分布沿潮滩不同位置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低潮滩与中潮滩和高潮滩反硝化细菌组成具有显着的差异,而中潮滩和高潮滩菌群组成无显着差异。且中潮滩与低潮滩和高潮滩之间均有较高数目的共有反硝化细菌种群,说明潮滩沉积物反硝化群落自陆向海出现逐渐分化的特征。崇明东滩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在4.86-9.22μmol N kg~(-1) h~(-1)范围内;潜在N_2O排放速率在49.87-236.01 pmol N g~(-1) h~(-1)之间,且中潮滩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最高。但在研究区内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与反硝化速率无显着相关性。(4)河口潮滩湿地在潮汐作用下,滩面周期性的淹没、暴露,使潮滩沉积物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潮滩生源要素的分布和循环。通过模拟高(H)、中(M)、低(L)潮滩潮汐作用下不同的淹水和暴露频率,探究了潮汐作用下的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不同位置沉积物反硝化及相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沉积物营养盐、有机质的迁移转化以及氮转化速率都有显着的影响。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添加上覆水后沉积物反硝化和N_2O排放速率基本骤增,尤其是暴露时间较长的H组,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的“Birch效应”。总体而言,H组氮转化速率低于长期浸水的L组和干湿交替频率较高的M组,说明在有上覆水覆盖的沉积物-水界面层,氮素可以通过上覆水相应地扩散到下层的沉积物中,促进沉积物氮转化过程的进行。此外,潮汐的周期性作用增强了多个氮素转化过程的相互耦合。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nirS基因丰度与反硝化速率均逐渐低于之前在自然环境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环境中,海陆的交互作用以及动态的潮汐运动不仅为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不断提供反应基质,而且会促进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使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氮素削减的热区,在调节全球氮负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饶清华,李家兵,胡敏杰,谢蓉蓉,张祥雨[2](2018)在《亚热带河口潮滩湿地N_2O排放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区域闽江河口短叶茳芏中、高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11月进行氮硫增强输入的实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潮滩湿地中N_2O排放通量,并同步测量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均促进了N_2O的排放.与对照相比,NH_4~+-N输入使中、高潮滩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157.97%和236.36%;NO_3~--N输入使中潮滩提高了60.95%,而使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提高了246.77%;SO_4~(2-)-S输入分别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提高50.68%和87.17%;而N-S复合输入则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分别增加了84.20%和117.79%.不同的处理组对中、高潮滩的N_2O排放通量的促进作用分别表现为:NH_4~+-N>N-S>NO_3~--N>SO_4~(2-)-S及NO_3~--N>NH_4~+-N>N-S>SO_4~(2-)-S.氮硫增强输入改变了短叶茳芏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但除了NH_4~+-N处理对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显着外,其他处理组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中、高潮滩湿地N_2O的排放通量与沉积物温度、含水率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与电导率相关性不显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系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机制与规律,对于科学准确的估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敏杰,邹芳芳,任鹏,杜威宁,仝川[3](2016)在《河口潮滩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对氮硫负荷增强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江河口区高、中潮滩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11月植物生长季进行氮硫负荷增强实验,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土壤CH_4、CO_2排放通量,并同步观测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氮硫负荷增强对潮滩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不尽一致.与对照相比,NH_4~+-N输入使高、中潮滩CH4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107.53%,7.19%),使高潮滩CO_2排放通量增加了3.39%,中潮滩减少了3.00%;NO_3~--N输入使高潮滩CH4、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9.99%,16.99%),使中潮滩分别减少了(3.45%,4.77%);SO_4~(2-)-S输入使高、中潮滩CH4排放通量分别减少了(8.99%,7.67%),使高潮滩CO_2排放通量减少了3.87%,中潮滩增加了5.44%;N-S复合输入使高、中潮滩CH4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72.48%,25.66%),CO_2排放通量提高了(13.32%,13.48%).氮硫负荷增强改变了短叶茳芏沼泽生长季CH_4、CO_2排放通量变化规律,但除了NH+4-N处理对高潮滩CH4通量的影响显着外,其他处理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相关分析显示,高、中潮滩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含水率具有显着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与土壤电导率相关性不显着.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背景下,系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与规律,对于准确估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齐继薇,刘长发,刘远,王艺婷,魏海峰[4](2014)在《双台河口潮滩湿地不同植被沉积物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氮、磷含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生物胞外酶参与土壤中有机物周转和营养物质循环,其活性是土壤中生物群落代谢需求和有效营养物质的直接表现。以2012年7月、9月和11月对双台河口滨海湿地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生长不同植被的沉积物(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氮、磷含量的相关关系。翅碱蓬或芦苇单独生长区脲酶活性7月>9月>11月;翅碱蓬和芦苇混合生长区脲酶活性9月>7月>11月;芦苇、苣荬菜、艾蒿混合生长区脲酶活性9月>11月>7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翅碱蓬和芦苇混合生长区以及芦苇、苣荬菜、艾蒿混合生长区蛋白酶活性9月>7月>11月;芦苇单独生长区蛋白酶活性9月>11月>7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磷酸酶活性7月>9月>11月;翅碱蓬和芦苇混合生长区磷酸酶活性9月>11月>7月;芦苇、苣荬菜、艾蒿混合生长区磷酸酶活性9月>7月>11月。除少数样点外,不同土层的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0~10 cm土层>10~20 cm土层>20~30 cm土层。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氨氮含量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正相关。河口滨海潮滩湿地生长不同植被的沉积物(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不同,存在季节差异,且与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磷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刘姣[5](2014)在《模拟氮沉降对双台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细菌及氨氧化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氮沉降已造成了河口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降低等严重问题。本试验在双台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生长区进行了为期6个月、共四次不同浓度(尿素)、不同形式(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的施氮实验,以此模拟氮沉降,研究双台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细菌群落结构,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拷贝数、潜在硝化速率及氨氧化细菌(AOB)群落结构等的动态变化,旨在探索各指标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进而揭示氮沉降对河口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影响。通过氯仿熏蒸法测得每次施氮后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生物量氮(MBN),结果表明与未施氮处理的对照组比较,施氮期间0.1和0.2gN/kg干土的尿素可使MBC和MBN极显着提高(p <0.01),0.4、0.8gN/kg干土的尿素使MBC和MBN显着提高(p <0.05)。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0.2gN/kg干土)处理组MBC、MBN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但叁者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每次施氮后沉积物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施氮期间0.1、0.2和0.4gN/kg干土的尿素可使细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极显着提高(p <0.01),0.8gN/kg干土的尿素使细菌16SrRNA基因的含量显着提高(p <0.05)。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0.2gN/kg干土)处理组细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1)。氮的累积施加使沉积物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的下降。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每次施氮后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施氮期间不同浓度的尿素对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0.2gN/kg干土)处理组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施氮期间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群均为Proteobacteria。施氮均能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氮的累积能降低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叁种氮形式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略有差异。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每次施氮后沉积物中氨氧化菌功能基因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氮期间,与对照组比较,0.2gN/kg干土的尿素可使amoA基因的含量极显着提高(p <0.01),0.4gN/kg干土的尿素使amoA基因的含量显着提高(p <0.05)。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0.2gN/kg干土)对amoA基因的含量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 <0.05);氮的累积施加使沉积物中氨氧化菌amoA基因的含量下降。通过添加铵盐液体培养测定每次施氮后沉积物的潜在硝化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施氮期间0.1、0.2和0.4gN/kg干土的尿素可极显着增加潜在硝化速率(p <0.01),0.8gN/kg干土的尿素施2-4次可显着增加潜在硝化速率(p <0.05);叁种氮形式(0.2gN/kg干土)施2-4次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1)。采用DGGE技术对每次施氮后沉积物中AOB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施氮期间不同浓度尿素及对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对AOB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尿素处理组之间及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叁种形式处理组之间AOB群落结构有一定差异。施氮期间AOB的群落优势菌群由Nitrosospira变为Nitrosomonas。施氮处理均能增加AOB群落的多样性,氮的累积施加能提高AOB的群落多样性,叁种氮形式对AOB的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略有不同。(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1)

游丽丽[6](2014)在《河口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大,工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多,河口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频发的问题不断出现。反硝化作用是河口湿地氮去除的主要过程,是将活性态氮转化为惰性态氮的有效途径。前人关于河口湿地脱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温室气体(N2O)的排放、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机制、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同化作用等。但关于湿地植被参与下硫、活性铁、有机酸等环境因子与硝态氮相互作用所进行的反硝化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就植被根系对反硝化影响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本文以崇明东滩为研究对象,采用泥浆实验结合’5N03-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植被区与无植被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和理化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差异,初步探讨植被对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期能够深入了解盐沼湿地脱氮过程的主要影响机制;同时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类型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对湿地脱氮的贡献情况,以期为河口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取得的结论主要如下:(1)对湿地表层沉积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植被区反硝化过程最适合温度约为22℃,植被区约为25℃;植被沉积物在淡水区内反硝化速率远高于过渡区和盐水区,均值分别为10.27±0.23μmolN·kg-1·h-1、2.51±0.24μmolN·kg-1、7.17±0.29μmolN. kg1·h-1,无植被沉积物在不同盐度区内的反硝化速率分布无显着性差异;(2)纵观不同类型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剖面分布特征,无植被区剖面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时空变异明显强于植被区,具体表现为无植被区剖面沉积物反硝化速率随着深度的增加,多次出现极大值、极小值,其中以高潮滩剖面沉积物变化规律最为复杂,全年介于0.0008~1.81μmolN·kg-1·h1之间;中潮滩次之,全年介于0.009~6.33μmolN·kg-1·h-1之间;低潮滩剖面规律基本上随深度增加反硝化速率递减,介于0.13~10.38μmolN·kg-1·h-1之间;在植被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在不同季节的剖面分布规律基本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蔗草剖面全年反硝化速率介于0.03~11.83μmolN·kg-1·h1之间,互花米草剖面全年介于0.03~21.25μmolN·kg-1·h1之间,芦苇剖面全年介于0.007~4.32μmolN·kg-1·h1之间;(3)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剖面沉积物环境因子与反硝化速率的相关性,发现主导植被区和无植被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环境因子存在显着差异。无植被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含水率(R=0.31,P<0.01)、交换性锰(R=0.30,P<0.01)、S2-(R=0.24, P<0.01)、TN(R=0.37, P<0.01)呈显着正相关,与pH(R=-0.50, P<0.01)、Eh (R=-0.38, P<0.01)、Fe3+/Fe2+(R=-0.25, P<0.01)、还原性锰(R=-0.27,P<0.01)呈显着负相关;植被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含水率(R=0.25, P<0.01)、Fe2+(R=0.23, P<0.01)、TOC (R=0.31, P<0.01)、TN (R=0.22, P<0.01)、有机酸(R=0.26,P<0.01)呈显着正相关;(4)通过比较无植被区和植被区反硝化过程的脱氮效率,发现植被区剖面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平均脱氮量明显高于无植被区,分别为3.86×103t/a、1.58×103t/a,反映了植被在湿地除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刘长发,郑晶予,李晋,刘远,魏海峰[7](2012)在《基于GIS的双台子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和芦苇生境适宜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生境适宜指数可以实现生境质量量化。利用GIS空间分析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双台子河口潮滩湿地土壤质量因子和土壤污染因子进行空间插值,并依此进行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口潮滩湿地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区域均适合翅碱蓬和芦苇生长,由于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限制,属于翅碱蓬和芦苇生长次适宜生境和边缘生境,仅有少量区域属于翅碱蓬生长核心生境,而在潮间带区域没有芦苇生长核心生境。(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王亮,李静,杨娟,张彤,蔡永立[8](2008)在《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受圈围开发影响的分析——以崇明东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崇明岛2期SPOT遥感图像为数据源,以遥感图像处理和分类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S为研究手段,分析了近十几年来的景观变化和人类圈围滩涂等活动对研究区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围筑海塘和开发活动导致景观在以海塘为界的不同区域逐渐分异,各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景观格局;人类大规模的干扰活动一方面在直接改造着景观,在92塘内开垦区域呈现出集约农业景观,另一方面也间接影响了景观,在92塘和98塘之间已圈围而未开垦区域内导致了严重的芦苇带破碎化,在98塘外的自然潮滩区域导致了潮沟减少和退化、盐沼草滩周围斑块类型的丰富性和均匀性下降及潮滩湿地景观整体异质性下降等后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3期)

余婕[9](2008)在《河口潮滩湿地有机质来源、组成与食物链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是联系陆、海两个生态系统的主要通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下,大量的陆源相、海源相和自生相有机质在河口区累积;同时,河口又是地球表面圈层物质循环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维持河口生态系统高生产力和高生物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有关河口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归宿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河口复杂环境条件下物质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世界超大型的多泥沙河口之一的长江口,通过实地资料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合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与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手段,研究了长江口潮滩湿地有机质来源、生物化学组成及在底栖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对南岸边滩冬、夏两季各介质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的调查显示,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2月和8月分别为-25.8‰~-23.4‰和-25.1‰~-22.9‰,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别在-25.0‰~-20.4‰和-24.7‰~-19.5‰,从淡水区到咸水区逐渐变重,显示出受到海源和河源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利用碳同位素追溯有机质来源,发现局部岸段的支流河水、污水对当地滨岸潮滩有机质都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特别是对悬浮颗粒有机质;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悬浮颗粒物的沉降,底栖微藻和湿地植物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不大,其作用在冬季比夏季明显。利用碳同位素对崇明东滩不同生境有机质的来源进行定量研究,发现高、中潮滩来源于植物的有机质部分在4%~27%,冬春季较高。说明有机质的输入受长江径流量和泥沙含量的绝对控制,在枯季植物地下部分输入对有机质的贡献才较显着。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月较8月偏负,表现出冬季陆源输入偏重而夏季海源输入偏重的现象,这主要是受径流量枯洪季变化和浮游生物生长季节变化两种因素的迭加作用。研究了易变有机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的累积规律,发现其累积存在明显的粒径效应,主要赋存于细颗粒沉积物中,16μm是有机质覆存粒径的临界点。尽管如此,叁种易变有机质由于本身的特性在沉积物中表现出不同的赋存方式:碳水化合物是良好的粘合剂,使得颗粒物结合在一起,自身也更易保存下来;蛋白质主要与微生物活动有关,沉积物颗粒大小通过生物因素间接影响它的转化;脂类的累积则与沉积物颗粒的作用关系不显着。底栖藻类是潮滩沉积有机质中蛋白质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沉积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褐色素与易变有机质有着相似的累积规律,微生物在异养过程中对易变有机质和色素有着相似的利用程度。南岸边滩和崇明东滩在沉积环境上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有机质生物化学组成累积特征的不同。在南岸边滩,碳水化合物的累积主要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累积于细颗粒物上;环境中的生物作用对蛋白质的累积有巨大的作用;底栖藻类则是脂类的主要来源。而在崇明东滩,易变有机质的累积受水动力条件的绝对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和生境对涨落潮有很大的作用,并影响表层生物生长,最终形成有机质生物化学组分分布的生境异质性。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中生物高聚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14.8~29.6%之间,有机质质量中等,空间差异较大,季节差异不显着。高含量有机质与难利用部分的增长是相关的,BPC/TOC、PRT-N/TN及PRT/CHO比值都说明,尽管有大量有机碎屑在河口沉积,但这些碎屑物质却是低营养性的,难以被底栖消费者利用。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组分可评价滨岸地区的富营养化水平,基于有机质生物化学组成和色素的多维尺度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叁种营养水平,不同区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具有显着差异性,是划分营养水平的良好指标。营养水平最低的区域为崇明东滩低潮滩,其碳水化合物浓度<1000μg g~(-1);营养水平居中的是芦潮、朝阳和奉新,其碳水化合物浓度在1000~2000μg g~(-1);营养水平较高的是南岸边滩其他区域及崇明东滩高、中潮滩,其碳水化合物浓度>2000μg g~(-1)。底栖动物对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稳定同位素对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食源和营养位进行示踪。大型底栖动物的占δ~(13)C值为-14.7‰~-23.6‰,表现出显着的食物来源差异。崇明东滩底栖生态系统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湿地优势植物的活植物体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沉积有机质是大部分底栖消费者的食物基础。底栖动物的氮同位素能较好地反映其食性和营养位,计算出崇明东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营养位在2.0~3.7,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谢小平,王兆印[10](2005)在《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及长江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引起河流泥沙来源和进入河口区的径流总量及泥沙总量发生变化,水文泥沙条件的改变使长江河口区潮滩湿地的面积、植被分布和河口生物物种发生一系列的显着变化;流域城市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水进入河道引起沿江和河口区水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引起的点污染和面污染及水土流失使河口水环境发生改变,引起河口生态环境的退化;滩涂围垦造地、港口航道建设等工程与湿地生态保护间存在突出矛盾,人类活动对长江口潮滩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期刊2005-06-30)

河口潮滩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亚热带区域闽江河口短叶茳芏中、高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11月进行氮硫增强输入的实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潮滩湿地中N_2O排放通量,并同步测量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均促进了N_2O的排放.与对照相比,NH_4~+-N输入使中、高潮滩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157.97%和236.36%;NO_3~--N输入使中潮滩提高了60.95%,而使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提高了246.77%;SO_4~(2-)-S输入分别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提高50.68%和87.17%;而N-S复合输入则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分别增加了84.20%和117.79%.不同的处理组对中、高潮滩的N_2O排放通量的促进作用分别表现为:NH_4~+-N>N-S>NO_3~--N>SO_4~(2-)-S及NO_3~--N>NH_4~+-N>N-S>SO_4~(2-)-S.氮硫增强输入改变了短叶茳芏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但除了NH_4~+-N处理对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显着外,其他处理组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中、高潮滩湿地N_2O的排放通量与沉积物温度、含水率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与电导率相关性不显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系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机制与规律,对于科学准确的估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口潮滩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高娟.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饶清华,李家兵,胡敏杰,谢蓉蓉,张祥雨.亚热带河口潮滩湿地N_2O排放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8

[3].胡敏杰,邹芳芳,任鹏,杜威宁,仝川.河口潮滩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对氮硫负荷增强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6

[4].齐继薇,刘长发,刘远,王艺婷,魏海峰.双台河口潮滩湿地不同植被沉积物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氮、磷含量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4

[5].刘姣.模拟氮沉降对双台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细菌及氨氧化细菌的影响[D].大连海洋大学.2014

[6].游丽丽.河口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影响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刘长发,郑晶予,李晋,刘远,魏海峰.基于GIS的双台子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和芦苇生境适宜度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2

[8].王亮,李静,杨娟,张彤,蔡永立.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受圈围开发影响的分析——以崇明东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

[9].余婕.河口潮滩湿地有机质来源、组成与食物链传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谢小平,王兆印.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及长江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C].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2005

论文知识图

反硝化细菌菌群组成纬度(A)和季节(B)...反硝化细菌菌群结构与环境因子CCA分...河口潮滩氮转化过程及主要功能基因(F...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沉积物DNRA(a)...年茅尾海茳芏全磷的积累量Fig.5Acc...年茅尾海茳芏全氮的积累量Fig.4Acc...

标签:;  ;  ;  ;  ;  ;  ;  

河口潮滩湿地论文_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